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2.教育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展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和调动。这种教育的功能是()。
A.社会流动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7.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差异性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学习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1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1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方案
D.教学指南
12.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13.图1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恒常性
图1图形知觉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强化自我主动性
B.培养勤奋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获得亲密感
15.下列教师课堂行为中,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
A.对教学重点在语音语调上予以强调
B.发现个别学生上课走神时,立即点名批评
C.讲课前公布学生成绩
D.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
16.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将之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7.英语老师先教学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单词,再教羊肉、猪肉、牛肉、胡萝卜、
辣椒、西红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放入到前者的类中。这种知识学习属于()。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并列学习
18.当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时,小明感到无比兴奋、激动,心理学将小明此时的情感体验称为()。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19.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他的这种行为表现属于()。
A.强迫恐惧
B.强迫焦虑
C.强迫观念
D.强迫行为
20.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1.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眼光停留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从众效应
B.木桶效应
C.期待效应
D.投射效应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23.教学具有教育性。
24.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25.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2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2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29.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某市教育局最近出台一项改革措施,审查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益,对效益高的学校实行倾斜,加大投资的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等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然后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专家和学校三方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逐一进行评估,评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学校。高效益学校评出后,由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以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据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这项措施的出台将改变以往那种重点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局面,因为评估的结果很有可能表明,重点学校不一定等于效益高的学校,一般学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低的学校。
问题:
试运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评论该市教育局的这项改革措施。(18分)31.材料:
贾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
经典实验之一。他将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投中水下
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
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
L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其成绩相
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理论
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L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永下4英寸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被试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处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处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
问题:
(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4分)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分)
(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5分)
(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5分)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参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泛智”就是指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夸美纽斯还提出“把…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如《世界图解》《母育学校》等。
2.【答案】C。解析: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性、生产性、民族性等。永恒性指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历史性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教育的相对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题干表明了教育具有永恒性。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教肓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是常考知识点,通常的考查形式为给出一段描述性的话,判断该段话体现了哪种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性、生产性、民族性。永恒性主要是指教育与人类共始终;历史性主要是指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相对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生产性主要是指教育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民族性主要是指教育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时,有其民族性的特征。考生要注意区分这几个属性的区别。
3.【答案】A。解析: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4.【答案】D。解析: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1762)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教育学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教育学创立与变革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应主要识记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密: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卢梭与《爱弥儿》、康德与《康德论教育》、洛克与《教育漫话》、裴斯泰洛齐与《林哈德和葛笃德》、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与《人的教育》、斯宾塞与《教育论》、乌申斯基与《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5.【答案】B。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客观基础和特定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题干表述就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是常考知识点,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答案】C。解析: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其中,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7.【答案】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
别差异性等。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题干中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
8.【答案】D。解析: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表现为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品德水平
之间的矛盾。
9.【答案】C。解析:教学过程是―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教学具有间接性,即巍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教学具有引导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③教学具有简捷性,即学生所学知识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
10.【答案】A。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1.【答案】B。解析: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具体包括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是易混点,也是常考点。考生要准确识记两者的区别。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2.【答案】A。解析:关键期是最适宜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形成的时期。这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便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13.【答案】A。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感知为统一的整体。根据题干所述,人们会把图中的三个原形和三条折线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清晰反映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基本特征的考查多结合实际情境。此处对四个基本特征的实际应用进行总结:①知觉的理解性,例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②知觉的选择性,例如,人在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点阅读。③知觉的整体性,例如,“窥一斑而知全豹”。④知觉的恒常性,例如,我们熟悉某位身材高大的人,不会因为他站得远,看上去矮小,就把他知觉为一位身材矮小的人;在教室里,面对着你的一个窗户是方形的,其他几个窗户看起来不是方形的,但仍感知它们是方形的。
