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起从中美贸易摩擦
学院 浙江某某法学院
专业 法学专业
班级 法学071班
姓名 某某某
学号 *********
指导老师 某某
摘要: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两个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合作和外贸的快速发展, 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过。然而,自2009 年奥巴马执政以来,两国间贸易摩擦越演越烈,美国连续多次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实施了反倾销行动,立案率之高,在国际贸易史上也极为罕见。为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中国必须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回应。
关键词:贸易顺差 贸易保护 轮胎特报案 反倾销 对策
正文
一、中国解决贸易矛盾的必要性
中国最为一个兴起的经济大国,除了国际地位提高,伴随而来的是不停的贸易摩擦,面对随之而来的反倾销的贸易摩擦,使中国的贸易之旅如履薄冰,现在 应该冷静思考如何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和技术,使贸易一路畅通。
自改革、加入WTO等一系列行为,表明中国正积极响应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趋势,中国作为一个产业输出大国,其中作为中国主要的产品进口国,交往频繁,加之的矛盾也就多了。一些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更是把中国推上风口浪尖,各种摩擦不断。自2009 年以来,奥巴马上台以来,双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输美轮胎特保案为标志,美国连续多次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实施了反倾销行动。中国如果要真正地地发展经济,不受各种阻挠,必须加大产业技术的革新,加大各类技术的研发,必须做到产业结构绿色优化,才能在全球经济中不受他国的阻挠,做到正真的经济大国。包括欧盟、美国、南美等共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为102亿美几,调查案件数量及涉案总额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9%和125%。10月当月, 又有11起贸易救济调查发生在我国的出日产品身
上, 涉案金额116亿,我国的贸易之路艰难之极,面对来势汹汹地各国贸易保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对策予以反击。
二、中国世界贸易的矛盾紧迫性
(-)中美矛盾现阶段的矛盾状况
美国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国三分之一的产品出口到美国,两国的长期的贸易,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摩擦也油然而生。
2009年4月20日 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申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中国输美轮胎发起特保调查。 6月18日 ITC 6位委员以4:2的投票结果认定,中国轮胎产品进口造成或威胁造成美国内产业的市场扰乱。6月29日 ITC建议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3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特别关税。7月17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代表美国,在北京与中国就ITC提出的救济措施建议进行磋商。8月3日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组成产业代表团,赴美进行沟通,进一步宣传中方立场。 8月中旬 中国商务部副钟山率团赴美,就轮胎特保案与美国有关部门进行交涉。9月3日 轮胎特保案建议被呈交至奥巴马。9月12日 奥巴马宣布对中国进口轮胎实施关税。即在4%的原有关税基础上,在今后三年分别加征35%、30%和25%的附加关税。 这一特保措施将于9月26日正式生效。
贸易摩擦中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反倾销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情况
众所周知,是否市场经济,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surrogate country)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normal value)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增税措施。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安全的合法手段,是各国所公认的。中国赞成和支持这一措施,并一贯反对以倾销方式扭曲公平贸易竞争的秩序,反对以倾销损害贸易伙伴国相关企业的利益。但是,中国坚决反对滥用反倾销,把反倾销变成进行贸易保护或歧视的手段。现在,确有一些国家利用某些贸易纠纷案件,把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人为地夸大对方国家所谓倾销的幅度,尤其是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与这些国家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这些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而不从这些国家产品的实际成本和价格出发来计算。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出口国经济的现实,导致误判(替代国制度本身的缺陷,将在本报告第十二章进行专门分析)。这种歧视性的做法,不公正待遇,使一些国家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给这些国家出口造成人为的壁垒,给国际贸易公平秩序造成过度的摩擦和动荡。
中国是受损害较大的一个国家。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做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判断,之所以经常使用对华反倾销的及其做法,主要是因为双方交流不够。他们不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不了解中国市场化的快速进展,也不理解中国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而中国企业由于对国际反倾销法律及秩序不熟悉,同时对国内市场经济方方面面变动的不甚了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很少能向反倾销国家提供案件调查的广泛背景资料;而中国学者们虽然从推进改革角度做了不少中国市场化测度的研究,但也几乎没有从反倾销角度与国外同行讨论过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因此,使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的误判一直没有能得到更正甚至因某些小纠纷而加深了。当然,不排除在一些反倾销案件中,有非认识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有时会因涉及一些进口国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进口国有关部门迁就了国内企业的过分要求;甚至也不排除,个别时期或个别国家机构,在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反倾销措施中掺进了某些政治因素。
实际上,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反倾销胜诉的惟一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不公平贸易的产品;非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可以有相互满意的公平贸易。同样是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反倾销中仍然也会有败诉。因此,中国要求反倾销国从实际出发对待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并不是追求反倾销中的优惠地位,只是要求贸易伙伴公平的对待;只希望为了公平贸易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不要成为扩大不公平贸易的手段。
