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2:26:38
文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卷题号一二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人类对太阳及其活动的探测从未停歇,下图为2018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绕日飞行(计划6年绕日24圈)部分轨道示意图,四个大圆为近日行星轨道。图中金星有着主要由CO2组成的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表面温度高达460℃。完成下面四题。1.对该探测器的描述正确的是()A.可穿过小行星带近距离拍摄照片B.能观测到地球从日面经过的情景C.可探测光球层黑子及其活动周期D.能探测到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2.关于金星表面高温的原因叙述正确的
推荐度:
导读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卷题号一二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人类对太阳及其活动的探测从未停歇,下图为2018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绕日飞行(计划6年绕日24圈)部分轨道示意图,四个大圆为近日行星轨道。图中金星有着主要由CO2组成的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表面温度高达460℃。完成下面四题。1.对该探测器的描述正确的是()A.可穿过小行星带近距离拍摄照片B.能观测到地球从日面经过的情景C.可探测光球层黑子及其活动周期D.能探测到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2.关于金星表面高温的原因叙述正确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卷

题号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人类对太阳及其活动的探测从未停歇,下图为2018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绕日飞行(计划6年绕日24圈)部分轨道示意图,四个大圆为近日行星轨道。图中金星有着主要由CO2组成的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表面温度高达460℃。

完成下面四题。

1.对该探测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穿过小行星带近距离拍摄照片 B.能观测到地球从日面经过的情景

C.可探测光球层黑子及其活动周期 D.能探测到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

2.关于金星表面高温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吸收大气辐射多 B.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强

C.金星表面反射太阳辐射强 D.金星表面吸收大气辐射多

3.金星上没有生命存在,是因为(   )

A.气温过高 B.气温过低 C.体积过小 D.大气层过薄

4.以下属于类地行星的还有(   )

A.水星 B.土星 C.月球 D.天王星

 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2017年2月23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三颗位于宜居带内。左图为“TRAPPKT-1系统”示意图。右图中阴影区域为太阳系的宜居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星球除地球外还有(    )

A.金星 B.水星 C.火星 D.木星

6.与“TRAPPIST-1系统”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7.之所以推测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与中心天体距离适中 B.天体表面平坦

C.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有肥沃的土壤

 下图为扬州某住宅区的宣传海报,其采用的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能供热制冷的空调系统。浅层地能是数百米内的地下收集的太阳辐射能,大约占太阳辐射射向地面能量的60%。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8.浅层地能(    )

A.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 B.存在于地幔中

C.储量大,清洁无污染 D.仅冬季被利用

9.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中属于太阳辐射能的是(    )

①太阳能热水器;②用煤、石油发电;③用潮汐能发电;④核电站发电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10.关于太阳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来源于核聚变反应 B.能量巨大而且集中

C.清洁的能源 D.可以通过光热和光电转换来利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闪焰”发生于光球层 B.“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

C.CME发生于色球层 D.CME发生地温度低于“闪焰”发生地

12.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高峰年段约是(   )

A.2005~2006年 B.2006~2007年 C.2007~2008年 D.2008~2009年

13.本次“闪焰”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   )

A.我国北方极光绚烂多姿 B.许多地区短波通信中断

C.国内固定电话通话中断 D.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

下图示意我国青藏高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

1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太阳能应用的投资,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常规能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完成问题。

17.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   )

A.海拔高,气候寒冷 B.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C.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D.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18.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

A.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B.藏南谷地的地热

C.高原北部的风能 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

读下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9.据图中信息判断(   )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20.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读下图,完成下面各题。

21.对比甲、乙两图,乙图中的数字字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③恐龙灭绝

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22.原始鱼类大量灭绝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如果把地质年代比作一本4600页的书,那么地球演化历史的五个宙代中,占有页数最多的是(   )A.太古宙 B.元古宙 C.古生代 D.中生代

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4.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5.关于图中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③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

D.大气圈是内外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
26.读“我国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图”和“我国某些城市的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各省级行政中心中,      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最高,原因是                        。

(2)在直辖市中,      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低,原因是                          。

(3)图中岛西侧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比东侧    ,原因是                                。

(4)由表中所列数据可以推知,在这些地区中,我国最能有效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城市是      。

27.读下面材料,分别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据示意图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②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③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材料二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

(2)结合材料探究:

①以动物为例,说明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生物。

②推测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如何引起环境变化的。

③除小行星撞击地球外,你认为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还有哪些?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第二,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第三,它在不断地变化着。

(1)依据图甲,举例说明地球表层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的能量联系。 

(2)依据图乙,指出地球表层在某一方面是不均一的,以说明地域分异的存在。 

(3)地球表层的特点说明,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这些圈层之间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

1.D

2.D

3.A

4.A

【分析】

根据太阳系内行星轨道位置可知,图中从内向外四颗行星应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据此即可作答。

