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0:21:16
文档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数:72学分数:4执笔者:陈悦审核人:朱伟华编写时间:2004年8月23日:修改时间:2005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内容: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三、课程教学形式及安排四、建议教材及参考书目五、使用说明及实施要求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中国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主要内容:1、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推荐度:
导读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数:72学分数:4执笔者:陈悦审核人:朱伟华编写时间:2004年8月23日:修改时间:2005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内容: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三、课程教学形式及安排四、建议教材及参考书目五、使用说明及实施要求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中国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主要内容:1、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时数:72                       

学分数:4

执笔者:陈悦                     

审核人:朱伟华

编写时间:2004年8月23日:

修改时间:2005年4月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内容: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三、课程教学形式及安排

四、建议教材及参考书目

五、使用说明及实施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主要内容:

 1、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基本框架。

2、重点阐述重要作家的创作及其思想艺术成就;重要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的思想艺术成就。

3、从审美特性、认识价值等多重角度深入分析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4、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探询中国现代文学的个性特征。

(三)课程目的: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目的:

1、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基本框架;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以及发展规律。

2、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动与文学思潮;重要作家及特色创作成就;

3、培养学生鉴赏、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力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品格,陶冶思想道德情操;引导学生以历史的态度认识、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成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1917——1927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动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新、旧派的文化论争。

次重点:文学产生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契机;文学的理论成就;文学的意义。

重点:文学;1920年代出现的重要文学社团;

应用:从现代文学的诞生初步分析现代文学的历史命运。

第一节  文学

(一)课程内容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2、新文化运动。

3、文学的产生和内容

4、如何历史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及文学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内容、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代表人物。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

2、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文学产生的意义。

3 、掌握:胡适、陈独秀、周作人在文学时期的文学思想。

4、了解:以“甲寅派”、“学衡派”为代表的文化守旧派的思想及其与新文化阵营的论争。正确认识文学的某些思想偏颇。

第二节 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课程内容

1、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二)知识点和考核内容

1、识记: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学社团,包括时间、代表人物、主要的文学主张。在本时期内影响比较大的外国文学思潮。

2、掌握: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不同文学倾向及其对当时文坛的影响。

3、理解:外国文学思潮大量引进的原因及其对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影响。

4、了解:本时期的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二章鲁迅(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思想

2、次重点:鲁迅的杂文成就。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野草》。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

3、重点: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理解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创者的功绩;认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形式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4、应用:结合鲁迅为人为文的特点,综合评价鲁迅的杂文和散文。

第一节  鲁迅生平及其创作思想

(一)课程内容

鲁迅生平及其创作思想。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鲁迅的主要作品。

2、理解:鲁迅的生平对其思想、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

(一)课程内容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二)知识点和考核内容

1、识记:鲁迅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掌握:赏析、评价《阿Q正传》;《呐喊》《彷徨》独特的表现视角及其两种常见的情节模式。

3、理解:《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4、了解:《故事新编》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鲁迅的散文

(一)课程内容

1、鲁迅的杂文。

2、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知识点和考核内容

1、识记:《野草》、《朝花夕拾》

2、理解: 《野草》与《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与独特风格;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第三章郭沫若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郭沫若的文学气质。

2、次重点:郭沫若的历史剧。

3、重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成就、历史剧创作的特色。

4、应用:如何在历史的坐标上认识《女神》。

第一节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道路

(一)课程内容

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道路。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郭沫若的代表性作品。

2、掌握:《女神》的时代性与艺术特质;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的特点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屈原》的时代意义与艺术特色。

3、理解:郭沫若历史剧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四章1917——1927年的小说创作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五四小说取得文坛的正宗地位;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格局。

2、次重点:问题小说。代表性作家的创作成果。

3、重点:乡土小说作家群。叶绍钧的人生写实小说。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4、应用:结合作品,分析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潮流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

(一)课程内容

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2 、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成就。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与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

2、掌握: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作家群;叶绍钧的乡土写实小说。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3、了解:其他不同风格作家的创作 。

第五章1917-1927新诗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新诗产生和早期发展的线索。

2、次重点:湖畔诗派;小诗体;早期象征诗派。

3、重点:新月诗派;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4、应用:结合史实分析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

