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30
1、林业定义:有计划地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以实现森林多种效益持续利用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2、林业的特点:
1、林业生产周期的长期性和自然性。
2、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
3、林业经营成果成熟期和效用的多样性。
4、森林经营的多样性(公益性)
3、林业“三定”工作:推行以“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工作。
4、全民义务植树的含义:我国特有的一种全民性的法定的、无报酬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植树活动。
5、林业“三防”内容:防森林病虫害、防火灾、防滥砍乱伐及乱捕滥猎
6、林业六大重点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退耕还林工程。
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4、三北等重点的护林工程。
5、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
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
7、“五大转变”: 1、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2、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
3、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
4、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
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8、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必须努力保护好天然林、野生植物资源、湿地和古树名木;努力营造好主要流域、沙地边缘、沿海地带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堤岸防护林;努力绿化好宜林荒山、地埂田头、城乡周围和道渠两旁;努力建设好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花卉等商品林基地;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同时,要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加快林业管理和经营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9、福建林业建设五大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生态多样性工程;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一体化;森林火害防治工程。
五大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丰产竹林基地;珍贵树种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种苗和花卉基地;森林食品和药材基地。
五大支柱产业:人造板工业;制浆造纸业;林产化工业;木竹制品业;森林旅游业。
10、速生用材林的布局:
一是闽西北,重点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以马尾松为主的工业原料林。
二是闽东南地区,重点发展以桉树、相思树为主的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
三是闽东地区,重点发展以阔叶树为主的食用菌。
11、森林资源特性(经济特性):
①林地面积的有限性;②林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差别性;③林地开发利用的选择性;④林地生产只要使用的得当,可以不断的提高;⑥林地使用效益的多样性;⑦土地报酬的递减的现象。
12、评价指标(森林资源):
(1)、森林生产力的评价指标:①林业用地利用程度指标;②反应森林生产力的指标;
③反应森林质量的指标;④森林资源增长速率的指标
①反映林业用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林地利用率;
森林覆盖率;
②反映森林生产率的指标:主要有
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单位面积生长量、毛竹单位面积立竹量、经济林单位面积产量、其它林产品产量。
③反映森林质量的指标:
树种组成:用材林树种组成、经济林树种组成;
森林蓄积量按粗度级的分配比,木材以外其它林产品质量等级;
经济林出材率;造纸材木材干重的得浆率。
④反映森林资源增长速度的指标:
造林成活率;
造林保存率;
用材林林龄组成;
森林面积平均净增率;
森林蓄积平均净增率;
毛竹林立竹净增率等
(2)、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①单位面积总产值和总收入;②森林开发利用的投资回收期;③森林资源资产收益率;④林业产业结构系数;⑤主要林产品和非林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率;⑥林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及其增长速率
(3):森林公益功能的价值量指标:①生态效益;②社会效益
①生态效益
A.抗灾减灾作用指数,表明森林抵御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
B.改善大气质量作用指数,表明森林净化空气、减轻大气污染的能力。
C.改善气候作用指数,衡量森林调节气温、创造良好生活条件的功能。
②社会效益指标
A.森林创造的就业率,反映因森林资源的存在而使就业问题得到解决的程度。
B.森林的精神满足效益指标,表明森林满足人们旅游、休闲、娱乐等需要的功能。
13、森林环境资源的补偿标准:
①营林直接收入;②间接收入;③灾害损失;④利息;⑤非商品林经营效益损失。
标准补偿计算方法:逆算法、估算法、替代法(计算过程见课本P55)
森林资源补偿的解决途径:
(1)、投入渠道:①财政投入;②征收生态补偿金;③主要受益者收入;④林业部门投入;
(2)、森林环境资源的补偿途径:①明确向受益的厂矿、企业征税;②地方财政收入;
③配套规划;④国家投资;
14、立木经济评价:
林价的主要计算方法:(掌握实际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林价=营林生产成本+山价+利息+利润+税金。(计算过程在课本P44~45)。
