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2:28:15
文档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2.体会词人感
推荐度:
导读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2.体会词人感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 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 篇载: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悲黍”,黍即小米,据史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补充: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三、字词积累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      )鱼

    堪脍(    )      倩 (   )       揾 (     )        舞榭(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风流:                                         脍:

  北顾:                                         倩:

              

可堪:                                         揾:

                   

烽火扬州路:

四、整体感知

(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在朗诵的基础上诵读词作,整体感知,并用自己的话概述词的基本内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合作探究

一、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分析词的上片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2、(1)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2)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3)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二)分析词的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结合这些历史人物,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3、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并说其写法的作用?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上片哪一句义近而相呼应?

三)感受情怀

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二、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c、“廉颇”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4、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怎样理解

5、感受情怀

  a、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情感?

 b、上题中的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可用图表示)

自我检测

一、知识复习:

1、回顾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通感、对比等。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正侧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用典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 表现手法有哪些提问方式?

【明确】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鉴赏下面的诗句?(要鉴赏手法)

易混点:

①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回答情感)

②诗中是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回答意境)

③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回答手法 写景的角度 …)

3、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有哪些?

【明确】1、明确指出手法;       2、翻译诗句解释手法;

3、手法的好处表达效果;  4、表达的情感。

二、习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三、高考链接(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文档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2.体会词人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