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金敬红(1965-),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副教授。
第6卷第2期2004年3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 16,No.2M a r.2004
文章编号:1008-3758(2004)02-0135-03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
金敬红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 要:介绍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所构建的后殖民主义权力话语下,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的归化、异化、杂合化的翻译策略的描写,指出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的平等对话,探讨了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语境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后殖民主义;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殖民地人民在获得了国家和民族之后,便有了摆脱宗主国的精神控制的要求,因此,在后殖民时期,随着国家解殖民化的过程,原殖民地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为摆脱精神殖民的枷锁,经历了艰苦的心理、文化历程。
/后殖民主义0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终结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它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后殖民主义研究0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深受福柯(Faucault)的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始于20世纪40至60年代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于后来文化、语言研究中的反霸权运动。作为一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关心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罗宾逊(Robinson)给后殖民主义研究下的定义是:/研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权力关系:征服者文化如何使被征服文化屈从其意志;被征服文化如何应对、适应、抵抗或克服这种政治高压。-后殖民.囊括了我们在20世纪末对政治和文化关系所形成的所有观点0[1]。
一、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
后殖民主义研究给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
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这个视角把翻译活动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中。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要求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发现了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权
力差异,从而证明以往翻译研究中关于/文化平等0和/语言平等0的理论预设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借助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策略选择。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指的是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翻译建构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与传统翻译理论不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的问题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作用,通过对译本与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描写性追述,揭示译本生成的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
1.归化/异化
在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中,翻译策略的异化还是归化常常与殖民化和解殖民化进程相联系。所谓/解殖民化0指的是/解除殖民化的有害影响,尤指解除殖民化状态下的集体自卑情结的渐进过程0[1],即从被殖民走向的动态过程。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认为,翻译是帝国主义进行扩张的工具。翻译作为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精神控制的工具,在殖民化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殖民化过程中,由于殖民地文化被宗主国控制,失去了开展平等的文化交流的自由。殖民统治者利用自身的权力话语,通过翻译文本巩固霸权。因此在文化帝国主义时代,翻译便直接成了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
为了达到在精神上控制殖民地和后来的第三世界,霸权文化为这些民族国家选择的待译文本往往是传奇或惊险小说等题材的作品。这些通俗作品可以引发愉悦,却不能生成批评。这些译本所引入的英美价值观则会培养出一批西化的、无视本土文化的读者群,使他们不经意地落入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陷阱,不自觉地经历了思想/被翻译0的过程。在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和文化侵略中,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另一方面,霸权文化并没有将在后殖民时期的第三世界国家翻译和推销其通俗小说所赚来的巨额利润投入到引进和翻译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本。例如,世界上英美文本的翻译输出量最大,而翻译输入量却最小。而英美在有限的翻译输入中,始终没有忘记翻译是一种具有性的文化政治行为,因此无论是选择待译作品,还是选用翻译策略,都尽可能地采取归化的方针,因为这一翻译策略鼓励处于强势文化的殖民大国将外国的文本译成它们自己的话语,从而消除文化差异。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经过霸权意识形态精心选择的来自弱势文化的文本,在精神上巩固了霸权文化读者群的殖识。
1995年韦努蒂在其专著5译者的隐身6一书中,将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放入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意识形态等大背景中,考察了从17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翻译状况。他发现在英美文化中外国文学的译入通常采取的是归化的策略,即采用通顺、流畅、自然的英语进行翻译,译作看上去不见翻译的痕迹,译者隐而不见,译文因此而变得透明。此外,韦努蒂还发现,对译本的选择则尊崇的是欧美本土的美学标准,那些选中的译本还要加入许多适合读者接受的大量解释性的材料,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使译语在内容上归化于目的语(英语)的偏好与规范。
这种归化的翻译在语言的表现上看不出翻译的痕迹,译者隐身不见,语言因此而透明通顺,但却决不是忠实的翻译,因为归化的翻译总是依据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的规范对译文进行调整。在一切为了接受,为接受者的口味,为接受方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原则指导下,忠实早已不是归化策略的首要标准了。增删、改写都成为在归化策略下的为欧美所用的功利上。翻译成为描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场所。
