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作者:邯郸淳。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 | 【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别人一起编撰的书籍,又称《淮南鸿烈》。 |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 |
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 | 【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可以】可以用来。 | 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用来隐蔽自己”, |
【遂】于树下仰取叶。 | 【遂】于是,就。 | 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 |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 【伺】等待,侦候。 | 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 |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 【复】又,再。【分别】分辨。 | 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 |
扫取数斗【归】。 | 【归】回家。 |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 |
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 【障】遮蔽。【不】同“否”。 | 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 |
妻始时【恒】答言“见”。 | 【恒】经常,常常。 | 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 |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 【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不堪】不能忍受。【绐(dài)】哄骗。 | 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 |
【嘿】【然】大喜。 | 【嘿】同“默”字。【然】……的样子。 | 楚人暗自高兴。 |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 【赍(jī)】携带。【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 (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 |
【吏】【遂】缚【诣】县。 | 【吏】指县里的公差。【遂】立刻。【诣(yì)】到……去。 |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 |
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读后必练】(共2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楚人贫居 ( ) ② 遂于树下仰取叶 ( )
③ 螳螂执叶伺蝉 ( ) ④ 不能复分别 ( )
⑤ 扫取数斗归 ( ) ⑥ 妻始时恒答言“见”( )
⑦ 乃厌倦不堪 ( ) ⑧ 嘿然大喜 ( )
⑨ 吏遂缚诣县 ( ) ⑩ 汝见我不 ( )
2.翻译。(10分)
①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②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③ 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④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⑤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3. 这则寓言故事告送我们什么道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分)
【参】
1. ① 居:处于。都。 ② 于是,就。 ③ 等待,侦候。 ④ 又,再。 ⑤ 回家。 ⑥ 经常,常常。 ⑦ 能忍受。 ⑧ ……的样子。⑨ 到……去。⑩ 你。
3. 道理:不要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启示:略。
【文言原文】
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其人择鱼肉大啖。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 | 一个人留下客人吃饭,菜只有豆腐, | |
自言:“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 | 【及】赶得上,比得上。 | 主人自己说:“豆腐是我的性命,其他的菜味都是比不上。” |
【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 | 【异日】另一天。【至】到。 | 另一天,那个主人到客人家做客,那位客人记得那位主人喜欢的菜, |
【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 | 【乃】于是,就。 | 于是在鱼和肉中放了些豆腐。 |
其人【择】鱼肉大【啖】。 | 【择】选择。【啖】吃。 | 那人选择鱼肉大口大口的吃。 |
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 【尝】曾经。【云】说。【如何】为什么,为何。 | 那位客人问道:“你曾说:豆腐是我的性命。而今天为何不吃呢?” |
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 那人回答说:“我看见了鱼和肉,连性命索性都不要了。” |
这篇文章讽刺了小气而言行不一的人。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吝啬,口是心非,见好饭菜贪吃如命的人。
【读后必练】(共15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 其他味不及也 ( ) ② 异日至客家 ( )
③ 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 ( ) ④ 其人择鱼肉大啖 ( )
⑤ 兄尝云:豆腐是性命 ( ) ⑥ 今日如何不吃 ( )
2.翻译。(6分)
① 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
② 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
③ 兄尝云: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
3. 文中的主人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参】
1. ① 赶得上,比得上。 ② 到。 ③ 于是,就。 ④ 吃。 ⑤ 曾经。 ⑥为什么,为何。
3. 特点:口是心非,吝啬,贪吃的人。启示:略。
【文言原文】
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次年,又生一子。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因名曰:“笑话。”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 | 有个秀才年近七十,他的妻子突然生了一个儿子。 | |
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 | 因为年岁已高才生了儿子,就取名为“年纪”。 | |
【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 | 【未几】不久。 | 过了不久,又生了一个儿子,看模样像个读书的,便取名为“学问”。 |
次年,又生一子。 | 第三年又生了一个儿子。 | |
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 | 【如此】像这样。如:像。此:这样。 | 秀才笑道:“这样大的岁数了,还能得子,真是笑话。” |
