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断面里程 | DK80+514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53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390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558 | 1.558 | 0.254 | 1.396 | 0.162 | 0.944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547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54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4.27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5.238 | 5.238 | 0.853 | 5.392 | 0.154 | 0.941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580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55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29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419 | 1.419 | 0.182 | 1.323 | 0.096 | 0.956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613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56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40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412 | 1.412 | 0.104 | 1.272 | 0.140 | 0.937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5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57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29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301 | 1.301 | 0.049 | 1.228 | 0.073 | 0.924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678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58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54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558 | 1.558 | 0.087 | 1.471 | 0.087 | 0.930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711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59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2.07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2.420 | 2.420 | 0.333 | 2.460 | 0.040 | 0.927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744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60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71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7 | 1.7 | 0.104 | 1.748 | 0.041 | 0.943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778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61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23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348 | 1.348 | 0.134 | 1.322 | 0.026 | 0.937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809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62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2.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3.218 | 3.218 | 0.309 | 3.261 | 0.043 | 0.926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842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63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83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918 | 1.918 | 0.126 | 1.865 | 0.053 | 0.934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875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75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812 | 1.812 | 0.161 | 1.679 | 0.133 | 0.925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907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65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15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230 | 1.230 | 0.123 | 1.177 | 0.053 | 0.926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940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66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27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367 | 1.367 | 0.154 | 1.282 | 0.085 | 0.922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0+973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67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60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7 | 1.7 | 0.124 | 1.539 | 0.108 | 0.930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006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68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2.08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2.325 | 2.325 | 0.299 | 2.192 | 0.133 | 0.935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038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69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2.19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2.651 | 2.651 | 0.463 | 2.585 | 0.066 | 0.981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071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0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20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049 | 4.049 | 0.832 | 4.036 | 0.013 | 0.923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104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1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29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3.381 | 3.381 | 0.172 | 3.250 | 0.131 | 0.943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128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2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5.15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6.174 | 6.174 | 1.004 | 6.140 | 0.034 | 0.965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153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3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61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203 | 4.203 | 0.490 | 4.3 | 0.186 | 0.961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186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4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03 | ||||||||
灰色理论法 | 1.098 | 1.098 | 0.049 | 1.1 | 0.091 | 0.953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219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5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18 | 1.363 | 1.363 | 0.165 | 1.869 | 0.506 | 0.934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251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6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59 | ||||||||
灰色理论法 | 1.624 | 1.624 | 0.052 | 1.665 | 0.041 | 0.940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284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7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0.86 | ||||||||
灰色理论法 | 0.980 | 0.980 | 0.091 | 1.057 | 0.077 | 0.962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317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8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1.19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1.344 | 1.344 | 0.195 | 1.110 | 0.234 | 0.920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350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79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5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 2.4.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2.38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3.037 | 3.037 | 0.704 | 2.845 | 0.192 | 0.936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382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80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4.31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888 | 4.888 | 0.603 | 4.815 | 0.073 | 0.946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415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81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2.49 | ||||||||
灰色理论法 | 2.596 | 2.596 | 0.183 | 2.535 | 0.061 | 0.929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448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82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99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540 | 4.540 | 0.674 | 4.281 | 0.259 | 0.950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481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83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42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141 | 4.141 | 0.700 | 4.104 | 0.037 | 0.948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513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84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85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420 | 4.420 | 0.533 | 4.379 | 0.041 | 0.974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548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85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4.37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914 | 4.914 | 0.491 | 4.861 | 0.053 | 0.967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579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86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42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315 | 4.315 | 0.719 | 4.492 | 0.177 | 0.926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611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87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5.08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5.611 | 5.611 | 0.478 | 5.527 | 0.084 | 0.976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4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88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4.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5.975 | 5.975 | 0.916 | 6.041 | 0.066 | 0.920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677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4.31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963 | 4.963 | 0.588 | 4.819 | 0.144 | 0.943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710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90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4.48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5.122 | 5.122 | 0.4 | 5.110 | 0.012 | 0.932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742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91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53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3.995 | 3.995 | 0.335 | 3.935 | 0.060 | 0.931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775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92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52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032 | 4.032 | 0.328 | 4.043 | 0.011 | 0.930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808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93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3.41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4.020 | 4.020 | 0.386 | 4.105 | 0.085 | 0.924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840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94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2.97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3.476 | 3.476 | 0.2 | 3.520 | 0.044 | 0.922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873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95-1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三点法 | 4.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6.539 | 6.539 | 1.511 | 6.668 | 0.129 | 0.987 | |||
观测断面里程 | DK81+873 | 基础型式 | 桩基础 | |||||||
墩身编号 | 595-2 | 备注信息 | 牛家堡跨廊涿高速公路特大桥 | |||||||
主体工程施工完成日期 | 2009.11.18 | 当前观测日期 | 2010.2.26 | |||||||
预铺轨日期 | 2010.5.10 | 对比预测日期 | 2010.01.28 | |||||||
预测方法 | 当前观测沉降量(mm) | 预铺轨时沉降 (mm) | 结构层引起沉降(mm) | 最终沉降预测值(mm) | 工后沉降(mm) | 运营100年沉降量(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 (mm) | 最终沉降对比预测值之差(mm) | 相关系数(R) | |
三点法 | 5.05 | |||||||||
灰色理论法 | ||||||||||
Asaoka 法 | ||||||||||
双曲线法 | 6.771 | 6.771 | 1.597 | 6.862 | 0.091 | 0.9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