为了挑战英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惟一有效的归化翻译法,韦努蒂提出/阻抗式0翻译,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和译者在阅读和写作上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文化。这种异化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应该表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提供实现和研究差异的场所。同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基于归化的翻译传播英美文化和英美意识形态,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对话。异化的翻译实践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分,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破坏目的语文化的规范。
韦努蒂在翻译意大利诗人德安吉利斯的诗歌时,为了重新创造原诗中意义的不连贯性和不确定性,他所采取的异化策略是既不忠实英美文化中的美学规范,同时也背离了意大利语的语言规范,以此作为对透明性翻译霸权地位的一种抵抗。他认为:如果译文读者对这种翻译有一种陌生和疏远感,即感悟到了文化差异,外国文本在目的语中就获得了。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文化间永远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沟壑。所以异化的翻译是要改变一直以来翻译的屈从和奴性地位,将翻译的作用释放出来,这种释放则是对强势文化霸权的一种抵抗。
2.杂合化
后殖民主义研究学者巴巴(Bhabha)将杂合的概念引入后殖民主义研究。/杂合化0指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
136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
巴巴反对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中僵化的二元对立(归化/异化),认为在二元对立的两极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0。当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交流时,双方如果不是在一个/第三空间0进行/谈判和翻译0的话,是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的。只有在这个空间里,话语的意义和文化的差异才能得到应有的阐释。这个/第三空间0的语言和文化产品就是经过杂合化的产物。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体现在翻译文本中的语言文化价值观的杂合化,关注这种杂合背后权力话语的历史运作及其对特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不可否认,只要异域文本进入本土文化,无论译者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其译文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程度的杂合。归化和异化的差别只是杂合程度的不同而已。无论这种杂合的程度有多低,都会将异族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引入目标文化,而无论杂合程度多高,也难以彻底摧毁目标文化的民族身份。
一种文化,如果不想与世隔绝,那就必须要进行文化交流。既然要交流,就要坦然面对杂合。不间断而有度的杂合可以提高文化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排异性。一种文化如果想要免于被殖民统治的厄运,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抵制文化侵略。我国著名的爱国翻译家徐光启早就对中西文化的杂合作出精辟的论述:/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0[2]。
三、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借鉴意义
以往的翻译理论多为建立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则摆脱了单一语言研究的束缚,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文学、哲学、历史和心理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来自不同文化的文本和行为,构筑了翻译批评的新范式。与此相比较,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则是在静态环境下对翻译进行研究,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方要求对翻译实践进行
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并发现了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权力话语下的权力差异。
纵观我国的历史,我们曾经历过昔日的封建帝国的辉煌,也饱尝过半殖民地的屈辱,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空间,因此引进后殖民翻译研究对于我们反思中国的文化和翻译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语境下,我们如何能够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而又不至于被色彩缤纷的西方文化所吞噬是我们很难回避的问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所构建的权力话语中的不平等的文化对话中的中国学人提供了借鉴。而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西方国家采取的后殖民主义也反映在语言策略上:/20世纪80年代,当BBC 的英语教育节目Follow Me (跟我学)在中国播放时,据估计其观众人数为1亿,这种文化投资不仅需要经济投资,而且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投资。意识到它的益处后,美国的情报局也决定同麦克米伦(MacM illian)公司合作进行同样的投资0[3]
。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但是需要提出的是:中国翻译研究者应该充分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既不能只看第一世界学者的高谈阔论,无意之中沦为文化霸权的同谋,也不能只看第三世界学者的愤世嫉俗,最终走上狭隘民族主义的病态的文化自恋的歧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存中国文化应有的地位和文化属性。参考文献:
[1]Robins on D.T ransl ation and empire [M ].M an chester:St Jerome,1997.13-14,115.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4.
[3]
Phi llipson R.Linguistic imperialism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49.
Studies of Postcolonial T ranslation Strategies
JI N Jing -hong
(Foreig n Studies Colleg e,Nor theastern U niversity,Shenyang 110004,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 make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pow er strugg le and pow er motio n behind the postcolonial discourse of pow er constructed by the tw o cultures of the pow er ful culture and the w eak culture.T 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 ies o f domestication,foreig nization and hybr idization of postcolonial translat ion work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reality t hat there has nev er been any equal dislogue betw 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x plor es the current significance o f postcolonial t ranslation theor 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g lobalization and China p s refor m and opening -up.
Key words:postcolonialism;domestication;fo reignization;hybr idization;translation strateg ies
137
第2期 金敬红: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