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二
化学
考试时间90分钟,100分
适用地区:新课标地区
考查范围: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化学反应与能量
建议使用时间:2012年3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没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1·海南化学卷] I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I的含量变化来监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下列有关I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I的化学性质与I相同
B. I的原子序数为53
C. I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D. I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2.[2011·广州市毕业班综合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P和S属于第三周期元素,P原子半径比S小
B.Na和Rb属于第A族元素,Rb失电子能力比Na强
C.C和Si属于第A族元素,SiH4比CH4稳定
D.Cl和Br属于第A族元素,HClO4酸性比HBrO4弱
3.[2011·通州三模]分析如下残缺的反应:RO+ +6H+=3R2↑+3H2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上式中缺项所填物质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B.R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原子中最小
C.R一定是周期表中的第VA族元素
D.RO中的R元素在所有的反应中只能被还原
4.[2011·开封三模】在200mL含Mg2+、Al3+、NH4+、H+、Cl—
等离子的溶液中,逐滴加入5 mol·L-1的NaOH溶液,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mL)与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mol)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原溶液的pH=l B.原溶液中n(Mg2+):n(Al3+)=5:2
C.x与y的差值为0.01mol D.原溶液中c(Cl—)=0.825 mol·L-1
5.[2011·丰台一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B.玻璃、水泥和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
C.常用危险化学品酒精和甲烷的标志都是易燃液体
D.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含有的化学键种类不同
6.[2011·上海卷]浓硫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在与含有水分的蔗糖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
A.酸性 B.脱水性 C.强氧化性 D.吸水性
7.[2011·广雅三模]X、Y、Z、W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在周期
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Z元素原子核外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X | Y | ||
Z | W |
B.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X < Z < Y < W
C.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Z比W更剧烈
D.X、Z两种元素的氧化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
8.[2011·丰台高三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
A.SO2通入溴水中 B.NH3通入AlCl3溶液中
C.CO2通入Ba(NO3)2溶液中 D.向白色AgCl悬浊液中加入KI溶液
9.[]2011·辽宁重点协作体模拟]根据下列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 | ||||||||
原子半径/10-10m | 0.66 | 1.36 | 1.23 | 1.10 | 0.99 | 1.54 | 0.70 | 1.18 |
最高或最低化合价 | +2 | +1 | +5 | +7 | +1 | +5 | +3 | |
-2 | -3 | -1 | -3 |
B.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A族
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
D.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10.[2011·淮安5月调研]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
①水分子球棍模型: ②Na+结构示意图为:
③Fe3O4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 ④聚乙烯单体结构简式为CH2=CH2
⑤Na2O2电子式为: ⑥与互为同分异构体
A.①③ B. ③④ C. ②⑤ D. ④⑥
11. [2011·海南化学卷] 已知:2Zn(s)+O2(g)===2ZnO(s)
ΔH=-701.0 kJ·mol-1
2Hg(l)+O2(g)===2HgO(s)
ΔH=-181.6 kJ·mol-1
则反应Zn(s)+ HgO(s)===ZnO(s)+ Hg(l)的ΔH为 ( )
A.+519.4 kJ·mol-1 B.+259.7 kJ·mol-1
C.-259.7 kJ·mol-1 D.-519.4 kJ·mol-1
12.[2011·佛山质量检测]参照反应Br+H2 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变大
C.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D.升高温度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分)
