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分析这部分题目的解答往往建立在综合分析和复杂计算的基础上,题设中设置的问题,大都需要对给定资料中的多项数据进行判断、比较、计算,有的还需要提炼隐含信息才能得出。
一般情况下,这部分题目只要大家有充足的时间去做,是不会出现错误的。但考场上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大家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的提高这部分的得分率。相对行测考试中其他的几部分而言,资料分析部分的题目对思维深度的考核要低一些,但对处理复杂资料的速度要求却很高。
第一节 考情概述
【大纲分析】
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这部分内容通常由统计性的图表、数字及文字材料构成。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根据大纲内容,我们可知资料分析的主要资料类型分为文字、统计图与统计表。其中统计图可分为拆线图、柱状图(条形图)、饼状图和网格图。近年来在资料分析中通常都会出现一道或多道综合资料分析题——即在题干当中既有文字又有统计图,或者既有文字又有统计表,甚至三者同时出现,这对大家理解与加工资料的要求有所提高。
【考情概述】
近五年来,贵州省考的资料分析部分都由3—4篇资料构成,每篇资料有5个问题,共15—20题,每个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测和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下表对近四年贵州省考资料分析模块的题量与材料类型进行了统计。
2012-2016年贵州省公资料分析部分题型题量分布表
| 年份 | 总题量 | 题目类型 | |||
| 文字资料 | 统计图 | 统计表 | 混合题 | ||
| 2012 | 20 | 5 | 0 | 5 | 10 |
| 2013 | 15 | 0 | 0 | 0 | 15 |
| 2014 | 20 | 5 | 5 | 5 | 5 |
| 2015 | 20 | 5 | 0 | 0 | 15 |
| 2016 | 20 | 5 | 5 | 5 | 5 |
从材料内容上看,资料分析的材料大多数与经济统计数据相关,既包括宏观经济指标,又包括中观行业数据,有时还考查微观公司数据。2014年的四个题目中,第一篇内容为我国2008—2012年石油生产量、消费量和矿产品进出口量;第二篇的内容是我国2013年前5个月的保费收入情况;第三篇反映的是2013年一季度末类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资料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执行报告;第四篇资料则是关于某省2012年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这四篇材料的内容全部为经济内容而且数据较新。由于经济内容往往涉及大量的数据,所以数据含量大、数据关系复杂是资料分析的一大特点。资料分析中的数据多来源于真实的统计数字,所以数据精确度较高,通常会出现小数,这就增加了考生的计算难度。此外资料分析中经常出现各类经济统计术语,比如“进出口总额”“恩格尔系数”“CPI”等。只有适度的掌握经常考查的统计术语,我们在阅读资料时才不会被一些生僻的概念阻碍。
从考查点上看,资料分析最重要的考查内容还是计算,每年的计算题占比都在一半以上,但是计算题的计算难度都不大,考生只要掌握了速算技巧就可以准确利用公式进行列式并进行合理的化简计算。此外,资料分析也考查考生综合地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的能力,所以有的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缜密性,有的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省考的资料分析难度较稳定,并没有太大的波动,近年来相较于以往年度略有提高。预计2017年的省考中资料分析题量会继续维持在20个题。考生在复习时,应围绕“速读、仔细、速算”三大核心点进行,多做题,同时多思考计算中的巧算法,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与效率。
【题型概述】
通过对过去几年考试题目的总结,我们可以将资料分析部分的考试题型总结为以下四个大类:
第一,计算类问题
计算类问题是资料的必考题型,也是题量占比最高的题型。计算类问题主要考查考生提炼数据、正确列式、精确计算的能力。计算类问题主要考核增长率、增长量、比重、倍数、平均值等内容。其提问方式通常如下:
(1)与2011年相比,2012年该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增加了多少亿元?(求增量)
(2)2013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约是2011年同期的多少倍?(求倍数)
(3)2013年1—5月,保险业平均每月业务及管理费用约为多少亿元?(求平均值)
(4)2011年1—9月,新承接出口船舶订单在全国造船完工总量中的比重约为多少?(求比重)
(5)与2011年一季度相比,二季度软件业务收入增长了约百分之几?(求增长率)
第二,查找类问题
查找类问题是不需要计算,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从资料当中找到答案的题目。查找类问题通常较为简单,得分率也较高。但近几年这类问题出题量逐渐减少,同时在设置选项时也添加了一些障碍,如不仔细也易出错。
第三,比较排序类问题
比较排序类问题主要考查数字大小的比较、选择最大最小量、对待选指标进行大小排序等内容,此类问题通常也涉及到计算。近几年的省考当中,该题型考核较多,几乎每一篇资料都会出一道比较排序题。其常见的提问方式包括:
(1)2009—2012年间一次能源生产量增速最快的一年是? (比较)
(2)2013年3月,人身险的三个险种保费收入环比增长排序正确的是?(排序)
(3)以下各月中,哪个月全行业保险赔付支出额与保险保费收入额的比值最低?(比较)
(4)该市主要农副产品与上年相比,产量变化绝对值最小的是?(比较)
(5)以下哪个月的汽车产量同比增速最低?(比较)
第四,综合判断类问题
综合判断类问题是根据所给材料的整体内容,判断四个选项的正误或推断出合理结论的一类题目。它可以被分为正误判断和推论判断两种类型。这类问题的综合性程度较高,需要考生对材料内容有总体的把握才能做出正确选择。这几年的考试当中,几乎每篇资料的最后一道题都是综合判断题。此类问题的常见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关于2009—2012年全国矿产品贸易和能源生产、消费,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推论判断)
(2)关于2013年1—5月保险业经营状况,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推论判断)
(3)以下关于该省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状况的描述与资料相符的是。(正误判断)
(4)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正误判断)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正误判断)
在给定资料后设置的这些问题中,有些非常简单,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但是,如果对材料内容完全不熟悉,并且没有适当的阅读方法,往往也无法迅速的找到正确答案。另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计算才能得出结论,尤其是综合判断类的问题,而对于此类题目,大家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题技巧的积累,重点是计算技巧的积累,及解决综合判断类问题时选择着手点的方法积累。
【备考策略】
总体来说,资料分析是行测考试所涉及的五大题型当中绝对难度最低、最不应该丢分的题型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部分就是最容易拿分的一部分,相反在考试中往往很多同学在这个模块上得分率并不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相信并不是大家在解题思维方面存在什么大的问题,而是因为以下两大原因:第一,前面部分的题目没有合理控制时间,等到做这个部分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分析与计算;第二,大家在平时在此部分的练习中只注重了正确性的训练,而没有足够的重视解题技巧与答题速度的训练。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一部分的备考重点是:明确概念、理清思维、掌握技巧。而掌握技巧是关键中的关键。
要想做到快速又准确的解资料分析题,我们需要按以下几步来备考:
第一,平时多关注经济动态
