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3分)小昊是初二的学生,他对自己身体所涉及的物理量进行了估计,你认为最接近的是()
A. 质量5kg B. 密度13.6×103kg/m3
C. 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是500N D. 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500Pa
2.(3分)关于物质的质量和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A. “神六”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质量变小
B. 体温计示数升高时,体温计内的水银质量变大
C. 体育课上用了多年的铅球,表面已磨损,但质量没有改变
D. 容器中装有100g水,若将它全部凝固成冰,密度变小
3.(3分)如图是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时做出的图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若V甲=V乙则m甲<m乙
B. 若m甲=m乙,则V甲>V乙
C. 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D. 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
4.(3分)下面四个图表示力能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A.
小松推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
B.
撑杆跳高运动员将杆压弯
C.
铁球经过磁铁附近做曲线运动
D.
小松百米冲刺的时候
5.(3分)如图所示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钢球没有随塑料片一起运动是因为钢球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B.
汽车超速行驶达180km/h时,安全气囊有可能“蹦”出来
C.
被打出去的那个棋子是因为没有惯性
D.
松了的锤头能紧套在锤柄上,是利用锤柄有向下运动的惯性
6.(3分)如图,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 小红对墙的推力和墙对小红的推力
B. 小红受到的重力和墙对小红的推力
C. 小红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小红的支持力
D. 小红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小红的支持力
7.(3分)小江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艘小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他推船时,船对他没有推力
B. 他推船时,他能使自己坐的船保持静止
C. 他坐的船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是因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 他把另一艘船推动,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8.(3分)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
推土机装有宽大的履带 B.
破窗锤的敲击端做成锥状
C.
火车轨道上铺枕木 D.
平板货车的轮子多又宽
9.(3分)如图,关于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正确的是()
A.
该图用力捏车闸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B.
该图冰壶运动中,运动员利用减小对冰面的压力来减小摩擦
C.
该图机器安装滚珠轴承是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D.
该图门轴的合页加润滑剂是为了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
10.(3分)不属于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A.
排水管的U形“反水管”
B.
用注射器吸取药液
C.
用吸盘搬运玻璃
D.
用离心式抽水机把水抽到高处
11.(3分)用水平风吹如图四个模型,空气对模型下表面的压强大于上表面的压强的是()
A. B. C. D.
12.(3分)在一支平底试管内装入适量铁砂,先后放入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试管在乙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大
B. 试管在乙液体中排开液体的质量较小
C. 试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D. 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二.填空作图题(共25分)
13.(5分)小荣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g 100 200 300 500
重力G/N 1 2 3 4 5
(1)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3)在图中画出钩码静止时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4)由图象可得结论.
14.(5分)如图是小玲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见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选填“远”或“近”);
(3)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请在图①中画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
(4)由上面实验可推理得出结论.
15.(3分)如图,图钉尖的面积是5×10﹣8m2,图钉帽的面积是1×10﹣4m2,松木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手指至少要用N的力图钉尖才能进入松木.此时,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图钉尖对松木的压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依据是.
16.(4分)(1)如图甲是一个上下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然后在上、下开口处蒙上了绷紧程度相同的橡皮膜,将此装置置于图乙的水中,上面的橡皮膜由于水压的作用形变如图,请在图乙中大致画出此时下面橡皮膜的形变情况(要能反应出此位置的水压的方向和大小);
(2)小张用如图丙的容器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隔板两侧装有同种液体,此时橡皮膜向凸出(选填“左”或“右”),原因是;
(3)如图丁,A、B两个体积相同的物体放在水中,水对A的上下表面压力差水对B的上下表面压力差(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7.(4分)(1)如图1 是在A地点测量大气压值实验图,管上方真空,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当将整个装置移到另一B地点,发现里面的水银柱变短了,说明B地点的大气压A地点的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A地点水的沸点是98℃,则B地点水的沸点(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98℃.
(2)小强利用自制气压计研究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他将气压计如图2从1楼带到17楼的过程中,观察到管内水柱的高度发生变化,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大致得出结论.
