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 文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秉持/屏除 启碇/沉淀物 绮丽/倚马可待
B.朔风/溯流 祈祷/倒春寒 机杼/毁家纾难
C.拓印/拖沓 甲胄/压轴戏 给水/济济一堂
D.筵席/垂涎 荟萃/市侩气 诧异/姹紫嫣红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012“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 ▲ ,以致有些地方传言出现了耸人听闻的所谓末日现象。但是2012年12月22日,太阳照样升起,地球并未像谣传那样瞬间毁灭,“世界末日”的谬论也就 ▲ 。一切具有科学头脑的人们,应对这种无稽之谈 ▲ ,相信明天会更好。
A.不翼而飞 土崩瓦解 置之度外 B.不胫而走 不攻自破 置之度外
C.不翼而飞 不攻自破 置之不理 D.不胫而走 土崩瓦解 置之不理
3.阅读下面关于我国夕阳产业现状和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发展趋势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1)图表一表明: ▲
(2)图表二表明: ▲
(3)应采取的措施是: ▲
4.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地区的一项评选活动,多见于中国与日本。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选定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汉字反映全年焦点;它能真实再现和舆情,表达民众诉求和期望。回眸刚刚过去的2012年,你心中的年度汉字是什么?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话对它作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诠释,表达你内心的感受。(不超过50个字)(4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上谷郡君家传
程颐
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河东大姓。祖暠,当五代之乱,以武勇闻。刘氏偏据日锡土于乌河川以控寇盗,亡其爵位。父道济,始以儒学中科第,为润州丹徒县令,增尚书北部员外郎。母福昌县太君氏夫人。
幼而聪悟过人,女功之事无所不能,好读书史,博知古今。丹徒君爱之过于子。以政事问之,所言雅合其意。常叹曰,某恨汝非男子。七八岁时,教以古诗。曰,女人不夜出,夜出秉明烛。自是,日暮则不复出房闱。夫人素有风厥之疾,多夜作,不知人事久之。夫人涕泣,扶侍常连夕不寝。
年十九归于我公。事姑舅以孝谨称。与先公相待如宾客。德容之盛,内外亲戚无不敬爱。众人游观之所,往往舍所观而观夫人。先公赖其内助,礼敬尤至。而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
仁恕宽厚,抚爱诸庶不已出。从叔幼孤,夫人存视常均已子。治家有法,不严而整。不喜笞扑奴婢,视小臧获如儿女。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汝如此大时,能为此事否。道路遗弃小儿,屡收养之。有小商出未还,而其妻死,儿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岁,人所不取。夫人惧其必死,使抱以归。时聚族甚众,人皆有不欲之色。乃别粜以食之。其父归,谢曰,幸蒙收养,得全其生,愿以为献。夫人曰,我本以待汝归,非欲之也。好为药饵,以济病者。大寒,有负炭而击者过门,家人欲呼之。夫人劝止曰,慎勿,为此胜则贫者困矣。
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唯诸儿有过,则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生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才数岁,行而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饮食常置之坐侧,尝食絮羹者,皆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虽使令辈不得以恶言骂之。故颐兄弟平生于饮食衣服,无所择,不能恶言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与人争忿,虽直不偿。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长,常使从善师友游。
虽居贫,或欲延客,则喜而为之具。其教女,常以曹大家女戒,居常教告家人,曰,见人则善当如己善,必共成之;视他物当如己物,必加爱之。
先公庐陵赴调,寓居历阳。会叔父亦解篆昆陵,聚口甚众,储备不足,夫人经营转易,得不困乏。先公归,问其所为,叹曰,良转运使才也。所居处之邻妇里姥,皆愿为之用,虽劳不怨。
始寓丹阳,就葛氏舍以居。守舍王氏翁姥 庸狡。前后居者,无不苦之。夫人待之有道,遂反柔良。及迁去,王姥涕恋不已。
夫人安于贫约,服用俭素。观亲族间纷华相尚,如无所见。少女方数岁,忽失所在。乳姥辈悲泣叫号。夫人骂止之,曰,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
在庐陵时,公宇多怪。家人告曰,物弄扇。夫人曰,熟尔。又曰,物击鼓。夫人曰,椎乎,可与之。后家人不敢复言怪,亦不复有,遂获安居。
夫人有知人之鉴。姜应明考中神童第,人兢观之。夫人曰,非远器也。后果以罪废。颐兄弟幼时,夫人勉之读书。因书线贴上,曰,我惜勤读书。儿又并书二行。曰,殿前及第。程延寿,先兄幼时名也,次曰处士。及先兄登第,颐以不才能应举,方知夫人知之于童稚中矣。
