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课提示:对应专题质量检测(五)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45分)
1.正常情况下,B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
A.是否能够增殖和分化
B.是否能与其他细胞融合
C.是否能使靶细胞破裂
D.是否能够合成蛋白质
解析: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来的,浆细胞不再具有能力;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属于蛋白质,B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但它在增殖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其他的蛋白质。
答案:A
2.最新一期西班牙《趣味》月刊载文称,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弄清楚了为什么热可以有效镇痛:当温度达到40℃时,人体细胞内部接收器就“燃烧”起来,切断了让身体感到疼痛的化学介质的道路。这里“让身体感到疼痛的化学介质”是人体体温调节中的( )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素
C.胰岛素 D.递质
解析:痛觉的产生需要经过反射弧来完成。兴奋通过反射弧时必然要经过突触,经过突触就要有化学递质来完成。
答案:D
3.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广泛存在于皮肤等结构中。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它会及时“通知”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科研人员已成功地用一个胚胎干细胞培育出了树突状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树突状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树突状细胞,将可能用于治疗癌症
C.树突状细胞与浆细胞一样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D.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都能识别病原体
解析:胚胎干细胞仅仅发育成了树突状细胞并没有发育成完整个体,不能体现其全能性;病原体侵入人体时,树突状细胞会及时“通知”T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据此可知,树突状细胞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浆细胞只能产生某种特定抗体,不可以识别病原体。
答案:B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不会涉及的是( )
A.Na+和K+的运输 B.胞吐
C.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受体的分解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有电信号就有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运输,递质的分泌属于胞吐,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就是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突触后膜的受体与神经递质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如果受体分解则兴奋将不能传递下去。
答案:D
5.在人体内,下面哪一组物质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 )
A.胰岛素和胰蛋白酶
B.甲状腺激素和呼吸酶
C.孕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D.生长激素和淀粉酶
解析:呼吸酶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其他激素或酶都是由专门的器官分泌,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6.下列有关激素调节及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可避免减产
B.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C.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
D.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不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油菜因收获的是种子而不是果实,因无法受粉故不可能产生种子,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只能促进其果皮(豆荚)的生长;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水平降低,故耗氧量会降低;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有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二者具有拮抗作用,共同维持内环境中血糖的相对稳定。
答案:C
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细胞在骨髓内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T细胞仅参与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
C.HIV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能力
D.当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与抗原结合
解析: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具有识别抗原、呈递抗原的作用,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可识别抗原、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及记忆细胞。
答案:B
8.如图为细胞间几种信息传递的模式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
B.若靶细胞是胰岛B细胞,当血糖含量为130 mg/dL时,下丘脑通过细胞3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效应是分泌胰岛素加快
C.若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细胞2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
解析:若细胞3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细胞2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
答案:C
9.在太空船上做如下实验处理:
有关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胚芽都出现生长现象
B.生长素浓度:a>c=d>b,①生长最快
C.生长素浓度:a>d>c=b,③生长最快
D.生长素浓度:a=b=c=d,①②③④生长状况基本相同
解析: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此现象在太空中也存在。水平放置的胚芽鞘其近地侧和远地侧由于失重而生长素浓度相同。
答案:B
10.如图是苹果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各阶段激素的变化情况,其中①是细胞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不同时期植物只受某一种激素调节
B.细胞素和生长素表现为拮抗作用
C.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和果实发育
D.乙烯只存在于成熟的果实中
解析:识别坐标曲线图时,首先要看清楚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然后理解关键点、转折点等的含义,最后明白整条曲线的含义。当图中有多条曲线时,要一一看清每条曲线的含义,不能被其他曲线干扰。观察该图,植物的生命活动不是单一激素而是多种激素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素与生长素共同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表现为协同作用。观察乙烯含量变化曲线可发现,成熟、衰老的果实中乙烯含量都较高。
答案:C
11.科学研究揭示,与病毒和肿瘤作战的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和长期保护的分工。当研究人员捕捉到刚刚分化的T细胞时,T细胞相反的两极分别生成了两类不同的蛋白,一类蛋白带有“战士”的分子标记,另一类则显示“记忆细胞”的特性,而记忆T细胞能潜伏多年,以防备未来的异物入侵。下列关于记忆T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地产生大量的抗体
B.记忆T细胞一旦产生就能够永久记忆
C.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D.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相比,细胞中的DNA相同,RNA不同
解析: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地产生大量的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抗天花病毒的记忆细胞可以存留一生,但并非所有的记忆细胞都可以存留一生,这也是脊髓灰质炎、乙肝等很多疫苗都需要加强的原因;呈递抗原的是T细胞,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T细胞会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和靶细胞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是同一受精卵细胞分化产生的,所以细胞中的DNA相同而RNA不同。
答案:D
12.在人脑内有一类只有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的“沉默突触”。科学家经过研究,破解了其中的沉默之谜。该类突触沉默的原因可能是(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突触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后膜有相应的受体识别。有结构但没有传递功能,说明要么缺乏受体,要么缺乏相应的神经递质。
答案:D
13.
