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利亚提出,认为大脑皮层定位是动态的、系统的机能定位说。脑的一定部位损伤,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丧失,而是导致一系列心理过程的障碍。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既分工又合作。
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激活系统。定位在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保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定位在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组织。作用是接受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定位在大脑皮层前部,主要是前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
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1856年,赫尔姆霍茨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是不同颜色的感受器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性不同。
不足:它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
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明视觉暗视觉
感受器锥体细胞杆体细胞
视网膜位置集中在凹网膜边缘
功能上的亮度水平白天日光黑夜光线
最敏感的波峰 555nm 507nm
颜色视觉有无
暗适应快,约5分钟慢,约30分钟
空间分辨高敏度,光感受性低低敏度,光感受性高
视觉中的时空因素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视觉掩蔽。
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
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声音刺激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竖琴
行波理论:
人物:冯.贝克西
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神经齐射理论:
人物:韦弗尔
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四种理论的划分:
位置说:共鸣、行波频率说:频率、神经齐射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成份开始,知觉系统把这些基本成份组织起来,形成可辨别的图形或事物。
自上而下加工是指较高级的、整体的加工影响低级水平特征的加工。
似动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1 动景运动:有时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指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当两个刺激时矩过短(低于30ms)时,人们看到两条直接同时出现,当超过200ms时,人们看到相继出现的两条直接,60ms时,人们就看到从一条直线向中一条直线运动。
2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3 自主运动: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们把静止的刺激看成运动的现象就叫自主运动。是由于眼睛不随意地运动而引起的似动现象。
4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睡眠阶段:
①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约10分钟。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②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睡眠锭。此阶段个体很难被叫醒。约20分钟。
③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约40分钟。
④当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δ波时,表明已进入深度睡眠阶段(δ波为标志),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三、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
#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movement sleep, REM):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
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周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α波、β波、δ波
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出现β波。β波波幅较低,频率较高,每秒14-30 个周期。当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出现α波。α波波幅稍大,频率较低,每秒8-13个周期。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δ波,δ波的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
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
梦的功能的解释:
精神分析的的观点:1、所有的梦都是欲望的满足。
2、所有的梦都是对压抑的欲望的扭曲。
3、所有被压抑的欲望都起源于婴儿期,并且通常在本质上是性欲。
4、梦的明确内容总是与以前的事件有关,特别是童年的记忆和愿望。
5、性的想法、冲突或愿望通常会被伪装成象征符号在梦中表现出来。
生理学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认知学派的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梦是清醒时思维的继续或扩展,清理认知结构中无用多余的信息,象电脑清理文档。
担心考试==>掉下悬崖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
精神分析: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催眠
催眠:另一种意识状态。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对催眠的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一般而言,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经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这两个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
在催眠的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催眠的应用: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等方面。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的心理过程。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抑制。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维持功能:保持对象处于意识中心,保证深加工顺利进行。
调节和监督功能: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注意和意识
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概念:~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原因: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对比等。
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知识经验等。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概念: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
原因: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②对兴趣的依从性。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⑤对人格的依从性。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概念: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注意的品质
(一)选择性注意
概念: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研究方法:双耳分听实验
(二)持续性注意
概念: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测量方法:警戒作业(纪昌学射)
注意的分散:分心(笑声杀人)
注意的动摇: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注意动摇的原因:
①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降低而短暂下降;
②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
(三)分配性注意
概念: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也叫注意的分配。
研究方法:双作业操作。
意义: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其基本条件是几种活动的自动化程度。
(四)注意的广度
含义:指人在同一有限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者的知识经验;3、知觉者的活动任务。
(五)注意的转移
含义:指根据新的需要,个体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主动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影响因素:1、原来注意的程度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3、个体的灵活性
4、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过滤器理论)——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的,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信息则不能通过。
注意分配(资源理论)——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资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人物:布罗德本特(英)
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2、衰减理论人物:特瑞斯曼
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
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3、后期选择理论人物:多伊奇、诺尔曼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人物:约翰斯顿
观点: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本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
观点:注意不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而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2、双加工理论人物:谢夫林
观点: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第六章:记忆
记忆的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时间)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成为~。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ms到1分钟。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内容)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三种记忆的比较
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记忆是一种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
结构性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
记忆由感觉、短时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构成。
记忆是一个过程
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提取: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记忆好坏通过其表现。
感觉记忆的编码
感觉记忆性质: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编码形式: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斯伯林(Sperling)实验: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当数字少于4是,全部正确;多于5个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率平均为4.5。→是否由于方法的未能检验出来?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复述——种类:
①机械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
②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15m~30m,时间很短。
实验:皮特森
短时记忆的遗忘
消退说: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
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信息引起的。
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遗忘的一般概念
