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同组人:杨玉贵、唐亚东等学号到10的同学 实验教师签名:
实验地点: 城建西104 实验日期:2011年10月24日(下午)
实验目的:
(1)进行地基土的力学分层;
(2)定性评价地基土的均匀性和物理性质(状态、密实度等);
(3)查明土洞、滑动面、软硬土层界面的位置。
(4)评定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
(5)评定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估算单桩承载力。
实验原理:
(1)动力触探试验的理想自由落锤能量计算:
(2)能量损失修正:
实际的锤击能量与理想的落锤能量不同,受落锤方式、导杆摩擦、锤击偏心、打头材质、形状、大小、杆件传输能量效率等因素的影响,要损失一部分能量,应进行修正:
Ep=e1 e2 e3Ei
或近似为:Ep=0.6EM
探头贯入土中所作的功
(3)探头贯入土中所作的功
(h/N=s,表示平均每击的贯入度)
以上公式中的参数含义见《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版
由以上各式可见,当规定一定的贯入深度h,采用一定规格(规定的探头截面、圆锥角、重量)的落锤和规定的落距,那么锤击数N的大小就直接反映了动贯入阻力Rd的大小,即直接反映被贯入土层的密实程度和力学性质。因此,实践中常采用贯入土层一定深度的锤击数作为圆锥动力触探的试验指标。
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
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设备(包括穿心锤、锤垫、探杆、圆锥探头)
实验过程(内容、步骤、原始数据等):
(1)将穿心锤穿入带钢砧与锤垫的触探杆上;
(2)将探头及探杆垂直地面放于测试地点;
(3)提升穿心锤至预定高度,使其自由下落撞击锤垫,将探头打入土中;
(4)记录每贯入10cm的锤击数;
(5)重复上述步骤,直至预定试验深度。
现场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贯入深度→
实验点↓ 锤击数↘ | 10cm | 20cm | 30cm |
1 | 3 | 11 | 21 |
2 | 4 | 9 | 18 |
3 | 4 | 12 | 23 |
4 | 4 | 9 | 17 |
5 | 3 | 7 | 16 |
6 | 6 | 14 | 24 |
1、绘制动力触探N—h图如下
N—h
2、经过实验分析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1)实验处老填土的天然地基承载力要大,而新填土的相对要小一些;
(2)实验处土层相对均匀,没有土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