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积累与综含运用(35分)
1.(10分)古诗文默写。
(1)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宣室求贤访逐臣, 。(李商隐《贾生》)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5)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6)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7)刘禹锡《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8)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流淌着数不清的正能量。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 ”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合肥古称庐州,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美称。这里物阜民丰,景色优美,生命从梦乡苏醒的时候,漫步在包河公园,你看那河边的柳树在春风的抚弄下欣然起舞,天上白云朵朵,好似恋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河岸芳草萋萋,草木葱茏,河边的水鸟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快的xī戏起来。不禁让人感叹: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之美啊!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芳草萋萋
xī 戏
亘古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这个词正确的写法是 。
(3)划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之美啊!
3.(2分)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题目。
老舍的 除了主要人物,还刻画了 (人物形象特点)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的虎妞等周围的人物。
4.(2分)《海底两万里》是 (国籍)作家凡尔纳的一部科幻小说,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 (人名)跟着船长尼摩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5.(2分)光明中学七年级(1)班举行主题为“孝亲敬老,走进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有位同学在写有关“孝亲”的文章,需要引用几句名言,你认为下列名言诗句中哪两项不可以作为引用的材料。(只填序号)
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
③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④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6.(4分)在“传统节日文化我知道”活动环节中,老师出了一道题,请你选择与诗句对应的节目。(只填序号)
①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②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7.(6分)下面是某位同学在活动中的倡议书。其中有几处错误,请你帮忙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下度过的,【A】他们用博大的胸怀与深沉的爱包围着我们,慷慨地送我们一个自由空间,让我们张开双臂【B】父母如此关爱我们,我们难道不应该不学会感恩吗?
在此,我倡议:
①对父母,我们应该多一份体谅,少一份抱怨,少一份冷淡。
②在生活中,让我们用心开始,尽己所能
此致
致礼!
七年级(1)班
王亮
2021年5月20日
①【A】句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②【B】句有语病,应修改为 。
③倡议书有一处格式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
二、阅读(55分)
8.(18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食趣
崔馨恬
趁着端午假期坐车去看望姥姥,一路的绿色,让我想起小时候姥姥包的粽子
一进门,一股浓郁又熟悉的粽叶香从锅炉中__________,弥漫到整个房间,笼罩着冲进厨房的我,使得我的眼前一片朦胧。迷离间,她一会儿控制着锅炉的温度,一会儿舀水持火。我愣愣地站在门口
“恬,快来吃粽子。”姥姥端出一盘刚出锅的粽子,满心欢喜地叫着我。