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夫人好文,而不为辞章。见世之妇女以文章书札传于人者,深以为非。平生所为诗不过三二篇,皆不曾记。独在历阳时,先公观亲河,朔夜闻鸣雁。为诗曰,何处惊飞起,雝雝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声传伤。良人沙漠外,羁妾守空房。欲寄文回信,谁能付汝将。读史见奸邪逆乱之事,常掩卷愤叹;见忠孝节义之士,则钦慕不已。常称唐太宗得御戎之道,识虑高远,有英雄之气。夫人之弟可,世称名儒,才智甚高,常自谓不如夫人。
夫人自少多病,好方饵修养之术,甚得其效。从先公官岭外,偶迎凉露寝,遂中瘴厉。及北归,道中疾革。召医视脉,曰,可治。谓二子曰,绐爵也。未终前一日,命颐曰,今日百六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夫人以景德元年甲辰十月十三日生于太原,皇祐四年壬辰二月二十八日终于江宁,亨年四十九。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选自《二程文选译》,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十九,归于我公 归:归属
B.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 假:宽容
C.观亲族间纷华相尚 尚:推崇
D.谓二子曰:“绐尔也。” 绐:欺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侯氏“盛德”的一组是(3分)
①女红之事,无所不能 ②事姑舅以孝谨称
③贵贱虽殊,人则一也 ④好为药饵,以济病者
⑤先公凡有所怒,必为之宽解 ⑥因书线贴上,曰:“殿前及第程延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颐的母亲出生于太原大姓人家,她的父亲因科举获取功名,她知书识礼,相夫教子,治家有方,深受众人爱戴。
B.程颐的母亲心地善良宽厚,不管是遭遇变故的年幼的亲人,还是被家人遗弃在路边、被她收养的小孩,她都能悉心抚养。
C.程颐的母亲生活简朴,善于持家,在程颐的父亲和叔父被解职期间,虽家中人口众多,但因她的经营,家人衣食无忧。
D.程颐的母亲不仅注重儿子的品德修养,而且通过写书帖激励儿子勤奋读书。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未尝专,必禀而后行。(3分)
(2)在,当求得,苟亡失矣,汝如是,将何为?(3分)
(3)宝藏手泽,使后世子孙知夫人之精鉴。(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1)“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4分)
(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2)朝搴 之木兰兮, ▲ 。(屈原《离骚》)
(3)春冬之时,则 ▲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4)闲来垂钓碧溪上, ▲ 。(李白《行路难》)
(5)沉吟放拨插弦中, ▲ 。(白居易《琵琶行》)
(6)人间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 ,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王芸
①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总能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渗透着树在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的面目。
②二胡绝对是紧紧抓握着泥土的大树的根部。二胡奏出的声音,悲怆也好,苍劲也罢,哪怕偶尔欢娱一阕,都带有泥土的颜色与气息,都透着一丝苍凉。二胡的弓只一拉,戛然一声,人们的心便不由自主地往内收紧,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气场浑然包裹、束缚,却又仿佛随时会胀裂开来,一腔情绪迸泻而出,澎湃成汪洋。
③笛子是一尾游动在树腔中的气,有时蹿上梢头,只轻灵地一点;有时从树根直贯云霄,荡气回肠。琵琶如茎,精血充沛,刚健有力,是累世风雨也弹拨不断的结实与铿锵。纤指急弦,狂风骤雨,仍稳伫如故,不输金石。小提琴是枝干,铺蔓回环,细可撑天,密可载云。繁花点点,叶稠如幕,阳光在每一处可照耀到的地方,朝着不同的方向闪闪发光。
④筝是一片春天新发的叶子,是叶子上恰好滚动的露珠,露珠上闪烁的光芒;是叶子在温润春日里时常承接的一场密雨,雨线上不小心拆散的月光。钢琴是春夏之交满树的花蕾次第绽放,干净、明澈而又激情的天籁彼此衔缀。箫是深秋落霜的树,遍体薄透清越的白,凌凌如月下剑光的寒,满身清肃之气。箫,离一株树的冬天,大概只有咫尺。
⑤独弦的马头琴,是一株躺下来说话的老树。一株缄默了千年的参天大树,就藏在马头琴里对我们开口说话。一个个颤音,喑哑,低回,连绵,苍茫,悠长。每一个音符是那历历在目、无边无际的沧海桑田,是那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的苦难与欢欣,是那生命无处不在的脆弱与坚强、隐忍与抗争……除了缄口,聆听,我不知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⑥由陶土、兽骨制成的埙,也许不曾掺杂一丝木质,但绝对找得到有着无数年轮的树的一缕精魂。埙是从远古吹来的一阵风,脚不停步,吹过无数棵树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撼动树的枝、粗朴的躯干和隐藏在泥土中的根,挟带走漫漫黄沙、树的精魂和时间的碎砾,从远古呼啸而至。