15.林业经营的全部内涵:繁衍林种,树种,以及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动植物等生物物种;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
16.林业经营的特点:①天然林与人工林并存 ②人工培育森林生产时间长,资金周转慢 ③森林资源可再生 ④可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自然力 ⑤林业经营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 ⑥林业是具有三次产业属性的产业体系
17.人工培养时间长带来的问题:①资金周转慢,投资回收期长(需要开展多种经营以短养长)
②生产周期长,致使育林成本难以计算 ③收获期伸缩性大
(a.实行限额采伐 b有相当面积的林地才能周转)
A.资金周转慢和投资回收期长,必须开展多种经营,以短养长。
对于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在群众自筹资金进行劳动积累或国家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条件下,可以大力发展商品林。对于防护林、风景林,国家应给予必要的投资,进行发展。
B.育林成本难以计算。
C.森林收获期没有明确的期限,伸缩性大,必须实行限额采伐,严格控制采伐量。
D.经营林业必须有相当面积的林地,才能周转,从而获得均衡产出。
E.破坏森林容易,恢复森林难,保护森林成了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经营林业要有长远规划,从时间和空间进行通盘考虑,遵循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18.三大产业如何发展:立足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经济林
在促进林业发展时,要立足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立足第一产业,重点是实行高度集约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特别是重视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经济林和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基地。
发展第二产业,重点在深加工、精加工,尤其注意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骨干林产工业龙头项目。
发展第三产业,重点鼓励和引导企业或个人兴办投资少、见效快、吸附就业人员多的项目,尤其要重视抓好森林旅游业,这是具有很大潜力和吸引力的新兴产业。
19.林业经营环境分析:
(1)特殊环境:①需要研究社会,生态环境的要求 ②需要研究生物物种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 ③需要研究生物物种与立地环境的相关性
(2)宏观环境:①政治因素 ②法律因素(法律研究三方面内容:
林业经营至少需要研究三个方面的法律内容:
有关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如森林法、土地法、环境保等;
有关经济法规方面的,如经济法、企业法、税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有关对外开放方面的,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
a森林资源保护
b经济法规 c对外开放) ③经济因素 ④人口因素 ⑤文化因素 ⑥科技因素
(3)微观环境:主要指影响林业企业产品销售的各种直接因素
20.自留山与承包、租赁之间的区别:①自留山经营主要是集中林区的一种经营方式 ②不因户口的变动而增减 ③山权不变,林权归己,允许继承。
1.自留山经营:是集体林区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荒山分给林农,一般以村为单位,平均到户,长期经营,不因人口变动而增减,可自由选择种植树种,林木长期归林农个人所有,可继承。其特点是山权不变,林权归己,允许继承。
2.承包经营与租赁经营
①承包经营:
②租赁经营:
③承包经营与租赁经营的区别
21、林业产权含义:是人们对林业资产的权利,包括对林业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又 称支配权,是最重要的权利)、收益权
22、产权的特点:①产权是依法占有财产的权利
②产权具有排他性
③产权的行使具有性
④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
⑤产权有助于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23、林业经营产业结构:
(1)、现实生产型:营林业、森林工业、农业
(2)、逐步开发型:小型采掘业、小能源工业、运输业、旅游业、保健事业
24、林业经营产品结构:
(1)、营林产品:生产品、经济林产品、林特产品、林副产品、开发产品
(2)、森工产品:主产品、木材加工产品、综合利用产品、轻工半产品、林化产品
(3)、农业产品:种植产品、水面养殖、牲畜养殖、饲料产品
(4)、采掘业产品:金属产品、燃料产品、建材产品
(5)、动力产品:电、热、气
一、林业经营产业结构:从商品林业的角度出发,把林业经营的产业结构划分为:
1.现实生产型
营林业:种苗生产、立木蓄积、经济林、林副产品、林特产品、动植物保护及饲养。
森林工业:森林采运、制材、木材精加工、综合加工、轻工半成品生产、林化生产。
农业:粮油作物种植、种菜、养猪、养羊、家禽饲养、水面养植、编织采集。
2.逐步开发型
商业:林产品、日用百货、饮食服务;
小型采掘业:采石、煤、石灰、硫磺、石棉、金属;
小能源工业:水电、沼气、地热、风热、太阳能;运输业:林与路联营;
旅游业:自然保护区、奇观艳景、森林公园、森林别墅等;
保健事业:森林练声场、森林练功场、森林疗养所
二、林业经营产品结构:根据上述的产业结构,自然引出如下的产品结构:
1.营林产品:主产品——各主要树种林木种子、各种苗木、立木蓄积;
经济林产品——特种用途的枝、叶、皮、汁、花、果、种子,如粮油、香料等;
林特产品——各种动物、药材、山菜、食用菌、丝绸等;
林副产品——藤、棕、条、各种架杆;开发产品——花卉、山水盆景;
2.森工产品:主产品——各种原木、板方材、竹材、小规格材等;
木材加工产品——胶合板、纤维板、竹木家具等;
综合利用产品——各种工具柄、小木制品、木炭等;
轻工半产品——纸浆、铅笔杆、包装箱、工具箱等;
林化产品——松香、松脂、紫胶、栲胶、活性炭等;
3.农业产品:种植产品——各种粮、豆、蔬菜、瓜果等;水产品——鱼、虾等;
牧畜产品——各种大牲畜、猪、牛、羊肉,奶制品,鸡、鸭、鹅蛋等;
饲料产品—豆饼、花生饼、棉籽饼及各种青饲料、配合饲料等;(栓皮栎种实含大量淀粉)
4.采掘业产品:金属产品——各种有色金属矿石;
燃料产品——煤、天然气、硫磺;建材产品——石头、石灰、石棉、大理石、水泥等;
5.动力产品:电——水电;热——地热、风热、太阳能;气——沼气;