因名曰:“笑话。” | 于是取名为“笑话”。 | |
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 | 【俱】都。 | 三个儿子长大后无事可做,秀才都让他们进山打柴。 |
【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 | 【及】等到。【归】回家。【孰】谁。 | 等到回来,丈夫问妻子说:“三个人谁打的柴多?” |
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 | 妻子说:“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没有,笑话倒是有一担。” |
本文语言简洁,风趣幽默,可读性很强,不愧为古代笑话的精品。
【读后必练】(共1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 未几,又生一子 ( ) ② 如此老年 ( )
③ 俱命入山打柴 ( ) ④ 及归 ( )
⑤ 及归 ( ) ⑥ 三子之柴孰多 ( )
2.翻译。(8分)
①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
②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
③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
④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
【参】
1. ① 不久。 ②像 这样。 ③ 都。 ④ 等到。 ⑤ 回来,回家。 ⑥ 谁。
【文言原文】
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居吾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吾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解与诸君相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南宋·罗烨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 | 【为】对。【尔】你。【居】在,居于,站在。 | 一天,口对鼻子说:“你有什么能力,而你的位置却在我的上面?” |
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居吾上。” | 【然后】这样以后。【方】才。【故】所以。 | 鼻子说:“我能辨别香臭,这样你才能吃,所以我的位置要在你上面。” |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吾上也?” | 鼻子又对眼说:“你有什么能力,而你的位置却在我上面呢?” | |
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 【宜】应该。【汝】你。 | 眼说:“我能观看万物的好坏,美丑,我的功劳不小,应该站在你的上面。” |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 | 【若然】像这样。【亦】也。 | 鼻子又说:“要是这样,那么眼眉又有什么用处也站在我上面?” |
眉曰:“我也不解与【诸君】相争得, | 【诸君】各位。 | 眼眉说:“我又不想与诸位相争, |
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 我若站在眼鼻的下面,不知你那脸皮放在什么地方。” |
这则寓言小品,借眉、眼、口、鼻四者争地位、比高下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只顾为自己争夺地位而不顾全局、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唯己主义者。作品虽然只有一百来字,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它的思想性,并且趣味无穷、令人捧腹。当代马季先生的著名相声《五官争功》,便脱胎于此。
【读后必练】(共18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然后子方可食 ( ) ② 故吾居吾上 ( )
③宜居汝上也。 ( ) ④ 亦居我上 ( )
⑤而位居吾上 ( ) ⑥ 宜居汝上也 ( )
2.翻译。(8分)
① 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
②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居吾上。
③ 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
④ 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3. 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参】
3. 道理:本文辛辣地嘲讽了那些只顾为自己争夺地位而不顾全局、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唯己主义者。启示:略。
【文言原文】
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主人厌之。一日,引客至门前闲望,忽见树上有一鸟大如鸡。主人云:“且待取斧斫倒树,捉此鸟与吾丈下饭。”客云:“只恐树倒时鸟已飞去了。”主人云:“你不知这呆鸟往往树倒不知飞。”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主人厌之。 | 【去】离去,离开。 | 有个客人到人家住了许久也不离去,主人非常厌烦。 |
一日,引客【至】门前闲望,忽见树上有一鸟大如鸡。 | 【至】到。 | 一天,主人引客人到门前闲望,忽然看见树上一只鸟身大如鸡。 |
主人云:“且【待】取斧【斫】倒树,捉此鸟与吾丈下饭。” | 【待】等待。【斫】砍。 | 主人说:“等我取把斧子把树砍倒,捉住这只鸟来与你下酒。” |
客云:“只恐树倒时鸟已飞去了。” | 客人说:“只恐怕树倒的时候鸟就飞走了。” | |
主人云:“你不知这呆鸟往往树倒不知飞。” | 主人说:“你不知道这呆鸟往往树倒了也不知道飞。” |
这篇笑话讽刺了那些不会看上下头的人。寥寥数语,揭示出道理来,富有意味。
【读后必练】(共16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 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 ( ) ② 引客至门前闲望 ( )
③ 且待取斧斫倒树 ( ) ④ 捉此鸟与吾丈下饭 ( )
2.翻译。(8分)
① 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主人厌之。
② 一日,引客至门前闲望。
③ 主人云:“且待取斧斫倒树,捉此鸟与吾丈下饭。”
④ 客云:“只恐树倒时鸟已飞去了。”
3. 这则笑话什么讽刺意义?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参】
1. ① 离开。 ② 到。 ③ 砍。 ④ 这。
3. 讽刺意义:这篇笑话讽刺了那些不会看上下头的人。启示:略。
【文言原文】
有酷信风水者,动辄问阴阳家。一日,偶坐墙下,忽墙倒被压,亟呼救命。家人辈曰:“且忍着,待我去问阴阳先生,今日可动得土否?”
选自《笑林》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有酷信风水者,动【辄】问阴阳家。 | 【辄】就。 | 有个十分迷信风水的人,动不动就要问问阴阳先生。 |
一日,【偶】坐墙下, | 【偶】偶然,偶尔。 | 有一天,偶然坐在墙的下面, |
忽墙倒被压,【亟】呼救命。 | 【亟】急迫,急忙。 | 墙忽然倒了,被压在墙下面,急忙喊救命。 |
家人辈曰:“且忍着, | 家人说:“你尚且忍一会儿, | |
【待】我去问阴阳先生,今日【可动得土否】?” | 【待】等待。【可动得土否】“可否动得土”的倒装。 | 等待我去问问阴阳先生,今天是否可以动土?” |
这个笑话,生动地嘲笑了迷信风水的人。同时,也揭露了阴阳先生的欺骗实质,教育人们破除迷信,切莫相信风水先生的一套鬼把戏。
【读后必练】(共1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 动辄问阴阳家 ( ) ② 亟呼救命 ( )
③ 偶坐墙下 ( ) ④ 待我去问阴阳先生 ( )
2.翻译。(6分)
① 有酷信风水者,动辄问阴阳家。
② 一日,偶坐墙下,忽墙倒被压,亟呼救命。
③ 且忍着,待我去问阴阳先生,今日可动得土否?
