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目的
小城镇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小城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主要载体,是与多数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小城镇在规划的制定与管理上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使学生逐步掌握小城镇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设计题目
安康市平利安镇建设规划
三、题目概况
长安镇概况:详见附件;
现状地形:镇区现状地形图 1:1000(电子件)。
四、设计要求
1、规划期限:2015-2030年,规划期末人口规模按1.0万人考虑。
2、依据现状条件,合理选择镇区用地发展方向。
3、合理安排镇区各项建设用地。
4、合理配置小城镇的各项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
5、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组织空间,并形成特色。
6、塑造镇区公共中心。
7、规划方案在满足相关技术及规范的前提下,力求创新。
五、成果要求
1、成果内容要求
(1)区位图
(2)现状分析(地形、资源等方面)
(3)土地利用现状图(带现状用地统计表)
(4)土地利用规划图(带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5)规划总平面
(6)功能结构规划图
(7)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带道路断面图)
(8)景观绿化系统规划图
(9)环卫设施规划图
(10)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1)主要节点设计意象(可选中心、入口、公共空间等平面图、效果图)
(12)其他需要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图纸
(13)规划说明书(正文内容宋体小四,1.5倍行距)
图纸: A3彩色,规划说明:A3黑白。
2、成果质量要求
(1)方案合理、构思新颖、内容全面、有所创新;
(2)结合实际、符合规范、经济可行;
(3)图面表达规范、整洁、美观;
(4)文字说明流畅、简捷明了;
(5)技术指标概念清晰、计算正确。
六、设计进度
1、11周:布置设计任务;
2、12~14周:初步规划(现状分析、规划构思、用地布局图、分析图、用地平衡表、规划说明);
3、15~16周:规划修改完善;
4、设计周:完成并提交正式图。
七、纪律要求
1、两人一组,必须按时、按内容、按进度完成各阶段任务。
2、成果图册及说明书以A3规格打印装订成册,其中图纸部分必须彩色打印,说明书可黑白普通打印。
3、成果提交时间:设计周周周五上午9:00。
4、提交电子文件,以组员姓名命名文件夹,内容包括JPG图纸、说明书(word2003格式)以及相关CAD文件,以班为单位刻录成光盘。
附件:城镇概况与基本发展思路
第一节 城镇概况
一、项目背景
1.区位关系
长安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东南部,距县城8公里,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地貌四山夹三川,总面积227平方公里。308省道和长安河纵贯镇域,是川陕鄂渝的交通要道。“安平”高速正在规划建设中。镇区范围包括中坝村大部和高峰村局部。其中中坝村村域总面积6.7平方公里,高峰村村域总面积5.7平方公里。
2.自然地理条件
长安镇地处北纬32°22′,东经109°25′,海拔4 米--1200米,地势东高西低,两边高中间低,地形主要为两岭一槽。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高气温41.7℃,极端最低气温—9.5℃。无霜期250天,年平均降水量850mm左右,属温热半湿润区。长安河穿境而过,境内资源丰富,茶香四溢,美景如画。秦楚边关古长城巍峨亘古,道教胜地西岱顶风光旖旎,峻险奇秀蜡烛山幽径可探;碧波万顷的生态产业园与徽派建筑风貌交相辉映,特色城镇如置画廊,游人至此,流连忘返,文人雅士,怡神于斯。
3.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现状概况
长安镇辖20个行政村,134个村民小组,5358户,2077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辖区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条件优越,素有平利县“一长安”之美称。总耕地面积33684亩,其中:基本农田16667亩,人均0.85亩(水田6537亩,旱地10130亩)。有林面积18.8万亩,烤烟2700亩,林果2000亩。已实现村村通公路和程控电话,9个行政村开通有线电视,儿童入学率达99%,省际边贸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本次规划区范围是位于镇域中部的中坝村和高峰村为主构成的中心镇区部分,为镇所在地。
长安镇(镇区)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城镇建成区约26.08 公顷,镇区常驻人口3500人。镇区现已初具规模,镇委、位于城镇的东部,2015年人均收入4230元。现状农业种植用地66公顷,现有生态茶田用地63公顷。
长安镇委、以新城镇建设为统揽,围绕绿色兴产业,依托资源办工业,突出特色建家园,全力打造西北名茶大镇、安康经济强镇。 “女娲银峰”系列名茶两度荣获“中茶杯”一等奖,绞股蓝茶饮品盛誉远播。延绵10公里的高效观光农业示范带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30万吨铅锌选矿厂等项目正紧张建设中。
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镇域内基本农田较少,山地、坡地和自垦地较多。对以后发展建设比较有利;
(2)水资源:镇域内主要河流有长安河及支流石牛沟,水域总面积约为8.75公顷;
(3)森林资源:中坝村已累计退耕还林1331.7亩,天然林保护面积19亩,森林覆盖率70%,常见森林植被是以马尾松群系为代表的暖性针叶林及长绿针阔混交林;
(4)矿产资源:荧石,主要分布在金石村、大木村一带,省市探矿部门曾多次实地勘探,许多地段个别和数种元素可达工业指标,经济价值高、开发前景广阔。
(5)农业资源:
茶叶。全镇现有茶园5000亩,其中高效无公害3000茶园亩,年产茶200吨,是全县茶叶基地镇之一,产区山峰连绵,云雾缭绕,气候适宜,是茶叶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茶园远离城市、工厂、无工业污染,无公害,产茶有人体所需的铁、钙、锌、镁等微量元素,采取精细、茶质优异,素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镇内“女娲银峰”、“一品香”系列名茶,多次居名茶评比首位。
