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4分×7=28分)
1.如图1-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否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如图1-2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 ( )
A.宇航员们在月球上相距太远,说话声听不见
B.宇航员戴的头盔隔音,只能用无线电来联系
C.月球上声音传播得太慢
D.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3.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4.如图1-3所示的四种情形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
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 | |
蝙蝠 | 1000Hz~120000Hz |
海豚 | 150Hz~150000Hz |
猫 | 60Hz~65000Hz |
大象 | 1Hz~20000Hz |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6.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7.下列现象中,依靠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
A.有经验的养蜂人听蜜蜂的“歌声”就能知道它是否采了蜜
B.往水瓶中倒开水时,可根据声音判断水装得满不满
C.顾客挑选瓷器时,用手轻轻敲击瓷器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二、填空题(每空1分,总共30分)
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鸟巢在设计上使用了大量的吸音材料是为了_______(增强,减弱)回声。
9.下图1-4甲吹小号,使小号中的 __ 振动而发声,当用不同力吹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它由振动的__________来决定;下图1-4乙,敲击盛水深度不同的玻璃瓶,使其发声,它们声音的 不同, 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在相同的空气中传播时的 相同。
10.如图1-5所示的是摩托车引擎后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从__________处来减弱噪声的;噪声是由发声体做________振动产生,在市区主要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 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此时噪声________(满足,不满足)路旁居民的工作学习的控制要求。
11.小明正在收听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一位女高音歌唱家正在轻声低唱,此歌声的音调_______(高或低),响度_____(大或小),小明一听歌声就知道是哪位歌唱家唱的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辨别。这歌声对正在专心做作业的小良来说是______ (填“乐音”或“噪声”)。小明的眼镜脏了,拿到眼镜店用超声波进行清洗,说明超声波具有 。
12.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_______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_________中减弱;第三种是在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3. 声的利用非常广泛,例如:人们利用________波来清冼钟表等精密机械。该事例利用的声音的频率大于________Hz,且表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大象利用_______波来相互交流,该声音的频率小于_________Hz。且表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
14.学完声现象,下列知识你知道吗?
①.按常温下声音传播速度计算,超音速飞机的速度至少应大于______ m/s;
②.蛇是没有耳朵的,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___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
③.“5.12”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前,大量蟾唋迁徙,是因为他们听到了地震产生的_________.
④.武打故事片常常出现这样镜头,一位双目失明大侠,但能准确判断攻击者的方位是利用________效应。
三、实验探究题(每小题 6分,共18分)
15.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某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溅起水花。
实验二:用细线一个小铃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入烧瓶中。轻轻摇摇瓶子,会听到清晰地“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里的响声,再摇瓶子,听到瓶子里的响声比原来少多了。
实验三:支取自行车,一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手则那一硬纸片并让纸片的一头伸进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随着车轮转速的加快,纸片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尖。
(1).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_________表明发声体在振动。
(2).另外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小明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平时喜欢吹口琴,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他想弄清口琴的发声原理,于是把自己的口琴拆开,发现口琴的琴芯如图1-6所示,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别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这些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发声。小明发现:在气流冲击下,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出的声音比较薄较短的铜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低。对照小明的发现及示意图说明。
⑴.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 。
⑵.图中①区是 音区,③区是 音区。
17. 如图1-7所示,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的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⑴ 音叉的响度较大时,它的振幅较______,乒乓球 被弹开的幅度______。
⑵ 在这个实验中,乒乓球起什么作用?
⑶ 人耳听声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做出合理的猜想。
四、综合能力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8. 在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中,小红和小兰做了下面两步实验:
⑴.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⑵.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⑴,比较声音的大小。
请你帮助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9分)
声音大小 | 声音靠什么传播 | |
两张课桌紧挨时 | ||
两张课桌间有小缝时 |
19. 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喷水鱼洗”的器具,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鱼洗是带有一圈水平突缘的圆形铜盆,在突缘上方的对称位置上装有垂直的一对把手状的双耳(又称为弦).操作时,盛上过半的水,然后,两只手掌都蘸上些水,分别在左右两耳上沿相反的直线方向作反复的水平摩擦,使盆壁振动产生波,这时便可以看到水面上激起的波纹出现四角对称的图样,明白地显示出波腹和波节相间的分布,并且,在四个波腹处剧烈的振动激起水珠, 可以向上飞溅到超过半米的高度.与此同时,由于盆壁的振动而发出强烈的嗡嗡声.其实,用一个普通的搪瓷盆也能表演出相同的效果.
(1)鱼洗是由于手的摩擦使铜盆产生________而发出声音的.
(2)“波腹处剧烈的振动所激起的水珠,”是指振动时水要偏离原来的位置,偏离原来的最大距离也就是振动幅度叫做________;水飞溅很高的高度,说明水_______(选填“获得了”或“没有”)能量.
(3)用普通的搪瓷盆表演,虽然也能产生相同的效果,但由于声音的________的特征不及真的鱼洗,所以导致了不那么壮观罢了
20.小兰在观察提琴、吉它、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条件
编号 | 琴弦的材料 | 琴弦的长度/cm | 琴弦的横截 面积/mm2 |
A | 钢 | 20 | 0.3 |
B | 钢 | 20 | 0.7 |
C | 尼龙丝 | 30 | 0.5 |
D | 铜 | 40 | 0.5 |
E | 尼龙丝 | 40 | 0.5 |
⑵.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分析归纳;②实验研究;③提出问题;④猜想假设;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
⑶.弹吉它时,手指在弦上来回移动,是通过 来改变音调高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