我连忙答应着,手里接过那盘诱人的粽子,拿起一个,刚见一点白色糯米,便一口咬下去。糯米很软、很甜,余香便在嘴里肆意__________。几口过后,香甜的粽子顺利下肚,散发着残余的清香。回到餐厅,家人都在品尝粽子;桌旁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那是温馨的场面。
餐后,姥姥准备好生白米、粽叶、红枣等,又要开始包粽子。我看着好奇,随意地卷成沙漏形状,抓起一把米就往里倒,滴落在发黄的地板上,似点点星辰。我略带尴尬地看向姥姥。“没关系,姥姥便拿起一片粽叶,熟练地挽成漏斗状,将米徐徐放入漏斗中,一粒也不会撒出来。她的手是那样平稳,她便用手抓起一颗红枣放入米中,紧接着再覆上一层白米,最后用粽叶覆住,用线裹紧,竟也能像模像样地包出几个略显尴尬的大粽子。姥姥望着我包好的那几个大粽子,欣慰地笑了。
此时的我除了成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百感交集。我犹记得,儿时的端午记忆是漫天的水汽,是黏牙的糯米,是姥姥欢喜的笑脸。她总会给我端来一盘盘粽子,让我每一次拆粽叶都充满着好奇与欣喜,永远不知道粽叶里是白色的糯米还是紫色的黑米,是方方的猪肉,还是小小的红豆。尽管只是小小的粽子,而变得格外美味。
随着我的成长,学业压力大了,我看望姥姥的次数日益减少。每临端午,匆匆忙忙吃完,便回房间学习去了。那些新奇口味的粽子却令我怅然若失
我们所食的,不仅仅是那一粒粒糯米、一颗颗红枣,我们所食的,才能让食物在我们的记忆里保有旺盛的生命力。
(选自《人民周刊网》有删改)
(1)在文中划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漫游 | 淡化 | 溢出 |
B.溢出 | 漫游 | 淡化 |
C.溢出 | 淡化 | 漫游 |
D.淡化 | 漫游 | 溢出 |
端午团聚品尝粽子,觉得 →包粽子米却落一地,感到 →回忆童年拆粽叶,充满好奇与欣喜→匆匆吃完新奇口味的粽子,觉得 。
(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米下面隐藏着的是圆滚滚的红枣还是咸咸的蛋黄,是方方的猪肉,还是小小的红豆。
②我又试了几次,竟也能像模像样地包出几个略显尴尬的大粽子。
(4)作者说:“我们所食的,不仅仅是那一粒粒糯米、一颗颗红枣,我们所食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19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柳笛声声
刘文波
①柳笛声响起了,一个丰盈的春天就来了。
②__________声音如炖得黏稠的小米汤,伴着袅袅的炊烟,日日响在耳畔,柳笛是春天这场盛大喜事里红火喧闹的锣鼓,它使新娘更俏。新郎更憨,__________春日才风生水起。
③哪个农村的憨伢子不会做柳笛,吹柳笛呢,那是跟拾柴火,随着大人下地干农活一样轻省熟练的。
④柳树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里变得柔婉了,柳枝芽苞甫绽,猴一样的小子们蹿上一搂粗的大柳树,地下的孩子就蜂拥而上,你争我抢,拿一枝柳条截头去尾,左旋右拧,但性子急的往往扯破了皮,只能从头再来。将雪白的柳棒抽出,咂一咂,柳棒上的汁液如同春日的佳酿,苦中带甜,那是春天的滋味。拧柳笛的孩子是最早知道春天的
⑤柳鞘抽出来了,用小刀裁齐,再用指甲刮去表皮,就开始做调音工作了,做柳笛的技巧全在这里,声音洪亮如洪钟,清越如笙箫,声如牛哞羊咩,让人捧腹。柳笛响起来
⑥驼背的二叔是做柳笛的巧手。同样一根柳条经他的手做出的柳笛,声音圆润,让人沉醉。能吹出百鸟朝凤;吹出二泉映月,让大地呜咽。听着他的笛声,说不出的喜欢,说不出的感伤
⑦二叔的驼背是年轻时得下的。年经时的二叔一表人才,如春日里的白杨树模样俊秀,十里八乡的媒人踏破了他家的门槛
⑧那一年,桃花开得正艳,一场__________冷雨让大地凋零。村东的小清河里,挣扎着呼救,正路过的二叔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河水,在冷风里抖成一团。从那以后,二叔就感到腰脊疼痛,高大的身子在以后的日子弯成一张弓,原先的以二叔为荣光的姑娘们远嫁他乡了。媒人再也没有踏进他的门口,孤独地站在瑟瑟风中。以后的几个春天里,我们再也没有听到二叔吹起的柳笛。二叔的春天过早地凋零了。
⑨一年回家听到母亲说,二叔领养了一个弃儿,已经三岁多了,太概是上天看二叔寂寞,让那个机灵的孩子来陪伴他了,从那以后,每个春日里,二叔在教女儿做柳笛呢。稚嫩的欢笑让二叔家的那棵桃花开得更艳了,我知道那个远离二叔许久的春日又回到了他身边。
⑩因为柳笛响起来了,一个丰盈的春天就来了。
(选自《那时花开》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丽的 | 冗长的 | 连绵的 |
B.连绵的 | 清丽的 | 冗长的 |
C.冗长的 | 清丽的 | 连绵的 |
D.清丽的 | 连绵的 | 冗长的 |
(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柳笛是春天这场盛大喜事里红火喧闹的锣鼓,它使新娘更俏,新郎更憨。(从修辞的角度)
②猴一样的小子们蹿上一搂粗的大柳树,扯一把柳条扔到地上,地下的孩子就蜂拥而上,开始做柳笛了,拿一枝柳条截头去尾,柳枝的皮鞘就与中间的柳棒脱离开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文中的二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柳笛声声为题,有什么妙处?