绞股蓝。长安境内现有绞股蓝1000亩,是平利绞股蓝最佳产区,目前以开发出列产品主要有绞股蓝总甙、绞股蓝茶、绞股蓝可乐、绞股蓝养生酒、绞股蓝蜂王浆等。3、烤烟。全镇现有烤烟2700亩,所产烟叶质量好,油分足、香气浓,具有清香之特色,经过化验表明,不少理化指标超过贵州烟叶,接近云南烟叶,深受省内外一些烟厂的青睐。
(6)旅游资源:中心镇区现已初步形成以徽派民居建筑风格为特色的城镇风貌,吸引着四方来宾,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以茶为代表的特色休闲、体验、观光资源。城镇周边有秦楚古长城遗址、千佛洞、女娲山、西岱顶、蜡烛山等景点。西岱顶景点以清代道教文化、森林探险、岱顶绮霞而闻名;秦楚古长城关垭城门以其雄伟壮丽而称著;女娲山、千佛洞、蜡烛山以其奇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二、城镇建设现状
1.用地布局
镇区建设用地地势东高西低,两边高中间低,地形主要为两岭一槽。受地形和茶园,城镇发展建设主要沿308省道两侧进行,呈现出明显的线状布局空间形态。居住用地零星分散于区域内,没有集中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沿街布置,街市气氛浓郁。
2.用地构成
1)居住用地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75.14平方米/人,人均居住用地37.77平方米/人,居住用地比较分散,利用率低,居民生活不便。
2)公共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现状:
目前镇区内行政办公主要集中于镇区东部,设施基本完善。
(2)文化教育现状:
镇区有中小学各一所,小学在校生1200人,校舍占地面积0.75公顷。中学在校生600人,校舍占地面积1.4公顷。
(3)卫生保健现状:
目前卫生院位于镇区东部,占地0.12公顷,基本满足居民医疗设施要求。
(4)商业金融现状
镇区内没有形成规模的商贸集散市场,目前商业设施散乱于308省道的两侧,呈带状分布。无统一的管理。
(5)其他用地现状
目前文化站、幼儿园、公厕、垃圾集中点、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均不完善。
3)基础设施用地
(1)道路现状
现状道路总长约3080米,基本实现硬化水泥路面。镇区内主要道路7米,均为硬质路面。巷道一般为3米。平镇公路(308省道)从城镇中通过,是城镇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
(2)给水、排水
现状给水已初步形成集中自来水供水系统。现状排水为雨污合流制由明渠和暗沟组成排水系统,沟渠总长2600多米。
(3)电力、电信
电力由县城电网10kv电力线供给,镇区内现有小水电站一座(长安电站),与大电网并网,生产、生活用电能够得到保证。全镇电话300部,有线电视310户,移动电话基站两座,电信小灵通基站一座。
三、城镇现状存在的问题
1.城镇空间结构与形态不够合理
城镇建设基本上是沿平镇公路(308省道)布局展开,现建成区26.3公顷,但沿308国道东西长2.54KM,南北平均宽度仅为0.1KM。过长的线型形态使城镇各功能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影响了功能的有效发挥。
城镇建设中已形成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城镇形式,但是没有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将生态田园纳入城镇整体。
2.城镇功能不够完善,与主导特色职能不相适应
城镇缺乏必要的文化、体育、市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配功能还未脱离传统的农业服务性乡镇的模式。特别是围绕茶产业、茶文化的特色主题功能体系尚未建立,与城镇的特色发展不相适应。
3.产业层次亟待升级
镇区现已确立了以绿茶、绞股蓝种植、加工的主导产业,但产业仍处于较低层次,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茶种植、采摘体验、茶文化展示与体验、康体健身产品的开发等围绕“茶”展开的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提升、打造和包装。现已形成的“茶庄—茶农—茶园”,种植—加工—服务模式是一条既能实现茶业的社会化途径,又能实现茶农的致富,今后应大力培育、扶持、完善这一产业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4.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由于缺乏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系统,致使长安河及石牛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5.缺少公共的开敞空间
镇区内街道及建筑空间虽然风格统一,但布局方式单一,主干道两侧建筑过于密实,阻碍了周边绿色田园与城镇的融合。镇区内缺少公共开敞空间,使得城镇的主题特色不够明显。
6.居住用地布局凌乱
镇区建筑布局呈现沿平镇公路(308国道)“一层皮”布置,沿街建筑的里侧多为自发建设的居住建筑,布局零散,未能有效利用地形。
7.基础设施匮乏
镇区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较低,如:道路尚不成型,不成系统,宽度不足,对外交通过境汽车站场、社会停车场尚未形成;镇区现状没有垃圾集中点,无环境清洁服务人员;养殖污染未作处理。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不利生活质量提高。
第二节 长安镇发展态势
一、优势
1.地缘优势
镇区地处秦巴山区,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地形主要为两岭一槽。镇区北山林木葱郁,南山茶园满坡;长安河与石牛河环绕城镇。自然山水要素构成了良好的城镇生态、景观基质。
2.区位优势明显
长安镇位于陕南东大门,平利县东南部,平镇公路(308省道)纵贯镇域,是陕、鄂、渝毗邻地区的节点城镇,地貌四山夹三川,总面积227平方公里;内外交通便捷,为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城镇的引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3.特色产业优势
