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60年中国经济区域发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0:22:53
文档

60年中国经济区域发展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包括辽宁等12个省级区域,中部
推荐度:
导读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包括辽宁等12个省级区域,中部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 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包括辽宁等12个省级区域,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等9个省级区域,西部地带包括陕西等10个省级区域(1997年重庆设直辖市)。该方案从总体上归纳了我国由沿海到内地所形成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特征,为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制订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国家系统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强调全国经济的公平增长和四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明确指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势开发、重点开发、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订相应的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总揽全局,兼顾各方,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表1  2004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社会经济统计

地区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元)

工业增加

值(亿元)

万人占全国的%

      亿元

占全国的%

西部地区37127  28.727585.1716.97430  7104.7
东北地区10797   8.315133.869.314017  4869.6
中部地区36511  28.232088.3019.787  8138.3
东部地区45034  34.888333.1054.119615  34695.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1说明,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发展差异,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并加大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梯度。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六省崛起等一系列战略的相继实施,全国生产力布局逐渐趋向于相对均衡,但毋庸讳言,国内经济差异甚大。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倘若以东部为100%的话,西部为37.9%,东北为71.5%,中部为44.8%。

由于我国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在“十一五”期间乃至2020年,东部应侧重于产业升级,更加注重于协调发展和综合效益;西部应侧重于基础设计、中心城市、特色经济和优势部门的发展,更加注重人地和谐和东西互动;中部应偏重于农业、原材料产业和基础设计的建设,成为国家的先进制造、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东北应偏重于技术创新和创新,借助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搞活,努力提高外向型经济的比重。

二、西部开发

1999年,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带的10个省级区域以及内蒙古和广西,土地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实施开发开放。

1999年以来,我国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就。2000~2004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左右,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重视,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生态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西部地区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要与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西部开放开发,也有利于东部开拓市场,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西部开发的目标与东部、中部和东北是不同的。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倘若开发不当,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应将西部划分为高强度开发地区、中等强度开发地区、低强度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坚持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荒漠化严重威胁的地带,大江大河的源头,生物种群濒危之处,人地关系普遍失调的地区,都应列入严格保护和禁止开发的范围。在大西北,关键在于治理荒漠化;在大西南,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

西部地区应采取倾斜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轴线开发地带,尽快形成辐射功能较强的增长极和增长轴,再去带动周边地区和相关部门。以大西北来说,应以兰州为中心,向东南经陇海线到西安,向西北经兰新线到乌鲁木齐,向东北经包兰线到银川,向西经兰青线到西宁,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开发的大十字。从大西南来看,应以贵阳、昆明、重庆、成都四个城市为增长极,以成昆、川黔、贵昆、成渝等铁路为增长环,以防城港、湛江港、昆河(内)线为主要出海口,构成开放开发的大格局。从来看,应依托新修的青藏铁路,把拉萨尽快做大做强。内蒙古应优先发展河套地区,培育呼和浩特—包头产业带,提升经济建设素质,推动自治区产业升级。广西兼有沿海与西部之所长,应侧重发展民族特色突出的地方经济。南宁作为自治区的中心城市,柳州作为华南重要的铁路枢纽和广西主要的工业基地,桂林作为高水平的旅游城市,防城港作为华南现代化巨港。

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并不算落后,发展明显滞后的是广大农村,尤其是迄今交通运输仍很困难的边远地区。总体而言,西部地区城乡差异显著,二元结构突出。现阶段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重点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化建设。

需要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水平:培育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提高地方的管理服务效能;努力改善投入—产出效益;加强重大项目对于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

东西互动也是搞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就宏观大局而言,东部地区具有经济、科技、交通和开放优势,西部地区则具有资源、能源、劳动力和市场,东西部之间结构差异显著,互补功能突出,完全可以建成东西互动、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近些年我国重点实施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油东输工程,以及东部对于西部的资金、科技、教育、人才等一系列对口支援,为扩大东西经济交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川、黔、滇三省、重庆和广西属于山地广布的地区,尽管矿产、水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交通运输困难却成为主要瓶颈因素。应努力开辟出海通道并加强与沿海的联系。陕、甘、青三省和宁夏、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应抓紧产业结构调整,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应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畜产品、长绒棉、优质瓜果、食品等工业部门,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边境贸易。可优先发展旅游观光业和一部分资源型加工制造业。