第一节 新诗的诞生

(一)课程内容

1、五四新诗运动

2、早期白话诗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胡适的《尝试集》

2、掌握:“五四”新诗运动的“战略选择”;早期白话诗的创作特点。

3、理解:早期白话诗在反叛传统上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

第二节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一)课程内容

1、新月诗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2、湖畔诗派的诗歌创作。

3、小诗体的创作。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背诵新诗名篇。

2、掌握:新月诗派的理论;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3、理解:新月诗派的理论及创作对新诗发展的意义;湖畔诗派的诗歌创作;小诗体的创作。

4、了解: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

第六章1917——1927年的散文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时期散文创作的成就。

2、重点:《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言志派”散文;“创造社”作家散文;“现代评论”派散文。

3、重点: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创作。

(一)课程内容  

1、《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2 、周作人与 “言志派”散文。

3 、郁达夫与“创造社”作家散文。

4、“现代评论”派散文。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 识记:代表作家的重要作品。

2、掌握: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散文特色。

3、理解:《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言志派”散文;

郁达夫与“创造社”作家散文;“现代评论”派散文。

4、了解:本时期散文创作繁荣的原因。

第七章1917年——1927年的戏剧

(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西方话剧在中国诞生、发展的最初历程。

2、次重点:田汉的话剧创作。

3、重点:丁西林的话剧创作。

第一节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与最初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1 、文明新戏

2 、“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春柳社;南国社。田汉、丁西林的早期剧作。

2、掌握:田汉早期剧作的特色。丁西林的独幕喜剧的艺术形式。

3 、理解:中国现代话剧从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曲折艰难的历程。

第八章  1928——1937年的文动与文学思潮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本时期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2 、次重点: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与文动;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3 、理解:本时期的文艺论争。

4、应用:评析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的论争

第一节1930年代的文艺运动

(一)课程内容

19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理解:1930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课程内容

1 、文学论争;

2、左翼作家联盟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1、识记:文学论争双方代表;左联的性质与主要成员。

2、 理解:文学的基本主张;左联的历史贡献。

3、了解:左联提倡的创作方法及其存在的理论偏颇。

第三节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一)课程内容

 1、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2、 两大思潮的论争。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1、识记:持自由主义文艺观的主要流派与作家群体

2、理解: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左翼作家与新月社、《论语》派、“京派”的论争。

第九章茅盾

(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茅盾对现代文学多方面的贡献。

2、重点:《子夜》;社会剖析小说模式。

3、次重点:茅盾开创的新的小说范式的意义。

4、应用:通过鲁迅与茅盾小说不同的创作追求,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从“文学”到“文学”的文学思想变迁。

第一节茅盾生平及其文学道路

(一)课程内容

1、茅盾的文学经历。

2、茅盾的文艺思想。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理解:茅盾的“社会科学家气质”;茅盾建构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二节茅盾的小说创作

(一)课程内容

1 、茅盾的长篇小说

2、《子夜》的构思、主要人物、文本结构与艺术手法。

3、茅盾的短篇小说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1、识记:茅盾主要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虹》、《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子夜》;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2、掌握: 吴荪甫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子夜》的结构与艺术手法;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茅盾塑造人物的社会化视角与多面性、立体化的追求。

3、理解:社会剖析小说模式的特点;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一十章老舍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意义。

2、次重点:老舍小说创作的总体特色;《四世同堂》。

3、重点:《骆驼祥子》。

第一节老舍的小说

(一)课程内容

1、老舍的创作道路

2、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视角

3、老舍的小说世界:北京的市民世界

4、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1、识记:老舍小说:《二马》、《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2 、掌握:老舍小说创作的文化批判的视角和京味特色;《四世同堂》对北京城与北京人的文化审视。

3、理解:老舍小说塑造的“市民世界”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骆驼祥子》

1、识记:,《骆驼祥子》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

2、掌握:《骆驼祥子》对“城与人”关系的深入挖掘,展示病态的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

3、理解:祥子悲剧的多重因素。

第十一章 巴金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巴金早期无主义思想。

2、次重点:巴金小说前后期的变化。

3、重点:《家》的思想与“青春赞歌”的特点;《寒夜》的悲剧艺术。

第一节 巴金的早期思想与小说创作

(一)课程内容 

1 、巴金早期的无主义思想。

2、巴金的早期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体现了巴金早期小说“青春型”写作的特点。

3 、《家》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1、识记:巴金的早期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家》的主要人物。

