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 类 学 学 报
ACT A ANTHROPO LOGIC A SI NIC A
V ol 122,N o 11
Feb.,2003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张松林,刘彦锋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 450052)
摘要: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从1990年至199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面积近10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达20多米,划分为23层,其中第21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第18层向下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制品。发掘出土石制品6546件和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部分古脊椎动物化石和遗物的分析,它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经对石制品初步研究,它具有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旧石器时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关键词:旧石器;织机洞;洞穴遗址;郑州
中图法分类号:K 87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193(2003)0120001217
收稿日期:2002205204; 定稿日期:2002209202
基金项目: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1CCA01700)部分资助。
作者简介:张松林(1951-),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考古学研究。
1 前 言
1985年初,在全省开展的文物普查工作中,从荥阳县崔庙镇王宗店村织机洞内采集到
夹粗砂褐陶陶片2片,为此本文作者赴现场进行复查,并从不同层位采集到部分篦纹陶片和石英石片等,认为是一处重要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洞穴遗址。后又邀请省内部分专家到现场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考察和研讨,均赞同上述看法。
1990年7月获准进行试掘,试掘区选定洞外斜坡部分堆积,同年9月—12月进行第一
次发掘,取得较大收获,经其后两次发掘,以及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初步整理和观察对该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中的意义有了较深的认识,织机洞是近年来河南省旧石器时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地层堆积之厚、文化遗迹、遗物之丰富程度仅次于中国猿人遗址,因之,可以
当之无愧地说,它是继北京周口店之后旧石器洞穴遗址(至少在北方)的最重大的发现。此外,在一个洞穴遗址内既有旧石器时代文化,又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在中国也是首次发现。我们希望通过这篇简单报告,引起各方人士关注,共同促进河南旧石器考古向更广更深方向发展。现将对该遗址初步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2 环境与堆积
织机洞遗址在郑州市西南约50km 处,地属荥阳市,在荥阳城南崔庙镇王宗店村北,地
理座标为34°38′N ,113°13′E (图1),地处嵩山北侧的低山丘陵区边缘,海拔高程约为300—
图1 织机洞地理位置
G eographical position of of zhijidong cave site
800m ,丘陵绵延,沟壑纵横,水源充
沛,植被丰富。这些低山多为石灰岩构成,岩溶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发育,随处可见裂隙和溶洞,在已查明的10多处溶洞中,织机洞是埋藏有古人类遗存的遗址之一。
织机洞海拔高程452m 。洞口方向西偏北100,口宽13—16m ,原洞进深40m ,现进深22m ,洞前有宽30—60m 的季节性河床,洞口高出河床底部30m ,洞下为南北长200m 、东西宽100m 的半月形河谷台地,高出水面6m 。
织机洞东端有一个与山顶垂直相通的南北长16m 、东西宽2—8m
的裂隙;南侧有东西宽6m 、高3m 以上的溶洞口与南部裂隙相通。发现时,洞内大部已被堆积物填满,洞口堆积顶面距洞顶仅4m 多,堆积呈斜坡状,从洞口向外逐渐倾斜,与洞前河床台地呈35°—50°斜坡。
从目前发掘情况看,该遗址最厚处地层堆积达24m 以上,可以分23个层,现分层叙述如下(图2)。
全新世土状堆积(Q 4)
231表土,厚0—0120m 。
221深褐色壤土,含秦汉时期布纹瓦片、货泉铜币、草木灰以及少量蚯蚓粪便。厚0130m 。
211红褐色壤土,含假菌丝体,下部尤多,也有蚯蚓粪便。土质粘,干裂后呈碎块状。中
部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尖底瓶片、夹砂陶罐片、黑彩钵片等,下部出土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夹砂篦纹深腹罐片、红陶双立耳壶片、三足钵片与石铲等,厚1110m 。201灰黄色砂质粘土,含少量石灰岩角砾,厚0140m 。
191石灰岩角砾层,角砾大小不等,角砾风化强烈,呈灰黑色,大者砾径可达0150m 以上,小者仅0103m 左右,厚0110—0130m 。
侵蚀不整合 更新世(P.)