表2  2004年我国西部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经济统计

地区  人口

  (万人)

  地区生产总

   值(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

(亿元)

      城镇居民可

能  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纯

收入(元)

内蒙古23842712.0811305776.881232606
广西483320.107196595.686902305
重庆31222665.399608579.792212510
四川87256556.0181131546.577102519
贵州39041591.904215438.473221722
云南44152959.486733881.2887118
274211.54777914.491061861
陕西37052883.517757870.774921867
甘肃26191558.935970505.173771852
青海539465.738606132.473201958
宁夏588460.357880147.072182320
19632200.1511199616.975032245
资料来源:同上

三、东北振兴

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长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与大举开放开发的华南、华东沿海地区相比,发展明显落伍。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由此东北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指出,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东北振兴的重点在于:①加强宏观,推动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提升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巩固三江平原、吉林中部平原等国家商品粮基地的战略地位,积极发展高效益大农业。③加速机制创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④优先解决好矿山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沉陷区居民搬迁等紧迫问题,加速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⑤以哈尔滨—大连铁路为核心发展轴,集中力量建设好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中心城市和丹东、图们、珲春、绥芬河、黑河等口岸城市。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金融、物流、信息等部门。⑦优先建设好辽中南城市群,并使之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3  2004年我国东北地区各省社会经济统计

地区   人口

   (万人)

   地区生产

  总值亿元)

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

(亿元)

  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纯

   收入(元)

辽宁42176872.65162972255.780083307
吉林27092958.2110932994.378413000
黑龙江38175303.001371619.674713005
资料来源:同上

四、中部崛起

继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之后,部署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国家将从、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的发展。一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的支持力度;二是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道为依托,加快发展城市群、产业带等经济密集区;三是支持中部地区加快结构调整,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四是国家赋予东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优惠,同样适用于中部六省;五是支持中部六省基础教育发展,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六是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指出,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农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中部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据突出地位,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皆为重要商品粮基地,今后应努力确保粮食的高产稳产。中部矿产资源丰富,除保证国家正常需求外,应以此为基础,发展钢铁、有色、机械、化工、电力、纺织等部门。中部产业结构总体层次偏低,主要是原材料部门比重大,高技术和深加工部门比重小,因而产业升级应抓紧进行。

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但产业结构落后,资源能源消耗大,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务之急是转变产业结构,由资源型经济向资源加工型经济转变。太原应尽快发展成为高效益的综合工业基地。

河南是我省的人口大省,农业和加工制造业基础较好。应以郑州为中心,以开封、洛阳为两翼,构建大郑州都市圈;以京广线、陇海线为主体开发轴,形成大十字形空间开发格局。

湖北区位优势,长江横穿东西,京广线、京九线纵贯南北。应构建大武汉经济圈,东至黄石,西到宜昌,建设鄂中临江产业带。应在大水电、大钢铁、大汽车的产业背景下,打造高效益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湖南应加速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变资源主导型经济为资源加工型经济,构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要加强一体化建设,尽快形成强大的经济和文化增长极。

安徽南在长江,领近长三角,区位优势日渐彰显,关键在于做强加工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除发展合肥、蚌埠两大传统中心城市外,应组建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工业走廊,并大力发展旅游业。

江西是著名的老区,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和有色金属基地。应以南昌——九江经济走廊为核心增长地带,以浙赣线和京九线为主体增长轴,形成主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开发格局。

表4  2004年我国中部地区各省社会经济统计

地区人口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

  (亿元)

  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纯

   收入(元)

