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来,我们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畜牧厅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立足优势资源转化,放大区域特色,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结构,依托畜牧业项目投资拉动,重点从强化牧区发展基础、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草原生态、加强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发展等方面,稳步推进了地区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防疫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断夯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总体呈现出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局面。
一、畜牧业发展情况
2013年,地区畜牧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各类畜产品产量均略有增长,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全地区共繁殖成活各类仔畜 197.万头只,牲畜最高饲养量441.97万头只;年末存栏牲畜278万头只,较上年增长1.2%;出栏牲畜197万头只,出栏率84%。肉类产量8.2万吨,增长4%;牛奶产量24万吨,增长5.2%;禽蛋总产量0.45万吨,增长28%。预计实现畜牧业产值30亿元,较去年增长14%。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及牧民定居重大工程建设。一是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重点开展了草原承包、牧户基础信息审核、资金发放等基础性工作,全年共签发草原承包合同书24381份、换发新草原使用证书24381份、完成牧民信息录入并通过审核27981户,均完成计划的100%;发放奖补资金2.4亿元,发放率100 %;对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草原实行制度化管理,通过禁牧管护和草畜平衡清点核查,核减牲畜174万只羊单位。二是稳步推进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全地区计划完成5500户的牧民定居任务,目前5500户定居房主体建设已基本完成,其中达到入住条件的2788户。配套建设暖圈4760座,完工3082座。该项目计划投入资金6.05亿元,目前到位资金50673.7万元,完成投资49502.7万元。继续实施国有牧场危旧房改造任务3627户,其中新建2775户(整合牧民定居1302户、整合富民安居1593户),改造732户。各县(市)建设任务情况:阿勒泰市1087户、布尔津县850户、哈巴河县300户、吉木乃县330户、福海县200户、富蕴县650户、青河县210户。目前已完成危房改造3627户,竣工3409户。完成总投资33744万元,其中32.3万元,自治区2176.2万元,整合配套各类资金13854万元,农牧民自筹14449.5万元。
(二)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品检疫工作。坚持集中免疫与常年补免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将免疫注射作为动物防疫最有效、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预计全年地区牲畜口蹄疫共免疫730万头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猪2.54万头,猪瘟疫苗免疫猪1.79万头,禽流感免疫禽类163.73万羽,免疫密度可达到98%以上。集中开展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查,狠抓产地、运输环节监管,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区完成产地检疫65.05万头只、屠宰检疫24.9万头只、公路运输检疫12.98万头只;查处各类违法案37件,没收销毁不合格动物产品约976公斤,无害化处理动物849头只。
(三)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建设。依托草产业升级,加快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了以牛羊肉生产为主导,其它养殖为辅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一是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方针,加快了牲畜品改力度,全力开展黄牛改良工作。截止目前,全地区开设黄牛冷配站173座,发放液氮10315立升,完成黄牛改良24.53万头,其中冷配6.73万头,较去年同期增加2.5%,牵引配种17.59万头;引进良种畜1750头,完成种公畜鉴定14144头只。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场、小区的备案管理工作。将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备案管理工作作为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加大组织管理力度,安排专人负责备案管理,顺利完成全地区养殖场(小区)备案管理工作。经统计,目前全地区共有380个规模养殖小区,22个畜产品加工企业、230个合作社、牛羊育肥大户16户。三是稳步发展多胎肉羊及肉羊经济杂交产业,稳步推进新增百万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养殖场(小区)建设,推进肉羊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养殖场发展。全年共引进多胎肉羊8只。
(四)切实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退牧还草项目等实施,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是积极落实草原保护与建设,落实新增人工草场13.51万亩,高产苜蓿地8.31万亩建设任务。二是加强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开展依法集中清理违法乱采滥挖草原野生(药用)植物行动,查扣甘草2.6吨;受理并转办、督办和查办各类草场纠纷案件306起,结案282起,结案率达92%。三是切实做好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受今年干旱气候条件影响,地区草原鼠害发生情况较为严重,地、县(市)治蝗部门密切联系,摸清全地区草原鼠害危害面积132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713万亩;草原虫害危害面积607.6万亩,严重危害面积374.13万亩。全年完成鼠害控制面积587万亩,虫害控制面积321.33万亩,占防治任务的82%、86%。四是扎实做好草原防火工作。建立健全防火值班、火情报告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春季草原防火期内实行24小时值班制,加强牧民生产性用火的管理,严格控制野外非生活性用火。全年地区范围内未接到草原火警报告。
(五)稳步推进畜牧项目建设工作。今年,全地区争取落实畜牧业重点项目国家、自治区建设资金6.98亿元。其中退牧还草项目1.44亿元,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2.2亿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2.4亿元,牲畜标准规模化养殖项目资金2880万元。落实自治区肉羊高效增产贴息试点县项目贷款6761万元,兑现阿勒泰市、富蕴县农牧户手中自治区贴息补助160万元,剩余贴息补助年底前兑现到户,预计贴息补助总额超出280万元。