10.(13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1)解释带点词语。
①阅十余岁
②竟不可得
③棹数小舟
④究物理
⑤湮于沙上
(2)翻译句子。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老河兵认为寻找石兽正确的做法是: ,(用原文回答),因为他考虑了石兽、 和 三者之间的关系。
(4)请指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三、写作(60分)
11.(60分)按要求作文。
生活当中,很多时候,要相信自己,你真的可以做到。
请以“这事,我能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文中不要透露你自己的身份信息。
②考虑到内容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2020-2021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积累与综含运用(35分)
1.(10分)古诗文默写。
(1)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5)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6)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7)刘禹锡《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
(8)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流淌着数不清的正能量。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
【解答】答案:
(1)万里赴戎机
(2)会当凌绝顶(注意“凌”的书写)
(3)贾生才调更无伦
(4)濯清涟而不妖
(5)自缘身在最高层
(6)箫鼓追随春社近(注意“箫”的书写)
(7)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8)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合肥古称庐州,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美称。这里物阜民丰,景色优美,生命从梦乡苏醒的时候,漫步在包河公园,你看那河边的柳树在春风的抚弄下欣然起舞,天上白云朵朵,好似恋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河岸芳草萋萋,草木葱茏,河边的水鸟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快的xī戏起来。不禁让人感叹: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之美啊!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芳草萋萋 qī
xī 嬉 戏
亘古 gèn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欢快的 ”,这个词正确的写法是 欢快地 。
(3)划线句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之美啊!
【解答】答案:
(1)qī 嬉
(2)欢快的 欢快地
(3)拟人
(4)这难道不是亘古不变的生命之美吗?
3.(2分)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题目。
老舍的 《骆驼祥子》 除了主要人物,还刻画了 残忍霸道 (人物形象特点)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的虎妞等周围的人物。
【解答】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掌握的知识可知,还刻画了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
答案:
《骆驼祥子》;残忍霸道。
4.(2分)《海底两万里》是 法国 (国籍)作家凡尔纳的一部科幻小说,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 康赛尔 (人名)跟着船长尼摩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解答】答案:
法国 康赛尔
5.(2分)光明中学七年级(1)班举行主题为“孝亲敬老,走进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有位同学在写有关“孝亲”的文章,需要引用几句名言,你认为下列名言诗句中哪两项不可以作为引用的材料。(只填序号) ②④
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
③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④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解答】答案:
②④
6.(4分)在“传统节日文化我知道”活动环节中,老师出了一道题,请你选择与诗句对应的节目。(只填序号)
①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C
②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解答】答案:
①C
②A
③B
④D
7.(6分)下面是某位同学在活动中的倡议书。其中有几处错误,请你帮忙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下度过的,【A】他们用博大的胸怀与深沉的爱包围着我们,慷慨地送我们一个自由空间,让我们张开双臂【B】父母如此关爱我们,我们难道不应该不学会感恩吗?
在此,我倡议:
①对父母,我们应该多一份体谅,少一份抱怨,少一份冷淡。
②在生活中,让我们用心开始,尽己所能
此致
致礼!
