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娟 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
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的变革。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发展的新诗体。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 意义 变革 影响
一、“以诗为词”的意义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的文体。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
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如前所述,苏轼以前,词的内容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局限于花前月下、温柔艳情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对词的题材进行大幅度地改革,类型趋向多样化,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抒写亲朋情感、以致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词中,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首先,苏轼以诗为词抒写了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在苏轼手中,诗与词可以表现同样的内容,抒发同样的思想感情。如《江 城 子·密州出猎》,作者通过出猎联想到西北的敌人,抒发了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场面热烈,气势宏大,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也。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看,左牵黄犬,右擎苍鹰,千骑卷过平冈,身后大队人马簇拥,倾城出动,盛况空前,好一副出猎的雄姿。并且要像当年吴国的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狂人”形象:太守出猎而须报知百姓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这四狂,把苏轼出猎时的举止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主要写自己宽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和杀敌卫国的斗志。词人开怀畅饮,壮志凌云,“鬓微霜,又何妨”,廉颇七十多岁了,还可以上阵杀敌呢,何况我还不到四十岁。接下来词人以汉文帝时的魏尚自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西北望,射天狼”。
古代描写狩猎活动的诗歌为数不少,如王维的《观猎》等,但以狩猎活动入词的,苏轼却是第一人,而且用典准确,用比巧妙。正是这首词的出现,才奠定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使豪放词和豪放词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苏轼以诗为词多侧面地反映了农村生活。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入词的,苏轼是第一人,如在徐州写的一组《浣溪沙》中,不但描绘了清新秀美的农村生活场景,而且描写了村姑、醉叟、络娘和卖瓜人等人物形象,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显示出农村民风的淳朴可爱,农村少女的欢快活跃、自然真率;“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所见的农村风光,丰收之后的欢快,百姓的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都被诗情画意化了;“酒困路长”、“日高人渴”而“敲门野人家”,反映了词人不拘小节,与民融合的性格特征,让人倍感真切、亲切;而“捋青捣麦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则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灾民的关怀。
在苏轼以前的文人词中,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也描绘过水村渔乡的景色,但像苏轼这样以组词的形式,多方面描绘农村生活的画面,把村姑、农民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这在词的题材扩展方面,无疑是一重要贡献。
第三, 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反映内心世界的范围,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和社会功能。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和内心的苦闷与矛盾。元丰三年,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以鸿自喻,寄寓了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情操。元丰四年作《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借柳絮飘坠零落的情态来寄托宦海沉沦的身世之感。元丰五年作《洞仙歌》(冰肌玉骨):“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表达了光阴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之情。《临江仙·夜归临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自己在营营奔走中失落的悲哀和对生命主体归于自由的企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自己空怀报国激情,壮志难酬,在逆境中保持一种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露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也同样表现了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
第四,苏轼以诗为词抒写了真挚的亲朋情感。在《水调歌头》一词中,他多处化用前人诗句入词,将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解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蕴含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意化解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同时表现出一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精神。全词设景清丽雄阔,构思巧妙,跌宕起伏而又浑然一体,典型地体现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苕溪渔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将这首词推为中秋词中的第一,并非溢美。
除了上面列举的内容以外,诸如咏史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悼亡的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描写水色山光的有《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哲理探讨的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几乎无所不写,无所不包。总之,苏轼的词扩大了反映生活的领域,对词的题材与内容的拓展是空前的,只有南宋的辛弃疾方可与东坡臻美。
2、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
苏轼在词史上另一不可磨灭的功绩便是拓宽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清雄旷达”是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最能代表苏轼独特风貌的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表现了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和对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的敬慕和向往,同时也表露了作者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感慨。意境神奇壮美,风格豪迈奔放。
第一,写景、怀古、抒情三者有机结合,豪迈奔放,承转自如。上片描写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下片追怀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同时融进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意境开阔,形象生动。在苏轼之前,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形象和意境。
第二,善用烘托、渲染的手法。以“大江”烘托“赤壁”,以众多豪杰烘托“周郎”,同时,又用如画的江山烘托不凡的英雄人物,写周郎,有外貌描写,有情态刻画,还有家庭生活、英雄业绩的细节描写,因而形象突出,个性鲜明。
第三,语言精炼而有特色。写景的如:“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写人的如:“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有效地增强了这首词雄奇的意境与豪迈的风格。
总之,这首词在题材内容、形象意境等方面都开拓了新的境界,被后人叹为“古今之绝唱”,对同时期和后世词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苏轼不但是豪放派的创始人,而其婉约词也与他人之作明显不同,同样开拓了词的意境。如《永遇乐》(明月如霜),虽然忆念名妓,但作者的追怀丝毫不及于艳情,也未流于浮靡、迂腐,而从往事的流逝中,生发出人生的解悟,将挚情与哲理融为一体,体现出深沉的沧桑之感。《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所写之景本来是令人伤感的暮春景色,但作者豁达的生活态度使这首词摆脱了春归、离别、远行等愁苦的纠缠,而且“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又隐含着生活的哲理。传统的“缘情绮靡”的艳词被苏轼写得如此豁达开朗,真正是前无古人。
总的看来,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是成功的。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宗立派的历史性作用。
三、“以诗为词”的影响。
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吸引了许多作家在他的周围,在宋代词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门四学士”之中的黄庭坚、晁补之,以及贺著、陈师道等人,他们各有为数不等的词与苏词在内容、风格上几乎相近,如黄庭坚的《念奴娇》(断虹霁雨)有意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词风,把景物与达观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苍劲、乐观、豪迈的风格。晁补之的《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意象清朗,境界阔大,气格高旷,也直接受到苏轼中秋词的影响。
李之仪同样学习苏轼词风,其《满庭芳》词前小序明确点出因友人“咏东坡旧词,因韵成此”,受苏轼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流传最广的《卜算子》云: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写相思之情,构思新巧。作者以江水喻恋情,滔滔不绝,天长地久,思念之绵长,尽在不言之中。滔滔江水之绵远,使作者继承了苏词的“一洗脂粉气”的风格,走出狭小的庭院楼阁,运用民歌的语言反映真挚的感情,在意境的拓展方面明显带有苏轼遗风。
北宋后期,苏轼同乡后辈唐庚潜心学习苏轼,有“小东坡”之称。其《诉衷情》词中的“残照外,大江流,去悠悠”的宏大景象,衬托渺小的扁舟,渲染旅途的孤苦无依,悲愤淋漓,苍劲高远,颇有东坡神韵。
北宋末年,靖康事变,引发了豪放词派的迅猛发展,辛弃疾、李纲、陈与义、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继承了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最高亢的声音,以还我河山的壮词宏声,统治了整个词坛。
综上所述,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突破了传统词的表现领域,使词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个人经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成为南宋词的一大创作思潮,正如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他“以诗为词”的变革,特别是开创了自成一家的豪放词,成为北宋词坛最具革新精神的词人,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堪称我国词坛上一颗光照千秋的巨星。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罗宗强 陈 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2002年11月第六次印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徐中玉 金启华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8月第一版 1996年5月第20次印刷
《唐宋词鉴赏辞典》傅德岷 卢 晋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年5月第一版 2008年5月第一次印刷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 刘明华 等著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8年6月北京第一版 2008年6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中华宋词鉴赏辞典》中华书局编辑部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8年9月北京第一版 2008年9月第一次印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