(六) 抗灾保畜工作扎实有效。及时成立抗灾保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牲畜转场及抗灾保畜工作方案,落实24小时抗灾保畜值班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合理安排过冬牲畜,及时调运抗灾保畜应急饲草料,加强瘦弱畜补饲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牲畜损失,今冬明春全地区计划完成饲草料储备115.06万吨(其中饲草104.6万吨、饲料10.46万吨),通过对各县(市)饲草料储备情况的统计,全地区已完成储备饲草料总量131.19万吨,其中饲草114.86万吨、饲料16.33万吨,为牲畜安全越冬提供有力保障。今年牲畜年末存栏278万头只,其中农区安排牲畜78万头只、河谷安排牲畜85万头只、冬牧场安排牲畜115万头只。
三、存在问题
(一)重点工程建设方面。草原奖补机制:一是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人员工资等经费均由县市承担,造成财政压力大,工作运行不畅。二是随着各县(市)牧民定居步伐的加快,部分县市无法保障配套饲草料地同步落实,并且现有饲草料地利用率较低,大部分变成耕地,改变了用途。牧民定居工程:今年建设任务中有1349户(吉林省775户、黑龙江省574户)游牧民定居工程未纳入2013年援疆省份补助范围。
(二)动物疫病防控方面。两病防治、检测净化资金投入不足。两病检测净化工作于2012年正式纳入地区促进农牧民增收项目,项目要求各县(市)财政要按照地区财政投入的2倍配套落实资金,但各县(市)配套资金未落实,净化工作无法开展。
(三)应急饲草料库运行方面。一是由于应急饲草料库基本上全部是彩钢结构,库房保温条件差,饲草料损耗较大,自2010年以来共出现损耗294.48吨,损耗率2.24%,折合资金达56.94万元。二是畜牧业防灾应急饲草料储备库饲草料生产基地未配套。自治区要求各地要为自治区级、地区级饲草料储备库分别配套5000亩和3000亩饲草料生产基地,我局已争取自治区畜牧厅在饲草料种植方面的项目支持,但部分所在县(市)土地仍未落实到位。
四、2014年畜牧业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
(一)工作思想和发展目标
2014年我们将按照地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发展特色畜牧业,抓草原生态保护、建特色畜产品基地、促畜牧业转型发展。力争完成肉类总产量达到8.3万吨,牛奶产量达到27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32亿元,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350元以上。
(二)重点工作
1、狠抓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一是全力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及措施,从技术、资金、管理等不同层面规范和保障奖补资金的落实。将草原生态奖补机制与定居兴牧、牧区水利建设、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牧区劳动力转移、建立畜牧业防灾减灾机制等工作有机结合,引导牧民合理使用奖补资金,达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和恢复天然草原植被的目标。二是全力推进定居兴牧工程建设。加强对工程资金、质量和进度等环节的督查,保质保量开展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加快定居牧户后续产业发展,引导定居牧民发展特色养殖业、育肥业,形成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生产格局。鼓励定居牧民发展多元化经营,发展生态高效养殖、休闲观光牧业,并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实现增收。三是全力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完善退牧还草项目建设内容,加大标准化人工饲草料地、牲畜棚圈建设力度,提高工程建设综合效益。强化退牧还草项目工程管护机制,对已围栏的4482万亩天然草场与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挂钩,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规定使用草原,落实补助,保证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2、加快优质特色畜产品基地建设。针对草原生态保护实施后,养殖空间受限的问题,重点发展农区规模养殖。一是加快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建设。依托自治区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定居牧民养牛养羊工程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工程,推进牛羊舍饲圈养、小畜经济杂交、多胎肉羊生产。2014年,建设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30个,形成年出栏牛羊32万头只的养殖规模。二是加快绿色奶源基地建设。依托高产奶牛养殖示范、奶牛标准化养殖等项目,集中改造建设一批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因地制宜地推广发展托牛所、奶业协会等协作组织,做好奶源管理和产销衔接,维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发展。
3、不断扶持壮大畜牧业产业化。加大阿勒泰天然绿色有机清真畜产品宣传力度,逐步使牧区天然牧放牲畜的肉产品向高端市场迈进。同时,结合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围绕农区奶业、牛羊育肥业和特色养殖业,大力扶持改造提升光明乳业、富洋集团等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创建高效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创建绿色知名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2014年争取扶持建设牛羊育肥、多胎肉羊养殖等专业合作社??个以上,带动农牧民进入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重点是抓好阿勒泰羊、青格绒山羊的保护与开发,加快奶牛和细毛羊的品种改良,不断完善猪禽繁育体系。2014年内使全区牛、羊的可繁母畜比例分别达到68%和85%,牛羊的良种化程度分别提高到60%、95%以上。
4、继续实施项目投资拉动战略。根据国家、自治区畜牧业项目投资导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与主管厅局的对接,全力做好畜牧业项目的前期编制、申报和争取工作,努力争取人工饲草料地建设、牧道及牧道桥建设、人畜饮水井建设、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草原蝗虫鼠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草原灾害监测预警及监理体系建设以及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的项目扶持。2014年争取落实畜牧业项目建设资金1.5亿元以上,通过项目建设,拉动农牧民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提升畜牧业优化升级,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5、强化畜牧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加强畜产品安全监管,争取财政经费支持,定期开展生鲜乳、饲料、兽药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保障畜产品安全。推广奶牛、肉牛改良及现代化管理技术、黄牛冷配及胚胎移植技术、肉羊品种改良及育肥技术、秸秆综合加工调制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做到“良种、良料、良法”有机结合,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无公害饲养标准和绿色畜产品饲养标准。提高奶牛、育肥羊、猪禽配合饲料入户率,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的农牧民畜牧业科技培训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