⑦埙一路走来的历程太漫长了,风中汇聚起太多种声音——如七彩光谱会合成透明的光线——以至我们只听见纯净单调、起起伏伏、无休无止的呜呜。在这质朴无华的声音里,我们情不自禁静敛心神,像盲人那样伸出心灵的双手,摸索着试图将碎砾缝合,将残缺还原,让精魂回到每一棵树的身体之中,将每一粒黄沙归还给早已消失的土壤……可我们知道,永远回不去的,是和埙一道呼啸而来的时间。
⑧埙,听着听着就像一场大梦了。不知何时,泪已浸热双眼。
11.文章第①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12.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13.文章第⑤节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马头琴的?请简要概括。(4分)
14.本文题为“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埙却不是木制的,这样写是否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是很关键的。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有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堪称文坛佳话。
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了。
(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
15.“危城北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16.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6分)
17.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什么?(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20.词在古代除“长短句”外,还有许多别称,请另外写出两个。(2分)
21.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采用“日记体”的写作形式,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语言错乱无伦次”的叛逆者形象。
B.《家》中,钱梅芬被母亲嫁与别人,婚后一年就孀居的她郁郁而终;瑞珏被陈姨太之流以“血光之灾”的迷信为借口逼到城外生产,以致难产而死。
C.葛朗台既是资产阶级吝啬鬼,又是一个徒,所以他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幸福只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
D.《老人与海》结尾,游客们围着大马林鱼骨架议论纷纷,却分不清这是鲨鱼还是大马林鱼,这一情节影射了当时的人们对同厄运搏斗的老人的不理解。
E.《哈姆莱特》笼罩着复仇的情绪:哈姆莱特为被谋杀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人设计陷害的父亲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23.简答题(10分)
(1)“共读《西厢》”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精彩情节,请简要概述。(5分)
(2)“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请围绕《茶馆》中“莫谈国事”纸条的变化,分别概括三幕剧所反映的时代特征。(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住房和大白菜究竟有哪些不同?直观地看,住房是不动产;而大白菜是在市场流通的。因此,无法在相同位置生产出更多相同质量的住房。既然住房无法重复生产,自由竞争又怎能产生效果?其次,我们看住房和大白菜的价格又有什么不同?如果北京的大白菜价格突然上涨,全国其他地方的大白菜就会运到北京。大白菜的价格由市场交易决定而难以操纵。住房则不一样,一个住宅区的价格涨跌实际上是由当时交易的价格决定的,因此,住房的价格极易被操纵。还有,大白菜的价格波动符合一般价格波动规律,而住房价格的不断上涨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在市场供给增加的同时,需求增加更快,刺激价格更快上涨,出现“非理性繁荣”的局面,直到泡沫破灭。
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对待住房都不会任其像大白菜那样完全市场化。随着工业的深入,以英国为首的主要工业化国家面临巨大的住房危机,社会公众强烈要求干预住房市场。但当时自由主义的信念与迫使对住房进行干预的社会力量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无拘无束的自由竞争并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住房市场利润的驱动下,住房的供给与需求并不会自动地调节到某种合理的均衡状态。开始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住房干预中去,明确了自己在住房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到目前为止,不少国家把公民享有住房的权利写入了。
24.文中是从哪几个角度阐说大白菜和房地产之间的不同的?(4分)
25.结合文章内容,简述当前房地产市场潜存着危机的缘由。(5分)
26.从文中看,解决我国当前的住房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