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每个人都想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想吃自己想吃的,自己不想吃的就坚持不要,其实这只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之上,是自己想要而已,其实这恰是人生的不幸,因为生活中给我们的却不那么尽如人意,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因为有“我”,所以才有一切烦恼,一切的根源都是从“我”而出发,那么“我”就要去承受那个后果,而后果都和意愿相违,这样我们就会痛苦,就像我们听一位讲课,我们会去拿我们的标准和知见去审判,如果不是我们想听的话,我们就把这位挡在门外,其实不是我们把挡在门外,是把我们挡在门外,是老天把我们挡在法的门外,因为我们还没有资格,还没有那个福报,没有那个缘分去听闻法的内涵,但是我们会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就是这种聪明害了自己,有一句话叫“耳聪目明”,这是一种明白的状态,而不是自我的小聪明,所以当我们真的想要修行,想要求解脱时,我们就要有一颗谦卑的心态,因为谦卑心是求道的根本,不然因为我们的傲慢,我们就被上天的能量剔除了,这种剔除就是择种留良的意思。
如果我们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因缘,走到一位的身边,我们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我们要懂得尊敬,要有一颗恭敬心,因为这种恭敬并不是对那位的,而是对你自己的,因为这是你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我们总是想听到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自己不曾听过的,要么就是给自己讲一点深奥的,我们都是从自我开始出发,却不知道照顾一下共体的场态,照顾一下大家的利益,照顾一下整体需要什么,如果我们懂得将心比心,我们把每一个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我们就会在乎别人的情感了,就像我们有小孩的时候,我们带小孩去上学,有时我们会陪着小孩听老师在哪里讲,其实老师讲的我们也知道,但是因为我们的小孩需要,所以我们有耐心在那里陪伴,这是什么原因呀,这是因为我们对小孩的成长负责任,我们有这样一颗心去对待自己认为重要的人,但是对于别人我们却没有,这恰就说明我们的心还不到位,我们的心量还太小,我们心中除了自己的小家,基本没有一个更大家,我们还想“出家”,还想要“修行”,这种心态肯定也没会有什么结果,仁者爱仁,因为我们心中没有那个真正的仁,所以我们就是一个“在家人”,我们不曾走上修行之路,我们还在修行的门外,因为我们的心里装着的还只是自己。
所以我们必须去调整自己的情感,我们必须能随时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去感受当下的因缘,把我们的情感调整到有理解力和有同情心的状态,我们才会收获我们想要的,我们才能听懂那位话里的意思,因为话语的表面就只是文字,而文字的背后却有一颗心在作用,我们能感受到那颗心,我们能听懂那颗心到底在说什么吗?这种心灵的语言,我们却是不懂,就像有时候我们在KTV里唱歌,声音非常大的时候,我们在桌子上放的空瓶子都会有振动的感觉,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在发出声音,我们也在展示能量的振动,当我们听到时,我们不但听到了语言的表达,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能量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共振下的荡迪,关键是因为我们心的不到位,我们体会不到这种振动,所以我们没有福气呀,我们和法失之交臂呀,我们听不懂所说的话,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心灵障碍住了,我们在自己的心里设制了一道防线,把一切我们认为不需要的东西挡在门外,但就是我们所挡在门外的东西,里面真的有我们需要的东西,这就是愚昧,这就是无知呀。
我们就要有这样的觉悟,我们要在生活的每个机缘中,试着去放下自己看看,这种警觉如果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看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妙觉的存有,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稀里糊涂的,他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对他来说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根本不可能开悟,但是我们却追求着开悟,这就是背道而驰,即使那个开悟的机缘到来了,我们因为自己内在觉性的粗糙,也会不知道,也会错过,就跟一个人没有灵灵明明的觉受,即使他在那里打坐静观,一会儿就回高老庄了,进入了梦乡,纷繁的妄念不断,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来一个灵感,我们怎么能抓得住呢?当我们不聚精会神,不专注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断的走神,我们能听到什么,我们就什么也听不到,虽然我们也坚持下来了,听到课程结束的时候,但是我们真的听到了什么呀,对于这样的人,听了也是没听,因为他的心不在这里,他的心去天国了,相对这些人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这个灵性知觉,它是非常的灵敏,非常的机警,修行人就是为了得到这个灵性知觉,就是为了发挥这个灵性知觉,而不应该是笨笨傻傻的、痴痴呆呆的,这样有什么用呀,虽然我们要走过这样一个过程,但不能在这种状态里感觉就是了,在这种愚痴的状态下不出来,我们会贪图那种打坐时的享受,我们会用这样一个机会偷懒,修到罗汉果的境界的人就比较不那么积极主动,他们那个大爱出不来,爱心出不来,比较不关心别人的事,自己只要舒服了,就可以了,在这种所谓的自觉状态里,知步不前了,其实这个也绝不是自觉的境界,这是一种思想的误区,但是这种小乘境界的人他也不去冲撞别人的事情,也不会太过显现自己,他就是比较安位守己,他喜欢独外,保留自己的个性,比较不容易融入共性,但是这不是菩萨的境界,因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菩萨就是进入共体,只是进入共体,才能回归一体,那是最终的回归,这就是那之路,不为自己的享受,不为自己的清闲,而为了众生的福祉,去做利他的行为,苦我一人,乐千万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利乐有情,名为“菩提萨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