2、掌握:觉慧作为家庭叛逆者的时代特征;觉新的悲剧。

3、理解:《家》的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家》的激情式写作。

第二节 《寒夜》与巴金后期小说艺术

(一)课程内容

1、巴金后期小说:《憩园》

2 、巴金后期小说的转变。

3 、《寒夜》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1、识记:巴金后期小说的主要作品;《寒夜》的主要人物。

2、掌握: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命运与性格悲剧。

3、理解:《寒夜》对“小人物”人生体验的深刻展示;《寒夜》沉稳、冷静的悲剧风格。 

第十二章 沈从文

(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沈从文的从文之路,他的文学理想的形成;《八骏图》等小说刻写现代都市病态文明景观;沈从文的散文。

2、次重点:作为“文体家”的沈从文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贡献。

3、重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边城》。

4、应用:在左翼文学、海派文学的背景下思考沈从文文学理想的独特性。

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一)课程内容

1、沈从文特殊的身世经历。

2、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独特视点创造独特的“文学世界”。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2、理解:沈从文的特殊身世带给他的独特的文学气质。

第二节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一)课程内容

1、《边城》赏析。

2、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3、与“湘西世界”相对照的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景观。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边城》的主要人物。

2、掌握:《边城》的牧歌情调;《边城》表现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其隐含的文化批判。

3、理解:结合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进一步认识作家借助“湘西”对健全的“生命形态”的展示;以《八骏图》为代表的都市小说对病态都市文明的展示。

第三节 作为“文体家”的沈从文

(一)课程内容

1、沈从文抒情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2、沈从文散文的文化历史内核与自我情思的表露。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

2、掌握:沈从文抒情体小说的艺术个性。

3、理解:沈从文散文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内容。 

第十三章 曹禺

(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曹禺的戏剧创作概况。

2、次重点:理解曹禺剧作丰富的戏剧内涵;曹禺对戏剧艺术的探索;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3、重点:《雷雨》《北京人》。

4、应用:理解戏剧文学的独特性。

第一节  曹禺的戏剧文学之路

(一)课程内容

1、曹禺的戏剧文学的道路。

2、曹禺的五部主要剧作。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曹禺的五部剧作。

2、掌握:《原野》、《日出》、《家》的内容和多种戏剧形式的尝试;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3、理解:曹禺在戏剧文学艺术上的不倦的探索与试验。

第二节 《雷雨》

(一)课程内容

1、《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2、《雷雨》的戏剧内涵。

3、《雷雨》的戏剧形式。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雷雨》的剧情与主要人物。

2、掌握:《雷雨》的多重戏剧内涵;《雷雨》的古典主义戏剧形式。

3、了解:《雷雨》的接受史。

第三节 《北京人》

(一)课程内容

1、《北京人》主要人物分析。

2、《北京人》对传统文化(北京文化)的反思。

3、《北京人》对“生活化”(“散文化”)戏剧的追求。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北京人》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2、掌握:《北京人》对“生活化”(“散文化”) 戏剧形式的追求。

3、理解:主要人物分析;《北京人》的文化批判性主题。

第十四章 1928——1937年的小说创作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时期小说发展的基本线索。

2、次重点:左翼小说 ;京派小说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的特点。

3、重点:丁玲的小说创作;新感觉派小说 。

第一节 “左联”和左翼小说

(一)课程内容

1、左翼小说的产生与发展。

2、 艾芜的小说。

3、吴组湘、叶紫的“社会剖析小说”。

4、丁玲的小说创作。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左翼”小说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

2、理解: 丁玲小说创作的风格衍变;。

3、了解:左翼小说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艾芜、吴组湘、叶紫小说的特点 。

第二节 京派小说和其他作家的小说

(一)课程内容

1、京派的文化背景与总体创作倾向。

2、废名与芦焚的小说。

3、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废名、芦焚的主要作品;李劼人的代表作。

2、理解:废名与芦焚小说的文体风格与艺术个性;李劼人“大河小说”的特点。

3、了解:京派的文化背景与总体创作倾向。

第三节 海派小说

(一)课程内容

1、海派文学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2、新感觉派小说。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2、掌握: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与先锋性。

