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如下图为五禽戏动作图。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五禽戏起到了康复医疗、防疫袪病、增强免疫力的效果。编创五禽戏的名医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贾思勰 D.祖冲之
3、古代监察的建立用于监督的规范执政,防止的贪污。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4、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5、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吕后 B.孝庄 C.武则天 D.慈禧
6、据史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李密 B.黄巢 C.八王之乱 D.安史之乱
7、夏、商、西周灭亡的最大的共同点是:( )
A.诸侯的叛乱 B.统治者失去民心 C.人民 D.少数民族的内侵
8、以下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大动荡和大变革 B.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9、李白诗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情景,最能反映唐朝社会风尚的( )
A.浪漫 B.强盛 C.封闭 D.开放
10、明末,民谣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
A.君王昏乱,奸臣当道 B.宦官专权,打击忠臣
C.明朝刑法严酷 D.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
11、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
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
1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嬴政( )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任免.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
13、我国的历史是由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其发展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封建政权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4、导致西晋王朝迅速衰落下去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萧条 B.社会上层的
C.西晋皇族的混战 D.少数民族的反抗
15、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6、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
A.钟繇 B.顾恺之 C.柳公权 D.王羲之
17、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伏羲、女娲 B.蚩尤、女娲 C.炎帝、黄帝 D.尧、舜
1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19、“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
20、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统一 B.统治者残暴 C.繁荣而短暂 D.大运河开通
21、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22、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还有开明的民族。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 (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23、“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
A.汉族与南诏 B.匈奴与回纥 C.汉族与突厥 D.汉族与吐蕃
24、金朝建立后,被其先后灭亡的政权是( )
A.辽、北宋 B.西夏、辽 C.西夏、北宋 D.北宋、辽
25、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高超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东汉末年起三国”,“魏晋尽风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行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①:
②: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你最欣赏他的哪一项“汉化”措施?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两则信息的关系。若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部农学著作?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些历史发展趋势?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图中的原始居民住房分别是什么样式的?它们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两则材料,说一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4)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眯,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材料三 宋朝读书风气很浓,人们希望用勤苦来获得学问,再以学问来打通权力之门。
——萧子文《简读宋朝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改用考试的方法”的制度是什么?其确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材料三中为方便宋朝读书人“打通权力之门”,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反映了宋朝实行什么样的国策?请再列举一例该国策的具体表现。
(4)综上所述,谈谈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参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C
2、B
3、B
4、B
5、C
6、D
7、B
8、B
9、D
10、D
11、A
12、A
13、C
14、C
15、B
16、D
17、C
18、B
19、D
20、C
21、D
22、C
23、D
24、A
25、B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1)①魏;②隋。
(2)汉化原因: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措施:迁都洛阳;颁布均田令;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移风易俗。(任答1点计)欣赏的原因:符合促进民族交融之意均可。
(3)关系: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或写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果关系等)。《齐民要术》。
(4)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1)黄河流域:半坡居民。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
(2)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因:气候差异(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不同)。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1)科举制;进士科的创立。
(2)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创立殿试。
(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重文轻武;文臣统兵的格局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牵制。
(4)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或维护统治;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了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