陕南茶区四大优势提升陕西茶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是种茶历史悠久,二是生态环境优越,三是品质优良,四是产业化规模基本形成。绿茶、绞股蓝种植是长安镇的主导产业,镇区周边楔入城镇的茶园、茶山是长安茶业的缩影。以茶为核心的经济、文化产业化链条雏形已形成。
长安镇现有茶园5000亩,其中高效无公害3000茶园亩,年产茶200吨,是全县茶叶基地镇之一, “女娲银峰”系列名茶两度荣获“中茶杯”一等奖,绞股蓝茶饮品盛誉远播。延绵10公里的高效观光农业示范带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以镇区为核心、以茶庄为茶产业龙头的“茶庄—茶园—茶农”产业模式和以“茶庄—茶园—宅院”城、园一体的城镇发展建设模式,为建设生态田园城镇奠定了基础。
4.生态化景观城镇优势
由于自然环境、绿色种植产业的发展城镇建设呈现出城、园(茶园)交汇;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融通的生态格局。城镇空间宜人,尺度和谐,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与自然山水、生态茶园有机融合,构成了“青山环绕两带水,十里茶园半入城”的和谐有机的城镇风貌
5.旅游潜质
长安境内资源丰富,茶香四溢,美景如画。秦楚边关古长城巍峨亘古,道教胜地西岱顶风光旖旎,峻险奇秀蜡烛山幽径可探;生态产业园碧波万顷,徽派建筑群交相辉映,特色集镇如置画廊,游人至此,流连忘返,文人雅士,怡神于斯。
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娲山,古称中皇山,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娲山。女娲作为中国传说中造人补天的上古女神,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作为女娲故里的平利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来推广和宣传女娲文化。
二、劣势
1.包装宣传有待改善
长安镇良好的茶资源优势需要借助强有力的宣传包装,对外宣传平台的搭建将对镇区内茶文化走向世界开启契机,前期包装宣传的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整体开发模式的迟缓,因此加快包装宣传力度和深度刻不容缓。
2.城镇建设规划缺乏一致性
目前城镇整体规模偏小,功能相对单一,特别是自发的小规模建设和未来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定位,建设与生态不相融合,阻碍特色景观风貌彰显本色;加之基础和服务设施薄弱,城镇建设和推广旅游发展无法并驾齐驱,达到共营状态。
三、机遇
1. 国家和当地的重视
国家宏观社会经济日趋上升的背景,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及通过特色产业的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凸现出来的强大经济活力,已经受到各地的广泛支持,为了充分发挥本地的特色资源旅游的经济价值, “十一五规划”当中关于新城镇建设的明确和平利县对长安镇新城镇建设的支持和资金援助都为长安镇建设成为山水秀丽、茶乡风情的特色生态主题小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2.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大了旅游这一第三产业的比重。生态观光旅游这一新旅游热点的出现,给长安镇的特色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方向,增加了新的旅游亮点。并与周边城市建立旅游圈。
当地出台一系列的和措施,加强乡镇的开发和保护, 主办大型文化活动--中国.平利第三届“茶之旅”文化节,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大力宣传推介传统地域文化,加快建设“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西北名茶大县”和“陕西最美丽乡村”,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
四、挑战
中国的历史也是茶叶的历史,陕南自古以茶著称,来自省内外区域内同类型依靠茶文化包装开发较早的特色城镇,暂时在客源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长安镇的茶资源开发宣传起步晚,在众多的对手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靠自身的特殊之处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强有力的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准确适用的规划设计定位,加之陕、鄂、渝吡邻区域资源的共享以及特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特色生态旅游的市场逐步扩大稳固,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旅游城镇的竞争机制,良性循环的带动城镇大踏步的发展。
第三节 经济产业发展战略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特色种植业(以绞股蓝、茶叶种植为主)、传统农业(旱地及水田作物)、工业、服务业等三个方面。其中传统农业1.29亿元,特色种植业0.45亿元,工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为0.53亿元;总产值1.82亿元。
1.以绞股蓝、茶叶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植业
农业发展方向是绞股蓝产业基地建设,茶叶种植以及大棚蔬菜基地建设等。截至2005年底,已建茶园680亩,年产绿茶13.6吨;镇内“女娲银峰”、“一品香”系列名茶,多次居名茶评比首位。长安境内现有绞股蓝350亩,年产胶股蓝14吨,是平利绞股蓝最佳产区,目前以开发出列产品主要有绞股蓝总甙、绞股蓝茶、绞股蓝可乐、绞股蓝养生酒、绞股蓝蜂王浆等。
2.其他产业
中坝村地处平利县淡季蔬菜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0亩,目前全镇生猪已达4270头。有个体工商户126户,年劳务输出300人左右,有茶饮产业协会和畜牧产业协会各一个。
该村农副产品以蔬菜种植、生猪、家禽养殖为主;旅游以农家乐为主,企业以茶叶加工、木材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
二、产业发展定位
