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测试题详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2:27:20
文档

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测试题详解

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加剧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农垦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
推荐度:
导读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加剧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农垦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
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读表及图,完成3~4题。

年份石羊河年均径流量(108m3)

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108m3)

195713.314.
200013.030.98
3.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导致上述时期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

A.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C.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7~9题。

7.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

9.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结合下图,完成10~11题。

10.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质疏松 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1.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图甲)”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图乙)”,完成12~13题。

12.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13.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完成14~15题。

14.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

15.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读“森林的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反映的是森林的哪种生态环境效应(  )

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

C.净化空气      D.平衡大气成分

17.与上图中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相同的是(  )

A.城市园林      B.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

C.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带      D.热带沿海的红树林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8~20题。

18.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19.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二、综合题(共50分)

21.读下列图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1)材料一中表现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读材料二中的甲图回答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为什么?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巴拉圭河干支流两岸覆盖着厚厚的黏土,在流域内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沼泽湿地。湿地吸附和淀积大量营养物质,水生生物繁多,鸟类资源丰富。流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带。图Ⅰ示意巴拉圭河、巴拉那河、乌拉圭河流域分布,图Ⅱ示意甲地的气候资料。

(1)分析巴拉圭河流域沼泽形成的原因。

(2)说明湿地内鸟类资源丰富的原因。

(3)从产业综合发展角度,列举适合沼泽发展的三个具体产业部门。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该岛热带雨林面积广大,约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 10%,大部分地区经济贫困,许多森林地带尚未开发。印度尼西亚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园,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为大力种植橡胶,加里曼丹岛一直在砍伐热带雨林。下图为热带雨林和橡胶林的水循环示意图。

(1)指出该岛大力种植橡胶对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提出保护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的具体措施。

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考点题点细目表

考点题点题目序号
荒漠化的防治1.沙漠化的防治

1~6,21

2.次生盐渍化的防治

7~9

水土流失的防治水土流失及其治理10~13,22

生态环境建设1.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4~20,22,24

2.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3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内蒙古高原内部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第2题,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绿洲内部应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石羊河为一条内流河,其河流补给主要是来自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故水源最充沛的季节应在夏季。第4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石羊河年均径流量从1957年到2000年并无明显变化,因此导致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原因应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流入绿洲的水量减少。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判断自然植被会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会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第6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答案 7.D 8.B 9.C

解析 第7题,据等高线的分布可知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且本区气候干旱(时令河),夏季蒸发旺盛,最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第8题,从材料中所给的纬度及图例(时令河)等可以推出本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因此水分条件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第9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甲地位于乙地上游,乙地的引水灌溉对其没有影响,故A错;乙地引水灌溉可能出现盐碱化现象,故B错;丙、丁地位于河流下游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减少并退化,产生荒漠化,故C正确、D错误。

答案 10.B 11.B

解析 第10题,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成因上有共同之处:植被的破坏、降水集中且强度大。第11题,土壤次生盐渍化多与气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关。北方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集聚于地表,出现盐渍化现象。

答案 12.B 13.D

解析 第12题,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中,秸秆和薪柴在生活用能中所占比重较大,这样会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第13题,大量秸秆作为燃料直接烧掉,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答案 14.A 15.D

解析 第14题,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热量和水分,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速度、微生物的分解速度,从而影响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比重的大小。第15题,比较三幅图中的箭头粗细,③图中物质养分流最大,说明生物循环旺盛,养分主要储存在生物体内,应为低纬度;①图中物质养分流最小,说明生物循环慢,枯枝落叶腐烂分解慢,养分主要储存在枯枝落叶中,为高纬度。

答案 16.B 17.C

解析 第16题,图中反映的是森林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森林覆盖率越高表面土流失越少,说明森林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故B项正确。第17题,城市园林的主要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上游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热带沿海的红树林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故C项正确。

答案 18.B 19.C 20.D

解析 第18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会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第19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第20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21.答案 (1)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2)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迁移。原因是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向上游移动。

(3)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解析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在五大方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第(1)题,在这五大方面中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但是不同的地区产生荒漠化的原因又各有差异。第(2)题,根据经纬度及图例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甲图是我国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人口必定向有水源的地区即河流上游迁移。第(3)题,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斑点状荒漠化圈的形成是草场超载造成的。

22.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 (1)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2)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区,尤其要注意尊重规律,减少人为干预。

23.答案 (1)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多条河流交汇,地表水丰富;河流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流域内土质黏重,地表水不易下渗。

(2)大量的水生生物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湿地面积广大,为鸟类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纬度较低,水热充足,适宜大量鸟类在此繁衍;湿地附近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人为的干扰破坏少。

(3)淡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科学研究等。(任选三个)

解析 (1)结合材料分析巴拉圭河流域沼泽形成的原因,主要从水体来源(降水和河流水)、地形、土壤性质等方面分析。(2)湿地内鸟类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食物来源、生存空间、气候、人类影响等方面分析。(3)注意题目要求从产业综合发展的角度列举,另外还要注意所发展的产业不能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可以发展淡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24.答案 (1)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加强,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2)控制橡胶树种植规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解析 (1)该岛大力种植橡胶对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从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等方面回答。(2)保护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的措施,可以从控制橡胶树种植规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面回答。

文档

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测试题详解

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加剧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农垦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