181棕红色第一层古土壤,质地坚硬,结构紧密,含蚯蚓粪便,干燥后为碎块状,厚1140m 。
171灰黄色砂质粘土,顶层有5—10cm 的钙质胶结层形成的钙板,含石灰岩角砾。从中发现少量石制品。动物化石有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 )下颌骨、斑鹿(P seudaxis sp.)角、鸵鸟(Struthis sp.)蛋碎片等。同时在洞口中部发现有烧火遗迹三处,厚1160m 。161褐黄色砂质粘土,顶层为3—5cm 的钙板。堆积中含石灰岩角砾、钟乳石碎块,出石制品以及动物化石,如似中国犀(Rhinoceros cf .sinensis )下颌骨碎块、斑鹿(P seudaxis sp.)等。
・2・ 人 类 学 学 报22卷
图2 织机洞柱状剖面图
C olumed section of Zhijidong cave site
11表土 21黄土状土夹角砾 31深褐色壤土 41红褐色壤土51棕红色第一层古土壤层 61砂质粘土 71粘质砂土夹角砾81钙板 91砂质粘土、粘土与钙互层 101粘质砂土夹灰烬层111砂质粘土夹灰烬层 121钙板、粘土与角砾 131角砾层141灰烬层 151红色砂质粘土夹白色斑点层 161砂质粘土夹
强风化卵石层 171陶片 181石器 191化石
厚0150m 。
151褐黄色砂质粘土,夹大量灰岩角砾和巨块石灰岩,大者达1m 以上,遗物极少,厚1150m 。
141灰白色与黄褐色粘土互层,层顶有0105m 左右的钙板,层底有厚0108m 以上的石灰岩角砾。遗物较少,石器均为石英质,器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及极个别不典型的石锥等;动物化石偶见肿骨鹿、犀牛的下颌骨,厚0145m 左右。
131灰烬层,灰烬中含烧骨和少量粘土,从中发现少量的刮削器、尖状器及石片和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鹿角、肿骨鹿下颌骨与牙齿,还有相当多的啮齿类动物,一般厚015m ,在洞内可厚达2m 以上。
121灰白色砂质粘土、粘土与钙互层,淤积,状如千层饼,最薄的厚度不足0101m ,最厚的0103—0104m ,发掘中未见遗物,厚1160m 。
111褐黄色砂质粘土,含锈斑淤积层,发掘中极少见遗物,厚1100m 。
101褐黄色粘土淤积层,含淡黄色风化碎屑物,层中夹有灰烬,底部有一层灰烬,灰烬分布不均,厚0105m ,未见其它遗物,厚1130m 。
91灰烬夹褐色砂质粘土,上半部多灰烬和白色团块状物,下半部砂质粘土层大部分被烘烤成棕红色。层内遗物较少,含石制品、破碎骨化石和烧骨,厚0170m 。
81褐黄色砂质粘土夹灰烬,内有4层灰烬,上、下两层较厚,达0108—0110m ,中间两层较薄,厚0108m 。层
中偶含角砾和白色风化团块状物。
从此层中出土少量石制品和鹿类的化石和烧骨等,厚1120m 。
71黄褐色砂质粘土,中夹两薄层粘土,每层厚0115m 左右,含强风化石灰岩角砾,顶面局部有灰烬薄层,遗物较丰富,从中发现丰富的石制品和鹿类为主的化石等,其石化程度较
・
3・ 1期张松林等: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高,且多被浸染为黑色,厚0145m 。
61褐色砂质粘土,内含较多强风化的石灰岩角砾,地层上半部灰烬较少,下半部灰烬较多,层顶局部有0104—0105m 厚的钙板,遗物较丰富,其中石制品最多,化石多为烧骨,厚0160m 。
51褐色砂质粘土,内含强风化的石灰岩角砾,偶含灰烬,遗物以石器制品为主,化石较少,石化程度高,以鹿类和啮齿类动物为多,常被浸染为黑色,厚0135m 。
41灰烬与浅灰色土互层,每层厚5cm 左右;顶层为4—5cm 厚的钙板。层内包含物较多,基本情况与上覆层同,厚0140m 。
31红色砂质粘土,分布有断续,厚薄不一,0110—1120m ,层顶上覆及层底下垫橙黄色砂质粘土薄层。红色砂质粘土中含零散分布的乳白色块状和短条带状物,可能是铝土氧化的产物。层内含较少量石制品,化石亦少,厚0180—1120m 。
21灰烬层 层顶与层中有橙黄色粘砂土,包含物多,种类同上覆层,厚0160m 。不整合
11灰褐色粘土层,含黄白色的风化石灰岩角砾。层内包含物较多,出土较多石制品。从此层中发现较多的砂岩砾石及鬣狗粪化石等。已挖厚度317m ,尚未见底。
从织机洞遗址剖面看,第一和第二层之间有沉积间断,向上连续堆积至12层,出现层位不均匀的沉降,推测此时因洞底溶斗内堆积受水浸泡产生下沉所致,10—12层为铝土风化物淤积层,不存在地层倒置和混乱现象。经对发掘资料的整理,织机洞遗址内旧石器遗存可分为两个较大阶段,1—12层为早段,出土的化石石化程度较高,石制品原料中石英数量最多,燧石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13—18层为晚段,出土的化石石化程度较轻,石制品原料中石英占绝大多数,燧石用量明显地减少。依此划分,第1—12层为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早段,第13—18层为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晚段;第19—23层则为全新世遗存,其中19—21层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层。
