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华
【摘要】每年寒暑假,农村中小学生在结束一学期的学习之后,都将面临一段相对漫长的寒暑期生活。农村中小学生的寒暑期生活一直受到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针对农村中小学生寒暑期生活现状,结合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农村中小学生寒暑期生活中所呈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寒暑期生活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 寒暑期生活
寒暑期生活使同学们暂时告别了学校的课堂学习,同学们开始了各自丰富的寒暑期生活。农村中小学生作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群体,其寒暑期生活在表现丰富性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呈现,影响着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乃至整个社会化进程。
农村中小学生不同于城市的中小学生,不同的生活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造就了不同的寒暑期生活。学习、劳作、休闲是大多农村中小学生可供选择的三项寒暑期生活内容。面对学习、劳作、休闲,他们是何种心态?他们做出何种选择?又做出何种比例分配?身处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在寒暑期生活中表现出对自我、家庭、社会有着怎样的认知?他们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如何?本文将通过对中小学生寒暑期生活的深入观察与分析,对以上问题给予回答。
一、学习、劳作、休闲:不同环境下的差异选择
根据调查统计,笔者共走访16户人家,经归纳总结,共分析出一下农村中小学生几种主要寒暑期生活类型。
个案1:
WSQ 小学六年级学生 13岁
问:放寒暑假了,你都在家干嘛呀?
答:我刚刚小学毕业,寒暑假一开始,妈妈就把我送去了培训班,学习小学升初中的一些课程,是大学生老师教我们的。
问:那上完培训班都在家玩些什么呢?
答:看电视,我喜欢和玩伴们在我家一起看动画片和电影。
问:除了看电视还和小伙伴玩些什么啊?
答:我们一起去田里捉虫子、还有玩陀螺。
问:你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吗?
答:会呀,我每天都会七点起床,然后煮饭给爸爸妈妈吃。
问:是自己主动做的,还是爸爸妈妈叫你这样做的。
答:我是自觉做的。
案例中的孩子在该村比较多见,这类孩子的寒暑期生活主要有以下特点:1、父母在孩子身边,会对孩子的寒暑期生活做出一定安排,充实孩子的寒暑期生活,例如上培训班。2、较之学习、劳作,孩子的休闲时间较多,但休闲的方式较少,局限于看电视和一些田间地头的游戏。3、具有一定生活能力的孩子会主动帮助父母从事一些劳动,年纪较小的孩子会自觉承担洗碗、做饭等家庭劳务,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则会下到田间地头帮助父母做农活。这类孩子与父母一般建立着良好地亲子关系,即使父母会安排一些寒暑期生活内容给他们,但这些安排会在孩子的可接受范围以内;孩子受父母影响较大,也会自主承担家庭和田间劳务。这类孩子与伙伴也建立着良好地同伴关系,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使孩子从小就建立了和谐的同伴关系。在父母、同伴的影响之下,加之农村的自然环境的地域影响,孩子的寒暑期生活虽略显单调,但健康、和谐,有助于孩子学习“学生”、“子女”等多重角色的扮演,最终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个案2:
QAQ 小学四年级学生 9岁
问:你放假在家都玩些什么啊?
答:我们一起玩陀螺、跳绳、打球这些。
问:你的寒暑假作业做完了吗?
答:还没有,妈妈每天都会监督我做作业。
问:你会帮妈妈做家务活吗?
