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21/10:57 来源:新华网
教育的起点在哪里?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句商用语成了不少父母的“至理名言”。
不谈终点,抢跑是一定要准备的——要么是早早学,要么是提前学。
因是,早教便成了不少父母的追寻之道。学习年龄一再提前:2岁起,上幼儿园。不成;1岁,报亲子班,不成;从出生开始,实施零岁成长方案,不成;要胎教,出生之前就要培养。
人还没出来,任务已经就等着了。
或者,以“升学第一”为要义,赶趟提早学这儿学那儿,要学到多少字,要会多少运算……十八般武艺要样样拿出手,如此方能达到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的选拔要求,漫漫求学长路便如此起步,真是不易。
专家说了,3岁之前,孩子最好的老师是自然;研究也表明了,早早学习的那些东西大约也仅仅能持续到小学4年级左右。
但问题是,大家都在着急,大家都在如此操练。作为家长,你能不紧张吗?你可以置之度外吗?起跑之义,那就是比赛。要比过一个个大抵同龄的伙伴,才能达到预见的幸福:好的小学意味着好的中学、意味着好的大学、意味着好的工作。等到工作有了不错的着落,父母的任务也就告一段落。所有人近20年的不懈努力,大抵也就为此一拼了。于是,可以歇脚,可以就此打住。而那些大多数,所谓有些失败的人,他们的人生是否就此再无起色呢?
现实告诉我们,人生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不必轻易言说胜与负。纵然早期学识上的优势足以让孩子成为焦点,但这种优势能否贯穿始终却或且未定。沿着父母设计的道路走下去的孩子未必真的就是幸福、成功,“偏移”的孩子也许日后被人羡慕。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如果说,教育真的有起跑线,那么,它的起点就在于我们的养成、在于我们平和的心态、长远的眼光、独有的个性,而其中更能深远影响孩子的,更是少时形成的品质,诸如坚持、自信、宽容、爱心。如果在这场比赛中,能够超越自己,更是一种人生高度。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氛围,这样的制度设计。
童年的欢乐、嬉戏、甚至恶作剧都没有记忆,稳当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乏味,冒险的念头也只是一闪。如果激情不在,追求遗忘,少了责任、爱心淡漠,我们说,即便赢了起跑线又能怎样?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跑多久,要跑向何方。
如何走出减负困局大家谈:应让孩子“跑”向何方
2013年09月05日 07:01:49 来源: 人民日报
0
王乃玲绘
应让孩子“跑”向何方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陆士桢
许多家长常说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当家长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可曾思考过,孩子起跑后,究竟要跑向何方?当家长们以“为孩子好”,“不耽误孩子”为名,给孩子背负上各种各样压力的时候,是否应当首先想清楚这个本原的问题?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那还用问,当然是跑向成功。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又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所谓的“成功”,是谋得一官半职,是获得更多的财富,从而获得社会的肯定。但这种成功,其实都是世俗的标准,是物质与功利目标,这样的目标与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未必等价,这样的目标并不等于孩子将获得内心的满足与自我肯定。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孩子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我与他之间的经典对话是,“你考得怎样?”“还行。”“什么叫还行?”“后边还有仨。”好不容易念完初中,面对我的让他读完高中的建议,他坚决反对,并给出了这样的答复,“这样做,看起来是为我好,但其实,你是为了你自己的脸面。”面对孩子的答复,我一下子被噎了回来。后来孩子上了中专,又考上了大学,几年后,他提出想出国留学,我说,行,你到国外读个博士回来就成功了,可是孩子坚持着去国外读一个职业教育,电脑动画制作。尽管我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但还是尊重了他的意愿。等到孩子学成归来,他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这个过程让我反思,成年人心目中成功的标准,与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比起来,到底哪个更为重要?
从科学的角度思考,家长们还应认识一点,根据科学统计,全世界所谓的“超常儿童”,即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别潜质的儿童,仅占全部儿童的1%—3%,也就是说,100个孩子中,能够心智超长、有可能最终成为社会精英的只有1到3个,其余的97个都会是一般人,接受一般的教育,谋得一份一般的职业,过着一般的生活。如果将那97个一般人按照精英期待,给予精英培养,实际上是一种精英压迫和精英摧残,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
还有一个例子,在绝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中,成才就意味着朝向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如孩子们有的长得像茄子,有的长得像土豆,如果都把他们培养成苹果,那就是成才与教育的成功。可是,一次,当我跟一个小孩子讲这个理论时,孩子的答复是,“那是你们大人想的,茄子和土豆长好了,也一样能出口。”
看!这个孩子说得多好,他用稚嫩的语言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成才的定义不是唯一的,成功的目标不应该是世俗的。孩子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能动”的,要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孩子也都是有潜能的,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潜能,最重要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孩子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家长们应该记住,孩子们有权利过自己的人生,不是给家长看,给别人看,给社会看,快乐本身是单纯的,不应附加太多的东西,与世俗的成功比起来,单纯的快乐更加可贵。
当然,有的家长会说,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现在的用人观和价值观就是如此,我们也很无奈。是的,这就启发我们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家长们要真正放下,将世俗的价值观真正放下,从孩子成长的本原出发。一个就是呼唤理性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用人观。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每个家庭单元,每个家长的焦虑,真正让家长们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而不再盲目地为孩子增加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