1.读图可知,该探测器的飞行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而小行星带处在火星和木星公转轨道之间,故A选项错误;同理,该探测器的飞行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故不可能观测到地球从日面经过的情景,故B选项错误;该探测器计划飞行6年,而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故C选项错误;太阳风是指从太阳大气的日冕层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它是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远离太阳运动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是一种连续存在的现象,所以该宇宙飞船可以探测到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故D选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2.CO2云层应主要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故A选项错误;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只会使到达金星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不会是金星表面气温高的原因,故B选项错误;若金星表面反射太阳辐射强的话,那么相应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使金星表面气温降低,故C选项错误;读材料可知,“ 金星有着主要由CO2组成的浓密的大气和云层”,接近金星表面的CO2云层可以强烈吸收来自金星表面的长波辐射,使金星表面热量无法散发,从而使金星表面的温度越聚越高,在这种超级“温室效应"的影响下,金星最终达到了如此高温,故D选项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3.金星的体积并不小,与地球体积较为接近,故C选项错误;由题意可知,金星的大气层较厚,故D选项错误;而根据金星的轨道位置的特点,金星距离太阳的距离比日地距离更小,而行星距太阳距离的远近决定了该行星能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且由上一题可知由于金星具有厚厚的大气层,在这种超级“温室效应"的影响下,金星表面的温度高达460℃,远高于地球,故可知金星表面温度过高就应是金星上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故A选项符合题意,而B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4.类地行星是指物理、化学性质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故A选项符合题意。

5.C

6.B

7.A

【分析】

地球存在生命的内在条件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液态水的存在。

5.读图,根据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星球,除地球外还有火星,C 对;其它行星不在宜居带内,A、B、D 错。故选C。

6.TRAPPIST-1系统的中心天体是恒星,该系统为恒星系,与太阳系为同一级别,B正确。

7.图中宜居带理想区域主要依据是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条件,A 对;地形和土壤对生命存在的影响小,B、D错误;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不适合生命呼吸,C 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的特殊性,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8.C

9.B

10.B

【解析】

8.根据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深度仅数百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所以存在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内。浅层地能是太阳辐射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圈层部分,该能源全年可用。据此选C。

9.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中属于太阳辐射的是太阳能热水器;用煤、石油发电;潮汐能是天体引力产生的,不属于太阳辐射能;核能是地下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不是太阳辐射能。据此选B正确。

10.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能量巨大但分散;属于清洁的能源,可以通过光热和光电转换来利用,据此分析选B。

【点睛】

浅层地能主要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深度仅数百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所以存在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内。浅层地能是太阳辐射能的一种存在形式,在浅层地下收集了太阳射向地球60%的能量,相当于人类每年能耗的近2万倍,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11.B

12.B

13.B

【解析】

11.材料信息表明,“闪焰”是指太阳耀斑大爆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耀斑发生色球层,A错误;耀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闪焰”说明此时太阳活动强烈,此时其他太阳活动如日冕物质喷发 (Coronal Mass Ejections,简称CME)也格外强烈,B正确;CME是日冕物质喷发的简称,因此发生于日冕层,C错误;CME发生地在日冕层,该层温度最高可达200万度,而“闪焰”发生地在色球层,该层温度最高可达几万度,前者温度更高,D错误。故选B。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即两个太阳活动高峰年之间间隔约为11年,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活动高峰年段一般是2006~2007年。故选B。

13.“闪焰”(耀斑大爆炸)会发射出强烈的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它们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使得电离层不能正常反射短波通信信号,导致许多地区短波通信中断,B正确;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产生极光现象,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低,不会出现极光,A错误;国内固定电话(有线)电话通话不受影响,C错误;太阳活动对地球上降水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地区可能降水增多,也有些地区降水减少,D错误。故选B。

【点睛】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气候: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
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扰动地球的磁场(磁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产生极光: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摩擦→产生极光
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14.A

15.C

16.B

【解析】

14.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图的判读原理可推导出,①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h ,夏季日照时数为900~1,000h,冬夏日照时数差为200~300h。同理可计算出②、③、④地的日照时数差分别为100~200h、0~100h、100h,因此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①地。所以A正确。

15.纬度因素可造成地表不同纬度地区冬、夏昼夜长短的差异。但对当地而言,纬度是固定不变的,故并不是当地冬、夏日照时数差异的原因(原因应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故可排除A选项;对当地的日照时数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地势高,水汽进入量少,故全年多晴朗天气,天气较稳定,故排除B选项;造成当地冬、夏季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原因就应是受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所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西部地区海拔较高,故以大气层薄,太阳辐射强,但海拔高度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并不会引起冬、夏日照时数的差异,故排除D选项; 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当地冬季与夏季日照时数不同的原因,而不是地区差异所以不能考虑纬度和海拔。是时间比较而不是空间比较)

16.太阳能发电站的选址,一方面应考虑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太阳辐射总量和发电的稳定程度),而另一方面则还要考虑应尽量靠近消费市场(即靠近城市),以减少输电距离(此外太阳能发电站选址还要考虑占地问题,但本题考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故不考虑)。而由小题1的分析可知图中四地中①地的日照时数最大,但季节变化也最大,所以发电稳定性较差,且离城市较远,故可排除A选项;而④地日照时数四地中最小,故可排除D选项;②③两地均较为靠近省级行政区,但②地日照时数长于③地,且③地除太阳能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故从能源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②地更适合发展太阳能电站;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17.A

