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00+000-K97+300段LKG测量方案
编 制:
复 核:
批 准: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
干塘至武威南增建二线工程施工指挥部
二○一五年六月
1编制依据
1.1《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
1.2《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
1.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1.4铁五院所交的CPI、CPII、BM控制点;
1.5干武二线本段复测报告;
1.6《工程测量规范》(GB0026)
1.7兰州铁路局LKJ数据编制的相关文件;
1.8干武增建二线工程施工相关设计文件等。
2编制目的、范围及说明
2.1中铁二十一局干武增建二线工程第一项目部LKJ数据测量能够高效、高质、顺利进行,制定本施工专项方案。
2.2中铁二十一局干武增建二线工程第一项目部新线标准K00+000~K97+300区间段线路工程。
2.3 LKJ数据的相关说明
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是借鉴国内外ATP及ATC先进技术而研究开发的新一代列车超速防护设备,是因铁路运输生产要求和当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需要而研制成功的列车行车安全设备的升级换代产品。LKJ2000型监控装置采用了先进的32位微处理器技术、安全性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来保证列车行车安全的控制。
LKJ2000型监控装置在保留前几代设备监控、记录和显示功能的基础上,在设备的可靠性(双机热备,冗余)、友好性(采用简洁、丰富、交互性的屏幕显示器)和稳定性(通过电磁兼容性测试)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LKJ2000型监控装置适合各种类型的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和动车组;适应自动闭塞方式和半自动闭塞方式;适应各种信号制式,包括移频(含18信息移频)、交流计数、UM-71(或UM-2000)、极频等制式。
LKJ2000型监控装置既适合运行于不同速度等级线路的各型旅客列车(包括动车组)及货物列车,也适合于调车机车。装置的软件具有通用性,不同的用户可通过面向用户的软件参数调整来满足不同功能的要求,适应不同的运行情况。
3人员及设备
3.1测量机构人员名单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务 | 职称 | 备注 |
| 1 | 杨树松 | 男 | 31 | 测量队长 | 工程师 | |
| 2 | 张勇 | 男 | 27 | 技术主管 | 助理工程师 | |
| 3 | 党学武 | 男 | 27 | 技术主管 | 助理工程师 | |
| 4 | 张田山 | 男 | 28 | 技术主管 | 助理工程师 | |
| 5 | 赵余忠 | 男 | 28 | 技术主管 | 助理工程师 | |
| 6 | 刘波涛 | 男 | 25 | 测量员 | 技术员 |
| 序号 | 仪器名称 | 型号 | 生产厂家 | 精度等级 | 备注 |
| 1 | GPS | TrimbleR4-2 | 天宝 | ±(5mm+0.5ppm×D) | |
| 2 | 全站仪 | TC402 | 莱卡 | 2",1mm+1ppm | |
| 3 | 水准仪 | DS32 | 苏州 | 3mm/km | |
| 4 | 绝缘钢尺 | 50m | ±5cm |
4.1测量原则
4.1.1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对各个细部进行定位定线。
4.1.2确立定位定线工作经监理验收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的作业制度。
4.1.3测量放线方法应简捷明了,避免无谓繁琐,力求省力省工省时省费用,以提高工作效率。
4.1.4按图施工,不更改设计图纸上的相关数据。
4.2测量成果的不符值限差
4.2.1水平角:±30″;
4.2.2距离:钢卷尺l/2000,光电测距1/4000;
4.2.3转点点位横向差:每l00 m不应大于5 mm,当点间距离长于400 m时,亦不应大于20 mm;
4.2.4曲线横向闭合差:10 cm(施工时应调整桩位);
4.2.5水准点高程闭合差:±30mm;
4.2.6中桩高程:±10 cm。
5施工测量
5.1线路的纵向丈量
线路纵向丈量,又称百米标纵向丈量或里程丈量。它是沿增建线丈量,定出公里标、百米标及加标,作为LKJ数据计算的依据。公里标、百米标及加标统称里程桩。
(一)量距
线路里程丈量的起点,应在LKJ表中规定。一般是从附近的车站中心道岔尖轨端的里程引出,并应与附近的公里标里程核对,而且应与设计文件上的里程取得一致,按里程方向连续推算。其“断链”位置尽量设置在车站、大型建筑物、曲线以外的直线百米标上。
