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
■彭欣
我们正处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数字技术拓展了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丰富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也改善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依托报纸、书籍、杂志为主要载体
的传统文化传承直接受到来自大众文化传播、外来文化输入和数字化娱乐推广的冲击。面对冲突和挑战,必
须融合新媒体数字技术,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断开辟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
与传承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数字技术;传播平台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4)12-0233-06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与融合”(YG2011017)、江西
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民间艺术美术造型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传承与融合研究”(YS1331)彭欣,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江西南昌330031)
一、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和教育特点
20世纪90年代,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的著作中已经预言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书中所描绘的“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信息交换,触动各种感官的媒介”[1](P91)在今天成为现实。21世纪之所以被喻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新媒体技术,更是由于新媒体正逐渐渗透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依据艾瑞网的统计,2011年6月,美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88%,84%的美国人使用手机,其中31%的用户使用智能手机。[2](P160)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基础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特别是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网络用户得到大幅增长。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达到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3]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推动了应用软件的广泛使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表1)显示,人们的交流阅读和娱乐消费等方面日益依赖于网络应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网络新媒体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网络应用的广泛使用拓宽了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相较于传统的报刊或电视媒体,新媒体占据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化即时传播和多元化互动交流,并突破了传统媒体媒介之间的传播界限。在传统媒体中,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其传播容量、传播速度和感知方式都会受到传播媒介本身的。同时,传统传媒机构对广大受众群体的传播,属于一种“点”对“面”单向的发布式信息传递,受众群体和媒体间无法进行直接交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新媒体终端
将传媒机构和网络受众群体联接到了一起,借助新媒体
233江西社会科学2014.12
数字技术,海量的文字、声音、影像等媒介资讯相互交融,即时传递。媒体和受众群体各方直接实现了多元化的互动交流和信息反馈,资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无处不在。
新媒体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和交流的方式,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教育的变革,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呈现出三个新特点。
第一,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主体地位的消解。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教师通过组织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自己个人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个人学习和创新,而弱化教师的主体作用。[4]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共享教育资源,这使得师生间具有了平等的学习地位,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
第二,远程教育和网络课堂的拓展。新媒体网络拓宽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教育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远程教育和网络课堂使得教育突破了地域和空间的,借助联接网络的新媒体终端,每个人可以抽空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碎片时间”[5]得到有效利用。
第三,新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辅相成。传统黑板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能控制教学的现场气氛,并能够和学生随时提问互动,却较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于较抽象概念的理解。新媒体数字技术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计算机局域网络以及虚拟现实交互技术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知觉感受,提高了学生的
实践动手能力。
二、传统文化传承和新媒体文化传播的矛盾冲突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的习惯和方式。随着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网络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依靠报纸、书籍、杂志等媒体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直接受到了新媒体文化的冲击。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成长的年轻一代,对于新媒体技术更加熟悉和亲近,年轻人或许宁愿选择在网络上观看电视剧改编的《水浒传》,也不愿选择去看施耐庵的《水浒传》纸质原著。这种取代的背后隐藏的是旧媒体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代表新媒体的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并衍生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英教育和大众传播的冲突
我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保守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的继承自古也呈现出一种薪火传递的线性、封闭的发展模式。同时,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道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师造化”作为艺术创作和创新的源泉,这点和道家思想提倡的“道法自然”如出一辙。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历来讲究师古人和师造化,这种艺术创作思想本身强调临摹前人笔墨技法和研究客观自然世界,从而获得内心的感悟和体会来提升创造力,并自动将外来文化的影响隔绝开来。可以从唐代画家张礠的名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6](P19)印证这点。在中国封建时代,《诗》《书》《礼》《乐》《易》《春秋》
等代表儒家思想的教科书籍被统治阶级冠以精英教材,
234自上而下所推崇。[7]古代科举制度实际上就是这种精英教育的选拔,科举的优异者必须深谙四书五经,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精英教育因此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受过这些传统文化教育的金字塔上层建筑通过身份和地位对下层建筑施以影响,这无形中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神圣的精英文化特质和主体文化的地位。
新媒体网络打破了自上而下,由中心到边缘的精英式教育传播体系,构建了一个全新、平等的双向大众传播体系。它弱化了传播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强化了不明身份个体对于文化构建的作用,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自由地参与文化传播和构建,并以此对他人施以影响。[8]互联网了旧媒体时期的线性传播模式,建立了一个立体、开放、包容的互动传播模式。在网络世界里,无论传统或现代、东方或西方,还是高雅或低俗,多元文化在新媒体网络世界里共生共存、肆意传播。代表精英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里被重新构建、诠释和选择,其主体地位和精英文化的特质被进一步削弱,甚至得到简单、随意和歪曲的解释。吸引眼球的快餐式外来文化受到追捧。[9]