18.B

【分析】

17.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这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关系不大,应表述为海拔高,大气稀薄,从而大气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A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不符合题意;同时,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地热能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与太阳能无关,B正确;天然气、风能、水能等均于太阳能间接相关。故选B。

【点睛】

我国太阳年辐射量空间分布及成因总结如下:

19.B

20.A

【分析】

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影响区域降水的因素。

19.根据材料,云量是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读图,数值越大,表示云量越多。所以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大于乙地,A错。甲地晴天多,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B对。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丙地,C错。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小于、等于丁地,D错。故答案选B项。

20.根据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特征可知,该地等值线弯曲是云量比周围多,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为西南季风的通道,海洋水汽沿山谷进入到乙地,因而云雨量比两侧多,故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A对。季风、纬度、海陆位置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B、C、D错。故答案选A。

【点睛】

影响太阳日照时间的主要因素:

影响太阳日照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昼长、地势、天气状况,以及纬度。

昼长:白天时间越长,日照时间则越长,反之越短;

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天气状况:天气晴朗,气温温暖,日照时间相对较长,反之则较短;

纬度:纬度越低,日照时间越长,纬度越高日照时间越短。

21.A

22.C

23.B

【解析】

21.根据甲图可以判断出,图乙中的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在元古宙,故A选项正确;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 故B选项错误;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故C选项错误;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故D选项错误;所以A选项正确。

22.在古生代后期出现过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原始鱼类就是这个时期大量灭绝的,结合上题的分析,C选项符合题意。

23.根据题意,书本共4600页,而地球历史为46亿年左右(甲图所示),则每一页就应代表 100万年。所以由甲图中所示的各时期所的时间长短即可知:太古宙应为1 500页,元古宙应为1 960页,古生代应为290页,中生代应为184页,新生代应为66页,故占有页数最多的就应是元古宙,所以B选项正确。

24.D

25.B

【分析】

地球外部圈层,最上面是大气圈,位于最下面的是岩石圈,跨三个圈层的①是生物圈。②是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24.图中所示的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最上面是大气圈,位于最下面的③是岩石圈,跨三个圈层的①是生物圈。②是水圈,D对。A、B、C错。

25.①圈层是生物圈,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大气圈,A错。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对。③圈层是岩石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水圈,C错。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活动范围,D错。

26.(1)拉萨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云量少,日照强。

(2)重庆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云量多,阴天多,日照弱。

(3)多   东部处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西部处于背风坡,阴天少,晴天多。

(4)拉萨

【详解】

(1)读图可知拉萨市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可以从海拔高度、天气、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原因。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日照强,又由于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所以拉屎年太阳辐射总量高。

(2)读图可知重庆市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低,原因主要分析天气特征,从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方面回答。 

(3)从图中看岛西侧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比东侧高,主要分析东西两侧天气特征,从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方面回答。 

(4)日照时数越大,越有利于利用太阳能。除了年平均日照时数外还有纬度、海拔、大气透明度等方面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7.(1)①海生 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②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B发生了物种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③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①古生代后期是鱼类和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则是哺乳动物和人类时代。

②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富含铱的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③火山爆发说:该假说认为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动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还有气候变化说等。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历史时期的古生物的进化规律和特征。

【详解】

(1)依据“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中生物进化栏目中最右侧一栏,就可以写出植物的演化规律。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根据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特点可知古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 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而中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煤炭的形成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层下,经过地壳隔绝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据此即可推测出当时的环境特点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即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①按“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中左侧生物进化框中动物进化栏作答即可。

②可按以下思路作答: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形成的尘埃颗粒漂浮于大气层中-阻挡太阳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气温降低-植物光合作用无法进行-物种灭绝。

③造成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物种灭绝的原因很多,如气候的变化、火山爆发、的漂移等,结合每种变化各自所能够引起的地球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分析即可作答。

28.(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的水的运动(大气运动或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2)地形、海拔(高低起伏)不同(或海洋和陆地的分异)。

(3)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自然环境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详解】

(1)图甲表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由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而图中的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水的运动、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等的主要能量来源。这就体现了地球表层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的能量联系。

(2) 图乙表示地球内部圈层,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球表层的地壳厚度是不均一的,有海洋和陆地的分异。在陆地上,地表高低起伏不同,地形海拔不同,地壳厚度也有差异。

(3)地球表层的特点说明,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文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卷题号一二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人类对太阳及其活动的探测从未停歇,下图为2018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绕日飞行(计划6年绕日24圈)部分轨道示意图,四个大圆为近日行星轨道。图中金星有着主要由CO2组成的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表面温度高达460℃。完成下面四题。1.对该探测器的描述正确的是()A.可穿过小行星带近距离拍摄照片B.能观测到地球从日面经过的情景C.可探测光球层黑子及其活动周期D.能探测到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2.关于金星表面高温的原因叙述正确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