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的性质和作用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四百万字以上。由此可见,语文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读的能力的培养。
一、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就是与字词多次“见面”的过程。这种与字词频繁的“见面”为学生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为有效地识字、识词创造了条件。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认识到排比句式表达的妙处。再利用教材让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更多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学生就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
二、读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例如《草原》《美丽的小兴安岭》《七月的天山》《五彩池》《雅鲁藏布大峡谷》《观潮》《荷塘月色》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可以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事物的各种情状,感受自然的美。通过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中,诱发他们去想象,就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内容丰富的诗歌。这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都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才能得以体现出来。通过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当然,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内容远非如此,有描写人物品质的,有表现优良传统的,还有反映人间真情的,这些内容的学习都可以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往今来,诵读强调“口诵心惟”。诵读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这充分体现在学生在读中能够对文本产生怀疑,甚至敢于否定教材的定论,否定教师的阐述,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这种对课文的解读与探究就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激发。
有效的读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对阅读习惯的养成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考试周刊 > 2008年第12期 > 文章
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字号
电邮
收藏
打印
∙大
∙中
∙小
相关文章:
学好语文,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能说会写,所以新课标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读的能力的培养是各个环节最关键,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读”好了,可以受益无穷,还可以直接益听、助写、促说。
“读”本身蕴含着很深的奥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这并不是否认教师在教学中“讲”的主导地位,而是强调了“读”自身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大家之作之所以久传不衰,因为它有独到的魅力之处,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精品,其艺术造诣本身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我们的每一讲都可能破坏原作的完美。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可谓一字千金。这一字之妙,千言难表,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势。所以,我们教师在授课中口干舌燥之“讲”产生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有时远不及指导学生“读”来的效果好。
“读”如此重要,如何读呢?通过教学中的尝试,我觉得课堂之读,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有方向,搞好导读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要发挥导读思疑的作用,精心设计阅读提纲或思考题,突出重点,力求提纲挈领,抓住关键和精髓,正如布鲁姆理论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做到学有目标,读有方向,记有重点,充分体现导读在教学中用时少收益大的特点,有效地防止为读而读,翻书即读泛泛而读,虽朗读、默读、自读、齐读、精读、略读,花样繁多,但盲目乱抓,流于形式,最终不知所读。
二、全心投入,进入角色 鲁迅先生曾对自己读私塾时的寿镜吾先生读书的情景有过一段生动描写,“身子拗过去,拗过去……”以致读得不知学生在做什么,那是一种投入,醉在其中,虽然我们不知他读什么。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心态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尽快控制学生心态,树立起较强的“角色”意识。当然,教师本身应当搞好自身的范读,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沉浸到作品的境界中去,这就需要师生共创一个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参与,乐在其中。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三、读的效果与教学手段有关 恰当地变化教学手段,不仅对读大有裨益,而且可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节奏。我觉得,在指导学生精读、略读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地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素养。实践证明,抓好课堂一读大有学问。然而教材里的几篇课文,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读”的需求,尤其是当代的学生,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加上语文学科的特点,正所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里短,无不在涉猎之内,实在包罗万象,倘若处之不慎,就会导致“滥”读,所以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学会欣赏,提高文学素养,增强美的鉴赏能力,正确稳步地由“课内读”的小天地步入“课外读”的大课堂,真正发挥“读”自身的神奇奥妙。 “精读”、“博读”乃至“会读”之后,学生自然地“见多识广”。有了“会读”这把金钥匙,他们便可以自己学会咀嚼,吸收作品的精华,不自觉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与此同时还可以 益听—多读之后,自会听出重点、关键、要害; 助写—有了读来的下炊之米,从此不再“难为”,不必在写时“囊中羞涩”,定会有行云流水之文洋洋洒洒而来; 促说—多读之后必然有感而发,妙语连珠,抓住要害,侃侃而谈,在理有据。 四、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如此看来,“读”好了,则五种能力皆受益。搞好“读”可牵一动百,益处无穷。要学好语文,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可认为那是“读”来的“功到自然成”。 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许 芳
浅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海口流中学 罗小民
一直以来,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是否该扩展课外阅读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我曾在自习课向学生提出了“配合语文学习,开展课外阅读”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确实有同学对开展课外阅读持怀疑的态度:“课本上的知识足够我们学的了,课外阅读不是增加我们的负担吗?”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我先指出由于课堂上受到时间进度的,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及时适量地加强课外阅读,就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接着,我强调说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获得了在有限的课堂中无法满足的广博知识,同时又充实了思想完善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写作起来就能洋洋洒洒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事实也如此,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信息社会里尤其是这样。首先,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不会影响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加以生发,才能有所收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的,唯有书籍;能使人接过前人的棒传至后人,以至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还是书籍;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因面临各种矛盾而焦虑的,主要的也是书籍。从某个特殊角度讲,书籍与人生可以说是同一概念,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的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其次,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的情景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让人生成个性化的感悟。恰恰好现今我们倡导作文的个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