3 动物化石
织机洞遗址内出土的动物化石相当丰富,已得标本万余件。化石多破碎,其中早段的动物骨骼被强烈地矿化和浸染,并且大部分被包在钙质结核内;晚段的则石化程度较轻,由于没有发现较完整的化石,给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材料包括下颌骨、单个牙齿、肢骨和粪化石等,依初步鉴定,开列化石名录如下。311 哺乳类
1)啮齿目(R odentia )
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 ),下颌骨,牙齿。 棕色田鼠(Microtus mamdarinus ),颌骨,牙齿。 布氏田鼠(Microtus bridti ),颌骨。 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 ),牙齿,下颌骨。2)食肉目(Carniv ora ) 似狗獾(Meles cf .leucurus ),单个颊齿,肢骨。 中国鬣狗(Hyaena sinensis ),单个牙齿。
・4・ 人 类 学 学 报22卷
鬣狗(Hyaena .sp ),粪化石多枚。3)偶蹄目(Artiodactyla ) 斑鹿(P seudaxis sp.),发现有颌骨,肢骨,角。 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 ),下颌骨,单个牙齿和角。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 ),单个颊齿,下颌骨和一些肢骨。4)奇蹄目(Periss odactyla ) 似中国犀(Rhinoceros cf .sinensis ),单个颊齿,下颌骨和一些肢骨。3.2 鸟类(Aves)
鸵鸟(Struthio sp.),蛋壳片多件。 鸟(未定种),肢骨多件。
从上述动物化石名录可以看到,在哺乳类中,除斑鹿和獾外,其余属或种均已绝灭,其中中国鬣狗,肿骨大角鹿和丁氏鼢鼠为中更世常见的种,但肿骨大角鹿偶而在晚更新地层中发现过。原始牛则是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常见的哺乳动物,最早的地史记录见于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最晚到更新世临近结束。中国犀是中国南方中、晚更新世常见的哺乳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见于元谋人化石层,河南地处中国南北方的中间地带,发现这种化石不难理解。从整个动物群性质看,既有中更新世常见种,又有明显的晚更新世典型的种类,故把含旧石器时代遗物的地层的地质时代暂定为晚更新世,不排除局部较早的可能性,这方面待详细研究后另行讨论。
4 文化遗迹、遗物
织机洞遗址文化遗存丰富,发掘中发现有用火遗迹和大量遗物。
411 用火遗迹
在近100m 2的发掘区中,虽然仅有20m 2
清理至24m 深度,但从2、4、7、8、9、13、15、16、17层内发现17处用火遗迹。这些用火遗迹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遗迹层面上有灰烬堆积,灰烬下有烧烤痕迹,其周围及地面被烤成褐色或红褐色,火候不是很高。在第9层发现的用火遗迹旁有一块直径111m 的岩石块,岩石周围发现有打击石片4片,刮削器2件。412 石制品
织机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中,除有打击痕的碎骨片、骨块外,主要为石制品。经过对出土的6546件石制品的初步整理,有修理或使用痕迹有的1597件,占已出土的石制品的24%。
石制品的原料包括脉石英,占77%,燧石占18%,余为玛瑙和砂岩等。需要说明的是,各层出土的石制品所用原料有所不同,如第10—18层中以燧石为原料的极少,大量使用脉石英,占94%,燧石仅占215%,砂岩与玛瑙占315%;1—9层内脉石英占71%,燧石占23%,玛瑙与砂岩等占6%,从中可以看出早晚段石器原料的区别(表1、2)。41211 锤击石核和石片
石核形态不规则,石核可分为单台面和多台面两类。以单台面石核为主,多台面石核较少,少于总量的1Π10。石核的个体一般都较小,较大石核约占总量的1Π100左右。锤击石核
・
5・ 1期张松林等: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共1194件,主要原料是石英和燧石。石核台面不规整,常常打几下,无法利用就报废了。出土石片很多,主要以石英为原料,用锤击法打片,多自然台面,个别有修台面迹象,台面上有若干纵脊。石片上诸人工痕迹,因原料而异,石英者打击点、半锥体不甚清楚,燧石者则多清晰,石片角以95°—110°的居多,超过120°的不多。石片背面多不保存自然面,少数的或多或少保留。石片形态多不规则,也有少数呈梯形、三角形和似长石片。41212 砸击制品
能见到有砸痕的石英制品近200件,但能肯定它们是砸击制品却比较困难,两端可见砸痕的石片,即两端石片只有2件,将来深入研究,或许有更多这类标本的发现,但可以肯定当时人用过砸击技术。413 石器
石器1597件,因用途的不同,将石器分成第一类和第二类。
