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正常体液平衡
一、水的平衡
(一)体液的含量及分布
人体体液及其组成成分比较恒定,波动范围小
成年男性液体总量占体重的60%
女 55%
婴幼儿 70~80%
细胞内液:男性占体重40%,女性占35%
细胞外液占20%,组织间液为15%,血浆为5%
第一间隙-细胞内液所在的空间
第二间隙-细胞外液所在的空间,不断进行交换,
又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
第三间隙-胸腔、腹腔、脑室、关节和滑囊等
是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吗?
(二)24小时液体出入量的平衡
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摄入量(ml) | 排出量(ml) |
饮水1000~1500 | 尿1000~1500 |
食物水700 | 粪150 |
内生水300 | 呼吸蒸发350 |
皮肤蒸发500 | |
总入量2000~2500 | 总出量2000~2500 |
浑身汗湿约失水1000ml
气管切开病人呼吸失水量是正常时的2~3倍
大面积烧伤和肉芽创面水分丢失迅猛
1.尿液
正常人每日尿量约1000~15OOml,尿比重为1.012
每日体内固体代谢物约30~40g,每g需15ml水溶解
每日尿量至少500~600m
少尿小于400ml、无尿小于100ml
2.粪便
约150ml的水分从粪便排出
呕吐、腹泻、肠瘘易导致脱水
3.内生水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
急性肾衰时,必须将内生水记入摄入量
(三)体液平衡调节
渗透压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
血容量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二、电解质的平衡
1.钠 正常值135~145mmol/L
每日需氯化钠5~9g,自食物中获得
禁食的病人需每日输注等渗盐水500~1000ml
2.钾
正常值为3.5~5.5mmol/L
正常人需钾盐2~3g/d
相当于10%氯化钾溶液20~30ml
3.Cl-和HC03-
HC03-增多时Cl-含量减少、HC03-减少时Cl-含量增加
意义:维持细胞外液阴离子的平衡
低氯性碱中毒-呕吐丢失胃液时,Cl-丢失,HC03-代偿增加
高氯性酸中毒-大量氯化钠,由于Cl-增多HC03-减少
4.钙
99%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形式存在于骨骼
血清钙正常值为2.25~2.75mmol/L
5.磷
85%存在于骨骼中
血清磷正常值为0.96~1.62mmol/L
6.镁
约50%存于骨骼中,余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
三、酸碱平衡
正常血液pH7.35~7.45
酸碱平衡维持-血液缓冲系统、肺和肾
1.血 最主要是的HCO3-/H2C03。缓冲对中HCO3-/H2C0的比值正常为20/1。
2.肺 PaCO2分压调节H2C03
3.肾 速度缓慢,排出H+,回收HC03-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的护理
一、高渗性脱水
(一)病因
1.水分摄入不足-禁食
上消化道梗阻、昏迷未补充液体
高温劳动
2.水分排出过多-呼吸深快、高热、利尿剂
(二)病理生理
水份丢失为主-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细胞内的水向细胞外转移-细胞内脱水
ADH分泌增加
尿少、尿比重增高
(三)临床表现
轻度脱水:口渴,水丧失量约为体重的2%~3%
中度脱水: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
水丧失量约为体重的4%~6%
重度脱水:高热,神经精神症状
(四)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清钠高于145mmol/L有诊断意义。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可升高;尿比重高。
(五)治疗
去除病因
能饮水者尽量饮水
不能饮水者补液(静脉滴注5%葡萄糖液)
低渗性脱水
(一)病因
频繁呕吐、严重腹泻、长期胃肠减压、肠瘘或大面积烧伤、创面大量渗液等因素丧失体液。同时饮入大量水或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未补充电解质者,导致细胞外液稀释,血清钠降低称为低渗性脱水。
(二)病理生理
低渗性脱水是失钠多于失水,脱水早期,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故尿量并不减少,甚至反而增多,这样更增加了细胞外液的丢失。后期因血容量降低,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均增加,导致尿量减少。
(三)临床表现
早期轻度脱水,血清钠在135mmol/L以下时,乏力、头晕、手足麻木、无口渴,大约失盐0.5g/kg。中度脱水,血清钠在130mmol/L以下,失盐0.5~0.75g/kg,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特点是脉搏细弱,站立性昏倒,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尿少、尿比重低。重度脱水,血清钠在120mmol/L以下,除上述表现加重外,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抽搐、昏迷、休克等。(四)辅助检查