如前所述,资料分析的常考资料多是经济统计类资料,所以在平时,大家可从网络、报纸、电视上多获取一些经济资讯,一方面使自己对一些专业语汇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锻炼自己对数据与术语的敏感性。同时,多关注此类内容也会有利于大家申论与面试的备考。
第二,学会速读
资料分析的资料一般都较长,或者较为复杂。所以资料分析有一半的难度集中在如何迅速处理资料上,通过平时多读及掌握科学的读题法,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住资料的要点,不需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分析资料之上。
第三,学会速算
考生必须明白,资料分析所考查的核心并非“硬算能力”,而是“科学地”处理资料与数据的能力。所以资料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计算都可能通过加工化简为简单计算。要做到速算,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练习做到数字敏感,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我们在后面给大家介绍的一系列速算技巧。
第四,多做真题练习
在做真题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学会合理的安排各部分的时间,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每一部分在考试答题中的先后顺序。第二,要通过对真题的研究,掌握最常考的解题技巧与速算方法,这样解题速度才会有很大提升。在真题演练结束后,继续做模拟卷巩固提高,针对不同题型形成个人解题习惯,并熟练、合理运用计算技巧。
第二节 常见经济与统计术语解释
历年来,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部分的取材范围,一直集中在经济、教育、就业、资源分配、社会意识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其中经济领域的材料最为常见。所以一些处理此类资料时常涉及到的概念,大家一定要明确了解和熟练掌握。我们对近四年贵州省公中资料分析部分所涉及到的主题与考点进行了总结,如下表所示。
| 年份 | 题号 | 主题 | 考点 |
| 2012 | 121-125 |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 指数、同比上升、涨幅 |
| 126-130 | 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 平均、比重 | |
| 131-135 | 某镇工业产值 | 增加值、比例、同比增长 | |
| 136-140 | 我国货物进出口情况 | 贸易逆差额、比重、增幅 | |
| 2013 | 106-110 | 规模以上工业、汽车产量 | 平均值、同比增速 |
| 111-115 | 农副产品产量 | 增速、增量、平均产量 | |
| 116-120 | 软件行业收入 | 比重、增长率 | |
| 2014 | 101-105 | 某省规模上工业增长情况 | 增加值、增长率 |
| 106-110 |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倍数、百分点、增速 | |
| 111-115 | 保险业经营情况 | 比值、占比 | |
| 116-120 | 能源消费量与进出口量 | 进口、出口、增幅 | |
| 2015 | 101-105 | 人口与就业 | 增加值、增长率 |
| 106-110 |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倍数、百分点、增速 | |
| 111-115 | 保险业经营情况 | 比值、占比 | |
| 116-120 | 能源消费量与进出口量 | 进口、出口、增幅 | |
2016 | 101-105 | 货物运输情况 | 比重 |
| 106-110 | 快递业务投诉量 | 比重 | |
| 111-115 | 国有企业经营状况 | 比重、增长量 | |
| 116-120 | 全国租赁贸易进出口总额 | 增长率、翻番 |
一、统计术语
1.增长量与增长率
增长是资料分析是考查最多的一个概念,所谓增长就是指连续发生的数据的变动。增长的计量可以分为总量的变化和比率的变化,即增长量和增长率两个方式。增长量是说明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增减差额绝对值的指标。增长率是衡量末期数据相较于基期数据相对增长水平的相对指标。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增长量=末期量-基期量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100%=(末期量-基期量)÷基期量×100%=(末期量÷基期量-1)×100%
增长率、增长幅度(增幅)、增长速度(增速)这三个词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所以当资料中出现增幅或增速时,大家应该知道它所指的就是增长率。
例1.2012年贵州省财政收入为14亿,2013年为1919亿元,则2013年,贵州省的财政收入增长量与增长率分别为多少?
解析:增长量=末期量-基期量=1919-14=275亿元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275÷14=16.7%
在资料分析中,常考的增长概念包括同比增长、环比增长和拉动增长。
(1)同比增长
所谓同比是指本期水平与上年同期水平的对比。所以同比增长就是指本期量相对于上年同期量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的计算公式可总结如下:
| 同比增长相关公式 | |
| 同比增长量 | =本期量-上年同期量 =本期量-本期量÷(1+同比增长率) =上年同期量×同比增长率 =本期量÷(1+同比增长率)×同比增长率 |
| 同比增长率 | =同比增长量÷上年同期量×100% =(本期量-上年同期量)÷上年同期量×100% =(本期量÷上年同期量-1)×100% =同比增长量÷(本期量-同比增长量)×100% |
| 上年同期量 | =本期量-同比增长量=本期量÷(1+同比增长率) |
| 本期量 | =上年同期量+同比增长量=上年同期量×(1+同比增长率) |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已知本期量与同比增长率求上年同期量。因为上年同期量=本期量÷(1+同比增长率),所以2009年我国的黄金产量=340.88÷(1+8.57%)=313.97吨。
例3.2012年,我国某市出口总额为146亿元,2013年该市出口额同比增长5.3%。则2013年该市的出口额为多少?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已知上年同期量与同比增长率求本期量。由于本期量=上年同期量×(1+同比增长率),所以2013年该市的出口额=146×(1+5.3%)=153.7亿元。
例4.2014年8月,某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78亿元,同比增加29亿元,求该市2014年8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率?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已知本期量与同比增长量求同比增长率。根据公式,同比增长率=同比增长量÷(本期量-同比增长量)×100%,所以2014年8月该市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率=29÷(278-29)×100%=11.6%。
例5.2011年,湖南省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7.13%,森林蓄积量4.16亿立方米,创造林业产业总产值1445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6%,求2011年湖南省林业产值的增加量。
解析:本题较前三题难度更高一些,其考查的是已知本基量与同比增长率同比增长量。对于这种问题的计算有两个求法:方法一,同比增长量=;方法二,同比增长量=。通常我们更常用方法一,因为它计算所得的算式更直观,结果也更精确。由方法一可知,湖南省林业产值的增加量=1445÷(1+25.6%)×25.6%=294.5亿元。
例6.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975.5亿元。其中,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国有核算的科研院所科技活动支出3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5%;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问:与2002年相比,2003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绝对增长量最大的执行部门是( ).