1.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长安镇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仅要把握其现实机遇,更要理性对待其发展背后的隐忧、危机和潜在的代价。长安镇是平利县发展的生态屏障和绿色之肺,同时,长安镇也提出“生态兴镇”的发展目标。因此,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长安镇的发展还肩负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的重任。也就是说,长安镇的产业发展一定不能危害地区生态环境。无疑,这样的要求会长安镇短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为长安镇提前走优质产业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机会和挑战,也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这样的现实下,长安镇的发展策略是:“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大力发展与茶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
2.产业发展的定位
1)
表5:农业发展组织模式示意
生态的、高效的有机种植业;
2)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
3)满足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服务业。
三、产业结构调整
从长安镇的现状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高速增长。要完善相关产业的服务配套,必须提高长安镇城镇整体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用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
从发展动力上考虑,以现有种植业为基础,以发展生态种植为契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本次规划的重点之一。
从具体的调整内容上讲,第一产业主要是加大种植业的投入,扩大经营规模,深耕产业基础,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走高端市场路线;第三产业主要是完成从无到有的质变,尽快发展壮大起来,更好的服务于其他产业和充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及结合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长安镇旅游资源,打造为陕南地区知名的生态茶园示范区和新型特色主题小镇。
四、农业发展规划
从农田产量来看,长安镇镇区始终坚持基本上没有中低产农田,今后的农田改造主要是适应更高层次的农业生产。其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也基本围绕现代化农业的升级而建设。
五、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对种植业产业进行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逐步完善种植业产业群的配套程度,有利于增强地区产业实力,密切企业间协作关系,降低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
长安镇的主导产业定位:以茶饮产业为主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林果、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产业,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使得产品品质达到国际标准。建设长安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六、产业群(产业链)规划
根据区域产业链和自身特点,规划其产业体系,争取完整、配套促进不同产业的上、下游互动,增强彼此的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积极参与区域产业联盟的构建。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提出新的目标,建立并完善产业群。
1.现代种植业(主要以茶叶、蔬菜种植为主的有机农业、以苗圃、鲜花、林果生产为主的观光农业)
2.畜牧养殖业(生猪、家禽养殖)
3.服务业(满足本镇居民的生产、生活)
4.旅游业(自然生态的山水风光和茶叶、蔬菜种植为主的观光农业和商业文化休闲产业)
七、产业发展思路策划
长安镇城镇要实现产业方面的突破,首先必须明确和解决发展思路的问题,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化产业发展模式。
芬兰的“农工商经济联合体”:芬兰农村产业主要是乡村旅游、木材加工、能源生产、产品直销和农业机械出租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活动。农户主要参与生产,企业主要从事营销,农户和企业相互结合组成利益联盟,形成“农工商经济联合体”,促进农业的发展。
成都的“村企互动”:就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在龙头企业与其所在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以经济的联系和互动为发端,继而促进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竞争意识、民主管理理念等的相互交融,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的就是,将成熟的企业拉进来参与农业的市场营销,其好处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可以规避农民的市场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和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有限的弊端。
因此,长安镇镇区也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联系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同农户签订长期的生产合作协议,将市场风险转嫁出去,同时,使农业生产同市场需求保持良好的衔接,也使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龙头的作用。
第四节 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旅游资源特征评价