14.【答案】C。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婴儿期(零岁至一岁半)、儿童早期(一岁半至三岁)、学前期(三岁至六岁)、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青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成年早期(十八岁至三十岁)、成年中期(三十岁至六十岁)、成年晚期(六十岁以后)八个阶段。其中青年期所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常考知识点,考生要牢记各发展阶段特别是学龄期和青年期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学蛉期(六岁至十二岁)的主要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的主要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的人格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15.【答案】A。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应做到: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其次,教师应注意教室内的环境,例如,地面要干净,桌椅排列要整齐,教室的布置和装饰应当简洁朴素而富有教育意义等。最后,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②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首先,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做到抑扬顿挫,遇到重点、难点还要加强语气,伴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其次,极书应该做到运用有度、重点突岀、清晰醒目,必要时还要用彩色粉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A项的做法能够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B、C、D三项的做法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离开教学内容而关注其他因素。所以体现教师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是A项。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历年真题的常考点,考虫要了解两种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本题解析中阐述了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考生还应掌握有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宽严适度,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②培养间接兴趣。敎师应在一门课开始时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③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16.【答案】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鍵拥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将“乞力马扎罗山”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使用的是谐音联想法,属于记忆术的一种,所以这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常考知识点,考生要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常用策略。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千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组织策略包括归类策略和纲要策略。纲要策略主要包括主题纲要法和符号纲要法(做关系图)。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习者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资源利用策略。
17.【答案】A。解析: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当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抽象、概括包摄性高于新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时的知识学习。先学习蔬菜、水果、肉(概括程度高),再学习胡萝卜、芒果、羊肉(概括程度低)等单词,并要求学生把后者纳入前者的类别中,是将概括程度低的概念归属于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中,属于下位学习。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分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是易混点,需要考生准确识记。考生可以运用以下思路来理解这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可以杷概括程度高的知识看作“上位知识”,概括程度低的知识看作“下位知识”。例如,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两种知识中,三角形是上位的,等腰三角形是下位的;掌握金属的一般特性和分析金属铜和铁的具体特征这两种知识中,金属的一般特性是上位的,金属铜和铁的具体特征是下位的。在这一基础上,新学习的是下位的知识,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新学习的是上位的知识,这种学习就是上位学习。
18.【答案】B。解析: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活动的动力。解出难题,心里感到兴奋、激动,这种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属于理智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情绪情感的分类。情绪情感的分类是常考知识点,该知识点的考查往往结合实际的教育情境,该题就是典型例证。考生需要深入理解情绪情感的分类及其定义,并能够结合实际现象判断题干的情境属于哪一种情感类型。例如,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就是道德感;出现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情感属于理智感;出现与艺术相关的情感属于美感。
19.【答案】D。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恩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小东总是怀疑门没有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的行为属于强迫行为。
20.【答案】D。解析: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道德习惯是一种协调一致的近乎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一定的道德情境往往会引起连锁的道德行为反应,因此,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
21.【答案】C。解析:期待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题干中,教师提出难题,并把目光停留在优秀学生的身上,是一种希望优秀学生能够给出正确回答的期待,属于期待效应。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心理效应是常考知识点,考生要注意区分几种效应之间的区别。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已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木桶效应指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捅,其价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最长的板块,而是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二、辨析题
22.【参】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徳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徳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3.【参】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教学必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教学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过程一定会遵循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从这方面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敎育的过程。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具有教育性。
24.【参】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复述在长时记忆的存储中有很大的作用。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5.【参】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提高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两者的主要区别:①目的不同,惩罚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负强化的目的是激励良好行为的发生;②实施方式不同,惩罚是当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的,负强化是正在受惩罚的个体表现良好时使用的;③后果不同,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的,而负强化的结果是愉抉的。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26.【参】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从而形成信息伦理。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増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
(4)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实现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27.【参】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进行个别教育工作。
(5)组织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8.【参】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知识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的。③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③学习的情境性。
29.【参】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徂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但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已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
该市出台改革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审查义务教育办学效益,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率,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的资源利用,促进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该市教育局的措施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具体的施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唯分数论”“唯成绩论”,不利于义务教育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也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该市教育局出台的和措施必须以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为前提,以促进义务教育效率的整体提高为目的。
(2)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该市教育局在出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学校的均衡发展。
(3)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该市教育局的出台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应仅仅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标准。
(4)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均衡分配义务教育资源。该市教育局出台的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合理分配教育投入。
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31.【参】
(1)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概括化迁移理论(经验类化说)。
(2)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3)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4)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这给教师一定的教育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在学生的认知结构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概括,形成具有结构的内容,以增强知识对于新情境的适应性和可利用性。
在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方面,要做到:①精选教材。教师应在选择那些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的同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材原理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进行原理、规则的迁移应用。
在学习方法方面,教师讲授必要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对一般性的原理和规则的迁移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