血清钠低于135mmol/L。尿比重低于1.010。尿钠、氯明显减少。
(五)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轻者静脉补充等渗盐水即可纠正,重度缺钠者先静脉输注等渗盐水,后输胶体溶液,再给高渗盐水(3%~5%氯化钠溶液)200~300ml,以进一步恢复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等渗性脱水
(一)病因病理
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和大量呕吐及大面积烧伤等外科疾病最为常见。等渗性脱水时,水和钠成比例丧失,细胞外液渗透压无明显变化。
(二)临床表现
既有脱水症状,又有缺钠症状。表现有口渴、尿少、头昏、皮肤弹性差、黏膜干燥和血压下降等。血清钠大致在正常范围。
(三)治疗原则
消除原发病因,用等渗盐水和平衡液补充血容量,还应补充日需要水量2000ml和氯化钠4.5g。盐水与葡萄糖溶液交替输入。
四、水过多和水中毒
水过多和水中毒,临床少见。水排出障碍或摄入水过多引起大量水存于体内,为水过多;当大量水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水过多称为水中毒。
(一)病因
1.水排出障碍 见于肾衰竭。
2.摄入水分过多或接受过多的静脉输液。
3.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常见于休克、右心衰竭、肾病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等。
(二)病理生理
大量水潴留体内,细胞外液骤增,血清钠浓度被稀释而降低,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细胞水肿,出现水中毒。同时,细胞外液增加抑制醛固酮分泌,使肾脏远曲小管和肾小球对钠重吸收减少,尿钠增加,使血钠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进一步下降。
(三)临床表现
水过多。首先引起细胞外液水多、钠低,出现低渗。当水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水肿、低渗,导致细胞代谢障碍。
1.急性水中毒 发病急骤,主要是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躁动、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如发生脑疝,则出现相应的表现。
2.慢性水中毒 往往被原发病的表现所掩盖,可出现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嗜睡、泪液和口水增多、体重明显增加等。
(四)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和血浆蛋白量均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等。
(五)治疗原则
治疗原发病;水的入量;应用脱水利尿药,可减轻脑细胞水肿和加速水的排出。
第三节 电解质代谢异常的护理
(一)低钾血症
1.病因、病理
(1)入量不足:疾病或手术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
(2)排出过多:严重呕吐、腹泻,持续胃肠减压,长期应用利尿药等。
(3)体内转移:大量注射葡萄糖溶液,尤其是与胰岛素合用时,可使血清钾降低。
(4)碱中毒:细胞内氢离子移出,细胞外钾离子移入,使细胞外液的钾下降。同时因碱中毒,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减少,氢钠交换减少,钾钠交换占优势。钾排出增多,导致低钾血症。
2.临床表现
(1)骨骼肌症状:表现疲乏、软弱、无力,重者全身性肌无力,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的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循环系统症状: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心悸、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心室颤动或停搏。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定向力差、昏睡、昏迷。
(5)泌尿系统症状:长期或严重低钾可导致肾小管变性、坏死,甚至发展为失钾性肾病。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清钾低于3.5mmol/L。如存在失钾性肾病,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
(2)心电图检查:主要改变是T波宽而低或平,Q-T间期延长,出现u波,重者T波倒置,ST段下移。
4.治疗原则 控制病因,补充钾盐。
5.护理措施 补充钾盐以口服为安全。静脉补钾应注意以下事项:尿量要在30ml/h以上;氯化钾浓度一般不超过0.3%;速度不超过60滴/分;总量不宜超过6~8g/d。
(二)高钾血症
1.病因、病理