3、理解:海派文学兴起的原因与特点。

第十五章  1928——1937年的新诗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时期新诗创作流派与发展趋向。

2、次重点:中国诗歌会:后期新月诗派

3、重点:现代诗派。

第一节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一)课程内容

1、中国诗歌会的性质

2、中国诗歌会的政治追求与艺术追求

3、中国诗歌会的主要诗人。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中国诗歌会的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与艺术上的“歌谣化”。

第二节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一)课程内容

了解:后期新月派走上脱离现实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掌握:后期新月派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的新追求。

第三节 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一)课程内容

1、戴望舒的诗歌

2、卞之琳的诗歌

3、现代派诗在诗歌艺术上的现代性追求。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现代派诗人及其代表作。背诵新诗名篇。

2、掌握:戴望舒早期与后期诗歌的代表作及其诗歌特点;卞之琳诗歌的“理趣”与“戏剧化”手法。

3、理解:现代诗派在融合中西诗艺方面的努力。

第十六章  1928——1937年的散文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时期散文艺术的丰富性。

2、次重点:林语堂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 与“京派”同仁的散文;左翼作家的散文;报告文学与游记。

(一)课程内容

1、林语堂的幽默闲适小品。

2、何其芳 与“京派”同仁的散文。

3、左翼作家的散文。

4、报告文学与游记。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2、掌握:林语堂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的《画梦录》对现代散文艺术美的开拓。

3、理解:本时期比较重要的散文文体与创作潮流。

第十七章  1928——1937年的戏剧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时期戏剧运动概貌。

2、次重点:田汉、洪深的剧作;李健吾的剧作。

3、重点:夏衍的剧作。

第一节 走向广场的左翼戏剧运动与田汉、洪深 的创作

(一)课程内容

1、广场戏剧的活跃。

2、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重要的戏剧团体;洪深、田汉的代表作品。

2、理解: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的阶级观点;田汉后期剧作的转变。

第二节 “剧场戏剧”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一)课程内容

1、职业化、营业性的“剧场戏剧”的确立。

2、夏衍的戏剧创作。

3、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夏衍、李健吾的代表作品。

2、理解:《上海屋檐下》的思想艺术特色。

3、了解: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的戏剧冲突。

第十八章  1937·7——1949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动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2、次重点:国统区的文学思潮与胡风的文艺思想;区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3、重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应用: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历史评析《讲话》的意义。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一)课程内容

1、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

2、国统区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3、区文学的兴起与特点。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掌握:由于战争而带来的文学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和战争背景下的共性;国统区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区文学的兴起与特点。

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课程内容

1、《讲话》的背景。

2、《讲话》的核心内容。

3、《讲话》的意义。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1、了解:《讲话》的背景。

2、理解:《讲话》的核心内容。

3、《讲话》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 国统区的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课程内容

1、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2、胡风的文艺思想及其引发的论争。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理解:胡风的“主观论”文艺思想。

2、了解:“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中的双方观点;现实主义与“主观论”论争的焦点。

第十九章  赵树理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赵树理的文化态度与文学创作的自觉立场。

2、次重点: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3、重点: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赵树理创造的“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4、应用:评析“赵树理方向”。

第一节  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一)课程内容

赵树理主要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赵树理的主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

2、掌握:《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中的新、老农民形象。

3、理解: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新特质。

第二节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一)课程内容

 赵树理小说在文体形式上的开拓。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掌握:赵树理小说“评书体”的文体特征。

2、理解:赵树理对传统文学、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一)课程内容

 “赵树理方向”。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理解:理解赵树理出现的背景、区的时代要求。

2、了解:在历史的纵向上认识赵树理小说的长处与短处。

第二十章  1937·7——1949年的小说

(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

2、次重点: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沙汀、张天翼的暴露讽刺小说;东北作家群;七月派小说;沦陷区的浪漫派小说;区的“土改小说”。

3、重点: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小说;孙犁的小说。

第一节 国统区的小说

(一)课程内容

1、张天翼、沙汀的暴露讽刺小说。

2、钱钟书的《围城》。

3、“七月派”路翎的小说。

4、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5、其他小说家。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

