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词总结: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攒cuán成:凑在一块儿
拗ǎo:这里是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záo:确实
菜畦qí:菜地。畦,有土围着的一块块长方形田地。
桑葚shèn:桑树的果穗,通常暗紫色,浆果状,味甜,可食
轻捷jié:动作轻快敏捷
臃肿yōngzhǒng:肌肉肿胀
相宜xiāngyí:合适,符合
书塾shú:私塾
方正:正派
博学:知识渊博
人迹罕至rénjìhǎnzhì: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人声鼎沸dǐngfèi:形容人群的声音嘈杂喧闹,像烧开的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敛liǎn:收拢
倜傥tìtǎng:洒脱,不拘束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肿胀:zhǒngzhàng: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身体某一部分体积增大
叮嘱dīngzhǔ:再三嘱咐
恐惧kǒngjù:害怕,惧怕
骊歌lí:告别的歌
花圃pǔ:种花草的园地
咻咻xiūxiū: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
3、《丑小鸭》 安徒生
丑陋chǒulòu:(相貌或样子)难看
讪笑shān:讥笑
嫉妒jídù:因别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来势汹汹xiōngxiōng: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
4、《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时间
幽寂yōujì:幽静寂寞
延绵mányán:延续不断
荒草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5、《伤仲永》 王安石
扳pān:通“攀”,牵,引。
环谒yè:四处拜访。
称chèn前时之闻:称,相当,相称。
泯mǐn然众人:完全如同常人。泯然,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伤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知识点考察:先背诵全文,围绕书本,以提问的形式进行
【基础训练】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 、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贤于材人远矣( )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 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 )
然: 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4、(稍稍)宾客其父( )
5、泯然(众人)矣( )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提高训练】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 籍贯 ②姓名
③身世 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培优训练】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
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尖子生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
《伤仲永》
一、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⑵、见闻录 二、“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 三、自:名词,自己 介词,从 闻:动词,听说 名词,名声
其:代词,这 代词,他的 然: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名词,客人 四、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略 六、1、((E) 、D
3、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5、“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略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1.略 不使之学 令其作诗 我还自扬州 受之于天 借于旁近与之 自扬州还 八、哀伤,痛惜 哀伤,惋惜 九、1、C 2、B、略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