(1)入量过多:多见于静脉补钾过量、过快、浓度过高所致。
(2)排出减少:如急性肾衰竭导致高钾血症。
(3)体内转移:严重组织损伤,输入大量库存血或溶血等,大量组织破坏时,钾自细胞内排出,释放于细胞外液,引起血钾增高。
(4)酸中毒:当发生酸中毒时,细胞外液中的氧离子转入细胞内,同时细胞内的钾离子转出,细胞外液的钾增高。引起高钾血症。
2.临床表现 多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所掩盖。
(1)肌肉无力:肌肉乏力,麻木,软瘫从躯干到四肢,还可导致呼吸困难,此为高钾影响神经-肌肉复极过程。
(2)神志改变:淡漠或恍惚,甚至昏迷。
(3)抑制心肌: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搏过缓和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在舒张期心跳停搏。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清钾>5.5mmol/L。
(2)心电图检查:T波高而尖,P-R间期延长,P波下降或消失。QRS波加宽,ST段升高。
4.治疗原则 解除病因,降低体内钾含量。
5.护理措施
(1)禁钾:停止使用一切含钾药物,如青霉素钾盐,包括禁食水果、果汁、牛奶等含钾较多的食物。
(2)抗钾:可应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20~30ml(或5%氯化钙溶液)加等量5%葡萄糖溶液缓慢滴入,以钙离子对抗钾离子对心肌的抑制作用。
(3)转钾:碱化细胞外液,以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溶液缓慢滴注,使钾转入细胞内,并可增加肾小管排钾。还可应用葡萄糖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带钾入细胞内。
(4)排钾:应用聚磺苯乙烯口服或灌肠,可以从消化道排出大量钾离子。透析疗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有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
钙代谢异常
(一)低钙血症
1.病因 见于急性重症胰腺炎、坏死性筋膜炎、消化道瘘、肾衰竭、高磷酸血症、甲状旁腺功能受损等。甲状旁腺功能受损多发生在甲状腺手术或颈部放射治疗的病人。
2.临床表现 易激动,口周和指尖麻木针刺感、手足抽搐、肌肉疼痛、腱反射亢进以及 Chvostek征和Trousseau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钙低于2.25mmol/L。
3.治疗原则 处理原发病和补钙,纠正碱中毒。
(二)高钙血症
1.病因 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转移癌,由于骨组织的破坏,骨钙大量释放,血清钙增高;服用过量的维生素D等。
2.临床表现 疲乏无力、厌食、恶心、便秘多尿,重者头痛、身痛,再重可出现心律失常,血清钙高达4~5mmol/L时可危及生命。实验室检查血清钙高于2.75mmol/L。
3.治疗原则 处理原发病,降钙和排钙。
磷代谢异常
(一)低磷血症
1.病因
(1)入量过少:吸收不良以及长期胃肠外营养病人,忽视磷的补充。
(2)排出过多:慢性腹泻,尤其是脂肪泻。
(3)输入大量葡萄糖和胰岛素:磷转入细胞内,血磷降低。
2.临床表现 缺乏特异性,常被忽略,其表现为头晕、厌食、肌肉无力等神经肌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抽搐、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呼吸肌无力而死亡。实验室检查血清无机磷低于0.96mmol/L。
3.治疗原则
(1)处理原发病。
(2)补磷:长期营养疗法的病人不可忽视补充磷制剂。
(二)高磷血症
1.病因
(1)入量过多:包括摄入或吸收过多,如应用维生素D过多。
(2)排出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急性肾衰竭等。
(3)磷从细胞内转出:见于酸中毒或应用细胞毒类药物。
2.临床表现 常由继发性低钙血症所掩盖,出现低钙血症表现;因异位钙化使肾功能受损。实验室检查血磷高于1.62mmol/L。
3.治疗原则
(1)处理原发病:如治疗肾衰竭等。
(2)纠正低钙血症。
第四节 酸碱平衡失调的护理
一、代谢性酸中毒
(一)病因、病理
体内酸性物质积聚过多、排酸减少或碱性物质丢失而引起。
(二)临床表现
1.呼吸改变 呼吸深而快,有时呼气有酮味。
2.心血管改变 酸中毒时,血清H+浓度增高。酸中毒合并高血钾时,两者均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导致心率快、心律失常、心音弱、血压下降。H+浓度增高使毛细血管扩张,颜面潮红,口唇樱红。休克的病人酸中毒,可因缺氧而青紫。
3.中枢神经系统改变 酸中毒时,脑细胞代谢活动受到抑制,病人可有头痛、头昏、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三)辅助检查
血pH低于7.35,血[HCO3-]下降;C02CP、BE值低于正常,血[K+]可升高,尿呈强酸性。
(四)治疗原则
控制病因及纠正脱水后,酸中毒仍不能纠正,应用碱性液。
二、代谢性碱中毒
(一)病因、病理