(二)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
新媒体网络拓宽了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渠道。借助新媒体网络,各国在实现本土文化成功输出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外来文化输入的侵蚀。不同文化在这种交融和被选择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本土文化是各民族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实践而沉淀下来的精神世界的体现,是具有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和鲜活生命力的部分。但是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新媒体网络消除了国家间的文化壁垒,各国本土文化在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加速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10]。当然,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国文化会最终趋同,国家间为了争夺文化权益进而影响国际文化的发展,从而积极地进行文化播,网络世界成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间博弈的战场。近些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建设发展迅速,然而对本土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提升速度却远远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传统文化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足,这直接造成了中国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文化市场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以动漫产业为例,美国、日本等动漫强国借助其动漫产品实行本土文化的输出,其幽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动漫造型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和读者,许多年轻人对国外动漫的喜爱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动漫,而对于曾享誉世界的中国国产动画,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等影片,许多人却知之甚少。长远看来,外来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将透过动漫对国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还表现在民族文化经典输出后被国外随意歪曲更改和任意广泛传播。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就曾多次被国外改编成影视作品。2006年,由日本改编并入选窤纳电影节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由女人扮演,孙悟空则被塑造成了神经质超人;2001年由美国改编并热播的电视剧《西游记》甚至还杜撰了唐僧与观音的爱情故事。这些扭曲改编中国古典名著的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原著,作品被贴上外来文化的标签通过网络传输回到了中国。许多年轻人没有读过文学原著却直接接受了这类作品的影响,对网络世界的外来文化感到新鲜并充满猎奇心理。
(三)民间艺术传承和数字化娱乐的冲突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而创作的艺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容,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通常无法依靠文字或教科书,仅仅依赖师徒或父子间言传身教或口耳相传,有些具有复杂技巧的艺术形式甚至需要数年的学习才能得以继承。比如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民间皮影艺术,其涵盖了文学剧本、影人造型、戏曲伴奏、地方唱腔、操耍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仅影人的制作工艺就极为复杂,皮质通常要经过水泡、刀刮、上彩等多道工序加上手工雕刻数千刀方可完成。徒弟最初往往花费几年的时间学习影人制作。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表演技巧决定了皮影艺术的传承绝非易事。2007年,笔者曾经赴中国皮影戏发源地之一的陕西华县进行考察,发现当地屈指可数的皮影戏老艺人都已入耄耋之年,而颇具地方韵味的陕西碗碗腔皮影已经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
235江西社会科学2014.12
新媒体数字技术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娱乐活动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民间自觉自发进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创作活动逐渐被网络数字化娱乐活动所替代。年轻人宁可通过网络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也不愿意去看家乡民间戏曲的现场表演,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更是知之甚少。笔者在大学课堂上曾对120名90后大学生做“关于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看法”问卷调查,数据反映,有70%的学生认为自己家乡的民间戏曲没有多少年轻人会去看,自己不了解也不愿意关注。其中,有20%的学生甚至认为民间艺术的消亡是自然而应该的事情。由此看来,民间艺术如果不进行及时保护和传承,消亡或许就是不久的将来。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策略
我们正处在新旧媒体交融和更替的时代,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极为开放的平台,传统的自上而下、师徒相授、封闭线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模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面对新媒体传播和新媒体技术的全球化发展,我们应借助新媒体数字技术,积极拓展和创造新的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道路。
(一)搭建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数字教育平台教学是新媒体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式。网络教育平台具有自由选择、即时互动、海量丰富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借助移动网络终端设备,学生能轻松自由登录网络教育平台学习,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个人的碎片时间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真正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
1.慕课模式——
—开放的大众教育平台
2013年慕课教育模式(MOOC)席卷全球。慕课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开放的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发布慕客课程的通常是知名高校的学者和教授,课程包含了系统的内容讲解、在线讨论、课堂测试和课外作业等内容。它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融入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过程和上网冲浪的体验近似,其充分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在国外顶尖的大型慕课平台发布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能将全球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习者联系起来共同探讨和研究。中国高校可以通过和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发布到海外高校的慕课平台,让国外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选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2.网络教学——
—高校的重要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是高校自主建设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络教学通常包括了网上备课、课件制作、网上教学、课程作业、教学笔记、网上测试、教学评估等多种教学服务支撑平台,基本上涵盖了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能随时查看教学大纲,复习教学内容,并能够对自己所学内容进行测试和评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论坛发布传统文化的讨论帖,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多人同时互动交流,弥补了传统课堂多人即时交流的。教师通过在线发布问题,点评回复等方式营造了传统文化学习和探讨的氛围。
3.应用软件——
—即时的推送交流平台
随着移动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依托网络移动终端的社交型应用软件成为现代年轻人相互联络、沟通交流、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通过社交应用软件建立传统文化的班级交流群和课程讨论群,能随时向多人推送教学内容和实现多人即时互动探讨。建立传统文化的教学博客,能吸引学生和广大感兴趣的人群关注,经常向他们发布传统文化的教学文章,建立在线互动交流的教学平台。网络平台发布的文章容易具有“滚雪球”效应,如个人文章经过广泛转载后,其影响力甚至不亚于传媒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传统文化的订阅号,能每天点对点向关注传统文化的人群推送相关资讯。同行或师生间的相互关注,能实现多人共享传统文化的音频、视频和文字内容,并能随时建立传统文化的讨论群。