楼层 1 5 9 13 17
管内与瓶内水面的高度差/cm 5 5.35 5.76 6 6.3
18.(4分)小群用弹簧测力计、石块、空小桶、水和垫了木块的烧杯进行了四个步骤的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在步骤b中,石块所受浮力是N;
(2)在步骤c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该是N;
(3)实验中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四个步骤的实验顺序应该是;
(4)石块的密度是kg/m3.
三.解析题(共18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演算过程及结果都要在数字后面写上正确的单位.
19.(9分)小琳把一块体积为200cm3的冰块放进一底面积为30cm2的圆柱形容器中.问冰块完全熔化成水后.(g=10N/kg,ρ水=1.0×103kg/m3,ρ冰=0.9×103kg/m3)
(1)水的质量是多少g?
(2)水的体积是多少cm3?
(3)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水未溢出)是多少Pa?
(4)小琳又利用这杯水和两个吸管,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如果往B管中吹气,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涉及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20.(9分)如图甲,底面积是0.01m2,高0.2m的长方体木块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质量为1.2kg.(ρ水=1.0×103kg/m3,g=10N/kg)
(1)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木块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把木块放在水中,静止时如图乙,请画出木块竖直方向上受到力的示意图,并求木块排开水的体积.
四.实验探究题(共21分)
21.(5分)小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1)她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如图.
方案二:木块与弹簧测力计相连,弹簧测力计水平固定,通过细绳水平拉动木板,如图.
①用方案一实验时,应该拉动木块作 运动.
②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更易于操作的是(填“方案一”,“方案二”).
(2)按方案一操作,匀速拉动木块时,测力计示数是2N,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N.
(3)按方案二操作,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为了改变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准备了4块完全相同的木块,每次将木块叠放,通过多次实验,她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木块个数 1 2 3 4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 4 6 8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4)小黄还想探究滑动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她将木块沿竖直方向锯掉一半,测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变为原来的一半.她由此得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滑动摩擦力越小.你认为她的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22.(7分)小梓和小轩要比较甲、乙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
(1)小梓把压强计的探头分别浸没在图1甲乙两种液体中,发现两次对比实验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相同,你认为他的实验(选填“能”或“不能”) 辨别出液体密度的大小,因为;由实验可知,ρ甲ρ乙.(选填:“>”、“<”或“=”).
(2)小轩找了一个金属块,将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金属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2甲、乙所示,则金属块在甲中所受浮力为N;小轩认为从图中即可判断出甲乙液体密度的大小,他的判断依据是;若剪断图乙中的细线,金属块将(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判断依据是.
广东省广州市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3分)小昊是初二的学生,他对自己身体所涉及的物理量进行了估计,你认为最接近的是()
A. 质量5kg B. 密度13.6×103kg/m3
C. 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是500N D. 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500Pa
考点: 重力大小的估测.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解:
A、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比成年人的质量小一些,在50kg左右.不符合实际;
B、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也是1.0×103kg/m3.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G=mg=50kg×10N/kg=500N左右.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体重在500N左右,站立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500cm2=0.05m2,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p===104Pa.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 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2.(3分)关于物质的质量和密度,说法正确的是()
A. “神六”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质量变小
B. 体温计示数升高时,体温计内的水银质量变大
C. 体育课上用了多年的铅球,表面已磨损,但质量没有改变[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D. 容器中装有100g水,若将它全部凝固成冰,密度变小
考点: 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 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质量的定义要有正确的理解,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关键是抓住“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解答: 解:A、“神六”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只是位置变了,但质量不变,故A错误;
B、体温计示数升高时,体温计内的水银受热膨胀,体积增大,但质量不变,故B错误.
C、铅球表面磨损以后,其所含的物质减少,则质量减少;故C错误.
D、水结成冰以后质量不变,所以m冰=m水=100g,体积变大,由ρ=可知密度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及其特性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温度、位置、状态均无关系,从而加深对质量定义的理解.
3.(3分)如图是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质量跟体积关系时做出的图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若V甲=V乙则m甲<m乙
B. 若m甲=m乙,则V甲>V乙
C. 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D. 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小
考点: 密度的大小比较.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图像综合题.
分析: 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2)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3)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 解: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所以该图象反映的是质量随体积变化图象,因为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该图象也是密度图象.
A、若V甲=V乙则m甲>m乙,选项A错误;
B、若m甲=m乙,则V甲<V乙,选项B错误.