丈量时,双线区段里程沿下行方向进行;并行直线地段的上行线里程,是采用将下行线里程向上行线投影的方法来确定,使两者里程一致;曲线地段,宜从曲线测量起点开始分别丈量,并在曲线测量终点外的直线上取得投影“断链”。当上行线为绕行线时,应单独丈量,“断链”设在曲线外的百米标处。
车站内的里程丈量,应沿正线进行。当车站为鸳鸯股道布设时,应从车站中心转入另一股道连续丈量并推算里程,如下图。
支线、专用线、联络线等,应以联轨道岔中心为里程起点。
距离丈量,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方法:
1.沿轨道中心丈量
在起点里程处定出线路中心,作为里程及百米标丈量起点。前、后尺手各用一根轨道分中尺放在钢轨上,将钢尺置于轨道尺中心进行丈量。每丈量一尺段,应用红铅笔标划在枕木上或平稳的道碴上,并用白粉笔划圈,在枕木上注明公里标、百米标、加标字样,以供后尺手识别。
此法因质量能得到保证,故用得较多。但因在轨道中心工作,特别要注意人身安全。
2.直线上沿钢轨顶丈量,曲线上沿轨道中心丈量
这种方法在平道上沿轨顶丈量比较简单、方便,但在有较大坡道上(10‰以上)丈量时,要注意保持钢尺水平;曲线地段仍用轨道分中尺移到轨道中心丈量。
此法简单,能保证质量,但要注意安全。
3.沿路肩丈量距离
沿路肩丈量距离,必须与钢轨保持一定的相等距离,但遇到桥梁、曲线时,应用放桩尺移到轨道中心进行丈量,过了此段之后,再移到路肩上进行丈量,并另有专人用放桩尺将所有公里标、百米标及加标移到钢轨上。
此种方法对有轨道电路的线路,在路肩上丈量不影响列车运行,且能保证人身安全,也能满足质量要求;但遇桥、曲线等要移上移下,稍嫌不便,且增加测量误差。
量距时,应当使用经过检定或与己检定过的钢卷尺进行过比长的钢尺。同时对丈量结果要进行尺长改正和温度改正。丈量一般应由两组人员各拿一根钢卷尺进行,每公里核对一次,当两组丈量结果的相对较差小于l/2000时,则以第一组丈量的里程为准,同时应与原有桥梁、车站等建筑物的里程核对,并在记录本上注明其差数。
(二)里程桩的标记
对里程进行丈量时,应设公里标、百米桩和加标。曲线范围内每20 m设一加桩,加桩里程应为20m的整倍数。除此之外,在下列地点应增设加标。
1. 桥梁中心、大中桥的桥台挡碴墙前缘和台尾、车站中心、进站信号机和远方信号机等,取位至cm;
2.涵渠、渡槽、坡度标、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始终点标、跨越铁路的电力线与通讯线及地下管线的中心,新型轨下基础、站台、路基防护及支挡工程等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取位至dm;
3.路堤和路堑最高处,填挖零点、路基宽度变化处、路基病害地段,取位至m。
拟设加标处,最好在里程丈量之前,派人预先确认,并用粉笔在钢轨腰部。在轨枕头部注明名称,以便记录。
线路里程的位置,包括公里标、百米标和加标,均应用白油漆标记,直线地段在左侧钢轨(面向下行方向分左、右)外侧的腰部划竖线;曲线范围内(包括曲线起终点40一80 m)的内、外股钢轨的外侧腰部,均应划竖线。公里标和半公里标应写全里程,百米标及加标可不写公里数。
5.2线中线平面测量
(一)线路中线外移桩的设置
在临近运营线上进行线路中线测量,为了保证人身和行车安全,以及固定测绘成果便于据此进行施工,常将中线平行外移到路肩上,并用桩加以标定,这些标桩称“中线外移桩”。这样,中线测设工作可在路肩上进行。
外移桩在直线地段宜设在百米标处左侧路肩上,曲线地段应设在曲线外侧路肩上,距线路中心一般为2.0~3.0 m,如图。外移桩应注明里程,但不另外编号;同一条线路上的外移桩距中线的距离应相等。如有困难,则在一个曲线范围内应相等,这样便于计算。外移桩的设置可利用放桩尺,使用时用横木的内边紧贴钢轨头的内侧,为了行人安全和保护外移桩,应将桩顶打到与地面齐平。
外移桩间的距离,在直线地段不应长于500 m或短于50 m;在曲线地段不应长于 l00 m。桩与桩之间应通视,并尽可能将其设置在公里标或半公里标处。所设外移桩应及时记入手簿,注明其位置及外移距离。在遇到特大桥时,应将外移桩移回线路中心;当增建的第二线变侧,或与曲线外侧非同侧时,外移桩需在曲线前的直线上用等距平行线法换侧,如图所示。用全站仪量出直角,将外移桩移到线路中心或对侧,前后换侧点的距离不应小于200 m,得一平行导线后,再继续前进。
在曲线地段,为了便于测量隙望,应将外移桩设在曲线外侧;但在连续反向曲线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外移桩的换边次数,亦可将外移桩设在曲线内侧的路肩上。
(二)直线的测量方法
临近既有线的直线测量,是在直线各中线外移桩上安置全站仪。作外移导线的水平角测量。同新线导线测量一样,在起点应测定起始边的方位角,然后按百米标的前进方向,用全站仪测出各外移桩的水平角,一般测一个测回即可。
(三)曲线的测量方法
临近既有线曲线测量常用的方法有:矢距法、偏角法、正矢法。而正矢法由于操作、计算简便易于掌握,故在线路养护中为拨道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其精度较低,故在既有线改建和增建第二线的勘测中很少使用,在此仅介绍矢距法和偏角法。
矢距法
用矢距法测量曲线是利用曲线上的外移导线进行的。相邻外移桩的连线称照准线,利用它来测量曲线上每20 m点的矢距值,测各外移桩的转向角,同时测若干个大转向角作为检核之用。