七年级(1)班
王亮
2021年5月20日
①【A】句用词不当,应将“ 包围 ”改为“ 包容 ”。
②【B】句有语病,应修改为 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会感恩吗 。
③倡议书有一处格式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删去“此致”“敬礼” 。
【解答】答案:
①包围 包容
②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会感恩吗
③删去“此致”“敬礼”。
二、阅读(55分)
8.(18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食趣
崔馨恬
趁着端午假期坐车去看望姥姥,一路的绿色,让我想起小时候姥姥包的粽子
一进门,一股浓郁又熟悉的粽叶香从锅炉中__________,弥漫到整个房间,笼罩着冲进厨房的我,使得我的眼前一片朦胧。迷离间,她一会儿控制着锅炉的温度,一会儿舀水持火。我愣愣地站在门口
“恬,快来吃粽子。”姥姥端出一盘刚出锅的粽子,满心欢喜地叫着我。
我连忙答应着,手里接过那盘诱人的粽子,拿起一个,刚见一点白色糯米,便一口咬下去。糯米很软、很甜,余香便在嘴里肆意__________。几口过后,香甜的粽子顺利下肚,散发着残余的清香。回到餐厅,家人都在品尝粽子;桌旁不时传来的欢声笑语,那是温馨的场面。
餐后,姥姥准备好生白米、粽叶、红枣等,又要开始包粽子。我看着好奇,随意地卷成沙漏形状,抓起一把米就往里倒,滴落在发黄的地板上,似点点星辰。我略带尴尬地看向姥姥。“没关系,姥姥便拿起一片粽叶,熟练地挽成漏斗状,将米徐徐放入漏斗中,一粒也不会撒出来。她的手是那样平稳,她便用手抓起一颗红枣放入米中,紧接着再覆上一层白米,最后用粽叶覆住,用线裹紧,竟也能像模像样地包出几个略显尴尬的大粽子。姥姥望着我包好的那几个大粽子,欣慰地笑了。
此时的我除了成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百感交集。我犹记得,儿时的端午记忆是漫天的水汽,是黏牙的糯米,是姥姥欢喜的笑脸。她总会给我端来一盘盘粽子,让我每一次拆粽叶都充满着好奇与欣喜,永远不知道粽叶里是白色的糯米还是紫色的黑米,是方方的猪肉,还是小小的红豆。尽管只是小小的粽子,而变得格外美味。
随着我的成长,学业压力大了,我看望姥姥的次数日益减少。每临端午,匆匆忙忙吃完,便回房间学习去了。那些新奇口味的粽子却令我怅然若失
我们所食的,不仅仅是那一粒粒糯米、一颗颗红枣,我们所食的,才能让食物在我们的记忆里保有旺盛的生命力。
(选自《人民周刊网》有删改)
(1)在文中划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漫游 | 淡化 | 溢出 |
B.溢出 | 漫游 | 淡化 |
C.溢出 | 淡化 | 漫游 |
D.淡化 | 漫游 | 溢出 |
端午团聚品尝粽子,觉得 温馨 →包粽子米却落一地,感到 尴尬 →回忆童年拆粽叶,充满好奇与欣喜→匆匆吃完新奇口味的粽子,觉得 怅然若失 。
(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米下面隐藏着的是圆滚滚的红枣还是咸咸的蛋黄,是方方的猪肉,还是小小的红豆。
②我又试了几次,竟也能像模像样地包出几个略显尴尬的大粽子。
(4)作者说:“我们所食的,不仅仅是那一粒粒糯米、一颗颗红枣,我们所食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答】(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漫游”意思是随意游玩,“淡化”意思是弱化或减化,结合“一股浓郁又熟悉的粽叶香从锅炉中”的语句可知。第二空,应填写“漫游”,结合“那些新奇口味的粽子却令我怅然若失”的语句可知。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第一空,那是温馨的场面”可得出答案:温馨,由“我略带尴尬地看向姥姥”可得出答案:尴尬,由“那些新奇口味的粽子却令我怅然若失”可得出答案:怅然若失。