C、在体积相同时,甲和乙的质量不同,则甲和乙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选项C正确;
D、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即为甲的密度,在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比乙的大,则甲的密度比乙的大,选项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密度概念及应用数学函数图象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图象问题时,可采取控制变量思想,取相同体积来比较质量或取相同质量为比较体积.
4.(3分)下面四个图表示力能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A.
小松推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
B.
撑杆跳高运动员将杆压弯
C.
铁球经过磁铁附近做曲线运动
D.
小松百米冲刺的时候
考点: 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或运动方向有一者变化或同时变化,都属于运动状态的变化.
解答: 解:A、小松推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木箱的运动状态和形状都未变化,A错误;
B、撑杆跳高运动员将杆压弯,杆的形状发生变化,B正确;
C、铁球经过磁铁附近做曲线运动,铁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小松百米冲刺的时候,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这是运动状态的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了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区别.
5.(3分)如图所示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钢球没有随塑料片一起运动是因为钢球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B.
汽车超速行驶达180km/h时,安全气囊有可能“蹦”出来
C.
被打出去的那个棋子是因为没有惯性
D.
松了的锤头能紧套在锤柄上,是利用锤柄有向下运动的惯性
考点: 惯性.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1)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时,总保护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答: 解:A、打击塑料片,钢球没有随塑料片一起运动是因为钢球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只有汽车受到撞击时,安全气囊才有可能“蹦”出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打击一摞棋子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去的那个棋子由于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其余棋子由于惯性而竖直下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锤柄撞在板凳上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因此能紧套在锤柄上,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惯性的相关知识,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6.(3分)如图,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 小红对墙的推力和墙对小红的推力
B. 小红受到的重力和墙对小红的推力
C. 小红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小红的支持力
D. 小红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小红的支持力
考点: 平衡力的辨别.
专题: 应用题;运动和力.
分析: (1)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解答: 解:A.小红对墙的推力和墙对小红的推力,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A不正确;
B.小红受到的重力和墙对小红的推力,两个力大小不一定相等,且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符合二力平衡条件,故B不正确;
C.小红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小红的支持力,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
D.小红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小红的支持力,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不正确.
故选C.[来源:学,科,网Z,X,X,K]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衡力的辨别,学习中特别要注意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是否作用于同一物体.
7.(3分)小江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艘小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他推船时,船对他没有推力
B. 他推船时,他能使自己坐的船保持静止
C. 他坐的船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是因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 他把另一艘船推动,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考点: 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根据以下知识分析答题: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 解:他推船时,船会给他一个反作用力,同时他坐的船会向后退,AB错误;
由于受到水的阻力作用,阻力与船运到的方向相反,所以他坐的船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C错误;
他把另一艘船推动,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船由静止变为运动,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力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8.(3分)下列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
推土机装有宽大的履带 B.
破窗锤的敲击端做成锥状
C.
火车轨道上铺枕木 D.
平板货车的轮子多又宽
考点: 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1)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解答: 解:A、推土机安装履带,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路面的压强,不符合题意;
B、破窗锤的敲击端做成锥状,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符合题意.
C、铁轨铺在枕木上,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路基的压强,不符合题意;
D、平板货车的轮子多又宽,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这是一道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物理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大或减小压强,要学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才是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解答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
9.(3分)如图,关于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正确的是()
A.
该图用力捏车闸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B.
该图冰壶运动中,运动员利用减小对冰面的压力来减小摩擦
C.
该图机器安装滚珠轴承是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D.
该图门轴的合页加润滑剂是为了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
考点: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专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分析: (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小,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2)减小摩擦的方法: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考虑,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摩擦力.
(3)增大摩擦的方法: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考虑,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代替滚动摩擦力.
解答: 解:A、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A错误;
B、冰壶运动中,这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的,故B错误;
C、机器安装滚珠轴承是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故C正确;
D、往门轴的合页加润滑油,这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的,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 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生活处处有物理,我们要认真观察、思考我们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0.(3分)不属于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A.
排水管的U形“反水管”
B.
用注射器吸取药液
C.
用吸盘搬运玻璃
D.
