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决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就是把、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ph)2.马克斯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重合)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客观条件,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客观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现实基础,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实践理念是主要借鉴。
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第一,是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
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神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落实的重大战略思想。
(ph)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
(yh)5.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
经验总结,是中国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
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
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
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
经过了中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关
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
论、关于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
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等等。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
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主。
第二章
(重合)5.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ph)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yh)为什么有确立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
第三章
(重合)7.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的内容和基本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民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贵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重合)8.新民主主义的道路与三大法宝?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 柱 ;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yh)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阶段
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
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
的社会形态。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的 ,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Ph)9.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与适合社会主义特点的道路?
一化三改造。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yh)10.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解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大变动中罕见
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
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 ;
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
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
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
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
造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 20 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ph)11.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为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三,是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
(yh全面理解 )11.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
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
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只讲在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
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 ,
最终达到。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
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
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
(重合)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和发展生产力。
第六章
(重合)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科学内涵yh)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
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
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
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 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ph)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理论,
第三,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是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第四,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yh全面理解)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
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
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第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
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重合)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最高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主要掌握经济yh)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和
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
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廉洁高效、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 德 、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 统 、
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最高最低纲领ph)
最高:实现主义,最低:民主纲领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指明前进的方向,最低纲领为实现最高纲领准备必要的条件。
(ph)16.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改革的关系?
第七章
(ph)17.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稳定发展在动态中互相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在一起,
第三,把不断不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ph)18. ”现在的世界是发展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你是如何认识的?
(yh)19.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生产力,是一场新的
改革是一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
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 。
(ph)19.谈谈你对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看法?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四,切实维护。
第八章 重点
(重合)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的宏观经济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坚持以实现为目标。
(重合)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基本依据?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共同发展。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化程度还不高,需要在公有制经济为主题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ph)2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ph)23.根据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收入差距扩大问题?(yh)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 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 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
(ph)24.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ph)25.如何认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谈谈对“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看法?
26.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及其目前面临的问题?
第九章
(ph)2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yh)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概括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邮寄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重合)28.依法治国的含义与必要性?
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
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
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
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必要性:
第一,是中国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是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第四,是国家长治久案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ph)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以马列毛邓三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四有公民,求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不断突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重合)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
(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
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 2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
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
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 3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
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
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重合)3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科学含义yh)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 系 。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
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
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
长期奋斗。
(含义和基本原则ph)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六,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yh)32.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主要是实践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
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
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