3. 这则笑话讽刺了哪一类人?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参】
1. ① 就。 ② 急迫,急忙。 ③ 偶然,偶尔。 ④ 等待。
3. 这个笑话,生动地嘲笑了迷信风水的人。同时,也揭露了阴阳先生的欺骗实质,教育人们破除迷信,切莫相信风水先生的一套鬼把戏。
【文言原文】
叶衡罢相后,一日病,问诸客曰:“我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一士人曰:“甚佳。”叶惊问曰:“何以知之?”士人曰:“使死而不佳,死者皆逃归矣。一死不归,以是知其佳也。”满座皆笑。
选自浮白斋主人《雅谑》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叶衡罢相后,一日病,问诸客曰: | 叶衡被罢免丞相之后,一天生病了,问众人道: | |
“我【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 | 【且】将,将要。 | “我将要死了,但不知道死后舒服不舒服?” |
一士人曰:“【甚】佳。” | 【甚】十分,很。 | 一位书生说:“死后很舒服。” |
叶惊问曰:“【何以】知之?” | 【何以】凭什么。既“以何”。以:凭,靠。何:什么。 | 叶衡惊奇地问道:“你凭什么知道死后很舒服?” |
士人曰:“【使】死而不佳,死者【皆】逃【归】矣。 | 【使】假使,假设。【皆】都。【归】回来。 | 书生说:“假若死后不舒服,死亡的人们就全都逃回来了。 |
一死不归,【以是】知其佳也。” | 【以是】既“以是”。因此。以:因为。是:这。 | 死去的人还从来没有逃回来的,因此,我知其死后很舒服。” |
满座皆笑。 | 满座之人都被他的幽默逗笑了。 |
这则笑话富有笑料,生动有趣。问的人似乎很严肃,但回答的却很巧妙,一扫生病时的郁闷气氛。回答的人不但巧妙的回答了病人的问题,而且把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化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读后必练】(共18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我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 ( ) ②何以知之 ( )
③死者皆逃归矣 ( ) ④以是知其佳也 ( )
⑤使死而不佳( ) ⑥满座皆笑 ( )
2.翻译。(8分)
① 我且死,但未知死后佳否?
② 叶惊问曰:“何以知之?”
③ 使死而不佳,死者皆逃归矣。
④ 一死不归,以是知其佳也。
3. 这则笑话的笑点在哪里?(4分)
【参】
1. ① 将,将要。 ② 凭什么。 ③ 回来。 ④ 因此。 ⑤ 假使,假如。 ⑥ 都。
3. 回答的人不但巧妙的回答了病人的问题,而且把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化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文言原文】
卢公暮年丧妻,续弦祝氏某少女。然祝以非偶,每日蹙眉。卢见而问曰:“汝得非恨我年大耶?”曰:“非也。”“抑或恨我官卑耶?”曰:“非也。”卢曰:“然则为何?”祝曰:“不恨卢郎年纪大,不恨卢郎官职卑,只恨妾身生太晚,不见卢郎年少时。”
选自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卢公【暮年】丧妻,续弦祝氏某少女。 | 【暮年】晚年。 | 卢公晚年丧妻,续娶年少的祝氏为妻。 |
【然】祝以非偶,每日蹙眉。 | 【然】可是,但是。 | 可是祝氏认为卢公年龄太大,不相匹配,所以终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 |
卢见而问曰:“【汝】得非恨我年大耶?” | 【汝】你。 | 卢公见到这种情景问道:“你莫非嫌我年纪太大?” |
曰:“非也。” | 祝氏回答道:“不是。” | |
“【抑或】恨我官卑耶?” | 【抑或】也许,大概。 | 卢公又问:“大概是恨我官职卑微吧?” |
曰:“非也。” | 祝氏说:“也不是。” | |
卢曰:“【然则】【为何】?” | 【然则】即然这样,那么【为何】为什么。 | 卢公说:“既然这样,那么又是为何呢?” |
祝曰:“不恨卢郎年纪大,不恨卢郎官职卑, | 祝氏说:“我不恨你年纪大,不恨你官职卑, | |
只恨妾身生太晚,不见卢郎年少时。” | 只恨我出生的太晚了,看不见你少年时的样子。” |
这篇笑话通过人物对话,寥寥数语就委婉、含蓄的道出了少妇的心声。
【读后必练】(共18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 卢公暮年丧妻 ( ) ② 汝得非恨我年大耶 ( )
③ 然祝以非偶 ( ) ④ 抑或恨我官卑耶 ( )
⑤ 然则为何 ( ) ⑥ 然则为何 ( )
2.翻译。(8分)
① 然祝以非偶,每日蹙眉。
② 卢见而问曰:“汝得非恨我年大耶?”
③ 抑或恨我官卑耶?
④ 卢曰:“然则为何?”
