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3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命题预测试卷(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0:31:39
文档

2013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命题预测试卷(1)

2013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命题预测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就此事件,我新华社发表声明。(2)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3)他们两位素未谋面,还要请你一下。A.受权原型引见B.授权原形引荐C.授权原型引见D.受权原形引荐3.下列作家作品配对有误的一项是()。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B.《纸船》一一谢婉莹一一中国C.《金色花》——泰戈尔——泰国D.《绿
推荐度:
导读2013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命题预测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就此事件,我新华社发表声明。(2)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3)他们两位素未谋面,还要请你一下。A.受权原型引见B.授权原形引荐C.授权原型引见D.受权原形引荐3.下列作家作品配对有误的一项是()。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B.《纸船》一一谢婉莹一一中国C.《金色花》——泰戈尔——泰国D.《绿
2013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命题预测试卷(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就此事件,我新华社发表声明。

(2)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

(3)他们两位素未谋面,还要请你一下。

A.受权原型引见

B.授权原形引荐

C.授权原型引见

D.受权原形引荐

3.下列作家作品配对有误的一项是(  )。

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B.《纸船》一一谢婉莹一一中国

C.《金色花》——泰戈尔——泰国

D.《绿色蝈蝈》——法布尔——法国

4.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上词语,正确的是(  )。

(1)“下来吧,孩子,”他带着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2)因为有这样的冬天,干啥还希望点别的呢?

(3)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4)我们唯一的,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A.安慰慈善宽恕装饰

B.慰问慈善宽待装潢

C.慰问慈爱宽恕装潢

D.安慰慈祥宽待装饰

5.下列语境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忍受,艰苦支持

B.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凡人:平常的人

C.有一天,天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D.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中酝酿。酝酿: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6.小学生在识字初期,常常作为一个认读的单位来阅读的是(  )。

A.短语

B.句子

C.段落

D.字(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9分)

7.名句填空

(1)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杜甫《登高》)

8.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集,_________是明代吕坤编著的。

9.语音的物理性质具有四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6分)

10.判断下面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写出两句与例句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4分)

她是暗夜里的一颗明珠,光彩动人。

(1)修辞手法:

(2)仿写:①

11.简述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6分)

12.简述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产生和发展。(6分)

四、现代文阅读(29分)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产,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思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无意引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署散吧……

1.儒生们为什么能在竹子身上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4分)

2.第二段写苏东坡的名言有什么作用?你能再写出苏东坡的几个诗词名句吗?(4分)

3.作者描写了蜀南竹海景象和潜入竹海的感受,请你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4.本文题为“竹思”,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就竹子作了哪些思考?(3分)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竞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睛。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

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

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5.“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_____。(4分)

6.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3分)

相同:

不同:

7.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2)写落叶似乎是为女孩“伴奏”,要表达的意思是。

(3)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意在表明。

8.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请你另选一种事物,也用此方法仿写一段,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4分)

五、文言文阅读(9分)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禄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⑦,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6搏):跌倒。③应候:顺应时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今欲诃丁壮(  )(2)虽有少劳(  )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4)臣怪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3.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六、诗词鉴赏(13分)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剐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2分)

3.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2分)

4.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分)

5.诗中烽火本指 ,这里指 。 写战乱频繁。“家书抵万金”表现作者 的真挚感情。(3分)

6.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2分)

七、教案设计(12分)

请为《沁园春·雪》设计教案。

八、技能应用题(20分)

1.新旧知识联系式导人法是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增强学习兴趣,做到“温故而知新”。请以《范进中举》为例,用新旧知识联系式导入法导人新课。(6分)

2.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二年级学生所写的日记,请仔细阅读这篇习作,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放鞭炮

今天,夜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见许多烟火,听到许多鞭炮声音,还放了一些烟火和鞭炮。这要从爸爸到金盛百货大市场买完烟火和鞭炮说起:这时爸爸在看报纸,我们才刚刚从梅花山到外公家。外公家已经准备吃晚饭了,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就下楼放鞭炮了,这鞭炮太响了,小汽车都“叫了”。放完鞭炮后,我看见了许多美丽的烟火:有的像喷泉,有的像流星闪过,还有的烟火后会变成红的或绿的小降落伞等等,真是五花八门。

我们放的烟花名字叫“天命之意”和“春雷炮”,一个39响,一个48响。我最后想说:“你们燃放时要注意安全。”

(1)对这篇习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10分)

(2)为这篇习作写一则简短的评语。(4分)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解析]“受权”是指接受委托有权力做某事;“授权”是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根据题干应选“受权”。“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故“原型”符合题干中的要求。“孙见”是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引荐”是指推荐人,如把X X引荐给X X,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3.c[解析]泰戈尔是印度的诗人而不是泰国的。

