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名称:港口集装箱运输仿真实验
二、实验目的:
1、掌握vehicle/track在运输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2、巩固display的设置方法
3、巩固元素统计(statistics)的使用。
三、实验地点:交通运输系实验室
四、实验仪器:实验室电脑(人/台),witness 软件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1、问题描述:
某零售公司销售各种进口产品,这些进口产品由国外不同的国家通过集装箱运输至码头,然后公司派车辆将这些集装箱运输至公司的配送中心,以便配送给各地的销售网点。其中集装箱到达码头的时间间隔服从[10,20]小时的均匀分布,每次到达批量服从[10,20]的整数均匀分布,货车每次只能运送一个集装箱,车辆空载行驶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满载速度为80公里每小时。停车场位于配送中心附近,配送中心距离码头150公里。车辆在码头装载集装箱需要的时间服从均值为15分钟的负指数分布,在配送中心卸载集装箱需要的时间服从均值为10分钟的负指数分布。 卸载完后货车必须回到车场待命。
2、实验步骤:
(1)建立类似下图的系统布局(路径display的width和inner width分别为20和18)
注:下图中,part001为集装箱源,buffers001为码头,tracks002为装载点,tracks001为卸载点(卸载至SHIP),tracks003为停车场
(2)建立集装箱(part001)到达模式,截图说明
(3)建立路径回路(即所有的路径连接成一回路),文字说明
(4)建立卸载模式(tracks001),卸载至SHIP,停车至tracks003,截图说明
(5)建立装载模式(tracks002),从buffers001装载,call模式,截图说明。
(6)建立运输触发设置,文字说明。提示:buffers001的actions on input中语句格式:
Call 小车名,装载点名称,卸载点名称
Vsearch 路径1,路径2,……
(7)建立小车进入模式。提示:a小车输出至tracks003,b actions on entry语句:dest tracks003。
(8)设置小车速度和路径长度(physical length)、容量(capacity=10)
(9)运行模型
(10)把路径tracks001、tracks002的display length改为1500(公里),运行模型,说明与(9)的区别。
答:由于(10)的display length比(9)的长,所以模型运行时,(10)的速度比较慢。
(11)绘制(draw)小车的display style如下
运行模型,说明与(10)的区别,并解释上图中的90是什么意思?
答:(11)的小车在拐弯的时候会自动调整角度(90度)平滑移动,而(10)的小车是掉转车头向前进。90的意思表示小车90度自动旋转。
(12)小车数量分别设为1、4、8,并运行模型100天,统计这三种情况下码头的平均队列长度。
答:由于时间有限,没有让模型运行100天,只运行了部分时间,下面是对小车数量为1、4、8时,模型运行一段时间后的相应的平均队列长度!
(一)小车数量为1时:
运行时间
队列统计
(二)小车数量为4时:
运行时间
队列统计
(二)小车数量为8时:
运行时间
队列统计
六、实验心得:
通过前面两次的实验, 已让我渐渐的熟悉了witness 的操作,使我们从不认识到了解再到比较熟练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连接各元素时,不能显示其连接线,刚开始一直以为是没连接上,后来才发现时自己把它隐藏起来了,在实验的过程中 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之下, 我们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了。
在这次实验中我利用 Vehicle/track 元素建立运输系统,并且掌握了伪随机数生成函数的使用,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路径的编辑,掌握了输出码头、路径的代码。运用这些可以建立基本的运输模型。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同样遇到了不少问题,但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们最终还是完成了实验。我相信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再加上多次的实际操作,我们肯定会很好的掌握,我们也相信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