(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第①题,可从这一角度进行赏析。“圆滚滚”“咸咸”“方方”“小小”从形状和味觉上对粽子的馅料进行了描述,也表现了“我”童年吃粽子时的欣喜和期待之情,“竟”,有出乎意料的意思,这里写出“我”对自己能包出合格的粽子的意外。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达的是对童年时光的怀恋和对姥姥的思念之情,也是那段留不住的时光以及烹饪或品尝之人的情趣”即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感。
答案:
(1)B
(2)温馨 尴尬
(3)①加点词都是叠词,从形状和味觉上描述了粽子的馅料、欣喜之情;叠词的使用。
②“竟”是竟然的意思,表现出“我”在姥姥的指导下、惊喜之情。
(4)示例:作者吃粽子,不仅仅是喜欢粽子本身,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恋和对姥姥的思念之情。
9.(19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柳笛声声
刘文波
①柳笛声响起了,一个丰盈的春天就来了。
②__________声音如炖得黏稠的小米汤,伴着袅袅的炊烟,日日响在耳畔,柳笛是春天这场盛大喜事里红火喧闹的锣鼓,它使新娘更俏。新郎更憨,__________春日才风生水起。
③哪个农村的憨伢子不会做柳笛,吹柳笛呢,那是跟拾柴火,随着大人下地干农活一样轻省熟练的。
④柳树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里变得柔婉了,柳枝芽苞甫绽,猴一样的小子们蹿上一搂粗的大柳树,地下的孩子就蜂拥而上,你争我抢,拿一枝柳条截头去尾,左旋右拧,但性子急的往往扯破了皮,只能从头再来。将雪白的柳棒抽出,咂一咂,柳棒上的汁液如同春日的佳酿,苦中带甜,那是春天的滋味。拧柳笛的孩子是最早知道春天的
⑤柳鞘抽出来了,用小刀裁齐,再用指甲刮去表皮,就开始做调音工作了,做柳笛的技巧全在这里,声音洪亮如洪钟,清越如笙箫,声如牛哞羊咩,让人捧腹。柳笛响起来
⑥驼背的二叔是做柳笛的巧手。同样一根柳条经他的手做出的柳笛,声音圆润,让人沉醉。能吹出百鸟朝凤;吹出二泉映月,让大地呜咽。听着他的笛声,说不出的喜欢,说不出的感伤
⑦二叔的驼背是年轻时得下的。年经时的二叔一表人才,如春日里的白杨树模样俊秀,十里八乡的媒人踏破了他家的门槛
⑧那一年,桃花开得正艳,一场__________冷雨让大地凋零。村东的小清河里,挣扎着呼救,正路过的二叔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河水,在冷风里抖成一团。从那以后,二叔就感到腰脊疼痛,高大的身子在以后的日子弯成一张弓,原先的以二叔为荣光的姑娘们远嫁他乡了。媒人再也没有踏进他的门口,孤独地站在瑟瑟风中。以后的几个春天里,我们再也没有听到二叔吹起的柳笛。二叔的春天过早地凋零了。
⑨一年回家听到母亲说,二叔领养了一个弃儿,已经三岁多了,太概是上天看二叔寂寞,让那个机灵的孩子来陪伴他了,从那以后,每个春日里,二叔在教女儿做柳笛呢。稚嫩的欢笑让二叔家的那棵桃花开得更艳了,我知道那个远离二叔许久的春日又回到了他身边。
⑩因为柳笛响起来了,一个丰盈的春天就来了。
(选自《那时花开》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清丽的 | 冗长的 | 连绵的 |
B.连绵的 | 清丽的 | 冗长的 |
C.冗长的 | 清丽的 | 连绵的 |
D.清丽的 | 连绵的 | 冗长的 |
(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柳笛是春天这场盛大喜事里红火喧闹的锣鼓,它使新娘更俏,新郎更憨。(从修辞的角度)
②猴一样的小子们蹿上一搂粗的大柳树,扯一把柳条扔到地上,地下的孩子就蜂拥而上,开始做柳笛了,拿一枝柳条截头去尾,柳枝的皮鞘就与中间的柳棒脱离开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文中的二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柳笛声声为题,有什么妙处?