3. 这则笑话中的女主人公是如何说出自己的心声?(4分)
【参】
1. ① 晚。 ② 你。 ③ 可是,但是。 ④ 也许,大概。 ⑤即 然这样,那么。 ⑥ 为什么。
3. 女主人公委婉、含蓄的通过一首诗道出了心声。
【文言原文】
富家村子弟,诈为秀才,状诉追债。官见其粗鄙可疑,乃问曰:“汝是秀才,且道‘桓公杀公子纠’一章如何说?”其人不知是书句,只恐是一件人命,便连声大叫曰:“小人实不知情。”官命左右挞二十。既出,谓其仆曰:“这县官真无道理,说我阿公打杀翁小九,将我打二十。”其仆曰:“这是书句,汝便权应略知也罢。”其人曰:“我连叫不知情,尚打二十下,若说得知,岂不拿我偿命。”
选自明•乐天大笑生《解愠编》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富家村子弟,【诈】【为】秀才,状诉追债。 | 【诈】假装。【为】是。 | 富家村有一弟子,假称作是秀才,写诉状追讨欠债。 |
官见【其】【粗鄙】可疑,【乃】问曰: | 【其】他。【粗鄙】粗俗可鄙。【乃】于是,就。 | 县官见他粗俗可鄙,于是就问他说: |
“【汝】是秀才,且【道】‘桓公杀公子纠’一章如何说?” | 【汝】你。【道】说说。 | “你是秀才,尚且说说‘桓公杀公子纠’一章是如何说的?” |
其人不知是书句,只恐是一件人命, | 那人不知道是书中的句子,只认为是一件人命, | |
便连声大叫曰:“小人实不知情。” | 便连声大叫说:“我实在不知道实际情况。” | |
官命左右【挞】二十。 | 【挞】打。 | 县官命令身边的人打他二十大板。 |
出,【谓】其仆曰:“这县官真无道理,说我阿公打杀翁小九,将我打二十。” | 【谓】对……说。 | 这人已经放出来了,对他的仆人说:“这县官真没有道理,说我爹爹杀了翁小九,将我打了二十大板。” |
其仆曰:“这是书句,汝便权应略知也罢。” | 她的仆人说:“这是书中的句子,你权变一下稍微知道一点也就罢了。” | |
其人曰:“我连叫不知情,尚打二十下, | 那个人说:“我连声叫到不知情,尚且打了二十下, | |
若说得知,【岂】不拿我偿命。” | 【岂】难道。 | 如果说知道,难道不会拿我偿命。” |
这篇笑话,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假学道的形象。他假称秀才,被县官识破,从而被打,但还不知道被打的原因。
【读后必练】(共2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8分)
① 诈为秀才 ( ) ② 乃问曰 ( )
③ 汝是秀才 ( ) ④ 官命左右挞二十 ( )
⑤ 既出 ( ) ⑥ 谓其仆曰 ( )
⑦ 且道 ( ) ⑧ 岂不拿我偿命 ( )
2.翻译。(8分)
① 富家村子弟,诈为秀才,状诉追债。。
② 汝是秀才,且道‘桓公杀公子纠’一章如何说?。
③ 既出,谓其仆曰。
④ 若说得知,岂不拿我偿命。。
3. 这则笑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参】
1. ① 假装。 ② 于是,就。 ③ 你。 ④ 打。 ⑤ 已经。 ⑥ 对……说。 ⑦ 说说。 ⑧ 难道。
3. 不要不懂装懂,不要硬称自己有学问,否则有时会吃亏的。
【文言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明代江盈科《缘箩山人集》)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 【北人】北方人。【菱】即菱角。【仕于南方】即“于南方仕”,在南方做官。 仕:(仕途)在……做官。 |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 |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 【席】酒席。【啖】吃。【并】连同,一起。 | (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
【或】曰:“啖菱须【去】壳。” | 【或】有人,有的人。【去】去除,去掉。 |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
其人自【护】其【短】, | 【护】掩饰。【短】缺点,短处。 |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 |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 【非】不是。【知】知道。【欲】想,想要。【以】用来。 | 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
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 | 【北土】北方。 |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 |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 | 【而】表转折,此指却。 |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 |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坐】因为,由于。【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 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
这篇短文的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虚心向人请教,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读后必练】(共28分)
1.解释加点词语。(10分)
① 仕于南方 ( ) ② 席上啖菱 ( )
③ 欲以去热也 ( ) ④ 欲以去热也 ( )
⑤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 ) ⑥ 并壳入口 ( )
⑦ 或曰 ( ) ⑧ 其人自护其短 ( )
⑨ 欲以清热也 ( ) ⑩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
2.翻译。(10分)
①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②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③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④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⑤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3.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4分)
4. 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 分)
【参】
1. ①(仕途)在……做官。② 吃。③ 用来。④ 去除,去掉。⑤ 认识。⑥ 连同,一起。⑦有人,有的人。⑧ 缺点,短处。⑨ 想,想要。⑩ 因为,由于。
3. 他这样不懂装懂很不好,我们一方面要发奋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大胆承认自己在许多领域是无知的。否则必然会贻笑大方。(意对即可)
4. ① 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 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文言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说难》)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楚人有【鬻】卖盾与矛者, | 【鬻(yù)】卖。 |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誉】赞美。【之】文言助词,无义。【坚】坚固。【莫】没有不。【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 他赞美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利】锋利。 | 紧接着又夸起了他的矛:“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或】有人。【以】用。【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 有人说:“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