表1 早段石制品分类统计
Classes and frequencies of stone artifacts (E arlier stage)
类型 数量 统计项目
石核石片锤 击砸
击
锤 击
砸
击第一类工具
砸石击锤第二类工具
刮削器单
刃
两 刃
端 刃
复 刃
尖状器
正 尖
角 尖
复 尖
石锥
长单肩
长双肩
短单肩
短双肩
砍砸器
雕刻器
合 计
总 计
百分比
(%)
石英655521983674441922924212236
1094173178873873118燧石2481854733
1
1801813
13
5051
5
2
45
10
306115323113玛瑙6198
2311
15
40
0180
砂岩22
5
80
5
321222
22914421
毛
坯砾石3212353
34石核5
8575452724517111191小石块5652611113115111锤击石片417852424
15721
3
4
7
1
4
5
10
762砸击石片
135
1
3
22碰砧石片11
断片57954242211101116锤击加
工单面
两面向背面444582*********
105
18
7
2385469103向破裂面178
2010
926246
12
27021182错向
308
123
3
1422
705166复向
225
54
32
2159交互
打击41
260149砸击加工2
11150140
分类小计931752629105
8
650
114
42
37
267
31
6
11
14
6
22
10
27
12374985
百分比(%)
5215491213140219921158215001490111130149117801812118
・6・ 人 类 学 学 报22卷
表2 晚段石制品分类统计
Classes and frequencies of stone artifacts(Later stage)
类型 数量
统计项目
石核石片
锤
击
砸
击
锤
击
砸
击
第一类
工具
砸
石
击
锤
锤
石
击
锤
第二类工具
刮削器
单
刃
两
刃
端
刃
复
刃
尖状器
正
尖
角
尖
复
尖
石锥
长
单
肩
长
双
肩
短
单
肩
短
双
肩
砍
砸
器
雕
刻
器
合
计
总
计
百
分
比
(%)
石英2536011416518136901212267110333149795190燧石2292316372137玛瑙1120113砂岩7921515251160
毛坯
砾石21711110石核42622124212363小石块41122111锤击石片123161034771124315223砸击石片33断片91118211235
锤击加工
单
面
两
面
向背面11081247510226611024671130向破
裂面
50612112117421145错向65113119复向31151145交互
打击
220158砸击加工772103分类小计26369291161172211369112122672103451561
百分比(%)491856108317711742613831480129015801581174210301582190
41311 第一类工具
第一类工具主要用于生产石制品,共有15件,1—12层内发现8件,13—18层中出土7件。这类工具只有石锤,可分为砸击和锤击两类。
砸击石锤 14件。其中砂岩砾石为原料的9件,石英块4件,燧石石核1件。它们包括单端石锤12件。如P.0384,系立方体脉石英石核,一长边上有不规则敲击疤痕,另二件为两端砸击石锤。P.01227,近方形圆角砂岩砾石,两端均有因砸击而形成的浅坑疤。
单端锤击石锤 仅1件。P10501,矩形灰岩砾石,扁平体,一端较厚,另端较薄,有锤击痕迹,遗有几块碎屑疤。
41312 第二类工具
第二类工具指毛坯经加工成一定形状的主要用于加工生活资料的石器,计1582件,可分为5类。
刮削器 1055件,依刃口位置和数量,可分为单刃、双刃、端刃、复刃4组,其中以单刃为主,双刃次之,端刃和复刃较少。
单刃刮削器,是刮削器主要类型,822件,占刮削器总量的78%,其中以单直刃为主,单凸刃次之,单凹刃较少,凹缺刃极少。
单直刃刮削器 414件。加工方法以向背面加工为主,向破裂面加工次之(表3),以下举例说明:P.0936,毛坯为燧石石片,向背面加工,刃口位于右侧长边上,刃缘较长,双层修疤,修疤深长,刃角38°(图3,3)。P.0724,燧石石块毛坯,正面与背面均保留自然面,刃口位于的左侧,向背面加工,刃口宽直,修疤为浅长型,刃角35°(图3,2)。
单凸刃刮削器 251件。P.0583,系用脉石英石片制成,刃口位于右侧长边上,向背面加工,修疤浅宽,刃较锐,刃角54°(图4,7;图版Ⅰ,3);P.0450,将脉石英石片的左侧长边修理成刃,复向加工,修疤浅宽,刃角40°(图4,5)。
单凹刃刮削器 147件。P.61,毛坯为玛瑙石片,刃口在左侧长边上,修疤浅宽,主要见于背面,但另一面上部也可见多个修疤,刃角42°(图3,1)。
凹缺刃刮削器 10件。其中锤击加工4件,砸击加工6件。P.0519,脉石英断块毛坯,向破裂面加工,将台面相对一端修理成刃,修疤浅宽,刃角62°(图4,3)。P.0376,脉石英石块毛坯,刃口位于左边,复向加工,修疤深长,刃角50°(图4,2)。
表3 加工技术分类统计
Stone tool retouch techniques,diretions and frequencies