如图12-57(a),从曲线测量起点的外移桩Ⅰ开始,依次在外移桩I、Ⅱ、Ⅲ、……上安置经纬仪,测出各段曲线的转向角、、、……;并读出曲线上每隔20 m的点从线路中心到照准线的垂距,则矢距,A为外移桩离线路中线的距离。
曲线上各转向角的测量要求,见下表。
测角要求及角值限差表
| 仪器等级 | 测回数 | 两半测回间较差(″) | 两测回间较差(″) |
| DJ2 | 1 | 20 | |
| DJ6 | 2 | 30 | 20 |
(1)将经纬仪安置在Ⅰ点(曲线起点),后视直线上一点A,前视Ⅱ点,用测回法测出转向角;然后在曲线上各20 m点处垂直于照准线I-Ⅱ放置矢距尺(图12-57(b)),使矢距尺的角铁紧贴钢轨头的内侧,则其零点正好位于线路中线上,并读出照准线上的矢距尺读数C值,记入表12-21第11栏的前视中;
(2)将经纬仪安置在Ⅱ点,后视I点,再次读出I~Ⅱ点间曲线上各20 m点的C值,记入后视栏中(第12栏)。当同一点的前、后视C值读数之差不超过5 mm时取平均值。然后测角,读Ⅱ~Ⅲ各20 m点之前视C值;
(3)重复以上工作步骤,直至曲线终点。
(4)为了检核转向角,应该每隔一个或几个中线外移桩测一个大偏角、、……,如图。
各转向角总和与大偏角总和之差,即为角度闭合差△。
△
《测规》规定,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为
△ (n为置镜点数)。
角度闭合差△△时,以各分转向角之和作为曲线的转向角值。
偏角法
用偏角法测量既有线曲线的方法,基本上与测设新线曲线的方法相同,仅是目的不同。
如下图,既有线曲线的偏角i,是根据己知曲线间的长度(一般是20 m)和测点的实际位置量测出来的。测量曲线偏角时,应在ZH、HZ附近20 m标上安置经纬仪,相邻两置镜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下表12-22中的规定。
图中I、Ⅱ、……为曲线的外移桩,分别在其上置镜,测出前进方向每20 m曲线点的偏角i。每个偏角应测一个测回,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在30〞以内时取平均值。置镜点间各大偏角的测角要求及大偏角之和与总偏角之和的角度闭合差的限差要求,同矢距法测量。
在外移桩上量测偏角时,用放线尺定出测点的外移位置;沿轨道中心进行时,用轨道丁字尺把置镜点和每20 m的测点,从左轨引到线路中心点;沿外轨面进行时,用特制小木块定出测点(钢轨中心)位置。
偏角法与矢距法相比,其操作、记录、计算均较简单,但从外移桩上放设第二线(或第一线)位置时,不如矢距法方便。
5.3线路的高程测量
水准点的高程和编号,应以既有线的资料为准。并且要到现场加以核对、确认,不但里程和位置要相符,同时注字要清晰;如痕迹已不清楚应加凿,并按原号编注。
当水准点遗失、损坏或水准点间的距离大于2km时,应补设水准点。在大中桥头、车站等处应增设水准点,并另行编号。
水准点高程测量,可采用一组往返测,亦可采用两组水准并测,其高差较差与原水准点的高程闭合差,均不应超过(K为单程水准路线长度,以km为单位),如闭合差超限,须返工重测。只有确认原水准点高程有误后,才能改动原高程。新补设的水准点高程应与其前、后水准点高程闭合。
水准点高程施测时应单独进行,不宜同时兼作中桩高程测量。既有线高程应采用国家统一的高程基准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如个别地段有困难时,可以引用其它高程系统,但全线高程测量连通后,应消除断高,换算成国家高程基准系统。
中桩高程,直线地段为左轨轨顶高程;曲线地段为内轨轨顶高程。
中桩高程应测量两次,与水准点高程的闭合差不应超过,在限差以内时,按与转点个数成正比的原则分配闭合差;两次中桩高程的较差在20 mm以内时,以第一次测量平差后的高程为准,取位至mm。
6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各项质量保证措施:
6.1测量作业的各项技术标准按兰州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的有关规定执行。
6.2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标识保存完好,并定期送检。
6.3加强现场内测量工作基点的保护,所有点均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请现场人员注意保护测量点位,做到不碾压,不覆盖,不碰撞,不移动,不破坏;
6.4测量人员在施测中应坚守岗位,雨天或强烈阳光下要打伞。仪器架设好后,须有专人看护,不得只顾忙于其他事情,遗忘仪器不管;
6.5仪器使用完毕后需立即入箱上锁,由专人负责保管,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并适时对仪器进行清洁、保养、检查。
6.6测量观测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测量、记录培训,持证上岗,进入现场要带齐安全保护用品;严格遵守测量仪器操作作业规程。
6.7各量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
6.8与监理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