6.旅游产品: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特产工艺品等。
25、林业企业年度计划的内容:
(1)、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生产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物资供应计划、成本计划、财 务计划、技术组织措施计划
(2)、销售计划
(3)、利润计划
(生产计划是编制其它计划的依据,也是搞好产、供、销平衡的依据)
26、林业企业经营目标:①对社会贡献的目标
②产品开发和市场目标
③发展目标
④经济效益目标
28、林业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其经营目标有何不同?
(1)、不能单纯追求利润,应首先考虑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
(2)、不能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的主要目标
(3)、森林资源越采越多
林业企业经营目标: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预期达到的成果。
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是不同的。林业企业经营目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社会贡献的目标:它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为国家创造一定的税利,还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文明。
2.产品开发和市场目标:在我国森林资源相对缺少的情况下,木材产品不能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的主要目标,但对木材加工产品及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产品,应以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
3.经济效益目标:对营林和木材生产而言,不能单纯追求利润,而应首先考虑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4.发展目标:企业需要适时改造,扩大规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开发人才和智力资源;对林业生产来说,其发展还表现为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27、林业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特殊性?(注意些些哈\(^o^)/~)
(1)、对于原材料供应充足的企业,销售计划是依据市场需求来编制的,是整体经营计划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活动中是出发点。应以销定产、先编制销售计划,再编制生产计划。
(2)、在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培育为主的林业企业,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短缺,社会供需矛盾大,木材销售计划只能依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以产定销,不能以销定产,否则森林资源就可能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是林业企业编制经营计划特殊性。
林业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
生产技术财务计划、销售计划和利润计划。
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由生产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物资供应计划、成本计划、财务计划、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组成。其中生产计划是编制其它计划的依据,也是搞好产、供、销平衡的依据。
对于原材料供应充足的企业,销售计划是依据市场需求来编制的,是整体经营计划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活动中是出发点,应以销定产,先编制销售计划,再编制生产计划。
在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培育为主的林业企业,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短缺,社会供需矛盾大,木材销售计划只能依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以产定销,决不能以销定产,否则森林资源就可能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是林业企业编制经营计划特殊性。
29、林业管理方法定义:指林业管理机构推动管理对象,实现管理目标的各种具体手段。基本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宣传教育方法、
30、企业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控制、创新
31、创新:
A.技术创新,指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
B.社会创新:它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的价值。
32、林业管理构成要素:管理机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
选择管理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森林资源状况;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及劳动力条件;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形态。
32、林业管理机制:是指推动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社会动力和约束力。
包括信仰机制、竞争机制、权利机制、利益机制。
林业管理制度:是对一定管理机制及管理机构要求的规范化,对各种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具以下特性:权威性、排他性、时空性、稳定性
34.林业企业资金的构成:①资本金;②资本公积金;③盈余公积金;④未分配利润;⑤负债
35.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资金耗费、收回和分配。
