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
1. 马克思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这次”指:
A.光荣 B.美国建立 C.巴黎公社 D.十月
2.1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的阶级斗争〉导言》中指出:“旧式的,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观点认为
A.暴力不是取得胜利的唯一道路 B.《党宣言》描述的理想需要修正
C.巴黎公社斗争策略值得各国效仿 D.当时的工人运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3.巴黎公社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的国民自卫军委员会就指出:“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这一主张能够体现
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B.社会主义思想 C.人民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4.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
C.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D.使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产生危机
5.“西方标准教科书认为,(列宁)《怎么办?》一书是最终导致斯大林主义的残酷的布尔什维克之连续链条的第一环。……里赫则系统地证明了运动中最坚定地追求政治自由的战士不是别人,而正是列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西方学者对史有分歧认识 B.西方学者认为列宁斗争功过参半
C.西方学者对布尔什维克持否定态度 D.西方学者认为列宁追求政治自由
6.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
A.其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B.其对国际工运的支持
C.其改造旧世界的理想 D.其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7.表1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A.在淡忘十月 B.对十月的看法长期一致
C.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D.主要关注十月的经济影响
8.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说:“普选权在此之前……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在这里马克思
A.对巴黎公社推行的选举政治评估过高 B、认为资产阶级创立的普选制已经过时
C、视议会政治为实现普选权的最大障碍 D、认为巴黎公社的普选权更具有人民性
9.美国学者特纳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的学生中是尽人皆知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可供选择的经济学之一,……有人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者考虑到的问题。”这一时期,剑桥大学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是因为它
A.指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B.马克思主义学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克服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
D.使一些经济学家感受到巨大威胁
10.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也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引发了巴黎市民
B.巴黎公社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说
C.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也是促使巴黎市民的重要原因
D.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人民爱国的自发行为
11.19世纪初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渊薮,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的理性,应由“实业家”等有产者承担社会改造的任务,建立一种“人人参加劳动,人人平等地拿取自己报酬”的新社会。据此可知,圣西门思想的重要缺陷是
A.尚未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缺乏与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勇气
C.缺乏社会主义理想蓝图的构建
D.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够彻底
12.1917年,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
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提出转变任务的要求
D.实施战时主义的决定
13.一篇历史论文的关键词含有“社会主义运动”、“妥协”、“制度设计”等关键词,据此推断这篇论文的题目不可能是
A.《17世纪英国宪政的博弈分析》 B.《1791—1875年法国频繁变更的历史分析》
C.《浅谈辛亥及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D.《联合国的建立与挑战》
14.以下是来自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l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月13日“晚,看《党宣言》。”10月16日“看《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学界政界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蒋介石并实践之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15.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 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其言正确可信
B.有助于国人及时了解巴黎公社,促进中法交流
C.从中国立场和角度,吸取巴黎公社的教训
D.受囿于目击者的身份,未能理解巴黎公社性质
第II卷(非选择题)
16.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如影随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为重视已建立之并试图加以维护,并且尊重传统,视传统为不同时代所累积的智慧结晶。
——据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 ——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历史背景。(8分)
(2)有人认为列宁是一位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你是否同意这种观念?请用史实加以说明。(9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党(中国前身)人主办的《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⑴《日报》、《大公报》对彼得格勒的报道何相似之处?(2分)
材料二、1918年6月17日,《日报》社论称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中国党对贵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⑵ 对于十月,材料一、二中《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6分)
材料三、1921年“一大”的《中国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主义,承认社会为我党的首要。”
⑶ 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的哪些成功经验?(4分)
⑷ 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其动机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917—1921年间我国社会对十月态度转变的趋势及认识。(7分)
第五单元参
1-5:CADCA 6-10:DCDAB 11-15:ACABD
16.【解析】(1)从时间信息可知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巴黎公社,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历史背景”。(2)从“激进”和“保守”的含义入手回答,无论持何种观点均可,联系列宁的活动进行说明。
【答案】
(1激进之举:巴黎公社(2分)
背景:工业后,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传播;国际工人运动推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以及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投降行为的刺激;法国激进主义传统。(6分,每个要点2分)
(2)同意。(1分)
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通过武装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3分)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主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1921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果断废除了战时主义,颁布了新经济,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3分)
不同意,列宁是个激进主义者。(1分)
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通过武装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3分)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主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虽然1921年他颁布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新经济,但那只是面对严重政治、经济危机作出的临时的调整。(3分)
17.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日报》“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 《大公报》“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判断。
(2)根据材料二信息,1918年6月17日,《日报》社论称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十月的胜利,材料中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3)根据材料三信息“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承认社会为我党的首要。”
(4)前面一问根据国共双方的阶级立场和本质意图分析不同之处。后面一问则根据上述材料总结,材料一反映了对十月持否定态度,材料二反映了赞美十月,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党走十月的道路,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对十月认识的逐渐深入。
参:
(1)相似之处:都认为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2分)
(2)差异:此前称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为“民主友邦。”(4分)原因:①在全国的胜利。②孙中山希望借助苏俄力量进行斗争。(2分)
(3)以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构和政权的组织形式,以作为主要的斗争方式。(4分)
(4)动机不同。(1分)走十月道路,希望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认为布尔什维克党是中国救亡道路上的一个合作伙伴,其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分)趋势及认识:从对十月的咒骂到赞美,到决定走十月道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十月认识的逐渐深入。(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