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疾病多为反复发作、慢性迁延,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到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因此,对精神科疾病及早的治疗,有效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已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常见的精神科的并发症有:
一、急性肌张力障碍
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常常发生于治疗初始24小时内,男性青少年多见。
风险评估:
急性肌张力障碍临床表现为个别肌群的持续性痉挛如斜颈或颈后倾、动眼危象、脚弓反张、牙关紧闭等,同时伴有焦虑、烦躁及心率增快、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容易误诊为癔症、破伤风、癫痫、脑膜炎或脑炎等疾病。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程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太大;尽量避免有此类药物副反应的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观察和体查。
二、静坐不能
风险评估:
多发生于抗精神病药物的第2-3周,表现为双腿的一种强烈的不自主感,患者感到身不由己地被驱动感,如刚躺着又想坐着、坐着又想走,往往伴有明显的焦虑或紧张情绪,容易关生自杀念头。容易误诊为精神症状加重,致使继续加药而不良反应更加明显。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程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过大;尽量避免有此类药物副反应的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多观察和体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三、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
风险评估: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是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哌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女性和老年患者多见。多在2周后出现,表现为肌肉僵直、肢体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动作减少或缓慢、小步态、静止性震颤、面具脸、流涎、构音困难、吞咽困难、嘴唇快速震颤(兔唇综合征),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程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过大;尽量避免有此类药物副反应的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多观察和体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四、排尿困难
风险评估:
抗胆碱能作用强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容易发生,与抗胆碱能作用抑制了膀胱括约肌舒张,而使其收缩作用相对增强所致。男性多于女性,有前列腺疾病的男性更容易发生。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程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太大;尽量避免有此类药物副反应的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多观察和体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五、麻痹性肠梗阻
风险评估:
麻痹性肠梗阻抗精神病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因为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抑制肠壁平滑肌的收缩而发生。表现为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消失,腹痛不明显,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机械性肠梗阻。腹部X片有助于诊断。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程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太大;尽量避免有此类药物副反应的联合用药;适当多饮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用药过程中多观察和体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六、直立性低血压
风险评估:
直立性低血压主要因为阻断了外周肾上腺素受体而发生,氯丙嗪、氯普噻吨和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等抗抑郁药物较容易引起。基础血压偏低或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多发生在治疗初期,常常在体位突然转换,如由卧位转为直立式时发生,患者感到头晕、眼花、心慌,甚至晕厥,查体发现脸色苍白、脉速和血压减低。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程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太大;尽量避免有此类药物副反应的联合用药;患者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用药过程中多观察和体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七、皮疹
风险评估:
皮疹以氯丙嗪多见,也见于卡马西平。疑似过敏反应,于治疗的第1到4周在颜面、躯体、四肢出现斑丘疹、多形性红斑或荨麻疹,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如卡马西平。另外,光敏性皮炎,即经过日晒后在暴露部位出现红斑、红肿或丘疹。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称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过大;尽量避免有此类药物副反应的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多观察和查体,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过敏性皮疹,及时停药或换药,并予以扑尔敏4mg,2到3次/日;发现剥脱性皮炎,除了停药外,需加用皮质激素。光敏皮炎可自行消失,应避免暴晒。
八、恶性综合征
风险评估:
恶性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可以致命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发生,常见于计量过大或加药过快者,其中,以氟哌啶醇最多见。多发生于治疗初期,表现持续高热、肌肉僵直、吞咽困难以及明显自主神经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排尿困难和血压升高;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大汗虚脱、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肌酸磷酸激酶升高。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称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过大;尽量避免有此类药物副反应的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多观察和查体,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立即停药抗精神病药物;支持与对症,如物理降温、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预防或抗感染,加快药物在体内排泄。可使用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
九、粒细胞缺乏症
风险评估:
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象粒细胞减少于2*109/L,且中性粒细胞<50%,氯氮平发生的比例最高(约1%)。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称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过大;尽量避免使用氯氮平、卡马西平等易发生此类药物副反应等药物及其联用;用药过程中多化验血常规,多观察和查体,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十、药源性癫痫
风险评估:
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氯普噻吨、氟哌啶醇、甲硫达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及锂盐均可引起癫痫。临床表现:大发作,多发生于治疗最初几周内或快速加药时,原有脑器质性疾病者更易发生。局限性发作,多见于锂盐中毒或丁酰苯类快速加药时。癫痫持续状态,多见于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米帕明或锂盐治疗时。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程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太大;尽量避免使用氯丙嗪、氯普噻吨、氟哌啶醇、氯氮平、甲硫达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及锂盐等易发生此类药物副反应的药物及其联用;多观察和体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十一、5—羟色胺综合征
风险评估: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抗抑郁药与其他5—羟色胺阻断药物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联用时容易出现,表现为高热、坐立不安、肌肉强直或抽动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风险防范:
了解患者、家属用药史,尽量避免使用患者、家属以往使用过的有明显药物副反应的药物;低剂量起始给药,加药过程不宜过快;给药剂量不宜过大;避免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抗抑郁药与其他5—羟色胺阻断药物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联用;多观察和体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停用所有精神药物;支持和对症疗法,如物理降温、补液、扩容、促使药物排泄、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预防感染等;选用5—羟色胺拮抗剂如普萘洛尔10mg,3次/日,或赛庚定4mg,3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