内涵: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有困难就是遗忘。
遗忘的进程——艾宾豪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其它影响因素: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遗忘理论的比较):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内涵——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
特征——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的过程
内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理解——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思维的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形象思维: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抽象思惟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
经验型者: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工人、农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属于这种类型。
理论型者: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惟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惟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来判断和解决问题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
分析思维:是遵循逻辑规律,经推导而得出结论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想象
内涵: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想象的功能
1.预见作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2.补充作用:对人类的认识活动的补充(残缺图、历史、星球知识)
3.代替作用。游戏中孩子的角色扮演、画饼充饥
4.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概念形成的策略:(P2)
保守性聚焦(属性)
冒险性聚焦(属性)
同时性扫描(假设)
继时性扫描(假设)
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的策略。
推理:
推理错误原因:
①前提气氛(气氛效应)
②错误解释前提(换位理论)
③心理模型论: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人们只根据前提创建了一个心理模型,而没有考虑建立更多的心理模型造成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心理模型理论。
条件推理(假言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倾向(证真偏向)。
问题解决:
算法(algorithm)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法(heuristic method)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区。若受损伤,则产生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说。——表达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若受损伤,则产生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
视觉性言语中枢:角回。若受损,失读症——看不懂——视觉性失语症。
书写性言语中枢:艾克纳尔区,额中回后部,失写症——不会写
语言的特征: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二、词汇理解
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叫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一) 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1. 单词的部位信息;
2. 正字法规则;
3.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词长效应) ;
4.字形结构;5.字词的使用频率(频率效应); 6.语音、语境、语义的作用。
(二)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
(1)单词的部位信息
英语单词中起首字母与结尾字母在辨认中起重要作用。汉字识别中,处在不同部位的笔画和偏旁在汉字辨识中也有不同的作用;左边的特征比右边的特征重要,上边的特征比下边的特征重要。
(2)正字法规则
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在字、词识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
拼音文字中,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即词长效应。汉字识别中,词汇识别的时间随着笔画数量的增加而增长,即笔画数效应。
(4)字形结构
字形结构对汉字识别有重要影响,左右结构的汉字较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更容易再认。(5)字词的使用频率
不同的词具有不同的使用频率,单词的使用频率高,觉察阈限低,识别时间就短。
(6)语音的作用
语音在语义获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7)语境的作用
单个单词与在句子或课文语境中出现的单词相比,识别阈限不一样。
(8)语义的作用
词的语义特征也会影响词汇的识别,如低频具体词的识别比低频抽象词的识别容易。
第九章:动机
动机的涵义: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马斯洛观点)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主要观点: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与价值观
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施普兰格尔(1928)
①经济价值观②理论价值观③审美价值观④社会价值观⑤政治价值观⑥宗教价值观
根据工具—目标维度①工具性价值观②终极性价值观
表现形式:
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可发展为内在动机。
②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③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动机的理论:
一、诱因理论:观点
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②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赫尔的修改公式:P=D×H×K(K,诱因)
④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二、动机的认知理论
1、期待价值理论
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托尔曼:行为的结果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
2、动机的归因理论
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行为的结果寻找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就是归因。
海德: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
维纳:增加稳定性维度。
3、自我效能论(班杜拉)
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期待是决定行为的的先行因素。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前者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后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自我效能感。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包括:一是个体成败经验;二是替代性经验;三是言语说服;四是情绪唤起。
几种动机理论的比较:
动机
动机的一般分类:根据动机的性质
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引起的活动满足某种生物学需要。
社会性动机:它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原始的动机:与生俱来的动机,以人的本能的需要为基础。
习得的动机: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
有意识的动机:
无意识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
外在动机: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冲突内涵: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冲突种类:接近—接近冲突: (双趋冲突);回避—回避冲突: (双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冲突:
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挫折内涵: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情境的形成: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挫折反应与应对
意志的品质
性——(武断)受暗示性;果断性——(草率)优柔寡断;坚定性——执拗、动摇
自制力——任性和怯懦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概念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或自身状态的反映,与认知反映不同。
情绪、情感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
情绪的表现形式:高兴、生气、痛苦、憎恶、恐惧等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和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构成
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情感的心理内容。
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
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区别:
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②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联系:
①历史上统称为感情。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应激:指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绪与脑: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①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②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2、坎农—巴德学说
观点: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观点:①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②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阿诺德阐明她的理论时,是把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她和詹姆士—兰格学说一样,认为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的基础。
她和詹姆士—兰格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詹姆士—兰格的反应序列为“情景→机体反应→情绪”,而阿诺德则认为这个序列应当是“情景→评估→情绪”。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经验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体验到生理的激发;接着,再为这个激发状态寻找适当的解释。
几种情绪理论的比较:一般常识:“我颤抖是因为我害怕”
詹姆斯—兰格:“我害怕是因为我颤抖”
坎农-巴德:“这个狗使我颤抖和感到害怕”沙赫特:“我认为我的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
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操作活动,有时表现为心智活动。
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操作活动,有时表现为心智活动。
联系:
一方面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它掌握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快慢。另一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发展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
一、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划分标准:根据能力在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内涵: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发展:流体能力20以后达到高峰,3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一生一直在发展,25岁之后发展速度趋缓。关系:晶体能力依赖于流体能力,然而流体能力高者居于贫乏的智力环境中,晶体能力的发展将是低下的。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智力。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是在操作技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社交能力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