加工方法石器类型
锤 击 加 工
向背面向破裂面复向加工交互打击错向加工
砸击加工合计
刮
削
器
单直刃288110124414单凸刃1716992251单凹刃914943147凹缺刃4610两边刃40933082侧端刃261736153平端刃2173132圆端刃174223三刃1610531四刃与盘状刃81312
尖
状
器
正锐尖1331328156正钝尖166********角尖11232339喙状尖1214复尖617雕刻器332237石 锥602870砍砸器812112合 计1096347401077121582
图3 石器(stone tools)
11单凹刃刮削器(P.61) 21单直刃刮削器(P.0724) 31单直刃刮削器(P.0936)
41正尖尖状器(P.12163) 51正尖尖状器(P.3654)
图4 石器(stone tools)
11两刃刮削器(P.0917) 21凹缺刃刮削器(P.0376) 31凹缺刃刮削器(P.0519) 41两刃刮削器
(P.0722) 51单凸刃刮削器(P.0450) 61两刃刮削器(P.12162) 71单凸刃刮削器(P.0583)
两刃刮削器 135件。刃口位于两长边和侧端边两种,其中两边刃82件,侧端刃53件。P.12162,以脉石英石片为毛坯,被两侧打制成刃口,轮廓呈长方形,加工较粗糙,其修理痕迹主要见于背面两侧,但破裂面左侧(左图)也可见加工痕迹,刃缘窄,修疤浅,刃角42°—47°(图4,6;图版Ⅰ,9)。P.0917,毛坯系燧石石片,刃口位于两长边上,向背面加工,修疤深宽,
刃角50°—55°(图4,1)。P.0722,系用燧石石片制成,侧端刃,侧刃为交互加工而成,端刃加工粗糙,向背面加工,修疤深宽,刃角38°—42°
(图4,4)。端刃刮削器 55件。多数加工不好。其中平端刃32件,圆端刃3件。P.12172,是用脉
石英石片做的,向破裂面加工,修疤浅宽,刃角52°(图5,7)。P.0279,脉石英石片毛坯,刃口
位于台面相对的一端上,系向背面加工而成,凸弧刃,修疤深长,刃角51°
(图5,6)
。图5 石器(stone tools )
11复刃刮削器(P.3569) 21角尖尖状器(P.0674) 31复刃刮削器(P.3576) 41角尖尖状器(P.0935)
51复刃刮削器(P.1163) 61端刃刮削器(P.0279) 71端刃刮削器(P.12172)
复刃刮削器 43件。器形多呈不规则盘状,加工多较粗糙,甚至有的一侧或两侧仅有
少量修疤,多数仅一侧加工较好。复刃刮削器中三刃的31件,四刃与盘状的12件。P.1163,
毛坯为脉石英石片,呈盘状,向背面加工,修疤深宽,刃角40°—52°(图5,5)。P.3569,脉石英石片毛坯,盘状轮廓,三刃,复向加工,修疤深长,刃角41°—59°(图5,1;图版Ⅰ,4、5)。P.
3576,脉石英石片毛坯,盘状轮廓,四刃,复向加工,修疤深宽,刃角41°—54°
(图5,3)。
正尖尖状器 358件。毛坯相对较长而大,尖刃在毛坯纵轴的一端,刃尖长而锐,如P.3654,燧石石核毛坯,向背面加工,修疤浅宽,尖刃角56°(图3,5)。P.12163,脉石英石片毛坯,交互打击加工,修疤深宽,尖刃角55°(图3,4;图版Ⅰ,1、2)。
角尖尖状器 43件。毛坯短宽,尖锐而短,尖刃在毛坯的一侧角上或偏离纵轴线。P.0674,燧石石片毛坯,错向加工,修疤浅宽,尖刃角70°(图5,2)。P.0935,燧石石片毛坯,喙状尖,错向加工,修疤深长,尖刃角75°(图5,4)。
复尖尖状器 7件。石器轮廓呈菱形或三角形。有两端成尖的,如P.2434,脉石英石块毛坯,双正尖,一端残断,尖刃角51°(图6,2;图版Ⅰ,7、8);还有正、角尖的,是端侧修理形成双尖的,如P.0541,脉石英石片毛坯,正、角尖,错向加工,尖刃角60°(图6,1)。
图6 石器(stone tools)
11复尖尖状器(P.0541) 21复尖尖状器(P.2434) 31长尖石锥(P.2029)
41短尖石锥(P.0666) 51雕刻器(P.0510)
雕刻器 37件。多使用不规则或三角形石片加工而成,其中有一部分毛坯为断片,以P.0510标本为例具体说明,它原是石英块,破裂面遗有多块片疤,背面曾做过修理,遗有多块修疤,在其顶端斜向右打了一下,使这部分生成一个凿子形的刃口(图6,5;图版Ⅰ,6)。
石锥 70件。较多使用断片为毛坯,可分为长尖组和短尖组。P.2029,长尖石锥,以燧石石片为毛坯,向背面加工,修疤浅宽,刃角46°(图6,3);P.0666,短尖石锥,脉石英断片,轮廓呈菱形,向背面加工,刃角30°(图6,4)。
砍砸器 12件。块状和片状毛坯各半,其形状缺乏相对稳定性,经加工后,可再分为单刃和多刃,以下举例做具体说明。P.6165,毛坯为燧石片,略呈长方形,其两侧长边可见修理痕迹,系错向加工而成,刃角50°。前端为薄锐的缘,无加工痕迹,按传统分类可归两刃砍砸器,但从其形态和加工特点看,很象“手锛”(亦有叫薄刃斧)(图7,1)。P.12396,赭色砂岩砾石石块毛坯,轮廓呈长方形,复向加工而成,除一侧无修理外,其余各边都有打击痕迹,但只有右侧刃修理的比较细致,为缓弧形凸刃,刃口较钝,刃角80°(图7,3)。P.0439,棕色砂岩砾石块毛坯,将右侧制成比较平直的刃口,刃缘较平齐,修疤呈浅宽型,基本单层,刃较锐,刃角60°(图7,2)。
图7 砍砸器(chopper2chopping tools)