位于人体内的神经元的功能分段,以模式图表示。下列据图分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突触一般不含有I部位的结构
B.I部位和Ⅳ部位均含有线粒体
C.神经元的细胞核一般存在于Ⅳ部位
D.一旦Ⅱ部位发生冲动,传导到Ⅳ部位,就能引发Ⅳ释放兴奋性递质
解析:I部位是神经元的细胞体,Ⅱ是细胞体与轴突连接的部位,Ⅳ是轴突末梢;突触有轴突末梢—细胞体类型;神经元的细胞核一般在I部位;神经冲动传到Ⅳ以后,可以引发Ⅳ释放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兴奋的产生过程和递质的释放都需要消耗线粒体中产生的能量,因此B正确。
答案:B
14.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破伤风杆菌外毒素可同时经①②③途径和⑤途径来刺激细胞3
B.物质a为抗毒素,并且只能由细胞4分泌
C.细胞2、细胞3不但来源相同,分化场所也相同
D.细胞4分泌的物质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解析:少数种类的抗原可直接经⑤途径来刺激细胞3,绝大多数的抗原经①②③途径作用于细胞3;物质a为抗体。对于此题来说应为抗毒素,并且只能由效应B细胞(细胞4)来分泌;细胞2(T细胞)、细胞3(B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细胞2在胸腺中分化、细胞3在骨髓中完成分化;单克隆抗体才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
答案:B
15.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导方向的图示是( )
解析: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前是处于兴奋状态,膜电位应该是外负内正。突触后膜接受该递质后并没有兴奋而是抑制,所以后膜电位没有变化仍然还是外正内负。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导。
答案:B
16.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B.③与④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加,产热量增加
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⑤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解析:⑥过程表示寒冷刺激感受器并产生兴奋,兴奋传到下丘脑;①代表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作用于垂体,②代表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并作用于甲状腺,③代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④代表下丘脑发出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其分泌肾上腺素,以上③④两种激素均作用于骨骼肌和内脏,促进产热过程,属于体温调节过程。⑤表示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由此可见,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所以C错。
答案:C
17.(2009年高考山东理综)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解析:考查自身免疫病及其防治措施,兼顾考查同学们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题意可知肌无力的原因是兴奋不能通过神经肌肉突触传递至肌肉组织,导致肌肉不能收缩。如果抑制了抗体的产生,则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能正常接收递质的刺激,肌肉就能进行正常的收缩,所以A项正确;因递质受体被破坏,注射再多的神经递质也无法使兴奋传递至下一个细胞,所以B项错误;受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注射的受体蛋白只能存在于血浆或组织液中,不能增加膜上受体数量,所以C项错误;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免疫功能过强所致,注射淋巴因子后,在淋巴因子的刺激下,B细胞能产生更多抗体,只能加重病症,所以D项错误。
答案:A
18.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体温调节。人体在各种环境下,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体温基本保持稳定。在寒冷环境中,人体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为维持体温恒定,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加快,耗氧量升高,人体产热也大量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和立毛肌收缩,减少散热。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9.(10分)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下面两图表示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
(1)图1中MHCⅡ分子是细胞膜表面的一种________,它有________作用。
(2)图1中的B细胞形成M、E细胞是细胞________的过程,M、E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
(3)图1中E细胞的作用是分泌__________,主要参与________免疫。
(4)图2中C、D两个过程表示________。若侵染A细胞的病毒是艾滋病病毒(HIV),当A细胞逐渐消耗殆尽时,图1中的免疫方式是否会受到较大的影响?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示特点可以判定图1为体液免疫,图2为细胞免疫。图1中MHCⅡ分子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受体,它具有识别的作用;B细胞是通过增殖分化形成M、E细胞的,它们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是因为都是由B细胞经有丝而来,在过程中,染色体经复制后再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故染色体数目相同;E细胞为浆细胞,其作用是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图2中C、D两过程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若A为艾滋病病毒,其宿主细胞为T细胞,当T细胞被严重摧残时,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的呈递作用将大大减弱,使体液免疫受到较大影响。
答案:(1)糖蛋白 识别
(2)增殖、分化 M、E细胞是由B细胞有丝而来,过程中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3)抗体 体液
(4)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会
20.(15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用不同培养液处理萌发的绿豆,以观察其对不定根发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1)根据上表各项分析,①的各项数据均高于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若用浓度为260 μmol/L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绿豆芽,预期不定根平均长度与⑤比较将会________。
(3)上述实验可作为对照组的处理项是______(填序号)。