4.A[解析]慈爱和慈祥都是形容人的,由此可以排除C、D项;“装潢”一般指建筑物,所以排除B项。

5.B[解析]“凡人”在这句话中是和神仙相对的,指俗人。

6.D[解析]小学生在识字初期,由于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往往不能进行整句或段落的阅读,而是把字(词)作为一个认读的单位来阅读。本题选D。 

二、填空题

7.(1)丰年留客足鸡豚柳暗花明又一村

(2)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

8.《演小儿语》

9.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三、简答题

10.(1)比喻

(2)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她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流了下来。

11.[参]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童年》《少年》《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复活》等作品中。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l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特别是l8--1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考、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12.[参](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但有漫长的儿童识字、句读训练和习作八股文的历史。

(2)清末,小学开始设国文科。l907年公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规定的教授科目里有国文科,标志着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开始进入学校课程。

(3)五四以后,“国文”改为“国语”。l920年北洋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继而各科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从此小学语文学习白话文,实现“言文一致”。

(4)新中国成立之初,“国语”改为“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以《国语》课本为蓝本进行修订,把修订后的《国语》改为《语文》,使课程名称更加科学,体现了听说读写并重的思想,这一名称一直使用至今。

四、现代文阅读

1.竹子有节,故看到气节风骨,竹子中空,故看到虚心、谦虚。

2.充分显示了竹及竹所象征的高贵品质,以及竹受到文人重视的程度。诗词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描写蜀南竹海表现竹子蓬勃旺盛地生长,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描写潜心竹海感受,突出“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为文末“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作铺垫。

4.(1)竹文化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中国特有文化;(2)竹分公母,甚至还有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3)宁可少些关注和爱抚,也要自由坦荡地成长。

5.外在特征: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内在特征: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6.相同:(1)不求巨擘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2)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7.(1)“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2)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3)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8.符合要求即可。

五、文言文阅读

1.(1)计划、打算;(2)即使;(3)隐患(祸患);(4)代词,代饥民的行为。

2.(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有谁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响应)呢?

3.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解析]答案也可为“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

参考译文:

齐王一天上早朝,他看着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辗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觊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能不欢欣踊跃地参加呢?”

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来赶早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袒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对我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贱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伴事正像今天所说的筑大城,等到大城筑完,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六、诗词鉴赏

1.[参]《春望》这首诗表达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2.[参]前四句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作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3.[参]“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2_舌L时长安城里萧条凄凉的眷景,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

4.[参]这句诗用对偶手法,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讯隔断时的内心感受,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参]古代打仗时传递信息的烟火战争烽火连三月思念家乡和亲人

6.[参]诗人采用比拟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流泪,鸟也因离别而惊叫,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也有情,以物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真挚深沉。

七、教案设计

[参]《沁园春·雪》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多样化朗读以加深对词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

(2)通过朗读更好地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在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1)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这句歌词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师: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也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现在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的赞美,何以对有这么高的评价?你们能介绍一些的事迹吗?

(学生介绍的光辉业绩。)

小结:不光是一个伟大的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就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

(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2)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描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3)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段,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①放片段。

②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③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长城内外”所领起的七句词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等。)

(4)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师: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融为一体,也变得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有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5)活学活用

师:现在我们知道《沁园春·雪》是的一篇咏雪言志的词,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们能发现这几篇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接下来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解析]《沁园春·雪》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词作,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的关键是把握词作所流露出的大气,通过体味词人的伟大抱负,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八、技能应用题

1.[参]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他的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将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解析]这样的导入,既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2.[参](1)文章围绕“放鞭炮”这一事情,娓娓道来,中心较为突出。所选事例来自生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卷面较为整洁,无错别字。结尾是本文的一大亮点。缺点是叙事较为杂乱,个别细节的叙述不够清晰,逻辑缺乏严谨性;个别地方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结构层次不够分明,过渡不够自然,叙述有些生硬,个别句子表达方式也欠妥。

(结合文章结构、语言、中心等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和爸爸一块儿放鞭炮很快乐吧,老师可真羡慕你,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没有鞭炮可放,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吧,孩子。不过,老师在这里也要提醒你,在玩乐的同时,也要记得多看书,继续加油吧,老师看你下次的表现。

文档

2013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命题预测试卷(1)

2013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命题预测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就此事件,我新华社发表声明。(2)她就是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3)他们两位素未谋面,还要请你一下。A.受权原型引见B.授权原形引荐C.授权原型引见D.受权原形引荐3.下列作家作品配对有误的一项是()。A.《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B.《纸船》一一谢婉莹一一中国C.《金色花》——泰戈尔——泰国D.《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