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语法定位法”解决文言文阅读】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n题。
笔阵图
卫铄
夫三端①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③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如陆断犀象。
乚 如百钧弩发。
丨 如万岁枯藤。
如崩浪雷奔。
1 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
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原题回放】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 润色:修饰文字
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 漠范:榜样
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消息:情况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 委曲:曲意迁就
【试题实质】:文言实词之古今异义词的考核。
【作答思路】:语法定位,语境推断。
【答案诠释】:选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委曲,在该句中做宾语,必须是名词,解释为“曲意迁就”就成为了动词,所以,第一步用语法定位法就能予以排除;其次,根据语境,“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是在“然心存委曲”的前提下出现的谨慎小心的结果,所以,此“委曲”不是“曲意迁就”之意,应该是“弯曲、曲折的书写规律”。
【原题回放】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分)
【试题实质】:概括题。“是什么”题型。
【作答思路】:1、找准信息区域;2、分条罗列,注明序号;3、抓关键词,古义今译。
【作答误区】:
1.未注意到题目要求的答题区间在“第一段”;找错答题区间。
2、未读懂文本,简单否定或肯定,过于草率。
不会正面表达,只会如果文本反面说,就加上否定词“不能”“不要”“不可”,采用双重否定式;如果文本正面说,就在前面加上“要”“应”等,根本看不出自己的理解。
3、 作答脱离文本。这是纯阅读,不可随意延伸、发挥。注意试题的客观性,不是阅读延伸题。
例如:多读书、勤思考、加强积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
4、 照抄原文,不筛选、不整合,看不出理解。
【原文信息】: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①故知达其源者少,②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③殊不师古,④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⑤学不该赡,⑥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⑦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操作示范】: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①达源明理;或应该通晓书法之源,②精通书法之道、书法的规律)近代以来,殊不师古(③师古,或师法古人,向古人学习),而缘情弃道( ②尊书道,通书道,守书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④博学或学问渊博),闻见又寡(⑤多闻或见识丰富、见识广、见多识广),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⑥通灵感物或善于感悟、善悟、悟性高、领悟力强),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答案示范】:
示例1(4分)
要成优秀书家,需“知达其源”,探求字的精髓;“师古”即学习钻研古人的书法;“学而该赡”“闻见多”,即学识与见识要渊博丰富;“通灵感物”即自身要通达事理,有悟性。
示例2(4分)
①懂得书法的源头②应以古人为师,以古法为道,不应只顺应自己的情绪③应学识渊博丰赡,多见多闻④应对书法有一定的感悟与自己的理解。
示例3(4分)
虚心学习古时书法家,遵守书法之道,学识渊博丰赡,博闻强识,见多识广,通灵感物。
示例4(4分)
①知书法之源,明书法之理;②以史为鉴,借鉴古人为书之道;③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示例5(4分)
①了解书法本源,而不只是着眼于表面②善于求学,学习古人好的写字方法与特点③书家应渊博丰赡,见多识广,才可对书法有着独到的见解与体会④通灵感物,使其字有骨,为人称道。
【试题回放】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2分)
【试题实质】:信息筛选与逻辑顺序关系对应。
【作答思路】:检索关键词,逻辑排序即可。
【原文信息】: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③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答案整合】:笔、砚、墨、纸。
【试题回放】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介绍的“书法之道”。(6分)
【试题实质】:信息筛选、加工、概括。
【原文信息】:
①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②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③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④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
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⑤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⑥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答案整合】:
(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
(2)运笔须用全身之力;
(3)从学写大字入门;
(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
(5)心手相协,意在笔先;
(6)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答出1点1分, 1点半2分, 2点3分,3点4分,3点半5分, 4点6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答案示例】
示例1(6分)
执笔之道,不同字用不同笔,不同执笔方法,需笔后意先,心手相齐;下笔之道,需尽一身力来运笔,写字需写出筋骨,不可肉,初学时先大后小;字形之道,每写一字,都要心有成竹,写出字的形态与精气神、特点。
示例2(6分)
“书法之道”应学“执笔”。下笔时应尽全身的气力,初学时要从大字写起,字应多力丰筋。还应内心先想好下笔的字再执笔,意前笔后,再加上六种用笔熟练的运用,“书法之道”就可达到。
【试题回放】1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卫其书盔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苏轼《题鲁公帖》)
【断句诀窍】
1)找主干主语∣∣谓语 宾语→名词(代词)
①找名词(或代词)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这些一般是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往往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他们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析:名词为“马、胡、人”,而做主语的是“马”和“人”,“胡”只能成为入的宾语。所以正确的断句是: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动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谓语,也可以根据谓语来判断句子成分,进而好断句。另外,表对话的动词如云、曰、谓、言等,我们可以在它后面直接断句。(例子略)
2)找虚词,定句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试题答案】【参】