山西33353042.4191501242.879032590
河南97178815.0994702332.777052553
湖北60166309.921050016.7802320
湖南66985612.2691171198.186172837
安徽614812.6877681082.275112499
江西42843495.9481617.875602787
资料来源:同上

五、东部率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开放开发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国家设置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1984年确定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1988年成立海南省,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1997年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资源和能源逐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的发展背景下,东部地区面临着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重任,原有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将被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性产业逐步取代。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城市群是东部地区的重点发展区域,它们作为三个高水平的增长极,强有力地辐射带动东部乃至全国的发展。(1)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和杭州为两翼,由上海市、江苏南部9市和浙江北部6市组成,现已形成发达的加工制造业体系、城市体系、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上海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中心,浦东开发成就令人瞩目。应以高水平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抓紧提升金融、信息、商贸、服务等三产部门和高科技产业,搞好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现阶段可规划开发崇明岛,并把宁波北仑港建成本市的重要口岸。(2)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密集,层次较多。第一层次包括广州、深圳、和澳门,第二层次包括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7个地区中心城市,第三层次是14个特色突出、实力较强的小城市;第四层次是众多的小城镇。这里对外开放程度高,外来劳动力多,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3)京津唐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以及周边的一部分城市,现为我国政治、科教、文化、交通的核心区域,对全国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但内部发展不平衡,水资源短缺。

东部各省级区域发展要点阐述如下:

北京的发展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应彰显政治、文化特色,强调公共交通先导,优化城区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理性发展。要倡导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方式,反对“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

天津是华北门户和制造业中心,应加强高科技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建设,从严控制高耗能型和高耗水型工业部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金融、外贸、会展、旅游等部门,并加强与北京、河北的产业联系。

上海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中心,浦东开发的成就令人瞩目。应以高水平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抓紧提升金融、信息、商贸、服务等三产部门和高科技产业,搞好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

河北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有京、津两大直辖市可依托。当务之急是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产业结构,改善经济效益。唐山——秦皇岛一线可作为冀东核心增长带,石家庄则作为全省增长极,带动邯郸、保定南北两翼的发展。

山东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发展势头较好。应下大气力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市场活力,构建高效益外向型经济。京沪线、股济线可作为主体发展轴,青岛、济南作为产业龙头。

江苏综合实力雄厚,工业强市众多。在巩固提升苏南的同时,还要加速发展苏中和苏北。南京的改造提升迫在眉睫。京沪线作为传统发展轴,南通——杨州——淮安——连云港一线作为新兴发展轴。

浙江民营经济成绩斐然,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应以杭州为核心,以宁波为口岸,以温州为民营经济示范基地,以上海为发展依托,集中精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注重打造高素质的现代产业集群。

福建发展展势头良好,但西部山区与东部沿海的发展差距明显扩大。应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业,率先建设好福州、泉州、厦门三大增长极,宁德三都澳可开发为国际深水良港。

广东系改革开放前沿,珠江三角洲更系广东开发核心区域。应以珠江三角洲为基地,辐射带动粤西、粤北和粤东贩发展,借助港、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珠三角自身也面临着全面的产业升级,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向高科技产业和高层次第三产业转型。广州、深圳作为全省核心增长极,湛江可作为现代化国际巨港。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和热带旅游区。应大力种植热带作物以替代进口,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还应发展沿海养殖和海洋捕挥,努力做大海洋产业。海口为省域中心和综合工业基地,三亚为旅游中心,中部山区应加大保护力度。

表5  2004年我国东部地区各省、直辖市社会经济统计

    地区

人口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

(亿元)

  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纯

   收入(元)

北京14934283.31370581259.5156386170
天津`10242931.88315501395.6114675020
河北68098668.79129182459.279513171
上海17427450.27553073427.0166837066
江苏743315403.162070547.5104824754
浙江472011243.00239424173.4145465944
福建35116053.14172181845.81117540
山东918015490.731692598.394383507
广东830416039.46197077086.4136284366
海南818769.369450102.777362817

文档

60年中国经济区域发展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包括辽宁等12个省级区域,中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