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解读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知识清单
项目 | 内容 |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 1.太阳辐射能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 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3.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 |
二、 热力环流 | 4.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5.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6.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 7.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它存在于水平面上,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8.大气的水平运动叫做风,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9.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离的力,叫做地转偏向力。 10.理想状态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等压线;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
知识清单
项目 | 内容 |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 2.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叫赤道低气压带。 3.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聚集,气压升高,大气向两极点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4.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的气流偏转成东北风,向北的气流偏转成西南风。 5.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东北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
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 6.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高气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低压中心。 7.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8.东亚位于亚洲东部,面临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9.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0.热带雨林气候是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气候形成与西风带有很大关系;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
项目 | 成因 | 冬季风 | 夏季风 | 分布地区 | 冬夏季风比较 | ||||
源地 | 风向 | 性质 | 源地 | 风向 | 性质 | ||||
东亚季风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西伯利亚、蒙古 | 西北风 | 寒冷干燥 | 副热带太平洋 | 东南风 | 温暖湿润 | 我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
南亚季风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西伯利亚、蒙古 | 东北风 | 低温干燥 | 赤道附近印度洋 | 西南风 | 高温多雨 | 印度半岛、我国西南等地 |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
气候类型 | 主要成因 | 气候特点 | 分布规律 | 主要分布区 | 数值特征 | |
热 带 | 热带雨林气候 |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 全年高温多雨 | 南、北纬100之间 | 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 最冷月均温15℃以上;年均温26℃左右;年降雨量2000mm以上 |
热带草原 气候 |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 南、北纬100~200之间 | 非、南美、大洋洲 | 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750~1000mm | |
热带季风气候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 南、北纬100~250东岸 |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海南岛 | 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1500~2000mm | |
热带沙漠气候 | 副热带高压带或 信风带控制 | 终年高温少雨 | 南北200-300内部、西岸 | 北非、阿拉伯半岛、澳中西部 | 最冷月均温同上,年降雨量200mm以下 | |
亚 热 带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 南北纬250~350 东岸 | 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南北美洲东南部 | 最冷月均温0℃以上,年降水量>1000mm |
地中海气候 | 副热带高压带和 西风带交替控制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南北纬300~400 西岸 | 地中海沿岸 六大洲都有 | 最冷月均温0℃以上,年降水量300~1000mm | |
温 带 | 温带季风气候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北纬350~550 东岸 | 我国北方、日本、朝鲜半岛北部 | 最冷月均温0℃以下 年降水量500~600mm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 终年温和多雨 | 南北400~600 西岸 | 欧洲西部、南北美洲西部、澳南部 | 最冷月均温0℃以上, 最热月均温20℃以下,年降水量700~1000mm | |
温带性气候 | 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 冬冷夏热,降水少 | 南北纬400~600内部 | 亚欧、北美内部、南美东部 | 最冷月均温0℃以下,年降水量400mm以下 | |
亚寒带性气候 | 极地(海洋)气团控制 |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少,集中夏季 | 北纬50°~70° 间 | 亚欧和北美北部 | 最热月均温10 ℃左右,年降水量300~600mm |
一、气候类型判断
1.气候类型判读方法
步骤 | 依据 | 气温或降水因素变化 | 结论 | |
①判断半球 | 气温 | 6、7、8月气温高 | 北半球 | |
12、1、2月气温高 | 南半球 | |||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 最低月气温 最高月气温 | 最冷月气温>15℃ | 热带气候 | |
最冷月均温0~15℃ | 最热月均温>25℃ | 亚热带气候 | ||
最热月均温10~20℃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
最冷月均温<0℃ | 最热月均温20℃以上 | 温带季风、温带 | ||
最热月均温10~20℃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
最热月均温<10℃ | 极地气候 | |||
③确定气候类型 | 降水的 季节分配 | 年雨型 |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 |
少雨型 | 热带沙漠、温带性、极地气候 | |||
夏雨型 |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 | |||
冬雨型 | 地中海气候 |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知识清单
项目 | 内容 |
一、 锋与天气 |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 3.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天气温暖晴朗;过境时,天气阴天、下雨、刮风、降温;过境后,天气晴朗。 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天气低温晴朗;过境时,天气产生连续性云雨;过境后,天气转晴。 |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 | 6.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7.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反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 |
考点1.锋与天气
冷 锋 | 暖 锋 | 准静止锋 | ||
概 念 |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 |
相同点 | 气团位置 | 冷气团密度大,在锋下;暖气团密度小,在锋上;锋面附近气温、气压等差异大,风力大 | ||
倾斜方向 | 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 |||
主 要 区 别 | 气团势力 |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 势均力敌 |
移动方向 | 冷气团的移动方向 | 暖气团的移动方向 | 来回摆动 | |
锋前锋后 | 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 |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 ||
锋面力度 | 较大 | 较小 | 小 | |
雨区位置 | 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后为主 | 锋前 |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 |
雨区范围 | 小 | 中 | 大 | |
图示 | 锋图 | |||
简图 | ||||
天气图 | ||||
雨区 | ||||
天 气 特 征 | 过境前 |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
过境时 |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 |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 |
过境后 |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 |
天气实例 |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 “一场春雨一场暖” |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
气旋(低压) | 反气旋(高压) | ||
气流 方向 | 垂直方向 | 上升 | 下沉 |
水平方向 |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 |
天气 | 中心 | 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 天气晴朗 |
对我国 的影响 |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 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 |
示意图 (北半球) |
知识清单
项目 | 内容 |
一、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 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近百年全球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 3.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4.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1)海平面上升 (2)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3)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
三、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 5.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6.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
1.上述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上述温室气体除能导致全球变暖外,还可能造成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
①臭氧层破坏 ②酸雨 ③城市热岛效应 ④湖水富营养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C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