A.各类企业 B.国有核算的科研院所
C.高等学校 D.无法得知
解析:A。根据同比增长量=的公式,我们分别可知:
各类企业经费支出增长量=
国有核算的科研院所经费支出增长量=
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增长量=
由于各类企业经费支出增长量的算式中分子与增长率都很大,所以可观察出它的值最大,故选A。
例7.全国2007年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共计22086,同比增长7%;总成交金额2226亿元,同比增长22.44%;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百万元大关,达到100.78万元。
2007年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同比增长率为多少( )
A.8.15% B.14.43% C.25.05% D.35.25%
解析:2007年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亿元
2006年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亿元
所以2007年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同比增长率为:÷-1=≈14.43%。
由此题可知,当我们遇到两个分别以不同速度增长的量,材料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增长率”和“末值”,求这两个量之商的增长率时,只需要找到两个量的增长率相除,即可得到其商的增长率。我们将该方法总结如下,大家要掌握并学会使用。
若A的增长率为x%,B的增长率为y%。则A与B比值的增长率为:
-1===
练习:
1.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长3.3%;早稻产量3369万吨,下降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长2.3%。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上年增长2.7%。棉花产量561万吨,比上年下降9.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454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其中猪肉产量5487万吨,下降3.3%。禽蛋产量2999万吨,比上年增长3.6%;牛奶产量3755万吨,增长0.8%。请问2014年我国夏粮产量为多少万吨?绵花产量为多少万吨?
2.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45849亿元,比上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357亿元,下降1.8%;进口104492亿元,下降13.2%。进出口相抵,顺差36865亿元。12月份,进出口总额24757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出口142亿元,增长2.3%;进口10468亿元,下降4.0%。201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率为3%,则201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预计为多少亿元?
3.2015年全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072元,比上年增长7.2%。请问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同比增长了百分之几?
4.截至2015年底,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39.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狭义货币(M1)余额40.10万亿元,增长15.2%,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2万亿元,增长4.9%。请问,我国2015年广义货币余额同比增长量为多少万亿元?
解析:
1.2014年我国夏粮产量=14112/(1+3.3%)=13661.18万吨,2014年棉花产量=561/(1-9.3%)=618.52万吨
2.201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45849×(1+3%)=253224亿元
3.同比增长率=12.85%
4.同比增长量==16.34万亿元
(2)环比增长
所谓环比:是指本期水平与上一期水平的对比。所以环比增长就是指本期量相较于上一期量的增长水平,环比增长的相关公式可总结为下表:
| 环比增长相关公式 | |
| 环比增长量 | =本期量-上期量 =本期量-本期量÷(1+环比增长率) =上期量×环比增长率 =本期量÷(1+环比增长率)×环比增长率 |
| 环比增长率 | =环比增长量÷上期量×100% =(本期量-上期量)÷上期量×100% =(本期量÷上期量-1)×100% =环比增长量÷(本期量-环比增长量)×100% |
| 上期量 | =本期量-环比增长量=本期量÷(1+环比增长率) |
| 本期量 | =上期量+环比增长量=上期量×(1+环比增长率) |
解析:上期量=本期量÷(1+环比增长率),所以2011年3月的房价网上签约均价=12970÷(1+0.9%)=12854元。
例9.2013年1月我国乘用车销量达到173万辆,比2012年12月增加了26万辆。求2013年1月我国乘用车销量的环比增长率。
解析:环比增长率=环比增长量÷(本期量-环比增长量)×100%,所以2013年1月我国乘用车销量的环比增长率=26÷(173-26)×100%=17.7%。
例10.上周(2014年9月15日—2014年9月21日)贵阳住宅成交1468套,环比前一周大幅下降10.38%;从成交面积来看,上周共成交15.11万平米,环比下降15.96%;成交均价较前一周小幅下降6.02%。求上周贵阳住宅成交套数环比下降了多少套。
解析:环比增加量=本期量÷(1+环比增长率)×环比增长率,在此题中,环比增长率为-10.38%,所以上周贵阳住宅成交套数环比下降数=1468÷(1-10.38%)×10.38%=170套。
(3)拉动增长率
拉动增长:指部分量的增长对总量增长的贡献度,它等于现期某部分的增加值除以总体的基期值。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拉动增长率=部分的增长量÷总体原来的量×100%
例11.某国去年GDP 三大产业产值分别为200、300、500 亿美元,今年三大产业分别增加了14、36、50 亿美元。求三大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了百分之多少?
解析:根据拉动增长率的定义,先算出总体原来的量为1000 亿美元。三大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了:第一产业,14÷1000×100%=1.4%,即拉动增长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36÷1000×100%=3.6%,即拉动增长了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50÷1000×100%=5%,即拉动增长了5个百分点。
练习
1.2016年2月份,齐河县新建商品房销售(网签)163套,环比下降44.75%,同比下降22%。销售面积1.万平方米,金额0.85亿元,新建商品房住宅均价为4503.36元/平方米,环比增长7.01%,同比增长1.08%。则2016年1月,该县新建商品房住宅均价为多少?