1.酸性物质丢失过多 幽门梗阻、长期胃肠减压、急性胃扩张等都可使胃酸大量丢失,造成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因Cl-丢失,HCO3-增高,又因胃液中含K+量高,导致低钾,出现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2.碱性物质输入过多 如长期应用碱性药物。
3.低钾 细胞外液钾低,细胞内钾外移,离子平衡导致氢离子进入细胞内,发生碱中毒。
(二)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呼吸变浅、变慢伴低钾血症及脱水表现,如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脑细胞活动障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头昏、嗜睡、谵妄或昏迷等。
(三)辅助检查
血pH和[HCO3-]增高,C02CP、BE正值增高,血[K+]下降,尿呈碱性。可有低钾、低氯。
(四)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轻者,补给等渗盐水和钾盐即可纠正。严重者,静脉给0.1mmol/L盐酸溶液。
三、呼吸性酸中毒
(一)病因、病理
任何影响呼吸、阻碍气体交换的因素都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如呼吸道梗阻、胸部外伤、术后肺不张和肺炎等。因呼吸功能障碍而使体内C02积聚过多所致。
(二)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发绀,可头痛、谵妄甚至昏迷等。
(三)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pH明显降低,C02CP增高,PaC02增高。
(四)治疗原则
控制病因,改善肺通气。酸中毒严重者,应适当给氨基丁三醇(THAM),可直接中和碳酸。
四、呼吸性碱中毒
(一)病因、病理
凡换气过度都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见于癔症、颅脑损伤、高热、使用呼吸机不当等。因过度换气使血中PaC02明显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二)临床表现
多无明显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呼吸不规则、急促,手足、面部肌肉麻木,震颤,手足抽搐。
(三)辅助检查
血C02CP和PaC02降低,pH上升,[HCO3-]/[H2C03]比值增加。
(四)治疗原则
控制病因。用纸袋罩住口鼻,以增加C02吸入,或吸入含5%C02的O2。手足抽搐。可给10%葡萄糖酸钙缓慢静脉推注。
第五节 液体疗法及护理
一、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1.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体重、饮食习惯等。
2.既往史 了解有无慢性疾病,特别是易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的疾病。
(二)身体状况
1.生命体征是否稳定。
2.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提示体液不足。
3.烦躁不安,惊厥,抽搐和昏迷可为重度脱水表现。
4.液体出入量 禁饮食,吞咽困难,频繁呕吐,严重腹泻,长期应用利尿药等都可使体液大量丢失。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pH、血气分析,以及K+、Na+、Ca2+等电解质变化。
2.心电图检查 某些电解质改变时心电图可出现明显改变。
3.中心静脉压 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压力,其变化反映血容量和心动能的改变。正常值为0.59~1.18kPa(6~12cmH20),过低可能是血容量不足,过高可能是心功能不全。
二、护理措施
(一)维持正常体液
1.体液不足的纠正 保证液体入量,制订补液计划。
(1)补多少:包括三部分:
1)生理需要量:正常人每日生理需要量为2000~2500ml。
2)累积丧失量:从发病开始到就诊时已经损失的液体量。
3)继续损失量:在治疗过程中,继续损失的液体。
纠正体液紊乱的关键在于第1天的处理:
第1天补液量=生理需要量+1/2累积丧失量
第2天补液量=生理需要量+前1天继续丧失量+1/2累积丧失量
第3天补液量=生理需要量+前1天继续丧失量
(2)补什么: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对盐、糖的生理需要量,正常人氯化钠5~9g/d,氯化钾2~3g/d,葡萄糖100~150g/d以上。
高渗性脱水,饮水或输注5%葡萄糖溶液为首选。低渗性脱水,轻者以等渗盐水,中度或重度者需要补充高渗盐水。等渗性脱水,一般以等渗盐水和5%葡萄糖液各半交替输入。 (3)如何补:补液原则是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尿畅补钾。尿畅是指尿量在30ml/h以上。在具体补液时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
2.体液过多的纠正
(1)水入量。
(2)脱水利尿。
(二)补液观察和监测
包括以下内容:精神状况、脱水征、生命体征、尿量、体重改变、中心静脉压与血压改变、监测心电图、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