11P.6165 21P.0439 31P.12396
414 骨制品
从织机洞遗址内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化石中,绝大部分是被自然力压碎的骨片,也有人类敲骨取髓形成的骨片,有一小部分为啮齿类和食肉类动物啃咬过的骨段或骨片;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侧缘或端缘上有多个敲击疤痕的化石片,它们是在大裂面上可见再打击的痕迹,打击方向多为由外向内,有一部分是由内向外或交互打击的,这些情况说明它发生于肢骨破碎之后,似与敲骨取髓无关,由此看来,织机洞遗址旧石器文化层中有打击骨器可以肯定,但数量目前不详,有待深入研究。若依石器分类,可把它们分成刮削器、尖状器及铲状器等。其中以刮削器为主,尖状器和铲状器偶可见到,加工痕迹在骨片(包括部分保存骨管和关节
的碎骨)的一端、一侧或两侧,其类型及形制如图8所示。
图8 骨器(bone tools)
11刮削器(7:81) 21刮削器(10:132) 31铲状器(5:59) 41尖状器(10:134)
5 几点认识
综上所述,对织机洞史前文化遗址的文化特征、发展趋势、年代以及其在中国旧石器考古中的地位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述要如下:
511 遗址的时代和性质
织机洞遗址的堆积达20多米厚,意味着时代跨度较大。除上部第19—22层4个层位包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及少量汉代遗物外,其中第20层为灰黄色砂质粘土夹角砾岩层,第19层为灰岩角砾层,第19层下侵蚀不整合,第18层为棕色古土壤层,从土质特征与沉积情况观察,其应为更新世晚期的沉积。经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实验室对第18层下钙板用不平衡铀系法初步测定,其年代719±110(019)万年,结合17层内出土有数件大角肿骨鹿下颌骨化石等,18层为古土壤层,其下还有近20m厚的沉积,其年代究竟距今多少万年,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但值得一提的是第1层与2—8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时代也许会更早,至于能早到什么时代尚有待今后工作。但从已测年数据和哺乳动物化石看,旧石器文化层最晚的时间可能在距今7万年前,遗址堆积的肇始时代暂时保守地估计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前段,也不排除早到旧石器早期的某一阶段。
从发掘中获得的大量考古遗物表明,织机洞不仅规模大,文化层堆积厚,遗存丰富,而且于第1层上部及第2、4、6、7、8、9、13、15、16、17层中发现有用火遗迹。在第2、4、5、6、7、8、9、10、13层内均发现灰烬。考虑到出土化石中有大量烧骨、多个灰烬层以及石制品如此丰富,织机洞遗址是人类长期居住兼石制品生产地应是肯定的。无论从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表面看,基本上没有冲磨的痕迹,因之可以肯定,该遗址属原地埋藏类型。
512 石制品时代工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织机洞古人类文化涉及面很广,具有较高的用火能力,既发现火堆遗存,也有灰烬层,即是很好的说明;使用打击骨器,可补石器一些缺陷,如力臂短等。打击骨器在我国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有所发现,而且有的遗址内数量还比较多,如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1]、安徽和县人遗址[2]、辽宁庙后山遗址[3]、辽宁金牛山遗址[4]、山西许家窑遗址[5]、峙峪遗址[6]等都发现有许多带打击痕的骨片,虽然其制作大多相当粗糙,但我们认为除与敲骨取髓有关外,应与骨片做简单加工作为工具使用有关。织机洞的发现为打击骨器的研究增加了新材料。由于用火遗迹和打击骨器的研究工作做的不够,暂不包括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这里只着重论述石制品的特点。织机洞石器虽有上、下两期之别,但其共同性是很清楚的,可归纳为以下各点。
(1)大多数石制品是小型的(长度小于50mm),中型(长度51mm—80mm)和大型的(长度超过80mm)为数不多。
(2)石制品原料简单,仅有4种:脉石英、燧石、砂岩、玛瑙。分别占78160%,18118%, 2158%和01%。虽然石英是其主要原料,但燧石也比较常用。
(3)打片以锤击法为主,也曾用砸击法。锤击石片和石核形状多不定形,且多自然台面,未见有无疑的修理台面的标本。用砸击法打片,有砸痕的不少,典型的两端石片极少。
(4)依宏观观察,不经加工的使用石片比较多,连续细疤见于边的多于端的。
(5)存在少量的第一类石器,第二类石器主要是用石片做的,占73145%,块状毛坯者不多,占26155%,无疑是以石片石器为主的工业。