2.2016年2月美国铝进口107,239,528千克,比2016年1月增加了657,0千克。求2016年2月美国铝进口量的环比增长率。
3.西部证券3月4日晚间发布公告,2016年2月实现营业收入15,6.28万元,净利润3,660.27万元。2月净利润环比1月下降约60%。求2016年2月西部证券的净利润环比减少量。
解析:
1.均价=4208.35元/平方米
2.环比增长率=0.62%
3. 净利润环比减少量=5490.41万元
2.百分数与百分点
(1)百分数
百分数:又叫百分比,它表示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率。百分数问题是资料分析最重要内容,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在资料分析中,与百分数相关的四个重要概念是“增、占、超、减”。
“增”即增长率,是最常考的百分比率,其计算方法我们在上一知识点已有讲解。
“占”即所占比例,其计算方法我们在下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超”即相对于参照量超过的百分比例。其公式为:超出的百分比=(实际量-参照量)÷参照量×100%。
例1.今年某地实际新增投资5千亿元,年初计划新增投资4千亿元,则今年投资超出计划百分之几?
解析:由上述公式可知,超出计划的百分比=(5-4)÷4×100%=25%。
“减”是与“超”相反的概念,它表示相对于参照量减少的百分比例。其公式为:减少的百分比=(参照量-实际量)÷参照量×100%。
例2.某地11月出口额为150亿美元,10月份出口额为180亿美元,则11月出口额比10月出口减少百分之几?
解析:11月出口额比10月出口减少的百分比=(180-150)÷180×100%=16.7%。即减少了百分之16.7。
(2)百分点
百分点:是用以表达不同百分数之间的“算术差距”(即差)的正确单位。假设本月的失业率是百分之五(5%),而上月的失业率是百分之四(4%),那么可以说:本月的失业率比上月微升了“一个百分点”(而不能说百分之一或1%)。
当进行比例或者增长率之间的比较时,一般使用“百分点”来表示,直接相减即可,不需要除以参考值,得到的数字读作N个百分点。比如,如果工业增加值去年的增长速度为12%,今年增长速度为17%,则今年比去年的增长幅度提高了(17-12)%=5个百分点;本月物价上升了4%,上月物价上升了6%,则本月比去上月物价上升幅度下降了2个百分点。
例3.截至2013年末,海南省女性厅级干部共99人,占同级干部总数的14.1%,比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则去年女性厅级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比例为多少?
解析:去年女性厅级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比例=(14.1-0.5)%=13.6%。
例4.2011年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了价值510万美元的棕榈油及棕榈油产品,比2010年增加了45.8%,比上年同期高20个百分点,则2010年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的棕榈油及棕榈油产品同比增长率是多少?
解析:此题求的是两年增长率的比较,2011年的增长率是45.8%,该增长率比上一年即2010年高20个百分点,所以2010年的同比增长率为(45.8-20)%=25.8%。
例5.2013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7%,2012年比上年增长19.3%,则2013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2012年回落几个百分点?
解析:回落的百分点=12.7-19.3=–6.6个,即回落了6.6个百分点。不能说下降了6.6%。
例6.中国进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和位次(2002—2005年)
| 年份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比重(%) | 位次 |
| 2002 | 6207.7 | 4.7 | 6 |
| 2003 | 8512.1 | 5.6 | 4 |
| 2004 | 11547.9 | 6.2 | 3 |
| 2005 | 14221.2 | 6.7 | 3 |
A.减少了0.5% B.增加了0.5% C.减少了7.46% D.增加了7.46%
解析: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6.7%,2004年占6.2%,所以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6.7-6.2)=0.5个百分点,写作0.5%,读作增加了0.5个百分点。
3.比重
比重:也称所占比例,是指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值,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比重=部分量÷总体量×100%
例1.2013年,我国的研发总投入达到了1.8万亿人民币,同期GDP为59万亿,则研发投入占整个GDP的百分之多少?
解析:研发占GDP的比重=(1.8÷59)×100%=3.05%
在比重的计算上,我们需要掌握两个知识点:
(1)比重的间接计算
I.如果A在B中所占的比例为X%,B在C中的比重为Y%,则A在C中所占的比重为X%×Y%。
例2. 2013年山西省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为27.9%,其中,保健食品支出占到食品支出的12.4%。则山西省居民保健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多少?
解析:根据上述公式,山西省居民保健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27.9%×12.4%=3.68%。
II.如果总量为A,B在A所占比重为X%,C占B的比重为Y%,则C=A×X%×Y%。
例3.2012年1—11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10685亿美元,其中,出口占58.7%,家电产品出口占电子信息产业出口比重的12.5%。则2012年1—11月我国家电产品出口额为多少?
解析:根据上述公式,国家电产品出口额=106857×58.7%×12.5%=784亿美元。
(2)比重与增长量
.如果总量为A,部分量占总量A的比重为X%,部分量的同比增长率为Y%,则部分量的同比增长量为
例4:2011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5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工矿仓储用地占比32.8%,增长26.2%。则2011年工矿仓储用地与2010年相比的增长量为多少?
解析:增长量==16.4万公顷。
4.倍数
倍数:就是两个数的对比关系。
如果A是B的N倍,则,。
如果A比B多N倍,则。
例1:张娟的月收入为3500元,贾芳的月收入是她的1倍,则贾芳的月收入为多少?
解析:这个问题很多同学看到之后想当然的以为贾芳的收入是7000。但是只要你回头细看倍数的计算公式,就会马上发现错误所在。正确的解是贾芳的收入=3500×1=3500元。是几倍就乘以几。所以,如果贾芳的收入为张娟的2倍,则她的收入才为7000元。
例2:某地去年的小麦产量为1000万吨,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2倍,则今年的产量为多少万吨?