用离心式抽水机把水抽到高处
考点: 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专题: 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 大气压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气压差产生的压力差,常见的有吸管吸饮料、吸盘吸玻璃、注射器吸药液、钢笔吸墨水、活塞式抽水机抽水等;分析时注意比较内外压强差.
解答: 解:A、排水管的 U 形“反水弯”利用了连通器原理,与大气压无关.符合题意;
B、用注射器吸取药液,先吸走了管中的空气,使管内气压减小,药液是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针管的,所以是利用了大气压.不符合题意;
C、用吸盘搬运玻璃,是因为将吸盘内的空气抽出,大气压能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上,所以是利用了大气压.不符合题意;
D、离心泵工作时,泵壳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是大气压将水压入泵壳中,再通过叶轮将其甩到高处的,所以是利用了大气压;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大气压相关的事例在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应该学会从原理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平时学习中注意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
11.(3分)用水平风吹如图四个模型,空气对模型下表面的压强大于上表面的压强的是()
A. B. C. D.
考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专题: 应用题;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 流体压强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根据这一规律可分析图中的情形.
解答: 解:A、相同时间内,风经过模型上方的路程大于模型下方的路程,模型上方的风速大于下方的风速,模型上方的压强小于模型下方的压强,符合题意;
B、相同时间内,风经过模型上方的路程小于模型下方的路程,模型上方的风速小于下方的风速,模型上方的压强大于模型下方的压强,不符合题意;
C和D、C和D上方和下方的形状相同,相同时间内,风经过模型上方的路程等于模型下方的路程,模型上方的风速等于下方的风速,模型上方的压强等于模型下方的压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是一条重要的变化规律,而流速的大小受机翼形状的影响.
12.(3分)在一支平底试管内装入适量铁砂,先后放入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试管在乙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大
B. 试管在乙液体中排开液体的质量较小
C. 试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D. 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浮沉的应用.
分析: (1)由图可知试管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判断排开液体的质量关系;
(3)同一支装入适量的铁砂的平底试管在两液体中都漂浮,受到的浮力相等、都等于自身重力;
(4)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判断两液体密度的大小.
解答: 解:
(1)由图可知试管在乙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小,故A错;
(2)∵F浮=G排=m排g,
∴试管排开的液体质量相等,故B错;
(3)∵同一支装入适量的铁砂的平底试管在两液体中都漂浮,
∴试管受到的浮力:
F甲=F乙=G试管,故C错;
(4)∵F浮=ρ水V排g,排开的液体体积V甲>V乙,F甲=F乙,
∴ρ甲<ρ乙,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漂浮条件、液体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属于难题,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区分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决定浮力大小的是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决定液体压强大小的是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
二.填空作图题(共25分)
13.(5分)小荣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g 100 200 300 400 500
重力G/N 1 2 3 4 5
(1)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来源:学|科|网]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3)在图中画出钩码静止时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4)由图象可得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或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
考点: 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每一栏中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都是固定的数值,设表格中空白处的物理量为m,选二、三、四、六栏中的任一组数据与第五栏中的物理量建立等式,求出空白处的数字;
(2)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3)将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作用点都在物体的重心上,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拉力方向竖直向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
(4)分析图象,得出图中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解答: 解:(1)根据第四、五列数据列出等式:=,解得:m=400g.
(2)根据表中数据对应坐标(100g,1N)(300g,3N)(400g,4N)(500g,5N)在图中描点,并用平滑的线将描绘的点连接起来,画出图象如下图所示:
(3)钩码受重力和拉力作用,拉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G=F=2N,重力从重心竖直向下画,标出符号G=2N;拉力从重心竖直向上画,标出符号F=2N,注意两个力大小相等,所画的长度要相等,如下图所示:
(4)由图象知,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可得物体所受重力与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或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
故答案为:(1)400;(2)见上图;(3)见上图;(4)物体所受重力与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或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
点评: 本题是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关系的探究过程,考查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作图能力及概括能力,是一道综合性题目,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作图时一定要细心,规范作图.