其人【弗】能【应】也。 | 【弗】不。【应】回答。 |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同世而立】同时出现在一起。立:成立。 |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
“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诉我们言多必失,什么事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实事求是,世上什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
【读后必练】(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誉之曰 ( ) ② 以子之矛 ( )
③ 或曰 ( ) ④ 何如 ( )
⑤ 夫不可…… ( ) ⑥ 同世而立 ( )
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 ⑧ 物莫能陷也 ( )
⑨ 吾矛之利 ( ) ⑩ 于物无不陷也 ( )
2.翻译。(10分)
①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②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③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④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⑤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8分)
①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
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性的作用。( )
③ 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
④ “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
4. 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2分)
【参】
1.① 赞美。 ② 用。 ③ 有人。④ 怎么样。 ⑤ 句首发语词。 ⑥ 成立。⑦ 卖。⑧ 没有不。⑨ 锋利。⑩ 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2. ① 他赞美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② 有人说:“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③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④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3. ① 错 ② 错 ③ 对 ④ 对
4.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文言原文】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选自明代冯梦龙《广笑府》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 【俱】都。 | 有父子俩,性格刚烈,不肯让人。 |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 【遣】派。【入】进。【市】买。 | 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 |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 | 【将】将要。 | 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 |
【值】一人对面而来, | 【值】适逢,恰好碰上。 | 正巧一个人迎面走来, |
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 【遂】于是。【良久】很久。 | 两人不肯相让,横眉竖眼,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 |
父寻【至】见【之】, | 【至】到。【之】代词,指这种情况。 | 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 |
【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 | 【谓】对……说。【姑】暂且。 | 就对儿子说:“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 |
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 【此】这里。 | 让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 |
这则笑话讽刺了那些遇事固执己见的人。有些时候,要学会变通,太固执己见,反而会误了自己的事。
【读后必练】(共2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 ②遣子入城市肉。 ( )
③ 值一人对面而来。 ( ) ④遂挺立良久。 ( )
⑤ 谓子曰 ( ) ⑥汝姑持肉回陪客饭 ( )
2.翻译。(10分)
①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② 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③ 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
④ 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⑤ 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3.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参】
1. ① 都。 ② 派。 ③适逢,恰好碰上。④ 于是。 ⑤ 对……说。⑥ 暂且。
3. 做事要学会变通,不能太固执己见。
【文言原文】
齐宣王问艾子曰:“吾闻古有獬豸,何物也?”艾子对曰:“尧之时,有神兽曰獬豸,处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艾子对已,复进曰:“使今有此兽,料不乞食矣!”
选自宋·苏轼编《艾子杂说》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齐宣王问艾子曰:“【吾】【闻】古有獬豸,【何】物也?” | 【吾】我。【闻】听说。【何】什么。 | 齐宣王问艾子说:“我听说古时有一种动物叫做獬豸,这是什么兽呀?” |
艾子对曰:“尧之时,有神兽曰獬豸, | 艾子回答说:“早在唐尧的时候,有一种神兽叫做獬豸, | |
【处】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 | 【处】住。廷【辨】辨别,辨认。【触】抵。【食】吃。 | 专门住在朝廷里,辨认群臣中作风奸邪的人去抵死、吃掉他。” |
艾子对【已】,【复】进曰: | 【已】停止,完毕。【复】又。 | 艾子回答完了,接着又进言道: |
“【使】今有此兽,料不乞食矣!” | 【使】假使。 | “假使现在有了这头野兽,料想它就不会讨饭吃了!” |
这则笑话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写出了艾子的机智以及当时朝廷之中群臣中作风奸邪的人多的数不胜数。
【读后必练】(共16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 吾闻古有獬豸 ( ) ② 处廷中 ( )
③ 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 ) ④ 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 ( )
⑤ 艾子对已 ( ) ⑥ 使今有此兽 ( )
2.翻译。(6分)
① 吾闻古有獬豸,何物也?
② 处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
③ 艾子对已,复进曰:“使今有此兽,料不乞食矣!”
3. 艾子说:“使今有此兽,料不乞食矣!”有什么含义?(4分)
【参】
1. ① 听说。 ② 住。 ③ 辨别,辨认。 ④ 吃。 ⑤ 停止,完毕。 ⑥假使。
3. 现在朝廷中作风奸邪的人太多了。