解析:今年产量=1000×3=3000万吨。今年相比于去年的增长率即同比增长率=(3000-1000)÷1000×100%=200%。
例3:中关村企业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额攀升至71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1倍,则2012年中关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多少?
解析:题目中提到“同比增长了1.1倍”,它等价于“是去年的2.1倍”,所以2012年的投资额=711.1÷(1.1+1)=337亿元。
例4:某市2013年家政从业人员比2000年增长6.8万人,增加了5倍。则该市2000年家政业人员数为多少万人?
解析:增加了5倍,则若2000年的人数为X,则X×6=X+6.8。所以5X=6.8。该市2000年家政从业人员数为6.8÷5=1.36万人。由此题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若今年指标A比去年增加了X,增长了Y倍,则去年A的值为。
5.翻番
翻番:是指数量的加倍,若A在B基础上翻了N番,则A=B×2N。
例1.6月末,中信银行资产托管规模达3.35万亿,和年初相比其规模翻三番。则年初中信银行的资产托管规模为多少?
解析:根据翻番的定义,年初规模=3.35÷23=0.419万亿元。
例2.2008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4305.5万人,2001年为304.6万人。那么2008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2001年将近翻了( )番。
A.6 B.5 C.4 D.3
解析:C。4305.5÷304.6=14.16,与16最接近,所以将近翻了4番。
6.年均增长量与年均增长率
年均增长量: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指标平均每年增长的数量。如果某指标第1年的值为M1,第2年的值为M2,……,第N年的值为MN,则:
年平均增长量==
例1.1991年至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21617.8亿元,26638.1亿元,343.4亿元,46759.4亿元,58478.1亿元,则1991年至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量是多少亿元?
解析:直接代入以上公式,年均增长量=(58478.1-21617.8)÷(1995-1991)=9215亿元。
年均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指标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某变量初期值为A,每年增长率不同,增长N年后变为B,则年平均增长率R为:
R=
这个式子计算较困难,所以我们有两个简化结论,大家要记住:
第一,当知道每一年的增长率,且每年增长率较小时,年均增长率约等于各年度增长率的平均值。即若N年的增长率分别为R1,R2,……,RN,(Ri<10%)则平均增长率R约为:
第二,当知道第M年的数据为A,第N年的数据为B,则R<,当选项相差较大时,可以用此法来迅速排除选项。
例2.1991年至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21617.8亿元,26638.1亿元,343.4亿元,46759.4亿元,58478.1亿元,则1991年至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多少?
解析:标准算法为R=。近似估算法为R<,结合选项即可进行估计。
7.指数
指数:是用于衡量某种要素变化的,指标的相对量,一般假定基期为100,其他量和基期相比得出的数值即为指数。在经济学概念中,指数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的相对数。资料分析中考查的是狭义的指数,其本质是一种倍数关系,实际上是百分数去掉了“%”的表示形式。生活中,股票价格指数、物价指数是我们常接触的指数。
指数的基本计算方法为,若在计算时均以上年同期值为100,某指标本年具体值为A,上年该指标值为B,则本年的指数为×100。所以指数大于100代表指标同比上升,指数小于100代表指标同时下降。
若指标本年具体值为A,上年值为B,则同比增长率=×100%==(指数-100)%,也即,指数减去100,再除以100,所得到的就是同比增长率。
例1.下表均以上年同期值为100,求(1),(2),(3)的值。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 猪肉平均价格(元/斤) | 8.5 | 9.5 | 10.5 | 9.5 |
| 指数 | 100 | (1) | (2) | (3) |
(2)若以2011年数值为100,则2012年的指数为10.5÷9.5×100=110.53;
(3)若以2012年数值为100,则2013年的指数为9.5÷10.5×100=90.48。
例2.求下表中(a),(b),(c)的值。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 猪肉平均价格(元/斤) | 8.5 | 9.5 | 10.5 | 9.5 |
| 指数 | 100 | 111.76 | 110.53 | 90.48 |
| 同比增长率 | --- | (a) | (b) | (c) |
(a)2011年肉价的同比增长率=(111.76-100)%=11.76%;
(b)2012年肉价的同比增长率=(110.53-100)%=10.53%;
(c)2013年肉价的同比增长率=(90.48-100)%=-9.52%。
例3.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993-2003年某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 年份 | 国民生产总值 | 国内生 总值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
| 1993 | 108.7 | 108.7 | 102.0 | 115.8 | 104.9 | 106.8 |
| 1994 | 98.4 | 98.4 | 98.2 | 97.5 | 100.4 | 96.9 |
| 1995 | 107.6 | 107.6 | 97.8 | 113.3 | 109.5 | 106.2 |
| 1996 | 111.7 | 111.7 | 104.1 | 115.0 | 113.7 | 110.2 |
| 1997 | 107.6 | 107.6 | 106.1 | 108.2 | 107.8 | 106.1 |
| 1998 | 107.8 | 107.8 | 98.5 | 113.6 | 105.9 | 106.5 |
| 1999 | 105.2 | 105.2 | 107.0 | 101.9 | 110.4 | 103.9 |
| 2000 | 109.3 | 109.1 | 111.5 | 105.6 | 113.0 | 107.5 |
| 2001 | 111.1 | 110.9 | 108.3 | 110.4 | 115.2 | 109.3 |
| 2002 | 115.3 | 115.2 | 112.9 | 114.5 | 119.4 | 113.7 |
| 2003 | 113.2 | 113.5 | 101.8 | 118.6 | 118.3 | 111.9 |
1.假设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00亿,那么199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
A.179.1亿 B.207.6亿 C.215.2亿 D.223.4亿
2.与上一年相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
A.1994年 B.1996年 C.2002年 D.2003年
解析:
1.D。设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X,则X/200×100=111.7,得知X=223.4(亿)
2.C。根据已知说明得知,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增长率=(指数-100)/100 ,故计算出:
199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负增长,1996年增长率为10.2%,2002年增长率为13.7%,2003年增长率为11.9%。因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是2002年。
8.平均数与中位数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平均数分为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最常见的平均数,它由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得到。加权平均数是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值,然后加总求和得到的数值。
比如,班上成绩最好的三个学生成绩分别为99分、96分和93分,则他们的平均成绩为96分,这就是计算的算术平均数。
如果某班女同学占到40%,其平均成绩为87分,男同学占60%,其平均成绩为75分,则全班的平均成绩为87×40%+75×60%=79.8分。这里计算的就是加权平均数。在此例中可看出79.8更接近75,就是因为男生在班级中的权重更大。所以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加权平均数的值更接近于权重大的量。
在历年的考试中算术平均数考查较多,而加权平均数出现较少。
例1.某地区新千年以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下表显示其2001年以来游客量统计表,试根据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 年份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 游客量(人次) | 1871 | 3500 | 8155 | 26260 | 83507 | 452608 |
A.7.4 B.8.9 C.9.6 D.10.3
解析:C。平均量为各项之和除以项数,所以该题中平均每年游客量=(1871+3500+8155+26260+83507+452608)÷6。这个问题到这一步之后不能硬算,要用速算技巧巧妙化解。首先观察四个选项尾数不一样,思考尾数法,但是有小数点的选项往往由于四舍五入导致尾数不精确,所以无法选择。再看四个选项相差较大,所以用估算法,从大到小粗略相加54<和<60,所以选项应该位于9—10之间,故选C。
在计算平均数问题时往往要用速算技巧才能迅速解题,我们将在后面的板块中给大家详细介绍常用的速算技巧。
例2.(2012年河北)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完成题目。
由于气候、流通环节等原因,2011年河北省食品价格上涨12.2%,烟酒价格上涨3.3%,衣着价格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30.%,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2%。
2011年河北省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月度同比)
1.2011年河北省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多少?
