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12:05:09
文档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孔新苗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基本要求在课标中很明确,义务教育叫“欣赏”,高中叫“鉴赏”。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特点义务教育课标:“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概括来看课标描述欣赏课:对象——自然美·作品·
推荐度:
导读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孔新苗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基本要求在课标中很明确,义务教育叫“欣赏”,高中叫“鉴赏”。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特点义务教育课标:“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概括来看课标描述欣赏课:对象——自然美·作品·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孔新苗

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基本要求在课标中很明确,义务教育叫“欣赏”,高中叫“鉴赏”。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特点

义务教育课标: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概括来看课标描述欣赏课:对象——自然美·作品·现象;活动——观察·描述·分析;享受——审美愉悦;认知——内涵·形式·风格·背景·作者;养成——审美趣味·欣赏能力。

高中鉴赏课的成就标准有:

(1)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 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 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 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

(5) 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 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从课标的成就目标看,最后落实就是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习方法”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方法背后体现是我们的理念和教学目标。因为任何目标不谈方法的时候目标就是瞎说,只有把方法和目标揉在一起,根据情境采取策略,才是进入了一个做事的状态。

Elliot.W.Eisner:“从认识上来说,艺术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它要求对人的想象力、感觉力进行训练和培养,要求对象具有关注细微差别的能力,具有在某个课程或主题的创作过程中利用偶然现象的能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知道何时改变目标的能力。它是离规则系统最远的东西。美国学校批评性思维发展的不足很多是由于对主题和创作过程的某些强调,因为主题和创作过程并不能培养人的判断力和其他较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需要注意:“时代背景/内容情感”“真实生活/艺术表现”这两对关系。

艺术课程特别善于利用直观的现象来说明背后大的东西,是从一种具体的、生动的感性切入。要是我们一上美术课谈美术的本质就麻烦了。我们一直反对教材中关于“具象”“抽象”“意象”的表述,用这么三个累人的概念,人为地搞复杂了。“写实再现的”“主观表现的”“看不出是什么的抽象的”,很直观很简单,为什么要把学生绕到概念中?

美院实验艺术系就在训练学生用最常见甚至垃圾的东西来表现一种对文化现象和问题的敏感把握,这个很重要。但是这个更多是说老师,学生可能只靠我们引导,怎么样通过审美感性让我们更清楚理解系统,或者理解了日常生活的格式化的背后的自觉。埃斯纳也认为美国学校批评思维发展不足,很多是由于对主题和创作过程的某些强调太死板了,因为主题和创作过程不能培养人的判断力和高层次思维,有时候交代框架,对框架保持张力可能更有启发性。整个现代艺术就是建立在敏感上。

下面提两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内容情感的关系。我们往往把一个很大的时代背景作为对具体作品内容情感的解读根据,而没有把内容情感看成是大于那个时代,是人的很丰富的心灵的东西。我们的教学对青少年当然要介绍大背景,但也要分析一个具体艺术家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有哪些具体的生命情感特点。他是一个人,是一个做艺术的人,这样来理解艺术可能思维会开朗,想象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状态怎么样,这个人在时代情境里怎么样生活、怎么样选择,不然感觉所有人的人都是时代大模子扣出来的产品。

第二,真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在11到15岁之间,青少年对写实特别关心,画像就是好,起码画的像比不像好。可能忽略艺术独特的风格和手法。忽视了艺术生活中作者个人的情感表达。需要注意。

总之,要实现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认识艺术,能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里,训练一种多角度的方法自觉,是我们课程的最理想的结果。有一种角度容易,听老师讲就行。用多种方式欣赏和认识艺术对我们的教师提出高要求。

重点谈一个问题。在鉴赏课里,语言永远无法彻底表达经验的丰富性,我们经常碰到这个情况,有感觉说不出来。但经验不进入语言就不能成为可交流的语言。看一个作品好,怎么好?必须用很经验化、很生动的语言去描述、比喻这个经验。只有这样才成为一个有人文意义的,否则只是自己在那自我回味,无法实现与他人的交流,而与他人交流才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感觉。

整个人类都是这样,现代化和自闭症是成正比的。现代化和表达能力是成正比的。艺术的交流,可以特别启发人的表达能力。我们的课不要停在只动手,鉴赏课不仅仅是增加一个经验,还要让经验变成一种表达,这个时候经验才变得有意义。

表达不仅是表达,背后含着你的个性、价值观、对生活的理解和生存的方式。价值判断具体到美术课程里面,首先要使用专业的或者经典的语言,尤其对青少年能够用专业语言去讲。大白话讲也可以,只要有感觉也可以,但是教学中老师的语言要严谨一点。

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信息与兴趣 

① 信息与兴趣。对基础教育的美术课来说,信息的总量是有限的。但有限的信息怎么组合很重要,就是结构。切入点、核心内容、关键词,最后怎么归纳。在这个环境下强调什么、暂时忽略什么,把重点提炼出来。归纳三个原则:    1,与学生的身心经验衔接。2,与教材基本内容衔接。3,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衔接。

② 心智和兴趣。这里介绍几种研究结论:

罗恩菲尔德的年龄特点分类:

a 涂鸦期,2-4岁。儿童在肆意涂抹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动觉经验。 

b 前图式期,4-7岁。儿童在观察事物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特点,并    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将自己看不到但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c 图式期,7-9岁。喜欢用几何线条图形表现对象。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表现出空间感。

d 写实萌芽阶段,9-11岁。转向对事物进行视觉的写实追求。喜欢用色彩进行绘画。

e 拟写实阶段,11、12-14、15岁。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形象,出现明暗、透视,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作品,开始模仿艺术品。评价中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f 青少年艺术阶段(青春危机期),15-17岁。艺术敏感性和批判性增强,多数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继续向艺术的爱好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人类在生存中表现出了相对的八种基本智能:a言语-语言智能;b音乐-节奏智能;c逻辑-数理智能;d视觉-空间智能;e身体-动觉智能;f自知-自省智能;g交往-交流智能;h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能,但在每个人身上是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使得每个人的智能表现各具特点。

·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智能,强调个体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传统的智能理论重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更强调不同智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践性表现效果。

· 多元智能平等地看待多种能力,不赞成由一两种核心能力统领。 

1983年美国Housen有一篇博士论文:《观赏的眼力:美感发展的测量》,探讨了“美感的智力发展”问题,把面对艺术作品发生的美感经验归纳为五种不同的观赏者模式:①从局部切入的观赏者;②主动建构的观赏者;③分类的观赏者;④诠释的观赏者;⑤再创造的观赏者。(A.House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Measuring Aesthetics Development.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1983.) 

M.J.Parsons19年出版《如何了解艺术》。建构了一个从幼童到成年人的关于美术鉴赏能力发展的系统研究描述,用五个发展阶段进行概括:①偏爱期;②美与写实期;③表现期;④风格和形式期;⑤自律期。(M.J.Parsons. How We Understand Art. Cambridge University.19.) 

小结:a 要从学生身心成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设计鉴赏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活动的形式。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师是教材和知识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我们今天教师是组织者,要去做结构,这种结构需要一种准备,包括理论准备。但是不要教条,要在实践中分析,要互动。b 教材是一个平台,但一节课就那么百十字,几张图,局限大。所以教师是拓展者。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改进。

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是传播者和执行者,现状变成组织者和发展者。

2.比较与阐发

① 美术作品是视觉的,比较可突出特点。单看一件作品,观者必然会与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联系,而每人的“前理解”又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审美鉴赏的仁智之见差异。但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是有特定指向的。用比较法,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比较的样本,从而明确地将课程需要的鉴赏重点体现出来。

② 美术鉴赏作为感性的审美活动,比较可凸显不同观点的异与同。审美没有惟一的、恒古不变的衡量尺度,却有多元的、流风易俗的趣味差异。通过比较鉴赏,正可以凸显艺术家、鉴赏者在同一主题下表现出的不同文化背景、审美视角、趣味爱好的多样性。分析、阐释、讨论这些差异,在比较中体现性格、形成对话,是在开放的语境中理解艺术活动的重要途径。

③ 比较法,可凸显对美术作品形象、形式、色彩、媒材等艺术语言因素的理解,感受作品艺术创造性表现的具体特点。

④ 比较法可以在跨文化的审美对话中,促进不同文化观念、艺术语言的互相理解。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世界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审美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比较研究为平等对话奠定了方的基础。避免从单一视角做孰高孰低的简单认识。

⑤ 通过比较,可以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程中主动地、自主地观察、体验作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条件。例如,孤立地看一件作品,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如果把两件有一定可比性的作品并置,就容易发现不同作品的特点所在,鉴赏话题可以先从哪儿开始……同时,美术鉴赏最忌从概念出发又回到单一结论。而“比较”则可以从“视觉发现”起步,以不同发现、看法之间的讨论而整合多样的看法,使鉴赏、评判的过程充满反思、辨析的活力,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孔新苗:《美术鉴赏与批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特别指出:a任何方法、策略,都是与具体实践情景密切相关的,没有普世通用的方法,也没有脱离情景要求的策略。都需要在具体教学环境中进行考量、选择与修正。b再周密的教学过程设计,也会在课程进行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有时恰恰是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的新契机。 

关键,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课堂经验及课堂掌控力。这三点做好每一点都相当难。但又相当有趣,因为它是创造性的;是为了人的。

最后,以当下教师的三个研究重点,作为总结:

①.在了解学生的身心发育阶段特征、学校所在地的地理、人文环境情况的基础上,围绕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信息的结构设计。即教学设计与学生特点研究;

②.美术鉴赏基本方法学习与审美感性培育融合。即比较、阐发、隐喻、故事等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与效果反思研究;

③.使欣赏教学成为提升学生感受、提问能力的过程。即关注学生的观察、直觉、质疑能力在过程中的培养研究

                                         2011.11.26.

孔新苗  博士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  委员 

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院长  博士生导师

                                                  

文档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孔新苗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基本要求在课标中很明确,义务教育叫“欣赏”,高中叫“鉴赏”。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特点义务教育课标:“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概括来看课标描述欣赏课:对象——自然美·作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