为了在反倾销中能得到一个非歧视的、公允的判断,我们需要耐心地、客观地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经济快速转轨的进展情况,帮助外国朋友认识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企业。本报告就是这样一份向外国朋友们提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极为详尽的调研成果。我们欢迎国内外读者尤其是外国朋友共同来评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将充分听取包括国内外专家在内的各方意见,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充分交流,这不仅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也将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世界贸易秩序和经济发展环境。
(三)矛盾产生的原因
1. 中国兴起及其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
中国的兴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大国发展史来看,经济实力的增长是国家变强的“硬件设施”,各大国力量的对比,大国的兴衰,都是依靠经济实力这个硬条件。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制造业在国际上也是处在前列,而且中国也是最具潜力的,中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初级目标,已经结局了温饱问题,正在跨越小康的阶段。自20 世纪80 年代起,中国经济在迅猛增长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国际经济格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震动。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个强国的兴起绝不会是寂静无声的,它必然影响并改变原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利益分配格局。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之间频频发生的贸易摩擦就是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不能适应一个新兴强国的崛起的表现。
2. 中美贸易摩擦。
首先,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趋使美对华制裁立场日益强硬。以反映贸易状况优劣势的进出口比率来看,在美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伙伴中,美国对华的进出口比率是最高的。过高的进出口比率对双边贸易是不具有双赢特征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在中美之间频
发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了。其次,反倾销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焦点,对华保护贸易手段层出不穷。一直以来,反倾销、技术壁垒等手段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手段。“入世”以后,美国开始转向利用“非市场经济条款”、“特保条款”及保障措施来中国的出口。第三,“威胁论”与“责任论”:美国对华贸易遏制中国发展。在一些人看来,中国在全
球经济舞台上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它对美国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责任论”与“威胁论”同样会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意识形态差异、安全借口、经济霸主地位的独尊性会为美国对华采取贸易歧视性煽风点火,“威胁论”在短期内会起更大的作用
3. 美国屈服于国内的压力
奥巴马在上台前的竞选演说中反复承诺,若当选必认真解决好高负债、高消费增长、医保改革及就业等问题,努力减少外贸逆差和增加外汇储备。美国认为美国靠举债过度消费来自中国的产品而形成了巨额贸易逆差,因而冲击了美国国内制造业,使美国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为了兑现竞选前的承诺,美国必须对中国进行制裁,这是奥巴马屈服于国内蓝领工人利益政治压力的必然结果。
三 中国的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事实是中国对美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现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而美国对中国出口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值高。美中贸易逆差是由美国
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造成的,而美方认为是由人民币汇率、中国国内消费不足、大量向外出口及中国市场准入等问题造成的。所以美国对我实行出口管制并单方面对中国进行制裁。
中国必须强调的是,中国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平等、合作和互利双赢的原则,而不是通过动辄采取经济制裁单方面报复的方法来解决鉴于近期美国对我出口美国产品频繁采取的反倾销惩罚和反倾销调查,使中美两国间的贸易形势愈加严峻,已严重困扰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为保护我国企业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中国的利益
(一)加强中美两国间的对话、沟通、协调
加强间的对话、沟通与协调,是有效化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了发展中美贸易的五大原则,该原则对解决国际贸易争端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09 年以来,中美两国元首共进行了三次会晤,中国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启两国间的贸易对话机制,特别是重视发挥商务部的作用;开展双边谈判与美方严正交涉、沟通、协调;同时,充分利用中美战略经贸对话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目前全世界已有51 个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中美两国之间已互为世界上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至今美国仍未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要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使我
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早日得到美国等国家的承认。
(二)、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
充分利用和发挥进出口商会、企业联合会及各类商会等非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与美国相应的企业商会、协会等开展两国之间有关贸易摩擦及解决方法等方面的对话与谈判,据理
力争,维护企业的利益,加强两国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促进两国之间发生的摩擦得到合理解决。
(三)、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
以美方对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为代表的一系列反倾销行为,是违背世贸组织原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应立即通过世贸组织启动贸易争端解决程序,对其诉讼以维护我国
自身的利益,维护多边贸易,尊重公平的多边贸易规则,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尽快复苏。
(四)、适度实施反击
中美两国贸易的主流是合作、互利、双赢,中国历来主张在平等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双边贸易,而美国却单方面对我连续多次地挥舞反倾销大棒。鉴于此,我们对美国进行适度适时反击
