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济南的冬天》 | ||||
科目: 语文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课时: 1 | ||
提供者: 端桂荣 | 单位: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本文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 ||||
二、教学目标 | ||||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 ||||
三、学情分析 | ||||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有自己的看法,但对文章的内容没有具备概括和分析能力。虽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但对散文的学习方法尚不熟悉。七年级学生抒情感悟较低,但刚刚学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对抓住特征有层次的进行景物描写以及情景交融这种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中将对学生作进一步的引导,加深他们对写景散文写法的指导。因此,注重课前指导,课堂引导,课后训练。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 ||||
学习重点: 体会济南冬天与老舍情感的紧密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欣赏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新课导入 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 冬吟白雪诗。 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美景 ,你喜欢哪个季节? 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 让学生感受一下北国的冬天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形,然后让学生猜想一下济南的冬天该有什么特殊呢? | 设疑引入,激发兴 趣 | ||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3.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 学生默记 | 让学生在学习本文时有一个总体方向 | ||
三、简介作者并解题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 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2.解题 | 阅读注解① 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 补充文学常识,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 | ||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朗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题目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 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a.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五、体味美 1、你能看出老舍带着我们欣赏了冬天济南的几幅美景,能用精练的词句给每一幅图拟一个 名称吗? 2、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特点? 推荐一句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说出推荐的理由。 六、探究美 例: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句中用“晒”“睡”“醒”形象地突出了小村庄舒适、温暖的环境。 七、作业布置 想一想,为何老舍先生这些文学大师们能 描绘出如此精彩的画面,他的语言能如此优美?我们写景时要向他学习什么呢? 启示 细致观察 角度多样 情景交融 运用修辞手法 | 听读全文,同时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 阅读第一段,找出特点及方法:“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和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赞美济南的冬天” “温晴 阅读感知,学生拟题 小山摇篮图 薄雪覆盖图 城外远山图 空灵水晶 阅读寻找自己喜欢的描写语段,并简述理由 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动词的使用, 如:树尖用“顶”,山尖 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采用多角度(视、嗅、味、触)描写手法,恰当运用修辞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一段景物描写 | 带着问题去听、读课文,可增强学生阅读使得目的性
师生互动,展开探究,感受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取题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文字的理解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 将写景特点这一知识点随课文教学加以强调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1、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学生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2、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是否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并有实效,是否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讨论、倾听,提出有效建议。 3、看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收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知识、交流、体会,交流情感由自悟——觉悟——感悟——醒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 ||||
八、板书设计 | ||||
南 的 冬 天 老 舍 无风声 小山摇篮图 温 山 雪霁初睛图 无重雾 温 晴 水 空灵水晶图 绿 无毒日 蓝 | ||||
九.教学反思 | ||||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