1.旅游资源结构
在长安镇旅游资源结构中,生物产品类的茶资源居于主要地位, 开发前景较为乐观,是该景区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其次就是自然资源中的山水景观资源,生物景观中的荷塘和果木种植林地,人文活动的资源有围绕茶展开的茶庄、茶文化及女娲文化广场和民俗村即农家饮食习俗。旅游项目开发主要以茶资源休闲观光游憩为主, 山水田园生态景观资源为辅。
2.主要资源特征
茶园建设和城镇的改造治理是长安镇区域建设的前提条件,茶园建设和城镇的改造治理应与规划结合,在区域中形成完整的生态结构体系,包括山体、田园、河道、汇水、荷塘、支流等。在整个区域中呈条带状分布。规划可依托其独特的生物产品类资源以及山水景观资源,开发一些休闲采摘活动和水上活动,并结合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开展农家乐,营造出“茶田美池、鸡犬相闻、怡然自得”的“茶乡”意境,使其成为安康周边乃至陕南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定位
1.目前旅游业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一般以中短途观光旅游产品、周末短途休闲度假产品为主。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休闲度假旅游者占旅游总人数的比重将达到58%,休闲度假旅游将取代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成为我国居民的旅游度假首选。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旅游的目的和价值也随之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旅游。目前我国旅游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旅游方式发展成各种专题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未来我国居民旅游休闲的观念不断增强,旅游趋向于有参与体验的深度观光旅游活动,亲身去体验当地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及社会习俗。而日益流行的生态性旅游,不仅是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更是人们对生态休闲生活的向往。因此,生态性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我国居民的旅游度假首选。
2.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根据长安镇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设想,对其旅游市场做以下定位:
1)一级客源市场
主要包括以平利安镇为核心的陕西省境内各地市,安康市及周边——基础市场层次。
陕南地区——近程辐射层次。
主要包括商洛、汉中为主的陕南城市群。
2)二级客源市场
二级市场距离长安镇较远,但经济发达并且与平利安镇有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走廊相联接的大中城市,并且这些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汽车保有量大幅增长,拥有大量的自驾旅游爱好者。主要包括关中地区和周边省份如: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的观光、休闲度假客源市场。
西部大开发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此地区居民外出旅游逐步提高,并随着休闲市场的发展、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加和带薪假日的推行,其出游尺度将大大扩展。
3)机会客源市场
国内其他市场主要除上述客源市场以外的国内其他地区,这些地区属于远程辐射层次,可以发挥区域间联动效应。
第五节 发展目标与定位
一、长安镇发展目标与定位
本次规划长安镇发展建设的目标定位为:打造集生态、文化、旅游、特色景观于一体的生态茶园示范区和特色风貌主题小镇。
二、目标、定位的诠释
1)完善城镇生态园区功能;
2)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3)改善人居环境;
4)经济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带动人民致富;
5)营造城镇特色;
6)保护生态的自然环境。
第六节 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
一、发展指导思想
(1)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思想。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模式,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镇企互动的操作模式;最终达到城乡发展共生、共荣的目的。
(2)城镇发展适当集中的思想。利用一切有利的城镇发展动力,适时诱导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适当集中,以利于服务设施配套、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居民生活等。
(3)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发展思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同时,城镇不仅是城乡居民的栖身之地,也是区域城市发展的生态承载。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育生态是城镇发展所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
(4)以长安镇规划区域内山水生态结构保护为中心,以构建陕南的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为方向,以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局部地方与休闲、商务、娱乐、自驾以及度假功能结合为一体,将其建设成为陕南地区典型的山水生态系统示范型区、休闲旅游地。
(5)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一致,以坚持生态化、推行绿色开发,突出旅游产品形象,严格保护原始自然生态,探索和规范规划区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式,以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长安镇区域跳跃式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
