
2013级数学一班 李佳舟 1133000230
摘要:古代的初等教育与今天的初等教育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有值得
我们去学习的,当然也有欠缺的。对此,我认为应该“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古代初等教育做的不错的方面,值得我们发
扬光大,继续保持,继续努力。有所欠缺的方面,我们要去不
断改进,不断完善。使我们的初等教育发展的更好。
关键词:古代 、 初等教育 、 发展 、问题
古代初等教育,小学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这一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谚语里面常常说到:“少成若天性”-童子时候养成,就如同天性一样,“习惯成自然”。这两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仔细想想,它有很深的道理存在。
我们古代的初等教育是比较重视习惯的养成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
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可见,在我国古代时期,就意识到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当
然也有著名的语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名言。
古代小学的教育,在生活教育当中,是要培养他的勤劳,洒扫应对,奉事长上,知道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都是从这时候培养的。
可见,我国古代的初等教育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讲文明,讲礼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
修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待人处世的一种态度,是知识、能力、个性经过脑思维处理后的最终外在体现,也是一个人的内在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涵养和水平。
修养不是与生俱来。修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人对自身的一种要求,然后在这种要求下,人与自身的弱点斗争角逐的结果。良好的修养也是文化知识对人心润泽的结果,是内在的人格魅力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懂得提高自身素质,他的个性必定显得粗糙、张扬,不懂内敛,这样的人也许会浮夸、虚伪,同时,这也无异于树大招风、招致祸端。
修身养性是古代圣贤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古人对自己人生指定的一个方向和要求,也是一种宏大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只有修养好自身品性,才能治理好家庭,家庭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会太平。修身过程,就是让学到的文化、知识发挥作用,使自己个性上的缺点、影响自己处世的弱点逐渐被文化修改或吞蚀,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睿智、超然、淡定、从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矛盾和他人。
在我脑海中一直有一句话“你的丑和你的脸没有关系”,没错,一个人美不美并不是看脸漂不漂亮,而关键是内心美不美,也就是个人的修养。
我国古代初等教育重视了思想品德,伦理道德,自身修养的培养。但是我国古代也忽视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素质和能力,从多元化的价值观视角看,孰优孰劣无法轻易断定。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不相同,我们应根据学生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系统的技能的训练。最简单的当然是生活技能了,做饭就是一个简单的技能,可以确保自己的吃饭问题。一个人的综合水平不仅仅看这个人的自身修养,还要看这个人的能力水平。我过古代忽视了对才能技能的训练。
在我国古代的初等教育就采取了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根据学生的才能的高低进行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着差异,教育应以学生的不同的才能和特长作为依据。《论语》中子张、子路、子夏、子贡、仲弓都曾向孔子“问政”,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个性予以解答,表现出对不同个性的宽容和尊重。孟也非常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
因材施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就意识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孔子、孟子为代表。至今,在我国因材施教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都是孔子的语录。
很显然,当时孔子已经意识到了,学习要及时地复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还有学习要思考。
及时复习,学习完知识之后尽早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印象。及时复习不仅可防止遗忘、加深理解、熟练技能;而且还可诊断、弥补学习上的知识缺陷,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我们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边学习也要边思考,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浮现着小时候的两句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事,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工作做不好,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也是强调了,大脑思考的重要性。
当然,古代初等教育还有欠缺的方面。古代教育者有等级差别,教育不平等,歧视现象严重。中国古代初等教育除在受教育者的贵贱等级上存在不平等现象和民族歧视外,还有明显的一个教育不平等现象:男女受教育权不平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子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因而说我国古代男女受教育权不平等。
综合以上特点中国古代初等教育在一个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教育为做官”,无论从何处说中国古代初等教育既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教育也是一种伦理教育、综合教育和实用教育中国古代初等教育同中国文化发展表现出来的民族连续性一样, 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连续性和共同性, 构成了中国古代初等教育的特点。
————————————
参考文献:.《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
.《于丹<论语>心得》 中华书局
.《简明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王炳照 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