【解答】(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清丽”有清新华美。“冗长”意思是废话多。“连绵”指连续不断,逐步排除,可排除BD两项,用来形容声音。第二空所在句子意在强调柳笛对春天的重要作用,修饰“春日”的应是有消极意味的词语。由此可见。
故选:A。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此类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这一段补充了二叔驼背的原因、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突出文章主旨,这一段属于补叙,使文章内容曲折生姿的作用。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第①句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是比喻手法,新郎更憨”把柳笛人格化。比喻和拟人都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有了它。第②句要求从描写角度着手,扯一把柳条扔到地上,你争我抢”“截头去尾、做柳笛的动作,生动细致,表现出他们对柳笛的喜爱、怀念之情。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驼背的二叔是做柳笛的巧手,声音圆润,二叔心灵手巧,在河里载沉载浮地泅渡了好久终于救上了那个女孩”可见、舍己为人,每个春日里,二叔在教女儿做柳笛呢”可见。
(5)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主旨。本文写的是春天孩子们做柳笛和善做柳笛的二叔的故事。“柳笛”贯穿全文。文章以善做柳笛的二叔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美的赞美之情。“柳笛声声”运用叠音词,引人遐想。
答案:
(1)A
(2)内容上,补充了二叔驼背的原因、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突出文章主旨,避免平铺直叙。
(3)①这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柳笛对春天的重要意义。
②这一句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在春天爬树扯柳条,写出孩子们动作的敏捷和做柳笛的熟练,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
(4)二叔是一个心灵手巧、见义勇为、爱女儿的人。
(5)概括了文章写做柳笛这一主要内容;贯穿全文;流露出对二叔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运用叠音词,吸引读者。
10.(13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1)解释带点词语。
①阅十余岁 经历,经过
②竟不可得 终于
③棹数小舟 划(船)
④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⑤湮于沙上 埋没
(2)翻译句子。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老河兵认为寻找石兽正确的做法是: 当求之于上流 ,(用原文回答),因为他考虑了石兽、 沙 和 水流 三者之间的关系。
(4)请指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①句意为:过了十多年。阅:经历。
②句意为:到底还是没找到。竟:终于。
③句意为: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④句意为:推究事物的道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⑤句意为:埋没在沙里。堙:埋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①重点词有:是,这。岂,怎么。为,被,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重点词有:如,依照;果;得,找到,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老河兵认为在水中寻找石兽“凡河中失石,理由是“盖石性坚重,水不能冲石,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至石之半。如是再啮。转转不已。他综合考虑了石兽,所以“果得于数里外”。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理解文章内容。《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文章的结尾句“然则天下之事,不知其二者多矣,所以是中心句,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
(1)①经历,经过 ③划(船) 、规律
(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3)当求之上流 沙
(4)中心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可据理臆断欤?
启示:思考和解决问题不能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要理论联系实际。
三、写作(60分)
11.(60分)按要求作文。
生活当中,很多时候,要相信自己,你真的可以做到。
请以“这事,我能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文中不要透露你自己的身份信息。
②考虑到内容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解答】
这事,我能行
那天。直到那最后一抹晚霞散去。天已漆黑,为了表现我的勇敢。
走夜路是我想都不敢的事情,所以有关与黑有关的事情我都不去做。但这次我可是背水一战呀,只能硬着头皮走了下去。
我踮着脚尖,突然,张着荧绿的眼睛,我的心快要蹦出来了,难道今天我要葬身猫腹吗。我心想:怎样都是一死,一脚踹过去吧,那猫就没影儿了。
正当我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时。不,好像不止一个,想问问现在几点了,我定睛细看时。只见他们披头散发地向我飘来,拼命地往后跑,我被绊了一下。我趴在地上。但我突然想到,现在只有我?不!你不必,我会被吃掉的
我的内心世界里无故被塞进两个小人。那些“人”离我越来越近。
我颤抖着爬了起来。我却发现?用手一摸,啊。我长吁一口气。
后来的路,因为他们那些“鬼”都不是我的对手。
后来,不要先急着去下定义。你没尝试过?晚霞飞来;夜幕降临。我是谁嘛!请相信:“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