2、掌握:《围城》主题的多义性与讽刺风格;萧红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3、理解:张天翼、沙汀代表作的思想艺术特色;路翎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与胡风文艺思想的关系;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的创作;冯至、师陀的小说。

第二节  沦陷区的小说

(一)课程内容

1、张爱玲、苏青的小说。

2、徐?、无名氏的浪漫传奇小说。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2、掌握:张爱玲小说的先锋性与现代性。

3、了解:其他作家的代表作。

第三节 区的小说

(一)课程内容

1、孙犁的小说。

2、“土改小说”。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主要作家的代表作。

2、掌握:孙犁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3、理解:丁玲、周立波的土改小说。

第二十一章 艾青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艾青的诗歌创作道路。

2、次重点:艾青在新诗史上的“综合”意义。

3、重点:艾青诗歌的意象与诗绪;艾青诗歌的艺术形式。

(一)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

1、艾青 诗歌创作道路。

2、艾青诗歌的意象与诗绪;

3、艾青诗歌的艺术形式。

4、艾青在新诗史上的“综合”意义。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艾青诗作名篇。

2、掌握:艾青诗歌的意象与诗绪;艾青诗歌的艺术形式。

3、理解:艾青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第二十二章  1937·7——1949年的新诗

(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时期新诗发展的大致轮廓。

2、次重点:七月诗派、九叶诗派、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3、重点:穆旦

第一节 国统区的诗歌创作

(一)课程内容

1、抗战初期的诗坛

2、七月诗派

3、1940年后半期的讽刺诗与政治抒情诗

4、西南联大诗人群。

5、穆旦与九叶诗派。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代表诗人的主要作品。

2、掌握:七月诗派的诗情与诗艺的追求;穆旦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3、理解:抗战时期国统区诗歌发展脉络;九叶诗派的诗歌主张与创作。

第二节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一)课程内容

1、区诗歌的歌谣化倾向。

2、《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歌谣体新诗”的代表性作品。

2、理解:《王贵与李香香》的主题与艺术。

3、了解:区诗歌的歌谣化运动。

第二十三章 1937·7——1949年的散文

(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时期散文不同文体的发展走向报告文学的勃兴。

2、次重点:报告文学、杂文、小品文的主要成就。

(一)课程内容

1、报告文学的勃兴。

2、了解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3、风格多样的小品散文。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1、识记:不同散文文体的代表作家。

2、理解:报告文学勃兴的时代原因与代表性作家的创作;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作家及其创作;具有个性化的小品文写作。

第二十四章 1937·7——1949年的戏剧

(2学时)

课程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2、次重点:《白毛女》;《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第一节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课程内容

1、“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2、《白毛女》。

(二)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识记:《白毛女》的情节、主题。

2、理解:《白毛女》在艺术上的成功探索。

3、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的推动下,“广场戏剧”经历的三次高潮。

第二节 “剧场戏剧”的繁荣

(一)课程内容

1、在大后方和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三股潮流。

2、沦陷区职业化与商业化戏剧的繁荣。

3、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二)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1、识记:夏衍剧作《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2、理解:夏衍剧作对知识分子思想精神的表现。

3、了解:在大后方和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三股潮流;

沦陷区职业化与商业化戏剧的繁荣。

三  课程教学形式与安排: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虽然讲述的只是1917—1949年的文学,时间跨度不长,但涉及到的作家作品依然众多,文学思潮繁复多变,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审美力,又要注意培养他们对重要文学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中国现代文学上承近代,下续当代,并力图与世界文学接轨,故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开阔的、开放的视野中接受现代文学、理解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可采用课堂教学、自学、专题讨论等。

课堂教学:针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影视录象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自学:对于某些了解性的知识,可让学生自学。

专题讨论:包括具体作品的讨论和综合性知识运用的讨论。

建议布置2—4次作业,让学生尝试赏析性文章和及论文的写作。

四 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参考书:

1、《中国现代文学史》 程光炜  吴晓东 孔庆东 郜元宝 刘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第1版。

 2、《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 温儒敏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你4月第1版。

 3、《现代文学研究》  尚礼 刘勇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文档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数:72学分数:4执笔者:陈悦审核人:朱伟华编写时间:2004年8月23日:修改时间:2005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内容: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三、课程教学形式及安排四、建议教材及参考书目五、使用说明及实施要求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中国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主要内容:1、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