A.5.7% B.5.9% C.6.0% D.6.1%
2.2011年河北省居民消费食品价格总指数是多少?
A.103.3 B.105.7 C.112.2 D.116.1
3.2011年河北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自几月份开始回落?回落几个百分点?
A.7,0.8 B.8,2.7 C.7,0.8% D.8,2.7%
4.河北省统计局2012年3月22日公布,2012年前两个月,全省物价涨幅连续回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2%,涨幅同比回落了多少个百分点?
A.0 B.0.4 C.0.8 D.5
解析:
1.A。全年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等于各个月度涨幅的平均数,所以所求值等于12个月度数据之和除以12=(4.2+5.0%+…+4.7%)/12=5.7%。此题要用一定的技巧节省计算时间,比如7.4+6.6=14,6.9+6.1=13,4.7+4.7+5.6=15。先将相加可以凑成整数的数字结合,则可以用口算节省计算量。
2.C。根据前面讲过的指数与增长率的关系,由于2011年河北省食品价格上涨12.2%,可得指数为(1+12.2%)×100=112.2。
3.B。由图中可以观察出转折点在8月。从7.4%降至4.7%,根据前面讲过的百分点的定义,可知降低了2.7个百分点。
4.B。题目中给出了同比增长率。所以先要算出2011年前2个月的平均增长率=(4.2%+5%)÷2=4.6%。所以2012年相比于2011年前两月的增长率回落了(4.6-4.2)%=0.4个百分点。
中位数:将所有数据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排序后位于正中间的一个数即为中位数。如果数据有偶数个,通常取最中间的两个数值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例3.求23、29、20、32、23、21、33、25的中位数。
解析:首先,应将这组数据进行从小到大排序,得到20、21、23、23、25、29、32、33,由于数据数量为8个,所以中位数为中间两项的平均数,(23+24)÷2=24,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24。
二、经济术语与常识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所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土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是一个国民概念。
截至2013年底,我国的GDP为59万亿人民币(9.3万亿美元),约为美国的一半。目前,世界上GDP最高的前六个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在我国,GDP排前六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南省和河北省。
GDP衡量的是总产出,衡量人均产出的指标是人均GDP,它反映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当前,在东亚地区,人均GDP前六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中国澳门、新加坡、文莱、日本、中国、韩国和中国。在除港、澳、台之外的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人均GDP最高的是天津市,最低的为贵州省。
例1.(2009年贵州)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全面放缓。2008年美国前三季度GDP环比分别增长0.9%、2.8%和下降0.5%;欧元区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7%,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均下降0.2%;日本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6%,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下降1.0%和0.5%;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从第一季度的8.5%、5.8%、7.1%和6%回落至6.4%、3.9%、5.8%和4%;中国和新加坡第三季度GDP同比分别下降1%和0.6%,均为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一季度分别增长6.2%和6.9%。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2008年第一、第二和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率均为大于零
B.欧元区2008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GDP环比下降幅度不相同
C.与2008年第一季度相比,泰国的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回落2个百分点
D.中国2008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出现负增长
解析:C。根据材料内容2008年美国前三季度GDP环比分别增长O.9%、2.8%和下降0.5%,A项错误;欧元区2008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GDP均环比下降O.2%,B项错误;泰国的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6%回落至4%,回落6-4=2个百分点,C项正确;中国2008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2%,D项错误。故选C。
2.进出口额
进口:从别的国家或地区购进商品的行为。
出口:是指将国内的货物或技术输出到国外的贸易行为。
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
净出口:即出口产品价值与进口产品价值的差额。
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某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
顺差额=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某国的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
逆差额=进口额-出口额
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外贸进、出口总额基本上趋于平衡的状态。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与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我国的进出口量世界第一,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我国是一个长期顺差国,由此产生了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
例1.(2012年江西)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江西省2006—2010年进出口情况
1.江西“十一五”进出口总额为( )。
A.214.53亿美元 B.634.91亿美元 C.377.09亿美元 D.257.82亿美元
2.进出口贸易最接衡的年份是()。
A.2006 B.2007 C.2008 D.2010
解析:
1.B。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所以只需将资料中5个年度的进口额与出口额相加即可。为了简化运算,先看四个选项,发现其尾数都不相同,且保留位数和图中位数一致,所以可以采用尾数法,将每年的进出口额的尾数相加为3+0+5+4+7+1+8+0+6+7,可知尾数为1,故答案为B。
2.C。贸易平衡是指出口基本等于进口的状态。所以出口/进口的值越接近1则说明贸易越平衡。分析图表,2006、2007、2008、2010年进出口贸易比分别约为37/24>1.5、54/40<1.5、77/58<1.5、134/80>1.5,因此从2007和2008年中选择较小的,直接计算54/40=1.35,77/58≈1.33,所以答案为C。
3.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
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越高,比如美国第三产业占GDP比得接近80%。近年来,第三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13年,在我国的三大产业增加值中,第三产业的占比已超过工业,成为三大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其次是工业,比重最小的是农业(农业从业人口人数还是最多的)。经济越发达的省市第三产业在本地产值中占比越大。
例1.(2013年陕西)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2003年至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年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会的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002年及2011年三次产业构成情况