14.(5分)如图是小玲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见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远(选填“远”或“近”);
(3)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非平衡力(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请在图①中画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
(4)由上面实验可推理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 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小车在毛巾、棉布、木板上的运动是实际实验,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运动是推理,是理想实验;
(2)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3)由于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作用,所以小车最后会停下来;
(4)经过推理便可得出运动的物体若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 解:(1)由图示可知,.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故ABC错误,D正确;
(2)由图知,表面越光滑,小车受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远;
(3)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摩擦力阻力的作用,受力不平衡,如图所示:
[来源:学_科_网]
(4)由此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若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D;(2)远;(3)非平衡力;见上图;(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 这一实验再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过程,最后的环节属于理想实验法,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物理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的分析.
15.(3分)如图,图钉尖的面积是5×10﹣8m2,图钉帽的面积是1×10﹣4m2,松木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手指至少要用0.25N的力图钉尖才能进入松木.此时,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小于图钉尖对松木的压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依据是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考点: 压强大小比较.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1)知道松木能承受的最大压强和受力面积,利用压强公式求松木受到的压力;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和钉尖对松木的压力相等,可得手指施加的最小力.
(2)图钉将外力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进行传递,压力通过钉帽、钉尖传递给墙壁,大小不变.判断手对图钉帽和图钉尖对木板受力面积的大小关系,再利用公式p=判断压强的大小关系.
解答: 解:
(1)∵p=,
∴钉尖对松木施加的最小力:
F=pS=5×106Pa×5×10﹣8m2=0.25N,
∵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和钉尖对松木的压力相等,
∴手指施加的最小力为0.25N;
(2)手对图钉帽的压力等于图钉尖对木板的压力,等于人施加的力.
由公式p=可知,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手对图钉帽的受力面积大,其产生的压强小,图钉尖对木板的受力面积小,其产生的压强大,
所以,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小于图钉尖对木板的压强.
故答案为:0.25;小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固体对压力的传递特点及熟练应用压强公式p=,解题关键是明确固体在处于平衡状态时,能够等值的传递外加压力,但压强的传递是非等值的,它随受力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16.(4分)(1)如图甲是一个上下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然后在上、下开口处蒙上了绷紧程度相同的橡皮膜,将此装置置于图乙的水中,上面的橡皮膜由于水压的作用形变如图,请在图乙中大致画出此时下面橡皮膜的形变情况(要能反应出此位置的水压的方向和大小);
(2)小张用如图丙的容器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隔板两侧装有同种液体,此时橡皮膜向左凸出(选填“左”或“右”),原因是液体密度相同,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如图丁,A、B两个体积相同的物体放在水中,水对A的上下表面压力差等于水对B的上下表面压力差(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考点: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浮力的利用.
专题: 压强和浮力.
分析: 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故橡皮膜的形状由玻璃管所受的液体压强大小决定.
解答: 解:(1)由于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下端的玻璃管浸入液体的深度大,其所受的液体压强大,上端所受的液体内部压强小.故据此分析可得答案,见下图.
(2)由图可知:橡皮膜向左,
原因是:隔板两侧装有同种液体,液体密度相同,而右边的液面高,根据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对隔板上的橡皮膜产生的压强大.
(3)由p=ρgh可知,水对正方体的上下表面压力差为△F=F向上﹣F向下=p向上s﹣p向下s=ρgh下s﹣ρgh上s=ρgLs=ρgV,
A、B两个体积相同的物体放在水中,深度不同,水对A、B的上下表面压力差都等于ρgV,
故答案为:(1)如图;(2)左;液体密度相同,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等于.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液体特点的掌握和运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7.(4分)(1)如图1 是在A地点测量大气压值实验图,管上方真空,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75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当将整个装置移到另一B地点,发现里面的水银柱变短了,说明B地点的大气压小于A地点的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A地点水的沸点是98℃,则B地点水的沸点小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98℃.
(2)小强利用自制气压计研究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他将气压计如图2从1楼带到17楼的过程中,观察到管内水柱的高度发生变化,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大致得出结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高度越高,气压越小).