二、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战略
1)城镇发展战略
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利用一切有利的城镇发展动力,适时诱导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适当集中,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达到城镇合理有效的建设发展。
2)特色产业发展策略
(1)茶文化战略
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大力宣传推介传统地域文化,通过开展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赞茶、茶道、茶艺等一系列茶文化活动,从不同角度宣传了长安镇茶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2)生态体验战略
自然资源中的山水景观资源,生物景观中的荷塘和果木种植林地,突出其长安镇区域以自然生态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典型性。以水造景,山环水绕,营造“茶乡”意境。
(3)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以长安镇规划区域内山水生态结构保护为中心,以构建陕南的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为方向,以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局部地方与休闲、商务、娱乐、自驾以及度假功能结合为一体,把该区旅游业构建成具有一定的游、购、娱、住的的产业体系,并使其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最终将长安镇区域打造为陕南地区知名的生态茶园示范区和新型特色主题小镇。
3)致富战略
结合社会主义新城镇建设,并将其纳入到长安镇旅游功能体系中,使周边居民参与到长安镇旅游景区项目(尤其是茶展示与民俗村项目)的开发之中,引导当地居民建立起作为“茶乡”人家的荣誉感,提高环保意识,不仅可以增收致富,而且可以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游客的到来,会带来现代信息,与此同时,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周边居民的文化意识和市场意识。此外,旅游的开发建设可以使城镇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发生明显改善,从而推进新城镇建设的步伐。
2.战略途径
1)突出特色,创造旅游产品品牌
长安镇规划区域的建设重点为:1、结合社会主义新城镇建设,将农家乐旅游升级换代,走精细化、联合化的道路,并将民居风情融入其中;2、以观光、体验、采摘为基本模式建设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3、有效协调旅游发展与长安镇建设二者的关系,以此增强长安镇社会主义新城镇的示范效应。三个方面合力打造长安镇区的特色品牌。
2)统一部署,招商引资加快建设
长安镇区在开发中必须提供入区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有效管理,统一部署,协调各项建设与旅游区建设的关系,并且提供优惠,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分阶段、有步骤、有秩序地加快区域建设。
3)开发搞活,导引市场行为
制定“长安特色主题小镇开发实施办法”和成立区域管理委员会,发挥对市场的宏观作用,开发实施办法第一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要有导引性,第三要遵循市场原则,第四要强调环境保护原则。
4)环境保护,青山绿水永存接续
保护完好的植被与水体是区域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开发前,就必须杜绝乱开发的行为,加大各区域的环境保护力度。
第七节 规划期限、范围及城镇建设规划意向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二、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区范围是以中坝村和高峰村为主构成的中心镇区为核心,沿308省道向西与平利县县城规划区相接,沿308省道向东沿5公里,为规划区东西界限,西南界限为镇区两侧山顶,规划区面积约450公顷。
三、城镇性质与定位
1.定性依据
1)长安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东南部,距县城8公里,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地貌四山夹三川,总面积227平方公里,地理条件优越。
2)长安镇种植业和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规模。
3)近几年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2.城镇性质
本次规划长安镇将形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特色景观于一体的生态茶园示范区和特色风貌主题小镇。
四、用地控制及建设用地选择
1.公共绿地用地:
城镇周边大面积的生态茶田用地、蔬果种植用地及荷塘,在未来环境整治取得成效后,作为生态休闲娱乐发展公共绿地用地。另外横贯城镇的长安河及其支流通过整治形成两个绿化景观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居住用地:
现有城镇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改变现有居住用地布局松散,功能分区不明的局面。利用城镇南侧山坡的破碎自留种植地、闲置地,将各居民点就近集中,规划布局依山就势自然有序,形成一团一簇的自然建筑聚落形式。
3.商业用地:
现状商业用地散乱的的分布在平镇公路(308省道)的两侧,呈带状分布,无统一的管理。在城镇中心规划商贸集散市场,将商业集中控制在城镇中心区域,形成商业中心区。
4.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零散,规划将工业用地置换,建议迁出城镇建设范围,另择地规划工业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