1.如果2002年、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15000亿元、470000亿元,那么2011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 )倍。
A. 1.04 B. 1.06 C. 4.24 D. 5.35
解析:C。由图可知,倍数=(470000×43.1%)÷(115000×41.5%)=(470000÷115000)×(43.1%÷41.5%)>470÷115,首位直除,首位是4,选C。
例2.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2010年部分省市三次产业人口比重
| 2010年部分省市三次产业人口比重 单位:人、% | |||
| 省市名 | 三次产业人口占行业人口比重(%) |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 北京市 | 13.03 | 30. | 56.09 |
| 天津市 | 30.32 | 34.82 | 34.85 |
| 河北省 | 70.84 | 14.07 | 15.09 |
| 山西省 | 59.36 | 18.54 | 22.09 |
| 内蒙古自治区 | 61.82 | 14.07 | 24.11 |
| 辽宁省 | 51.82 | 21.41 | 26.77 |
| 上海市 | 11.53 | 45.79 | 42.67 |
| 江苏省 | 52.29 | 27.65 | 20.06 |
| 浙江省 | 33.71 | 40.65 | 25. |
| 安徽省 | 75.01 | 10.67 | 14.33 |
| 福建省 | 47.83 | 27.31 | 24.86 |
A.北京 B.河北 C.上海 D.安徽
解析:D。直接从表中读数可知,安徽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比为75.01%,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14.33%,两者差值为60.68%,比其他三省市都大。所以选D。
4.恩格尔系数与基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而言一个或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所以越富裕的地区恩格尔系数越小,反之越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恩格尔系数是逐渐下降的。相比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恩格尔系数总是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东部地区恩格尔系数低于西部,城市低于农村。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的大小介于0和1之间,越接近于0越公平,越接进1则分配公平度越低。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差距的警戒线,我国2013年的基尼系数为0.473。一般而言,发达经济体的基尼系数较低,比如西欧、北欧、北美与亚洲的日本等地基尼系数都比较小。
例1.(2009年湖南)仔细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将生活水平划分为如下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状态的消费;50%—59%为勉强度日状态的消费;40%—50%为小康水平的消费;20%—40%为富裕状态的消费;20%以下为最富裕状态的消费。我国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1980年为56.9%和61.8%;2000年分别为39.2%和49.1%;2001年分别为37.1%和47.7%。到2010年我国城乡的恩格尔系数应分别是30%和40%。2020年分别是25%和35%。
1.从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变动呈______。
A.上升态势 B.快速下降态势 C.下降态势 D.快速上升态势
2.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下降的百分点是______。
A.7.8 B.12.7 C.17.7 D.22.6
解析:
1.C。由恩格尔系数的基本定义可知,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该系数会逐渐下降,故直接排除A、D。再由资料可知,我国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1980年为56.9%和61.8%,2020年分别降至25%和35%,因为资料中没有定义“快速下降”的参考指标,所以无法判断,故选C,呈下降态势。
2.C。1980年和2000年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6.9%和39.2%,下降了56.9-39.2=17.7个百分点。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我国的CPI指数是以上年为基期(100)计算得出的,所以其计算公式为: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由公式可知,当CPI的值大于100时表明物价上升,且其值越大,表明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当CPI的值小于100时表明物价下降,越小表明物价下降越多。
例如,若2013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14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该国2014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
CPI= 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物价上涨了(125-100)%=25%。
通常,在资料分析里里会出现诸如:“CPI同比上升5%。”的论述。这表明和去年同期相比,当期的物价上涨了5个百分点,当期的CPI指数为105。
我国目前的CPI约为2.3%。
例1.(2009年4.26联考)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题
| 全国 | 城市 | 农村 | ||
| 2008年7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106.8 | 106.5 | 107.5 | |
| 分 类 指 数 | 食品 | 114.5 | 115.0 | 113.4 |
| 饮料、烟酒 | 103.6 | 103.9 | 103.1 | |
| 服装、鞋帽 | 98.3 | 97.9 | 99.3 | |
| 纺织品 | 100.6 | 100.3 | 101.0 | |
| 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 | 97.1 | 96.5 | 98.5 | |
| 文化办公用品 | 96.9 | 96.0 | 99.3 | |
| 日用品 | 104.0 | 103.9 | 104.3 | |
| 体育娱乐用品 | 98.0 | 96.9 | 100.4 | |
| 交通、通信用品 | 93.6 | 93.1 | 95.1 | |
| 家具 | 102.9 | 102.9 | 102.8 | |
| 化妆品 | 100.6 | 100.6 | 100.7 | |
| 金银珠宝 | 124.2 | 124.0 | 124.9 | |
| 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 | 102.7 | 102.7 | 102.7 | |
| 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 | 101.1 | 101.5 | 100.4 | |
| 燃料 | 124.5 | 122.0 | 130.5 | |
| 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 | 110.7 | 109.9 | 112.2 | |
A.食品 B.燃料
C.日用品 D.金银珠宝
2.较上年同期,2008年7月城市跟农村商品价格涨幅相差小的商品是:
A.化妆品 B.服装、鞋帽
C.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 D.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
3.2008年7月农村各类商品零售价格与上年同月相比上涨的有:
A.11种 B.12种
C.13种 D.14种
4.2008年7月较上年同月涨幅最大是:
A.全国燃料 B.城市食品
C.农村体育娱乐用品 D.全国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
5.下列关于2008年7月商品价格的描述正确的是:
A.饮料、烟酒在城市的价格更高
B.燃料价格涨幅对商品零售价格整体上涨的贡献最大
C.只有体育娱乐用品的价格走势在城乡是相反的
D.城市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涨幅最接近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平均涨幅
解析:
1.D。根据前面所学的指数概念可知,指数越高表明物价涨幅越大,且物价涨幅=(CPI-100)/100。所以,由表格可知,2008年7月城市商品价格中,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了15%,燃料上涨了22%。日用品上涨了3.9%,金银珠宝上涨了24%,所以选D。
2.A。由表格可查找出,2008年7月城市跟农村商品价格涨幅相差最小的是化妆品,相差100.7-100.6=0.1个百分点。