楼层 1 5 9 13 17
管内与瓶内水面的高度差/cm 5 5.35 5.76 6 6.3
考点: 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专题: 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 (1)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差应是垂直高度,而不是水银柱的长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水的沸点则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2)大气压不是一成不变的,与高度、天气都有关,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解答: 解:(1)图中750mm高度才是水银柱的垂直高度,它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大小相等;水银柱变短说明气压减小了,而气压的减小会使水的沸点降低,所以当将整个装置移到另一B地点,发现里面的水银柱变短了,说明B地点的大气压小于A地点的大气压,如果A地点水的沸点是98℃,则B地点水的沸点小于98℃;
(2)由实验可知:当拿着该装置从1楼带到17楼的过程中,细管中的水柱将逐渐升高;表明随高度的增加,细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增加,因瓶内的气压等于大气压加上细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所以大气压减小,故由此可知:离地面越高,大气压越小.
故答案为:(1)750;小于;小于;
(2)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高度越高,气压越小).
点评: 此题考查了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观察方法,以及水的沸点与气压大小的关系等.
18.(4分)小群用弹簧测力计、石块、空小桶、水和垫了木块的烧杯进行了四个步骤的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在步骤b中,石块所受浮力是1N;
(2)在步骤c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该是3N;
(3)实验中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四个步骤的实验顺序应该是dabc;
(4)石块的密度是2.6×103kg/m3.
考点: 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通过图a的弹簧测力计可读出石块的重力;通过b与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差可求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图c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小桶的重加石块的浮力;用小桶接水前,应先测出其重力.根据石块的重力求出其质量,由浮力公式求出它的体积,最后由密度公式求出其密度.
解答: 解:(1)由图a可知,石块的重力G=2.6N;由图b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
则石块所受的浮力F浮=2.6N﹣1.6N=1N;
(2)由图c可知,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N;
(3)因为小桶重为2N,排开水的重力等于石块所受的浮力,所以图c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N+1N=3N;为了避免实验错误,在小桶接水前,应先测出其重力,所以合理的实验顺序为dabc.
(4)∵G=mg,∴石块质量m=;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1N,∵F浮=ρ水gV排,
∴石块的体积V=V排=,石块的密度ρ=====2.6×103kg/m3;
故答案为:(1)1;(2)3;(3)d a b c;(4)2.6×103.
点评: 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明确每次测量的目的,知道弹簧测力计每次示数间的关系,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样才能通过数据分析出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解析题(共18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演算过程及结果都要在数字后面写上正确的单位.
19.(9分)小琳把一块体积为200cm3的冰块放进一底面积为30cm2的圆柱形容器中.问冰块完全熔化成水后.(g=10N/kg,ρ水=1.0×103kg/m3,ρ冰=0.9×103kg/m3)
(1)水的质量是多少g?
(2)水的体积是多少cm3?
(3)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水未溢出)是多少Pa?
(4)小琳又利用这杯水和两个吸管,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如果往B管中吹气,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涉及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考点: 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的压强的计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专题: 密度及其应用;压强、液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 (1)已知冰的体积和密度,求质量,利用密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冰和水的质量前后不变.
(2)利用密度公式变形计算水的体积.
(3)根据水的体积和容器底面积,可求出水的深度,利用p=ρgh可求得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4)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解答: 解:(1)∵ρ=,
,m水=m冰=180g;
(2)∵ρ=,
∴,
(3)=6cm=0.06m,[来源:学科网]
p=ρgh=1.0×103kg/m3×10N/kg×0.06m=600Pa;
(4)如果往B管中吹气,会看到水面上升(或水成雾状喷出),
因为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答:(1)水的质量是180g;
(2)水的体积是180cm3;
(3)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水未溢出)是600Pa;
(4)会看到水面上升(或水成雾状喷出),涉及的物理原理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点评: 此题综合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压强的计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20.(9分)如图甲,底面积是0.01m2,高0.2m的长方体木块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质量为1.2kg.(ρ水=1.0×103kg/m3,g=10N/kg)
(1)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木块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把木块放在水中,静止时如图乙,请画出木块竖直方向上受到力的示意图,并求木块排开水的体积.
考点: 重力的计算;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专题: 计算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强、液体的压强;浮力.
分析: (1)知道长方体的质量,而后利用G=mg进行计算即可;
(2)知道木块的底面积,而后利用公式P=计算即可;
(3)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据条件做出力的示意图即可;
据漂浮条件可知,可以计算出木块的浮力;而后据阿基米德原理可以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
解答: 解:(1)知道该木块的质量是1.2g,所以其重力是G=mg=1.2kg×10N/kg=12N;
(2)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其压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故F=G=12N;其底面积是:S=0.01m2
所以P===1200Pa;
(3)当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中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作用点在木块重心上.