36.资金筹集渠道:①国家财政投入资金
②专业银行信贷资金
③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④其他企业投入资金
⑤企业自留资金
⑥城乡居民投入资金
⑦外商资金
37.集资方式:A.传统方式:①国家财政拨款;②银行贷款;③企业内部积累
B.社会筹集方式:股票、债券、融资租赁 、国内联营、商业信用
38.流动资产构成项目:①货币资金;②应收款项;③预付款项;④存贷;⑤短期投资(注意区分流动资产和林业企业资金的构成项目)
39.流动资产的特点:①流动性大,占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②具有波动性,数量和需求量都不断变化
③容易变现性
40.固定资产定义: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41.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及应用:原始价值;重置价值;折余价值(或余存价值)
原始价值:可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也是计算折旧的基础;
重置价值:是企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度的基础;
折余价值:可反映固定资产的耗损状况。
42.无形资产的特点:一是没有物质形态;二是变现能力差;三是它获得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A.没有实物形态,不依存于某一部分或特定的物件的资产;
B.不具有流动性,变现能力差,能在较长时期内使企业获得利益,也称长期资产;
C.它所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D.它是企业有偿取得的。
43.无形资产管理:①无形资产入帐价值的确定: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②无形资产的摊销:采用直线法进行平均摊销,即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期限内平摊管理费用;
③无形资产的转让:所有权和使用权转让所取得的收入都作为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处理,同时企业应结转无形资产的成本。
44.生产经营费用的分类按经济用途分:
产品制造成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直接工资
企业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45.林木资产是指具有财产属性的林木的总和。
46.林木资产的特点:资产的增值性;形态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分布的地域性;林木资产的不可移动性;管理的艰巨性。
47.林木资产的核算方法:依据国家财政部1994年颁发的《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制度》(暂行),林木资产一般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分别进行核算。
①用材林、薪炭林核算到采伐时止的累积成本;
②经济林核算到正式投产可采收林产品时的累计成本,投产后比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投产后继续发生的培育管理费用,列入当年林产品成本。
③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核算到达培育目的或更新采伐时止的累计成本。
48.林木技术特点:结构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环境的适应性;开发的长期性;应用的分散性;收益的不稳定性
49.我国林业技术发展趋向:
①现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保护的研究
②建立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技术体系研究
③生态林业工程的研究
④木材深度加工和高效利用的研究
⑤森林植物资源多效利用的研究
⑥软科学在林业科学决策及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⑦林业应用基础的研究
50.引进林业技术的基本途径:通过掌握技术的人引进,其基本途径包括:通过购买技术“软件”以及通过进口技术“硬件”。
51.技术交易形式:常设性技术市场;市场外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交易会;实行技术入股。
52.木材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影响因素:供给量与需求量;货币价值。
53.市场调查内容:凡是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情报资料,都是市场调查的内容。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调查;(2)市场需要量调查;(3)消费者或用户调查;(4)产品调查;(5)竞争对手调查;(6)价格调查;(7)促进销售调查;(8)销售渠道调查
3.影响木材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①供给量与需求量发生变动时,对木材价格的影响;
②木材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发生变化时,对木材价格的影响;
③货币价值发生变化时,对木材价格的影响
市场营销策略:有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英文P开头,称4P策略。(详细看P1)
2.边际分析法在林业中的应用:
⑴ 生产资源最佳投入水平的确定
目的是以等量的劳动消耗来生产尽可能多的林产品。在实际中常用下式表达:△y / △x=Px/ Py,该表达式的含意:生产资源投入的价格与产出价格的比率等于或接近于该项生产资源投入的边际产出△y / △x。或说,边际收益等于或接近边际成本时,其纯收益最大,即生产资源的最佳投入水平,称边际平衡原理。
公益林,即以社会公益为经营目的的森林,指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以满足国土保安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需要为主,由通过财政统筹解决资金。
商品林,即以投资获利并由此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要为经营目标的森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以及部分薪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