3.B。指数大于100则表明物价上涨,所以只需看价格指数大于100的有几种即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08年7月农村各类商品零售价格与上年同月相比上涨的有12种。
4.A。2008年7月比上年同月相比,全国燃料价格上涨了24.5%,城市食品上涨了15%,农村体育娱乐用品上涨了0.4%,全国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上涨了1.1%,所以选A。
5.C。此表格只给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价格,所以无法对饮料和烟酒的价格进行比较,A项错误;在商品零售价格计算中各类商品的权数和价格没有给出,则无法估计哪种商品对商品零售价格整体上涨的贡献最大,B项错误;城市体育娱乐用品的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而农村上升了,C项正确;城市各类商品价格中,涨幅与全国商品零售价格平均涨幅最接近的是饮料、烟酒和日用品,D项错误。
6.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密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1000‰=(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从世界范围上看,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我国当前的人口出生率为12.1‰,人口死亡率为7.15‰,自然增长率为12.1‰-7.15‰=4.95‰,排世界168位。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国是著名的人口负增长国家。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平方千米,以世界70.57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47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41.7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772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只有2.56人/平方千米。 其计算公式为: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土地面积
例1.(2010年江苏)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2008年江苏省城市土地面积、人口情况统计表
| 城市 |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 年末总人口 (万人) | 年末总人口,其中:女(万人) | 当年出生人口(万人) | 当年死亡人口(万人)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 南京市区 | 4723 | 541.24 | 266.69 | 4.31 | 2.96 | 1146 |
| 无锡市区 | 1623 | 237.42 | 119.13 | 1.75 | 1.63 | 1463 |
| 徐州市区 | 1160 | 184.40 | .02 | 1.30 | 0.95 | 1590 |
| 常州市区 | 1872 | 225.87 | 113.10 | 1.61 | 1.49 | 1207 |
| 苏州市区 | 1650 | 238.21 | 120.30 | 2.13 | 1.40 | 1444 |
| 南通市区 | 355 | 87.52 | 44.31 | 0.60 | 0.56 | 2465 |
| 连云港市区 | 1156 | 80.88 | 39. | 0.87 | 0.34 | 700 |
| 淮安市区 | 3171 | 277.94 | 135.11 | 4.05 | 1.78 | 876 |
| 盐城市区 | 1862 | 161.86 | 78.57 | 1.65 | 1.06 | 869 |
| 扬州市区 | 1024 | 121.78 | 60.99 | 1.04 | 0.79 | |
| 镇江市区 | 1082 | 102.81 | 50.81 | 0.79 | 0.60 | 950 |
| 泰州市区 | 0 | 80.65 | 40.07 | 0. | 0.53 | 1261 |
| 宿迁市区 | 2108 | 158.00 | 76.54 | 1.86 | 1.00 | 750 |
A.镇江市区 B.南通市区
C.连云港市区 D.泰州市区
2.表中①处所缺数字是( )。
A.1330 B.11
C.903 D.769
3.在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中,2008年末市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比最小的多( )。
A.4.5倍 B.1.5倍
C.2.5倍 D.3.5倍
解析:
1.B。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之差即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镇江市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为:0.79-0.60=0.19(万人);南通市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为:0.60-0.56=0.04(万人);连云港市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为:0.87-0.34=0.53(万人);泰州市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为:0.-0.53=0.11(万人)。由此可见,南通市区人口增长量最少。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2.B。根据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则2008年扬州市区的人口密度为:121.78÷1024≈0.11(万人/平方千米)=11(人/平方千米)。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3.C。根据表格数据,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南通市区,为2465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连云港市区,为700人/平方千米。那么,南通市区人口密度比连云港多:(2465-700)÷700≈2.5(倍)。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注意:此问的问题是“多多少倍”而不是“是多少倍”,所以不能用2465÷700计算。
7.景气指数
景气指数:是用以反映经济或行业的景气变化的指标。常见的景气指数有企业景气指数、国房景气指数,以及各个行业的景气指数。通常景气指数在0—200之间,100为中间值,高于100视为景气状态,越接近200反映行业经济运行越景气。低于100则是不景气,越接近0景气越低迷。
例1.(2012年深圳)根据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105.07,比4月份回落0.59点,比去年同期提高9.13点。从分类指数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为105.56,比4月份提高0.62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2.43点;本年资金来源分类指数为116.69,比4月份回落1.46点,比去年同期提高20.07点;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为90.15,比4月份提高1.70点,比去年同期回落2.40点;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103.48,比4月份提高1.70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4.43点;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为111.36,比4月份回落0.49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7.43点。
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
B.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
C.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
D.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为105.56,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为90.15,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103.48,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111.36。故其大小排列应为:房屋施工面积分类指数>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故正确答案为B。
本节小结:本结介绍了资料分析中常见的术语与相应的考点,大家必须熟练掌握。特别是对增长、比重、倍数、平均数、指数等概念及其考核方式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做到举一反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