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立新 李经国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20期
[摘 ;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学校加强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课程建设中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课程建设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基础教育等领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孕育了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对其人格培养、品格形成、性格塑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今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现代文明与国际化痕迹随处可见,而如何在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引导青少年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自创办以来,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开展立魂、育心、养气教育。
一、立魂教育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灵魂。《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抵外侮、抗天灾,遇挫折不低头,遇困难不退缩,遇强权不畏惧。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国人的魂。自强不息,需要立志成人、立志成才。
有研究发现,个体从小树立的志向,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古人言:“有志者,事竟成。”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之志,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志向和毅力。一个人只要有志向,有毅力,做事终究会成功。有学者指出,志向作为一种核心的道德素养,是学习或智育的根基。青少年若树立正确的志向,形成坚强的意志,那么对其学业表现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都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现今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足、网络的普及、流行文化的传播、学业竞争压力的增加等,都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把培养学生毅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锻炼学生耐力等作为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分阶段、分年龄、分主题地融入各学科课程之中,并打造形成学校的品格课程、素养课程。一个八年级的女生在刚升入初中时非常缺乏自信,在班主任的帮助下,经过一年的学习,她的进步很大。为表达对班主任的感激之情,她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首小诗:是您带我领略了数学王国的奥妙与乐趣,教我学习持之以恒;是您在生活中又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教我变得坚强又。
研学旅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有效途径。户外徒步考察是研学旅行的方式之一。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组织的10公里野外徒步考察,融合地理、人文、生物等不同学科内容,成为了一门独特的实践课程。10公里的徒步考察,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既是体力的考验,也是毅力的磨练。刚开始时,学校、家庭甚至学生自己都担心难以完成。但当学生到达终点时,虽然身体疲惫但难掩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0公里的徒步考察,使大家都深受鼓舞。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未想到自己能完成10公里的长途跋涉。今天,我做到了!”
二、育心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善、向上、向美的心。心灵的启迪、心性的培育、心态的引导,是青少年形成阳光、健康、包容人格的重要途径。《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心四端”说成为儒家传统的育心思想,倡导了完美的心性和人格。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提出“爱学校、爱学习、爱生活”的“三爱”教育,旨在让学生在爱的教育中培养仁爱之心、爱人之情。为了发掘、呵护、引导学生的向善之心,培育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德,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每年11月份,学校学生会、大队部会组织“爱心义卖”活动,鼓励一至八年级学生全都参与到活动中,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宣传、演出,竭尽所能吸引“顾客”。而这些“顾客”中既有学生,也有教師和家长。在这门活动课程之中,学生既充分发挥他们的策划、组织、宣传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品行和爱心。又如每年3月份,学校会开展“学雷锋,献爱心”系列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到一些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开展关爱活动。此外,学校通过“情满贵州,大爱深圳”活动,组织全校师生并携手社区为贵州边远山区学生捐献衣物,送去温暖和关爱。涓涓细流汇成海,这些细微的关爱活动,使善良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弘扬孝道,倡导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是为人之本,是个人素养和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孝道的传承,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的义务。身在大都市的青少年会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如何加强对其传统孝道的培育是家庭、学校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学校携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做好榜样,带动学生践行孝道。在每年的重阳节,学校会组织学生们孝敬祖父母,鼓励他们用文字、绘画、手工制作表达各自的孝心。经过长久的教育,一些学生已不再只是在某个节日或父母的生日时向父母表达孝心,而是会在周末或放学回家后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一位初中学生家长激动地对教师说:“孩子现在竟然在回家后为我们做饭,我们感到很意外、很激动。孩子真的长大了。”
“说我爱你”是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的一个活动。任教八年级,而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很多学生表现出叛逆、渴望、情绪多变、不愿与父母沟通的特点。给每个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回家主动给爸爸或妈妈一个拥抱,并看着他(她)的眼睛说“我爱你”,然后通过观察他(她)的情绪变化,写下自己的感受。有个学生写道:“爸爸当时非常震惊,大概他从来没有听到我这么说。我看到爸爸的眼睛里泛着泪光。爸爸愣了一下说,谢谢。这一个晚上,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很多父母平时忙于工作,而随着孩子长大,亲子间不仅缺少了身体接触,也缺少了直接的情感表达。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学会了在家里用最简单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爱。
三、养气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讲究温文尔雅的气质。气质,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流露,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的修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提出“朝阳气息,君子风范”,寓意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像“早上点钟的太阳”,充满生命的活力,展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学校希望每一个学生怀揣美的梦想,活跃在课堂,跳跃在操场,欢跃在社区,自信于社会,与人交往自信大方、不卑不亢;每一位教师能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展现忘我精神,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学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气场,用文化滋养人,用文化浸润人,用文化感染人。从学校走出去的人,文质彬彬,谦恭有礼,胸怀坦荡,豁达开朗,堪称谦谦君子、窈窕淑女。“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培养人气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读经典书、写规范字、做儒雅人”成为学校培养师生气质的综合课程,“无边界读书会”是师生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实施礼仪教育,也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教育任务之一。学校要实施知书达理、进退有度的礼仪教育,开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礼仪课程。礼也,理也。《礼记》有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訓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新时代下,如何实施礼仪教育,创新礼仪教育的形式,使之更符合时代特征、更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生活,成为学校面临的另一项重要课题。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礼仪课程建设形态多样,既有基于生活实际的礼仪实践课程,也有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仪式课程。一是在小学开设礼仪课程,让学生学习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养成文明就餐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通过开展具有仪式感的专题活动,浸润学生心灵。比如,“开笔礼”引导一年级学生知书达理,“青春门”引导青春期学生学会交往、善于沟通,“梦想门”激励初三学生奋勇拼搏。此外,学校还结合现代媒介,开发流动的礼仪课程形态。比如,通过校园电视台,把学生日常行为、文明礼仪等,以微视频、校园短剧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多元形式,推送给全体学生、家长和社区,形成独特的礼仪教育路径。
新时代,新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中华魂,滋养中国心,培育中国人。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 张慧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