(4)据上表数据分析,________溶液对绿豆产生不定根的诱导效应与85 μmol/L~170 μmol/L生长素溶液的效果相当。
(5)青少年食用豆芽,豆芽中所含的生长素会不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菜豆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为验证根的生长也具有顶端优势(菜豆根为直根系,有主根和侧根之分),某实验小组设计方案如下:
①取已萌发并长出根(约2 cm)的菜豆种子30粒,均分为A、B、C三组;
②A组切除主根根尖,B组用锡箔小帽套住根尖,C组保持完整,三组均放在适宜的相同条件下培养;
③3~4天后观察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目的,修改实验方案中步骤②的不妥之处:________。
(2)遵照修改后的方案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预测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
(4)利用植物幼苗的根还可做哪些实验?(至少写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
解析:Ⅰ.根据实验的目的及实验结果分析,幼嫩和老的植物茎叶研磨后分离得到的提取液中有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中幼嫩的植物茎叶研磨后分离得到的提取液中生长素浓度较高,对不定根的诱导效应强,其浓度效应应与85 μmol/L~170 μmol/L的生长素溶液相当;豆芽中的生长素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因人体内的生长激素与生长素的成分不同。
Ⅱ.实验Ⅱ是验证根的生长也具有顶端优势,因此B组的处理是多余的,因为根生长在土里,正常情况下不会受到光的照射,没有必要用锡箔小帽套住根尖,根据修改后的方案,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A组主根不生长,侧根多而且快速生长,C组的主根快速生长,根据A、C两组对照,可以说明根的生长具有顶端优势现象,利用幼苗的根还可以做根的向性运动、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等实验。
答案:Ⅰ.(1)植物体内幼嫩的茎叶生长素含量多,能促进生根和根的生长
(2)短 (3)⑥
(4)幼嫩的植物茎叶研磨后分离得到的提取液
(5)不会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生长激素与植物生长素成分不同
Ⅱ.(1)删除B组
(2)A组主根不生长,侧根多而且快速生长;C组主根快速生长
(3)根的生长具有顶端优势现象
(4)根的向性运动 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
21.(15分)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时,保健品市场常出现很多脑保健品,有些产品是通过给大脑持续补充磷脂酰胆碱,有效合成记忆传递因子——乙酰胆碱(Ach)。当脑里乙酰胆碱浓度增高时,信息传递快,记忆增强,思维敏捷。下图为实验人员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简图,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灵敏反应时间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突触小泡)。
(1)写出图中①~④的结构: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下表为在不同浓度的Ach刺激下,C、D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
①C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D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轴突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靠近突触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及其泡内物质的形成与细胞内的________(细胞器)有关。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与细胞膜的________有关。神经调节中神经递质的作用是________。
解析:(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细胞核、线粒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2)由于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的传导,故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但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受神经递质浓度的制约,随Ach浓度的升高,促进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为了排除突触小泡中递质的释放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时要除去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4)突触小泡及其泡内物质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神经递质的功能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答案:(1)①细胞核 ②线粒体 ③突触前膜 ④突触后膜
(2)①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②随Ach浓度的升高,促进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排除突触小泡中递质(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4)高尔基体 流动性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22.(10分)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人们通过实验陆续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学说”,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之间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联系的。
(2)人处于悲伤、紧张等感知刺激下,易受病毒感染。由图可知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以静脉注射环磷酰胺(能使抗体浓度下降)作为非条件刺激,口服糖水为条件刺激,观察动物对特定抗原的反应,发现一旦建立条件反射后,仅口服糖水就能引起抗体浓度的下降,这种条件反射抑制了______________免疫应答。
(4)生长激素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两者的相互________________作用,使机体免疫功能保持正常。
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三大系统之间通过激素、免疫因子、神经递质相联系。(2)由图中信息可知悲伤、紧张等感知刺激首先刺激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而最终易受病毒感染,可知是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这两者之间通过神经递质相联系。(3)本题只需根据“仅口服糖水就能引起抗体浓度的下降”,而抗体是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因此这种条件反射抑制了体液免疫应答。
答案:(1)激素、神经递质、免疫因子(或信息分子)
(2)通过神经递质影响免疫系统,使免疫能力下降
(3)体液 (4)拮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