(6)石器类型具有多样性,包括宽刃类的刮削器、砍砸器(其中有一件手锛),尖刃类的尖状器、石锥和雕刻器,未发现石球和手斧。在石器中,刮削器是主要类型,占石器总数的66169%,尖状器是重要类型,占25179%。
(7)修理石器基本上用锤击法,占全部石器的99124%,砸击加工者仅占0176%。锤击加工方式多样,以向背面加工为主,占69153%,向破裂面占21174%,错向占5112%,复向加工占2134%和交互打击占0151%。由此可见,锤击加工石器的主要方式是向背面加工,向破裂面加工居其次。
(8)修理工作多粗糙,仅个别石器做过相当细致的修理。修理痕迹多见于刃口近缘,故常见者为单层修疤,且以深宽型者居多,修理成之刃口多较锐,刃角多小于70°。
如上述,从地层上看,可把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文化分早、晚两段,两者存在着上述共同特点,显示出工业上的同一性,但地层厚达20多米,是长期生活的证据,在这悠长岁月里,在工业上也反映出其发展和变化。石制品上最大差别在原料使用上,虽然早、晚两段都是以石英为主,但用量有明显的变化,早段的占石制品总量的73118%,晚段的占95190%。而燧石的用量是趋减的,早段的占石制品总量的23113%,晚段的占2137%。另两种石料至晚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锤击法打片,所产生的石片和石核无论从形态或石核处理情况看,无明显变化,现知的生产量和所占比例大体相当,唯有砸痕标本从早段到晚段有明显减少。从石器类型看,从早段到晚段刮削器由多趋少,前者占68115%,后者占61145%,尖状器则有所增加,从早段占24157%到晚段占30114%。从刮削器4个组情况分析,端刃组变化不大,单刃、两刃和复刃,从早段到晚段的比例分别是:52154%—49185%,9121%—6108%,3140%—1174%。石器的毛坯块状稍减,片状趋增,前者由27116%至24135%,后者由72184%—73145%。另从技术上看,向背面加工有所增加,而错向、复向有减少的趋势。上述这一系列变化,不是质的(技术上的)发展,而是量上的变化,究竟什么因素促成或是无重要意义的量变(原料不在此列),有待今后深入研究,才能提出符实之论。
513 织机洞旧石器组合的地位和意义
织机洞旧石器组合从石制品的诸特点看,都可从中国猿人石器中找到,故有理由认为在工业上受到中国猿人技术影响,特别是砸击法修理石器更显出它与中国猿人的密切关系,可同归于北方主工业中[7]。用砸击法修理石器,除中国猿人外,在长江以北尚无记录,虽标本量不大,但其意义重大。织机洞组合与中国猿人工业明显不同的是后者打片是以砸击法为主,而织机洞的是以锤击法为主,这一差异是反映中国猿人石器文化期后工业的共有特点:砸击技术趋向衰落,锤击技术占主导地位。石制品中多台面石核多于单台面石核,单刃石器多于多刃石器,是中国北方主工业的特点,织机洞石制品组合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从时代上考虑,它是已知(洞穴类型)北方主工业分布最南、时代较早、石制品最丰富的一个组合。从目前古人类热点问题之一———现代人起源来看,中国距今10万—5万年的材料还十分缺乏,因此织机洞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织机洞地理位置处于中国的中部,从文化交流角度看,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人曾提出旧石器文化交流走南阳通道,则织机洞晚于东北方的周口店中国猿人文化,也晚于近北的大荔人石制品组合[8],而早于其南部具有相同石制品特点南阳小空山的组合[9],显示出它具有旧石器文化南北交流甚至于哺乳类的南、北迁徙的“驿站”作用,进一步研究会对旧石器文化交流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故织机洞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其重要性一目了然。深入研究织机洞的材料和开展对其周围的调查,将会对旧石器文化交流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致谢:从开始发掘,先后得到时任省文物局杨焕成先生、张文军副、文物处赵会军,国家文物局张柏副、文物处王军副,北京大学吕遵谔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森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周昆叔研究员,以及有关同志的指导和关心,并得到当地和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在整理过程中,张森水先生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指导,王幼平先生也给予很多帮助。陈萍女士为本文清绘图件,图版摄影是刘彦锋。在此笔者对他们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吴茂霖.1981年发现的安徽和县猿人化石[J].人类学学报,1983,2(2):109—115.