答:妈妈不让我做。
案例中的孩子在该村比较少见。根据我们的访谈,我们还得知: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父母对她的管束较多,即便是在寒暑假。她的母亲会因为她不做寒暑假作业或作业完成质量不高而经常打骂她。在我们交谈的最后,她显得十分不厌烦,大声地对我们吼道:“还有好久嘛!”这类孩子有以下特点:1、父母对其管束严格,严格安排孩子的寒暑期生活内容,寒暑期生活缺乏自主选择;2、学习、休闲成为孩子寒暑期的重要生活内容,父母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我们不需要他们帮我们做其他的”,成为一些父母急切希望孩子走出农村、“出人头地”的期望。这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期许不一,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冲突。在同伴关系上,这类孩子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较少,部分时间被学习充斥,对于建立长期、持久的同伴关系造成影响。在父母的严格管束下,寒暑期生活的自由度受到很大,不利于孩子形成对自我的完全认知,“学生”这一角色的概念在孩子的头脑中得到加深,而“子女”“伙伴”这些角色的记忆和认知不完全,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影响孩子社会化的进程。
(一)休闲下的适当劳作
无论城市或是农村,中小学生处于社会化的早期阶段,家庭、学校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寒暑假,家庭是主要的社会化场所,父母对学生的心理、行为、态度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导、表率作用直接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孩子。暑假、寒假是学校教育之外的长时间段假期,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这个时段得到休息与放松,因此,休闲成为了一些孩子寒暑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此外,父母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孩子眼见父母劳作的情景,父母的这一行为习惯对孩子形成表率作用,孩子多在休闲之余,自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务和田间劳务。在白羊坡村,多数有一定生活能力的中小学生都会自主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前提下的选择性休闲
随着城镇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从条件上、还是观念上,农村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力度都逐渐加大。即便是在寒暑假,一些家长也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父母或亲自监督孩子作业的完成,或将孩子送到培训班。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孩子的兴趣、爱好却受到了,以致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和亲子关系。虽然受到父母的管束,但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下,休闲依然是暑期生活的次要内容。下河游泳、玩陀螺、捉迷藏等一些休闲方式依然常见于孩子的寒暑期生活。至于劳作,父母认为不需要子女承担,孩子只要读好书即可。在此类孩子中,寒暑期劳作的体验和尝试甚少。
(三)走进新天地,放逐新生活
城市化的推进,致使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到了寒暑假,一些父母会选择将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让孩子陪在自己的身边。但外出打工的父母多没有安排寒暑假休息,因此孩子虽然呆在父母身边,父母却因为工作忙碌,不能真正地陪伴孩子,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无所事事。孩子在城市生活,扩宽了自己的眼界,但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却缺乏父母陪伴与沟通、被放任自流,致使寒暑期生活单一,甚至产生孤僻等情绪,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而另一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离开了学校教育,也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管,选择一些不安全、不健康的寒暑期生活方式,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却是放任自我。无论是外出到新的城市,还是独自留守在家,缺乏自我约束,即使是新天地,却因为放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在走访的人家中,因为经济条件,一些父母远到广东、福建等地打工,每年只在过年才会回家一趟,子女只能独自在家过暑假,或是呆在祖辈身边;另外,一些人家家中无人,通过走访周围人家得知,子女暑期被接到父母的打工地生活一段时间。
二、寒暑期生活现状:考量农村中小学生的认知尺度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客体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家长、同伴参与下的成长环境下,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实现平衡化,孩子的认知水平逐步提高,扩宽着其认知尺度。
以上三种类型的寒暑期生活反映着孩子对自我、家庭、社会的不同认知。“休闲下的劳作”型的孩子对自我、家庭、社会有着较顺畅的认知。孩子在日常的学习中,加深对“学生”角色的理解,适当的劳作,协助父母完成劳作任务,则加深了孩子对于“子女”角色的理解,社会网络中多重角色的参与使孩子对社会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而后两者,外界条件的缺失使孩子对自我、家庭、社会的认知缺失或不完全,阻碍了孩子的认知进程。
三、共同关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一,学生从小在家里长大,与父母时间最长,家长理应成为孩子人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举止行为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1]中小学生的身心都还未发育完全,家长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寒暑期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长既要对孩子的暑期生活进行规划、监护、引导,特别是时常保持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父母也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在尊重孩子的同时,引导孩子进行兴趣的培养,引导孩子进行读书、课外实践丰等,富孩子的寒暑期生活。此外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安全教育。
第二,一般而言,学校是农村中小学生社会化的第二主体,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之余,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寒暑期教育。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的寒暑期生活过于单一,学校是丰富学生寒暑期生活的重要力量。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建议:牵头、社会参与、企业扶持、学校实施。具体办法是以村为单位,村委会提供各种方便,鼓励村办企业或附近工厂提供物理和财力支持,学校提供场地和相关资源,举办各类寒暑期活动。[2]一方面,学校可在寒暑假安排读书会、各类球赛等学校常规活动,另一方面还可安排参观工厂、劳作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校也应加强学期末的寒暑期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防御意识与能力。
第三,皮亚杰指出: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农村中小学生的寒暑期生活的丰富、和谐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合力关注和真切关怀。在各种力量作用下,发挥农村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笔者期望:在父母的监护、学校的组织实施、社会共同的关切下,孩子能逐渐增强对自我、家庭、社会的认知,将自身的主动性发挥至最大程度。
参考文献:
[1]安文军.农村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初探[M].哈尔滨:成才之路杂志社,2012年.第16期.
[2]李娟.中国城乡小学生暑期生活之比较研究——以陕西省西安西安某地区为例 [M].西安:青春岁月杂志,2011年.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