13. [2011·江苏化学卷] (8分)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SO2转化为SO3的反应为2SO2(g)+O2(g) 2SO3(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过量的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氯气氧化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溶液吸收,尾气中污染空气的气体为________(写化学式)。
14.[2011·巢湖一检](7分)A、B、C、D是原子序数均小于20的四种元素。A与B同主族,且能形成BA3型分子。B、C、D所形成的简单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且B、C、D离子半径依次减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D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B与D所形成的化合物电子式为 。
(3)将C单质的水溶液滴加到B与D所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室里除去BA2气体,可用下列试剂中的 (填字母)。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浓H2SO4 C.NaOH溶液 D.品红溶液
(5)由A、B、D三种元素所组成的某种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15.[2011·东北三省四市诊断联考]( 12分)A、B、D、X、Y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X是常见的强酸、Y是常见的强碱,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部分生成物和水略去)。
(1)若A、B、D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则此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写出A与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D的离子方程式 。
(2)若A为CO2,灼烧B、D、Y时火焰均为黄色,写出D+Y→B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D溶液中阴阳离子浓度间的等式关系(电荷守恒) ,现将标准状况下1.12L的A通入60mL1mol/L的B溶液中,则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不考虑水解) 。
(3)若A、B均为气体,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D,已知A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A的化学式为 ,B跟O2发生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现用下图装置电解某浓度Y的水溶液,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电解过程中,阴极区溶液pH增大
a口产生的是氢气,b口产生的是氧气
当电路中转移0.02mole-时,阳极产生标准状况下气体112mL
总的电解反应为:Cu+2H2O Cu(OH)2+H2↑
⑴写出A的电子式 、B的化学式 、甲在周期表中位置是 。
⑵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⑶写出反应③中E与G在中性条件下按物质的量之比2: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⑷整个转换过程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个
⑸物质X常用于对空气进行杀菌、净化和水果保鲜等。X和丙的组成元素相同,X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X和酸性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丙和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17. [2011·江苏化学卷](12分)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已知:CH4(g)+H2O(g)===CO(g)+3H2(g)
ΔH=206.2 kJ·mol-1
CH4(g)+CO2(g)===2CO(g)+2H2(g)
ΔH=247.4 kJ·mol-1
2H2S(g)===2H2(g)+S2(g)
ΔH=169.8 kJ·mol-1
(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烧生成的SO2与H2S进一步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均非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4)电解尿素[CO(NH2)2]的碱性溶液制氢的装置示意图见下图(电解池中隔膜仅阻止气体通过,阴、阳极均为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g2Cu是一种储氢合金。350 ℃时,Mg2Cu与H2反应,生成MgCu2和仅含一种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其中氢的质量分数为0.077)。Mg2Cu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Y和E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B和Z,这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反应,可消除E对环境的污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0.1mol/L的X溶液和0.1mol/L的Y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酸性,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4)常温下0.1mol/L的Y溶液中c(H+)/c(OH-)=1×10-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该溶液的pH=11
B.该溶液中的溶质电离出的阳离子浓度0.1mol/L