【文言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芒芒然】【归】, |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归】回家。 |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的回到家里。 |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 【谓】对……说。【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 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趋】快步走。【往】去,到……去。【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 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 | 【之】取消句子性,无实义,不译。【寡】少。 |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 【耘苗】给苗锄草。 |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 | |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 | 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本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阐明道理,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妙趣横生。文章短小精练,先是用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然后又加以评论,可谓画龙点睛,使人顿悟作者的用意所在。
【读后必练】(共26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宋人有闵其苗之…… ( ) ② 宋人……揠苗之者 ( )
③ 芒芒然归 ( ) ④ 芒芒然归 ( )
⑤ 谓其人曰 ( ) ⑥ 今日病矣 ( )
⑦ 其子趋而往视之 ( ) ⑧ 苗则槁矣 ( )
⑨ 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 ( ) ⑩ 非徒无益 ( )
2.翻译。(10分)
①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苗之者。
② 芒芒然归。
③ 今日病矣。
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⑤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3. 本文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
1.① 同“悯”,担心,忧虑。② 拔。③ 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④ 回家。⑤ 对……说。⑥ 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⑦ 快步走。⑧ 草木干枯,枯萎。⑨ 少。⑩ 好处。
3.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要尊重自然规律。
【文言原文】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魏晋邯郸淳《笑林》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 | |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 【既】既然。【欲】想,想要。【尽】都,全部。 | 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 |
即唤夜叉拔【之】。 | 【之】代词,指毛。 | 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 |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 【方】刚,才。【胜】能够承受。 | 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受不了痛,大叫了起来。 |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 【如何】怎么能够。 | 阎王笑着说:“看你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能够转世做人呢?” |
这则笑话讽刺了那些想要成就大事,又不肯吃苦的人。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不怕吃苦,就要经过千锤百炼。
【读后必练】(共18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 既欲做人 ( ) ② 须将毛尽拔去 ( )
③ 方拔一根 ( ) ④ 猴不胜痛叫 ( )
⑤ 即唤夜叉拔之( ) ⑥ 如何做人 ( )
2.翻译。(8分)
①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② 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③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④ 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3. 这则笑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参】
1. ① 想,想要。② 都,全部。③ 刚,才。④ 能够承受。⑤ 代词,指毛。⑥ 怎么能够。
3. 这则笑话讽刺了那些想要成就大事,又不肯吃苦的人。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不怕吃苦,就要经过千锤百炼。
【文言原文】
艾子见有人徒行,自吕梁托舟人以趋彭门者,持五十钱遗舟师。师曰:“凡无赍而独载者人百钱。汝尚少半,汝当自此为我挽牵到彭门,可折半直也。”
宋·苏轼《艾子杂说》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艾子见有人【徒行】,【自】吕梁托舟人以【趋】彭门者, | 【徒行】徒步行走。【自】从。【趋】到。 | 艾子看见一个徒步行走的人,从吕梁委托撑船人带他到彭城, |
【持】五十钱【遗】舟师。 | 【持】拿。【遗】给,送给。 | 拿了五十钱送给撑船师傅。 |
师曰:“凡无【赍】而独载者人百钱。 | 【赍】行李。 | 撑船师傅说:“凡是不带行李独自一个乘船的人,要交一百钱船费。 |
【汝】【尚】少半,汝当自此【为】我挽牵到彭门,可折【半直】也。” | 【汝】你。【尚】还。【为】替,给。【半直】一半价钱。 | 你尚缺少一半,那就从此处开始,替我拉纤拖船,一直拉到彭城,即可抵那一半价钱了。” |
这篇小笑话,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算糊涂账的船主形象。我们生活中,也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也的确有误入其中不能自拔者。
【读后必练】(共16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 自吕梁托舟人以趋彭门者 ( ) ② 持五十钱遗舟师 ( )
③ 汝尚少半 ( ) ④ 持五十钱遗舟师 ( )
⑤ 艾子见有人徒行 ( ) ⑥ 自吕梁托舟人以趋彭门者 ( )
2.翻译。(6分)
①自吕梁托舟人以趋彭门者,持五十钱遗舟师。
②凡无赍而独载者人百钱。
③,汝当自此为我挽牵到彭门,可折半直也。
3. 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参】
1. ① 从。 ② 拿。 ③ 你。 ④ 给,送给。 ⑤ 徒步。 ⑥ 到。
3. 这篇小笑话,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算糊涂账的船主形象。我们生活中,也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也的确有误入其中不能自拔者。告诉我们要认清楚事物的本质,然后再行动。
【文言原文】
艾子一夕梦一丈夫,衣冠甚伟,谓艾子日:“海龙王也,凡龙之产各与江海为婚烟,然龙性甚暴,又以其类同,少相下者。吾有少女,甚爱之,其性尤戾,若吾女更与龙为匹,必无安谐。欲求耐事而易制者,不可得。子多智,故来请问,姑为我谋之。”
艾子曰:“王虽龙,亦水族也,求婚,亦须水族。”王曰:“然。”艾子日:“若取鱼,彼多贪饵,为钓者获之,又无手足;若取鼋鼍,其状丑恶;唯虾可也。”王曰:“无乃太卑乎?”艾子日:“虾有三德:一无肚肠,二割之无血,三头上带得不洁。是所以为王婿也。”王曰:“善。”