如右图所示:
由于漂浮,F浮=G=12N;
所以据F浮=G排=ρ水gv排可知:
v排===1.2×10﹣3m3;
答:(1)木块受到的重力是12N;(2)木块对地面的压强是1200Pa;(3)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是1.2×10﹣3m3;力的示意图如右图;[来源:学,科,网]
点评: 能熟练的利用G=mg、压强的计算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四.实验探究题(共21分)
21.(5分)小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1)她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如图.
方案二:木块与弹簧测力计相连,弹簧测力计水平固定,通过细绳水平拉动木板,如图.
①用方案一实验时,应该拉动木块作匀速直线 运动.
②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更易于操作的是方案二(填“方案一”,“方案二”).
(2)按方案一操作,匀速拉动木块时,测力计示数是2N,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
(3)按方案二操作,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为了改变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准备了4块完全相同的木块,每次将木块叠放,通过多次实验,她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木块个数 1 2 3 4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 4 6 8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小黄还想探究滑动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她将木块沿竖直方向锯掉一半,测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变为原来的一半.她由此得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滑动摩擦力越小.你认为她的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不正确,因为她没有控制压力相同.
考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专题: 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 (1)应用方案一时应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应用方案二时,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2)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由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
(3)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控制的变量与实验现象分析答题.
(4)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相同而接触面的面积不同,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解:(1)①用方案一实验时,应该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方案二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方便实验操作,同时弹簧测力计静止不动,便于读数,因此更合理、更易于操作的是方案二.
(2)按方案一操作,匀速拉动木块时,测力计示数是2N,由平衡条件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物体间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由此可得: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相同而接触面的面积不同,由题意可知,实验过程中没有控制压力相等,因此实验结论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1)①匀速直线;②方案二;(2)2;(3)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不正确,因为她没有控制压力相同.
点评: 知道实验注意事项、应用平衡条件、控制变量法即可正确解题;正确应用控制变量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来源:学,科,网Z,X,X,K]
22.(7分)小梓和小轩要比较甲、乙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
(1)小梓把压强计的探头分别浸没在图1甲乙两种液体中,发现两次对比实验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相同,你认为他的实验能(选填“能”或“不能”) 辨别出液体密度的大小,因为液体压强相同时,深度大的液体密度小;由实验可知,ρ甲<ρ乙.(选填:“>”、“<”或“=”).
(2)小轩找了一个金属块,将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金属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2甲、乙所示,则金属块在甲中所受浮力为0.2N;小轩认为从图中即可判断出甲乙液体密度的大小,他的判断依据是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若剪断图乙中的细线,金属块将下沉(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判断依据是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于所受的浮力(或F浮<G).
考点: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浮力.
分析: (1)U形管两边液柱高度差相同,则液体压强相等,由图示确定深度关系,然后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分析答题.
(2)根据称重法F浮=G﹣F′求出金属块所受浮力;在甲、乙两图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受到的浮力不同,据此得出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当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
解答: 解:(1)U形管两边液柱高度差相同,则液体压强p相等,由图示可知,h甲>h乙,∵p=ρgh,h甲>h乙,∴由ρ=可知,ρ甲<ρ乙.
(2)由图所示实验可知,金属块在甲中所受浮力:F浮=G﹣F=2.2N﹣2N=0.2N;
由甲和乙图可知,金属块在甲中受到的浮力:0.2N,在乙中受到的浮力F浮′=G﹣F′=2.2N﹣1.8N=0.4N,[来源:学科网ZXXK]
∵F浮≠F浮′,金属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相同,∴由F浮=ρgV可知,液体的密度不同,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若剪断图乙中的细线时,受到的重力3N大于受到的浮力0.4N,所以金属块会下沉.
故答案为:(1)能;液体压强相同时,深度大的液体密度小;<;(2)0.2;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下沉;金属块受到的重力大于所受的浮力(或F浮<G).
点评: (1)分析清楚图示情景,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2)本题考查了浮力的计算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同时考查了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会用称重法测浮力、知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本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