C.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c(OH-)乘积为1×10-22
D.pH=3的盐酸溶液V1L与该0.1mol/L的Y溶液V2L混合,若混合溶液pH=7,则:V1>V2
E.将以上溶液加水稀释100倍后,pH=9
19.[2011·长宁二模] (7分)下表为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些元素的有关数据:
元素性质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⑩ |
原子半径 | 1.86 | 1.52 | 0.66 | 1.43 | 0.77 | 1.10 | 0.99 | 2.31 | 0.70 | 0. |
最高价态 | +1 | +1 | —— | +3 | +4 | +5 | +7 | +1 | +5 | —— |
最低价态 | —— | —— | -2 | —— | -4 | -3 | -1 | —— | -3 | -1 |
(1)写出⑦⑨与氢元素形成的常见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2)上述⑤、⑥、⑦号元素中某2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每一个原子都满足最
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的物质可能是 、 ;
(3)某元素R的原子半径为1.04×m,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4)以上10种元素的原子中,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少的是
(5)④、⑦、⑧、⑩四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其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2012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二(A卷)
课标化学答案与解析
1.C【解析】 I与I互为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故A对; I的质子数为53,质量数为131,中子数=131-53=78,故B对、D对;核外电子数应为53,故C错。
2.B【解析】P位于S同周期左端,P原子半径大于S,A项错误;Na位于Rb同主族上端,Na金属性弱于Rb,Na失电子能力比Rb弱,B项正确;Si位于C同主族下端,Si非金属性比C弱,SiH4不如CH4稳定,C项错误;Cl位于Br同主族上端,非金属性强,HClO4酸性强于HBrO4,D项错误。
3.B【解析】分析RO在反应中的化合价变化可知RO化合价降低,则缺项为还原剂,A项错误;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缺项应为R-,则R为氯元素,氯元素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B项正确,C项错误;氯元素的最高正价为正7价,故ClO在某些反应中能被氧化,D项错误。
4.B【解析】加入NaOH溶液的过程中依次发生如下反应: H++OH-=H2O, Mg2++2OH-=Mg(OH)2↓、Al3++3OH-=Al(OH)3↓,NH4++OH-=NH3·H2O, Al(OH)3+OH-=AlO2-+2H2O。由知A正确。由知C正确。由知n(Mg2+):n(Al3+)=5:1。当NaOH加入33mL时,溶液中溶质是NH3·H2O和NaCl,根据Na+与Cl-关系可知D正确。
5.D【解析】A项溶液和胶体的 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B项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C项甲烷为气体;D项氧化钠只含离子键,过氧化钠含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6.A【解析】浓硫酸可以吸收蔗糖中的水表现出吸水性,同时可以将蔗糖变成“黑面包”表现出其具有脱水性,也可以与碳发生反应表现出强氧化性。
7.C【解析】可推知Z元素为镁,则W为铝,X为碳,Y为氮元素。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HNO3,A项错误;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N < C < Al < Mg,B项错误;镁比铝失电子能力强,与盐酸反应更剧烈,C项正确;CO2中含有极性共价键,MgO中含有离子键,D项错误。
8.C【解析】溴水呈橙色,通入SO2后发生反应SO2+Br2+2H2O=H2SO4+2HBr,溶液变为无色,A项不选;NH3通入AlCl3溶液中发生反应AlCl3+3NH3·H2O=Al(OH)3↓+3NH4Cl,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B项不选;CO2气体不能与Ba(NO3)2溶液反应,因此始终无明显现象,C项选;加入KI溶液后可以实现由白色沉淀AgCl向黄色沉淀AgI的转化,D项不选。
9.D【解析】 根据列出的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可确定④和⑤分别是磷和氯两种元素,磷和氯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A错误;元素⑦是氮,位于第二周期ⅤA族,B错误;元素③和⑥分别是锂和钠,碱性:LiOH<NaOH ,C错误;元素①和⑧分别是氧和铝,三氧化二铝具有两性,D正确。
10.B【解析】①水分子为角形分子,②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⑤Na2O2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应表示为
,⑥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11. C【解析】 利用题干中的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减去第二个热化学方程式得:2Zn(s)+2HgO(s)===2ZnO(s)+ 2Hg(l) ΔH=-519.4 kJ·mol-1,然后再将各化学计量数缩小一半得Zn(s)+HgO(s)===ZnO(s)+Hg(l) ΔH=-259.7 kJ·mol-1,故答案为C。
12.C【解析】从图示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故为吸热反应,A不正确,C正确;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终态有关,与催化剂无关,B不正确;升高温度,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不正确。