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在中国商务部2009 年9 月13 日毅然做出在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的基础上,还应对美国进口的部分农产品、机电产品及其他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尽管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致于形成两国之间的贸易战,但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报复,以维护WTO 准则,以免使我国外贸企业继续蒙受更大损失,给本来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增加新的困难。
(五)适当减持美国国债
2009 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达1.8 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 的12%,而中国目前持美国国债已达8000 亿美元,再加上持美国的两房债券和其他各种债券已超过万亿美元,占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70%左右。这就是说,美国的巨大财政赤字主要由中国承担着,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国。一旦美元继续大幅贬值,则我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将显著缩水,中国的国民财富将无情地流逝,我国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在目前形势下,无论如何中国不应无条件地再增持美国国债,至少应稳定目前规模,伺机减持美元国债,可以作为一个极具重要性的政治筹码,用来与美国在重要问题上讨价还价,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六)坚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2005 年4 月6 日,美参议院通过议案,要求人民币汇率必须在本年内升值27.5%,否则将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27.5%进口关税。2006 年7 月10 日接任美国财政的保尔森提出美国经济失衡是由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提出人民币必须升值20%。此后2007 年2 月7 日,保尔森又在美参议院督促甚至威胁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最近,有美国参加的七国集宏观经济团财政和央行行长会议再一次提出人民升值问题。在当前
世界经济形势恶化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逆转的情况下,让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应当指出,人民币汇率水平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民币的汇率,同时还取决于中国出口增长形势预期和判断。是否升值应由中国自己来决定,任何国家无权干涉。同样,贬值也是不可取的。毫无疑问,我们应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我们中国不能忘记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中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顶住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其结果不仅使中国经济免受其害,同时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当前应特别强调的是,应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减轻汇率风险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负面影响,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变动来转嫁危机。
(七)、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无论从目前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从长远发展看,我们都应从战略角度,从放眼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与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沟通,充分发挥各有关国际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和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国际贸易新秩序,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多哈会谈的进程,使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早日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确认。
(八)、增强防范意识
面对繁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国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企业更应擦亮眼睛,认真总结,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相应对策,不使过去的悲剧重演。当前特别强调的是,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内需,同时要主动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要建立并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加强对外贸出口各个环节的监控与把握,以不断减少贸易壁垒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使我国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外贸环境中逐步走向成熟。
随着国际提出碳标签的经济的要求,向中国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中国现处在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在产业结构上严重处于劣势,对此,中国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自主创新,结合以上的措施,相信可以成为真正的贸易大国,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 徐声星: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反倾销[J].当代经济,2008(5)上.
[2] 陈姗姗: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8(7)上.
[3] 高永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J].国际贸易,2009(2).
[4] 王丽军、周世俭:中美经贸合作三十年[J].国际贸易,2009(1).
[5] 张军生、李俊、王颖:全球产业转移视角下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2009(10).
[6] 朱妮娜、吕世平:“轮胎特保案”与新贸易保护壁垒[J].国际贸易,2009(10).
[7] 籍佳婧: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8] 于文涛: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冲击及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9(1
[9]赵晓·再论中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国际经济评论,2005(3 - 4):6.
[10]严建苗·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动态,2002(5):66.
[11]苏国勋·从社会学视角看“文明冲突论”·社会观察,2004(8):27.
[12]胡鞍钢·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中关村,2006 (7):54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