[3]辽宁省博物馆等.庙后山———辽宁本溪市旧石器文化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4]金牛山联合发掘队.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研究[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16(2):129—138.
[5]贾兰坡.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17(4):277—293.
[6]贾兰坡等.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2,(1):39—58.
[7]张森水.管窥新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重大发展[J].人类学学报,1999,18(3):193—214.
[8]吴新智,尤玉柱.大荔人遗址的初步观察[J].1979,17(4):194—303.
[9]小空山联合发掘队.1987年河南南召小空山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8,4.REPORT ON THE EXCAVATION OF ZHIJI DONG CAVE SITE
ZHANG Song2lin,LIU Yan2feng
(Institute o 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Zhengzhou City,Zhengzhou 450052)
Abstract:The Zhijidong Cave site(34°38′N,113°13′E)is situated on an is olated hill north to the Wangzong dian Village,X ingyang City,Henan Province(Figure1).It was discovered in1985and excavated in1990at the first time.
The deposit inside the cave consists of23layers.Layers19—23are H olocene deposists.Layers 1—18are Pleistocene units,which can be delaminated into tw o parts:the lower part(layers1—12) and the upper part(layers13—18).The materials reported in the paper all came from layers1—18. Several ash layers with the abundant burned materials were uncovered at the site.M ore than6000 stone artifacts,s ome bone artifacts,and about10,000pieces of vertebrate fossils,m ostly mammalian, were found in the deposits.Eight species can be identified,including Myospalax tingi,Rhinoceros cf. sinensis,Megaloceros pachyosteus,and possibiy Hyaena sinensis,which indicate that the site’s age is tentatively dated to be Middle Paleolithic.Layer18is dated to be79±1.00.9ka by uranium serie method. The bottom layer may be slightly older than the Middle Paleolithic.The absence of abrasion on these culturnl materials indicate that they came from primmy context.This site should be a living place and a spot for producing stone artifacts,occupied by human being for a long time.
The artifacts from the Paleolithic deposits(layers1—18)exhibit7characters:1)The main raw material is quartz;flint,qurtzite,sandstone and agate were als o used.From the lower layer to the up2 per layer,the quantity of quartz increased,but the quantity of flint was dereased noticeably.2)Direct hammer flaking was main technique for core reduction,and bipolar flaking was em ployed occasionally. M ost flakes and cores are irregular in shape.3)Many flakes were used directly without m odification.
4)M ost(74.15%)tools were made on flakes.5)Retouched tools include scraper,point,awl, chopper2chopping tool and burin.Scrapers are the main type.The single straight scrapers account for 39.24%of the scrapers and26.17%of the retouched tools.6)T ools were retouched by hammer per2 cussion method.The retouched scars are mainly on the dorsal surface,and m ostly irregular.M ost of the tools yield deep and wide single layer scars.A few of sam ples were delicately retouched,possibly using the M ousterian technique.7)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stone artifacts are small2medium ones.In addition,there are s ome bone artifacts in the assemblage of the cave site.
The stone artifact assemblage of the Zhijidong Cave sites is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Zhoukoudian Sites,and the technological in fluence from Zhoukoudian Sites is evident.Therefore,The Zhijidong Cave sit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ain industry of Paleolithic tradition in North China,represented by small artifacts,the predominance of scarpers,and the occurrence of m odification scars mainly on the dorsal surfaces.
K ey w ords:Paleolithic;Zhijidong;Cave site;Zhengzhou
图版Ⅰ 1、21正尖尖状器P.12163(×1) 31单凸刃刮削器P10583(×1)
4、51复刃刮削器P.3569(×1) 61雕刻器P10510(×1)
7、81复刃刮削器P.2434(×1) 91两刃刮削器P112162(×1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