13. (1)K= SO2+NaOH===NaHSO3
(2)提高铁元素的浸出率 抑制Fe3+水解
(3)Cl2+2Fe2+===2Cl-+2Fe3+ Cl2、HCl
【解析】 (1)化学平衡常数为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故该反应的K=;过量二氧化硫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NaOH+SO2===NaHSO3;(2)酸溶时保持盐酸过量是为了使铁的化合物充分溶解,转化为离子,后续过程保持酸过量是为了抑制Fe3+水解;(3)氯气氧化亚铁离子生成三价铁离子和氯离子;(4)尾气中含未反应的氯气和挥发出的酸性氯化氢气体。
14.(1)第四周期ⅠA族(2) (3)Cl2+Na2S=2NaCl+S↓
(4)A C (5) SO32—+H2O HSO3—+OH—
【解析】原子序数小于20的元素(除稀有气体外)均为主族元素,A、B同主族,且能形成BA3,可知A为O(氧)、B为S(硫);B、C、D能形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且离子半径依次减小,故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即C为Cl(氯)、D为K(钾)。
(1)D为K(钾),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A族;
(2)B与D即S与K形成的化合物为K2S(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3)Cl2据有强氧化性,能将S2–氧化而析出S(淡黄色沉淀),Cl2+Na2S=2NaCl+S↓。
(4)SO2是污染环境的还原性、酸性气体,故可用A、C溶液吸收(提示:SO2与浓H2SO4无中间价态,不能发生归中反应。)
(5)A、B、D能形成K2SO3和K2SO4,其中SO32–水解使K2SO3溶液显碱性。
15.(1)第3周期 A族 Al3++3AlO2-+6H2O=4Al(OH)3↓
(2)HCO3-+OH-=CO32-+H2O c(Na+)+c(H+)=c(HCO3-)+2c(CO32-)+c(OH-) 10:1或1:10
(3)SO2 4NH3+5O24NO+6H2O (4)
【解析】⑴D可与强酸、强碱反应生成A与B,A与B又可以生成D,可知D为氢氧化铝,A为铝盐,B为偏铝酸盐。Al在周期表中第3周期,ⅢA族。A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AlO2-+6H2O=4Al(OH)3。
⑵B、D、Y灼烧时火焰为黄色,说明三种物质中均含有钠元素,根据转化关系可知B为碳酸钠,D为碳酸氢钠、Y为氢氧化钠。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OH-=CO32-+H2O。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式为:c(Na+)+c(H+)=c(HCO3-)+2c(CO32-)+c(OH-)。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 H2O + Na2CO3 = 2NaHCO3
0.05mol 0.05mol 0.1mol
则剩余碳酸钠0.01mol,生成碳酸氢钠0.1mol,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0 。
⑶由题意知A为SO2,两种气体在溶液中反应,且B为与强碱反应生成的气体,B应为碱性气体氨气,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⑷电解氢氧化钠溶液实际为电解水,阴极生成氢气,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碱性增强,①正确;a口产生氢气,b极上铜失电子,不能产生氧气,②③错误,④正确。
16.⑴ MnO2 第四周期第VIII族
⑵3Fe+4H2O(g)Fe3O4+4H2 ⑶6Fe2++3Na2O2+6H2O=4Fe(OH)3↓+2Fe3++6Na+
⑷4 ⑸O3+2I—+2H+=O2+I2+H2O
【解析】分析整个流程:甲为常见金属单质,乙是非金属单质,故反应是高温下金属置换非金属的反应,考虑到D为黑色晶体,故反应为3Fe+4H2O(g) Fe3O4+4H2。由于G是淡黄色固体,且可制备非金属单质丙,可推知G是Na2O2,丙是O2,由于反应①也是实验室制取丙的反应之一,且生成物是水和O2,可知A是H2O2,B是MnO2(黑色粉末)。
17. (1)CH4(g)+2H2O(g)===CO2(g)+4H2(g) ΔH=165.0 kJ·mol-1
(2)为H2S热分解反应提供热量 2H2S+SO2===2H2O+3S(或4H2S+2SO2===4H2O+3S2)
(3)H、O(或氢原子、氧原子)
(4)CO(NH2)2+8OH--6e-===CO+N2↑+6H2O
(5)2Mg2Cu+3H2MgCu2+3MgH2
【解析】 (1)先写出甲烷与水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可由已知中的前两个反应加减得到,第一个×2-第二个即可;(2)硫化氢分解是吸热反应,需要加热,所以使部分硫化氢燃烧可以提供分解反应所需的热量,综合利用资源,但会产生SO2污染,所以在用硫化氢与生成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和水。(3)水分解生成氢气、氧气,温度升高,氢气、氧气中化学键断裂,转化为原子,根据个数比,可分析出A为氢原子,B为氧原子;(4)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只能是尿素中氮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升高,生成氮气,碳元素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碳酸根离子;(5)根据生成的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得出氢化物是MgH2,然后可写出方程式2Mg2Cu+3H2MgCu2+3MgH2。
18.(1)3NO2+H2O=2H++2NO3-+NO
(2)4NH3+6NO5N2+6H2O
(3)NH4+ +H2ONH3·H2O+H+
(4)ACD
【解析】白烟可能是NH4Cl,由HCl、NH3化合而成,则D是H2;F为红棕色,F是NO2,则C是O2,进而确定A是Cl2,B是N2,Z是H2O,E是NO,G是HNO3。
19.(1)
(2)CCl4 PCl3 (3)第三周期,第ⅥA族
(4)K (5)Al3+< F -< K+< Cl-
【解析】根据化合价规律再结合原子半径,可以确定~元素分别是Na、Li、O、Al、C、P、Cl、K、N和F。(5)注意F-与Al3+、K+与Cl-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符合“序大径小——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