宋•苏轼《艾子杂说》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艾子一夕梦一丈夫,衣冠【甚】伟, | 【甚】十分,非常。 | 艾子一天夜里做梦,梦见一个大男子汉,穿戴十分壮美。 |
【谓】艾子日:“海龙王也,凡龙之产各与江海为婚烟, | 【谓】对……说。 | 对艾子说:“我,是东海的龙王。凡是龙生下的儿女,都各与江海的水族结成婚烟, |
然龙性甚暴,又以其类同,少【相下】者。 | 【相下】互相谦让。 | 然而龙的性子非常暴虐,又因为都是同类,很少有屈居下位的。 |
吾有少女,甚爱之,其性尤【戾】, | 【戾】粗暴、乖戾。 | 我有个小女儿,我十分珍爱她,但她的脾性尤其暴戾, |
【若】【吾】女【更】与龙为【匹】,必无安谐。 | 【若】如果。【吾】我。【更】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又”。【匹】伴侣、配偶。 | 假如把我女儿再匹配给龙,必定没有平安和谐的日子。 |
欲求【耐事而易制者】,不可得。 | 【耐事而易制者】耐事,忍让处事;易制,容易控制。此句的意思是:处事忍让,能够控制情绪的人。 | 我想寻求一个有耐性而又容易制服的对象,不能得到。 |
子多智,【故】来请问,【姑】【为】我【谋】【之】。” | 【故】所以。【姑】姑且。【为】替,给。【谋】谋划,设计。【之】代词,指这件事。 | 您多智慧,所以特来请教问询,姑且为我想个办法。” |
艾子曰:“王虽龙,亦水族也,求婚,亦须水族。” | 艾子说:“大王您虽是龙,但也是水族,寻求女婿,也只可找水族了。” | |
王曰:“【然】。” | 【然】对。 | 龙王说:“对。” |
艾子日:“若取鱼,彼多贪饵,为钓者获之,又无手足; | 艾子说:“如果找条鱼做对象,鱼大多贪食鱼饵,易被钓鱼的人提了去,况且又没有手脚; | |
若取【鼋鼍】,其状丑恶; | 【鼋鼍(yuántuó)】即猪婆龙,扬子鳄。鼋鼍,是神话传说中的巨鳖和猪婆龙。 | 如果找绿团鱼或扬子鳄,其相貌丑陋不堪; |
唯虾可也。” | 【唯】只,只有。 | 我看就找一只虾可以了。” |
王曰:“【无乃太卑乎】?” | 【无乃太卑乎】无乃:表示对某人某事某物的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只怕”。“无乃……乎?”在古汉语中多为固定句式,“难道不是……吗?”或“是不是……呢?”表示对某人或事不能肯定。 | 龙王说:“不过太卑贱了吧?” |
艾子日:“虾有三德:一无肚肠,二割之无血,三头上带得不洁。 | 艾子说:“虾有三种德行:一没有肚肠,二割它的肉没有血,三是头上带着些不干净的东西。 | |
是【所以】为王婿也。” | 【所以】……原因。 | 这就是可以当龙王女婿的原因呀。”龙 |
王曰:“善。” | 王说:“好极了。” |
这篇寓言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统治者,说他们都是些暴君或懦夫,他们臭味相投,互相依存,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
【读后必练】(共22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8分)
① 衣冠甚伟 ( ) ② 谓艾子日 ( )
③ 其性尤戾 ( ) ④ 若吾女更与龙为匹 ( )
⑤ 故来请问 ( ) ⑥ 王曰:“然。” ( )
⑦ 唯虾可也 ( ) ⑧ 是所以为王婿也 ( )
2.翻译。(10分)
①艾子一夕梦一丈夫,衣冠甚伟。
②然龙性甚暴,又以其类同,少相下者。
③若吾女更与龙为匹,必无安谐。
④子多智,故来请问,姑为我谋之。
⑤王曰:“无乃太卑乎?”
3. 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4分)
【参】
1. ①】十分,非常。 ② 对……说。 ③ 粗暴、乖戾。 ④ 伴侣、配偶。 ⑤ 所以。 ⑥ 对。 ⑦ 只,只有。 ⑧ ……原因。
3. 这篇寓言把矛头指向当时的统治者,说他们都是些暴君或懦夫,他们臭味相投,互相依存,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
【文言原文】
邹忌子说齐王,齐王说之,遂命为相。居数月,无善誉。艾子见淳于髡问曰:“邹子为相之久,无誉,何也?”髡曰:“吾闻齐国有一毛手鬼,凡为相,必以手掴之,其人遂忘平生忠直,默默而已。岂其是欤?”艾子曰:“君之过矣,彼毛手只择有血性者掴之。”
选自宋·苏轼编辑的《艾子杂说》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邹忌子【说】齐王,齐王【说】之,【遂】命【为】相。 | 【说】游说。【说】通“悦”,高兴,这里是欣赏的意思。【遂】于是,就。【为】做。 | 邹忌去游说齐威王,齐王很欣赏他的才干,就任命他做相国。 |
【居】数月,无善【誉】。 | 【居】过了,经过一段时间。【誉】称誉,赞誉。 | 过了好几个月,却没有值得称誉的政绩。 |
艾子见淳于髡问曰:“邹子为相之久,无誉,何也?” | 艾子见到学者淳于髡,便问他说:“邹子当相国很久了,怎么没有值得称誉的地方,这是什么缘故呀?” | |
髡曰:“吾闻齐国有一毛手鬼,凡为相,【必】以手【掴】之, | 【必】一定。【掴】拍打。 | 淳于髡说:“我听说齐国有个毛手鬼,凡是当相国的人,必定手掌去拍打他, |
其人遂忘平生忠直,默默而【已】。 | 【已】罢了。 | 于是那个人便忘掉了平生的忠诚刚直,幽寂而无声音了。 |
岂其是【欤】?” | 语气词,相当于“吗” | 难道不是这个样子吗?” |
艾子曰:“君之【过】矣, | 【过】错,过错。 | 艾子说:“这就是你的过错了, |
彼毛手只择有血性者掴之。” | 那个毛手鬼只择取有血气的人拍打他。” |
本文讽刺了那些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人。通过对话描写和形象的类比来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读后必练】(共2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8分)
① 齐王说之 ( ) ② 遂命为相 ( )
③ 居数月 ( ) ④ 必以手掴之 ( )
⑤ 默默而已 ( ) ⑥ 岂其是欤 ( )
⑦ 君之过矣 ( ) ⑧ 邹忌子说齐王 ( )
2.翻译。(8分)
①邹忌子说齐王,齐王说之,遂命为相。
②居数月,无善誉。
③其人遂忘平生忠直,默默而已。
④君之过矣,彼毛手只择有血性者掴之。
3. 请说说本文语言上的特点。(4分)
【参】
1. ① 通“悦”,高兴,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 于是,就。 ③ 过了,经过一段时间。 ④ 拍打。 ⑤ 罢了。 ⑥ 语气词,相当于“吗”。 ⑦ 错,过错。 ⑧游说。
3. 本文运用简洁的对话描写,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一个道理。
【文言原文】
动筒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选自侯白《启颜录》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动筒】【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云】: | 【动筒】人名。【尝】曾经。【于】介词,在。【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说。 | 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 |
“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 【达者】贤达的人。 | “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 |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 | 【因】于是。【着冠】成年。 | 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 |
博士曰:“【经】传无【文】。” | 【经】经书。【文】记载。 | 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 |
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 | 【岂合】怎么能。【对】回答。 | 动筒说:“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成年的有三十个人,未成年的有四十二个人呢?” |
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 | 博士问:“你是根据哪篇文章知道的?” | |
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 | 动筒说:“《论语》中说:‘冠者五六人’,五乘以六是三十, | |