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釆/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用“意象串联法”解决古诗鉴赏】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却说沧州牢城营里管营首告:(甲)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等三人,放火延烧大军草料场。州尹大惊,随即押了公文帖,仰缉捕人员…一
且说(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行不到二十余里,只见满地如银。昔金完颜亮有篇词,名《百字令》,单题着大雪,壮那胸中之气: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____。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
【试题回放】13.下列填人《百字令》(又名“念奴娇”)横线处的诗句,与整首词最相合的一项是(3分)
A.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满天飞 B.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答案整合】答案:B
(按照题干提示的《百字令》又名“念奴娇”的词牌名,联想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推断答案应为B项。)
【原题回放】14.按要求完成(1)(2)题。(10分)
(1)上面文字出自我国古代文学名著____,作者借《百字令》一词的场景描写烘托了小说中(甲)____这一人物形象。这一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以赤壁“____,____,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景象,烘托周瑜“____,谈笑间,____”的英雄形象。(7分)
【答案整合】(1)(7分)《水浒传》或《忠义水浒传》(2分,名著1分,书名号1分)
林冲(1分)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4分)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2)上面文字以《百字令》烘托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答案整合】评分标准:激愤1分,豪气1分,英勇1分
参:
诗歌借助壮阔的雪景以及征夫的威猛形象,烘托出林冲激愤满怀、豪气冲天、英勇无畏(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意思对即可,不抠字眼,综合起来看语意)
【原题回放】15.下面《世说新语》选段中谢朗、谢道韫的语句与上文的《百字令》都描写了“白雪纷纷”的景象,请从二谢语句中任选其一,与《百字令》中任一写雪的诗句进行比较赏析。(6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 子胡儿①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②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①胡儿:指谢朗。②兄女:指谢道韫。
【作答思路】
1.赏析形象:雪(要写出雪的特点)
2.赏析要求:二谢中任一句、《百字令》上片中任一句。
3.赏析内容:
写雪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展示了什么风格。
4. 具体步骤:①赏不足:比较鉴赏;②辨别差异。可合在一起综合比较来赏析,可按人分别赏析。
【存在问题】
1. 手法乱用错用,解析有误:
比喻比拟不分;不懂“拟人”修辞。如:“天丁震怒”用了拟人手法
解析有误。如:①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写出向空中撒盐就像白雪纷纷的样子。②前边写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后边对夸张的解析就变成了什么比喻成什么。
2.不写雪的特点(或这样写达到的效果)
3. 缺比较点,或比较时不正面说比较点或者特点:
如:《百字令》抒发了诗人的豪气豪情,而谢道韫的诗没写出来。
4. 比较点不集中、不对等,这次弱化了不对等这项。(思维规范)
5.分析不到位不透彻,或缺少,或不准确,前言不搭后语。
如:谢道韫将雪花飘落比作柳絮,体现了谢道韫在太傅府安逸的生活,以及女子内心中平静的神情,和她此时谈文的诗情。
6.蹦词,表达不完整,不准确,逻辑混乱
7.审错题:抄文段中的“朔风紧起……满天大雪”。
【答案示例】:
1、比较点:意境
《百字令》中“皓虎癫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和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百字令》将雪景比作白虎,白麟和散落的珍珠,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雪势之大,苍凉雄浑的边塞战场雪景,为后文描写征夫的英勇豪情相呼应,营造雄浑壮阔的场面;//而谢女的雪则如轻柔柳絮,随风飘舞,美丽轻盈,与她小女儿的浪漫情思相近,描绘出一幅烂漫的雪景,营造出悠闲浪漫的意境。
2、 比较点:艺术手法和效果
谢道韫诗句中将漫天飞雪比作随风而起的柳絮,突出雪花轻柔绵软、洁白优美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百字令》中“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将飘飞的大雪比作天丁掀翻的银海散乱的珠箔,凸显了雪势猛烈迅疾,少了柔情多了气魄,烘托了林冲英勇威猛的英雄形象。两诗所写雪花特点截然相反。
3、比较点:艺术手法和情感
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与《百字令》的“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都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将雪比作满天飞絮,轻柔之态尽出,一将雪比作玉龙落麟,雪片厚重繁多之感尽现。写出了不同的雪的特点,或轻柔或厚重,或是小雪或是大雪,让人眼前浮现出不同的雪景。《百字令》更是将豪气英气凝于雪中,雄壮之感顿生,谢诗的柔情画意更体现出了女子的柔肠及对雪的喜爱、春的向往,各有千秋。
4、比较点:艺术手法和效果、情感
谢道韫看“白雪纷纷”联想到“柳絮随风而起漫天飞舞”将雪比作“柳絮”,突出其柔软纤细,随风而舞的灵动之景,谢的赞美喜爱与欢愉之情蕴含其中。//而《百字令》中大雪纷飞“六出奇花飞滚滚”用夸张手法写“平添山中丘壑”,可见风雪之大且猛,体现文中人物一腔愤懑悲壮。同为寓情于景,但情不同,雪景自然不同。
5、“未若柳絮因风起”将雪比喻成风吹来的柳絮,生动形象地写出雪的颜色的洁白以及体态的轻盈的美感灵动,表达出诗人对雪的喜爱之情;而“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将雪花比喻成银海,并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雪量之多,再把雪花比喻成散乱的珠箔,体现出雪花凌乱特点,珠箔则暗示雪花冰冷之意,营造出一种漫天飞雪的肃杀气氛。
【原题回放】16.下列诗句以“雪”为吟咏对象的一项是(3分)
A.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孥。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
B.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唐·陆畅)
C.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五代·李煜)
D.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宋·黄庭坚)
【试题实质】诗歌形象题型。
【信息筛选】
A.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
B.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唐·陆畅)
C.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五代·李 煜)
D.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宋·黄庭坚)
【答案整合】答案:B
A项写的是李花; C项写的是浪花和桃李; D项写的是梨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