(二)完善传统文化的数字和智慧博物馆
博物馆是承载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与传统博物馆单纯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展示不同的是,数字艺术博物馆将数字技术和传统文化展示结合起来,运用虚拟影像、图片、声音、实物模拟交互等手段,触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全方位地再现传
236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字艺术博物馆里,我们能够通过数字播放器直接聆听传统民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模拟触摸文物实物,通过虚拟交互技术以虚拟方式游览历史文化遗迹;通过数字影像技术观看传统民间艺术表演;通过三维动画技术了解中国儒教、释教、道教思想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就以《清明上河图》为原型,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在近百米长卷上以场景动画的方式再现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而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对博物馆进行智能化改造,建立以藏品监控和保护的智能生态系统,以及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比如,观众可以通过联网的移动终端设备随时了解藏品的信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看到经过复原的遗址等。此外,通过建立不同地域、专题和内容的博物馆网站,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影音、图片和文字以数字化的方式传上网络,建立网络在线的三维虚拟博物馆藏品浏览,不仅便于藏品永久保存,而且能更加生动、系统、直观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改造和完善博物馆,将传统文化传承由单向线性传播转为多元的互动交流,寓传统文化教育于轻松娱乐之中,吸引更多的年轻学子来博物馆参观学习,延伸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课堂。
(三)融合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艺术创作
新媒体艺术是以数字媒体和网络为技术支撑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既有着传统艺术的所有特征,同时又有着媒体传播的功能和数字技术的特点。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新媒体艺术在借助数字技术作为创作媒介的同时,所传达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较为单一的感官体验,新媒体艺术综合性地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体验,互动方式的全息审美体验激发了人们的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相较于传统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和全息数字化的审美体验。传统文化观念、符号、语言文字、舞蹈表演等内容都能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源泉。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晚会上,由计算机控制,运用数字技术将机械设备、舞蹈表演及特殊的LED视频播放
融合在一起的大型新媒体艺术作品《画卷》,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幅描绘中国悠悠五千年文明的数字卷轴古画卷,新媒体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作品中得到完美融合。中国新媒体艺术家徐冰在艺术创作中玩起了文字游戏,在其2008年完成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地书》中,他将不同的语言文字和图标符号按照意义结合到一起,开发了一套不同语言的识别软件。通过这个软件系统,人们的交流不再受语言和地域的,作品启发了我们对于地域文化的思考。
随着新媒体艺术教育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重点艺术院校纷纷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或课程。近几年,笔者在大学的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象形符号、语言文字、美术造型等元素融入新媒体艺术创作实践中去,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探索和建立新媒体艺术语言和观念。通过艺术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丰富了学生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思想源泉,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拓展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削弱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主导地位,凸显了移动新媒体和个体传播的优势。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了新兴的强势新媒体传播平台,带来了新旧媒体传播格局的重新洗牌。而依托报刊、书籍、杂志等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传统文化同样面临新媒体文化的挑战,传统媒体机构应积极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例如,传统的出版企业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读者,应根据不同新媒体终端使用人群的年龄、职业、习惯等方面进行细化,结合自身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升级改造,开发出基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多样化数字形态产品,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核心影响力。
2014年3月,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先进文化互联网传播吸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
237江西社会科学2014.12
引力。”在这一倡导下,传统文化企业应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加快和数字化产业融合,打破不同媒介传播界限的壁垒,将新旧媒体进行相互整合,将传统文化产品融入新媒体技术中去进行跨界升级,通过跨界带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努力提升传统文化产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技术逐步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娱乐方式、教育模式和交流方式,削弱了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网络传媒和大众传播的导向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受到了新媒体技术的直接影响,我们应该借助新媒体平台,不断加强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方式,不断创造出具有中国人文精神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不断开发出基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数字化新产品,加快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广泛的人群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是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文化也需要发展,我们不仅仅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同样要通过这个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的文化形态,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出喜闻乐见和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11]
[参考文献]
[1](英)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永,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尹韵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1403/po20140305346585959798.pdf.
[4]李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传统学习文化[J].人民论坛,2011,(29).
[5]李建秋.论手机短信与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传播[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7]段尊群.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大学德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8]宫承波.新媒体文化的生存悖论审视[J].山会科学,2010,(10).
[9]程亮,颜夏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0,(4).
[10]蔡拓,孙祺.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全球化—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1]王岳川.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J].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责任编辑:彭民权】
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