‘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 | ‘童子六七人’,六乘以七是四十二, | |
岂非七十二人?” | 加起来难道不是七十二个人吗?” | |
坐中大笑。 | 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 | |
博士无以【对】。 | 博士无言以对。 |
动筒的角度: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装懂,最后只会害了自己。博士的角度:读书食古不化,不知变通,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
【读后必练】(共2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 动筒尝于国学中 ( ) ② 动筒因问曰 ( )
③ 岂非七十二人 ( ) ④ 《论语》云 ( )
⑤ 达者七十二人 ( ) ⑥ 经传无文 ( )
2.翻译。(10分)
① 动筒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② 几人已着冠几人未着冠?
③ 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
④ 岂非七十二人?
⑤ 博士无以对。
3.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参】
1. ① 曾经。 ② 于是,就。 ③ 难道。 ④ 说。 ⑤ 贤达。 ⑥ 记载。
2. ① 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② 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③ 博士问:“你是根据哪篇文章知道的?”④ 难道不是七十二个人吗?⑤ 博士无言以对。
3. 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也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
【文言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唐代柳宗元《柳河东集》
【对照注译】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永】之【氓】【咸】【善】游。 | 【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氓】民,百姓。【咸】都。【善】擅长,善于。 |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
一日,【水暴甚】, | 【水暴甚】即“水甚暴”,水上涨得十分厉害。暴,上涨。甚,厉害。 |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 |
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 【绝】横渡。 | 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
【中济】,船破,皆游。 | 【中济】渡到河中间。济,渡河。 |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 |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 【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不能像平常一样。 |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 【侣】同伴。【何后为】即“为何后”,为什么落在后边。 |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 |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 【腰】名词活用为动词,腰间挂着。【是以】因此。即“以是”,因为这。 | 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
曰:“何不【去】之!” | 【去】丢弃,抛弃。 |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
不应,摇其首。 | 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 |
有顷,【益怠】。 | 【益怠】更加疲倦,疲惫。 |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 【且】又,而且。 |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 |
“【汝愚之甚,蔽之甚】, | 【汝愚之甚,蔽之甚】即“汝甚愚,甚蔽”,你太愚蠢,太受蒙蔽了。蔽:蒙蔽,这里是糊涂的意思。 | “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 |
身【且】死,【何以货为】?” | 【且】将要。【何以货为】即“以何为货”,还要钱干什么?以何,为什么。为货,为了钱财。货,财物,这里指钱。 | 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
又摇其首。遂【溺】死。 | 【溺】淹没。 | 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
吾【哀】之。 | 【哀】哀,哀叹。 |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 |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 【且若是】如果像这样。且,况且。若,像。是,这样。【大货】非常多的财物。【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 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 |
《 哀溺文》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并进而警告 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身葬于名利场中。
“哀溺”是哀叹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叹那个至死还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丧失了对生命的顾及,从而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表达了其对官场贪图名利者的担忧与讽刺。《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画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读后必练】(共26分)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8分)
① 永之氓咸善游 ( ) ② 中济,船破,皆游 ( )
③ 有顷,益怠 ( ) ④ 又摇其首。遂溺死 ( )
⑤ 乘小船绝湘水 ( ) ⑥ 吾腰千钱 ( )
⑦ 何不去之 ( ) ⑧ 益怠 ( )
2.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 何不去之!
③ 汝愚之甚,蔽之甚!
④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3.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3分)
A.其中有个流氓比平常更用力地划水。
B.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速度却不如普通人。
C.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不能像平常一样。
D.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却前进不了多少。
4. 下列文句中,最能说明《哀溺文序》所言永之氓溺死原因的是( )(3分)
A.尽力而不能寻常 B.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C.身且死,何以货为 D.吾腰千钱,重
5. 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参】
1. ① 咸:都。 ② 济:渡,渡河。 ③ 怠:疲惫。 ④ 遂:于是,就。⑤ 横渡。⑥ 名词活用为动词,腰间挂着。⑦ 丢弃,抛弃。⑧ 更加。
5. 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