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融于聊天交际之中时,两种文化相似的程度对理解聊天交际具有重要意义。在聊天交际中,由于各种文化的差异的程度不同,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就不同。许多研究表明,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在聊天交际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语言是人类思维逻辑规则的表现,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不同的表现规则,从而,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到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下面,通过分析对比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探讨文化思维差异对社交场合中的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汉语;交际;聊天
Abstract
The culture melts when chatting in the human relations, two cultural similar degrees to understood that chats the human relations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In chats in the human relations, because each culture's difference's degree is different, has the misunderstanding possible size to be also different. Many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people have the general character are more, in chats the serious setback which or the culture in the human relations meets misinterprets are less. The language is the human thinking logic rule performance, the different language has the different grammar and different rules, thus, between each language's difference, will affect people's thinking mode which will use these languages. Below, contrasts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in the thinking mode difference, the discussion culture thought difference to chats the human relations influence.
Key word: Cultural difference; English; Chinese; Human relations; Chats
1. 前言
“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于语言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 东方和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差异。[1]” 由此可见,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语言也不一样。作为两大语种,汉语和英语,他们的不同用法恰恰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本文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主线, 通过分析对比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探讨文化思维差异对社交场合中的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的影响。
2. 影响社交场合英汉聊天话题差异的主要因素
2.1 从对自然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
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而在平原农耕气氛中生长的中国人,一向注重向内看,具有天人合一、内部融通的民族性格,文化特征是固守本土,沉着稳健,质朴厚重,崇尚和平。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注重二者的依存和统一[2]。
2.2 从对个体与群体的态度看中西方价值观念
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汉文化的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以及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形成非常明显的差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它们将“个体主义”比喻成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揭示了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另外,个性也是西方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个利、个人潜能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3]。
2.3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价值观念
与西方文化相比,在时间的概念上,对中国的文化来讲,过去意味着习俗、历史和文化传统,所以中国人更注重过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及“前所未有”、“后继有人”[4]之说,正反映了中国人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过去的经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所以过去的所作所为常常成为衡量当今中国人所作所为的标准,循规蹈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集体的无意识行为[5]。
2.4 从人际关系看中西方价值观念
一方面,通过英语这种共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有了交流的语言基础。而英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移入其他民族的文化中,通过大众传播,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加深了,敌意减少了,使得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带来的障碍也在不断减少。但是,另一方面,英语的入侵也在妨碍着英语跨文化交际。
3. 英汉社交场合聊天话题与内容差异的体现
3.1 中西方人在见面打招呼时习惯用语不同
中国人见面时常会问 “你吃了吗?”或“吃过了没有?”,本意就是招呼一下,但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如果按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就会觉得这是在邀请他们去吃午饭。有时如果是下午了,见面还这样问,他们就会觉得怪怪的。再如, 我们打招呼时也会问“ 上哪儿去啊? ”、 “去哪儿啊?”如果我们这样与外国人打招呼,对方多半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打探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rning!”就可以了。又如英国人见面会最爱谈的日常话题就是天气,如:“It’s fine today ,isn’t it ?”“It’s so cloudy , 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今天天气不错啊!”“可能马上要下雨了”。[6]
还有就是在称呼别人时,中西方也体现出不同。在西方国家,相互之间的称呼比较随意。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他们在提到别人或这是与别人交流时,直呼名字是比较流行的做法,尤其是在日常交流中。如:Kate, Grant等。而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这种称呼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
尤其是在美国,有时甚至初次见面就直呼其名,不管对方是不是社会名流或者是长辈。在中国,地位、辈分的差别就很明显。如称呼长辈时,必须是爷爷、奶奶、舅妈、叔叔,如果像美国的习惯那样直呼其名,会被认为不礼貌,不懂事。对不同地位的人称呼也很有讲究。如在称呼自己的上司时,要加上他的职称,如、、科长等。甚至有时要故意太高对方的职位,如副科长要称呼为科长,副要称呼为等。与此不同的是,在西方国家,很少听到有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或 Manager smith 、Principal smith。只有少数特殊职业或职务的可以在名字前加上职位: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州长和可称Governor和 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 或Mayor,而把名字省去。
3.2 中西方在聊天寒暄时话题和内容各有不同
中西方国家在聊天时也能体现出文化的不同。比如有的话题在西方就是禁忌,在聊天时不宜提起。比如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这些话题属于个人隐私,如果聊起这些,对方会心里不悦。同样,在中国人聊天时,如果男性夸对方的 漂亮,也被认为是不得体的,有图谋不轨的嫌疑。中西方妈妈在聊天时都会提起自己的孩子的情况。西方的妈妈一般都会称赞自己的孩子,如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 学习成绩怎样好,在手工课上表现多么积极,参加过什么科技大赛等等。而中国妈妈一般则说自己的孩子多调皮,学习也不努力等等。西方人认为,夸奖别人和被别人夸奖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有点俗气,做事不低调。
3.3 中西方在聚会时聊天话题和形式各有不同
在一般的约会和聚餐交际场合中,业论文中西人聊天的方式和内容也有很多不同。西方人比较注重“have fun”,by yourself”[7]的形式。一般谈及的内容是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新鲜趣闻,能勾起人兴趣的事情。经常可能碰到这样的场景原本是两个不相识的人因为一句话引起来共同话题结果天南海北地聊一通,等聚会结束后各自分道扬镳,互不知姓名。中西方人重视斯文雅致,喜欢说些别人爱听的话,尽量避免忠言逆耳,避免评价性的词语。 他们对人生看得较开,即便遇到窘境下不了台时,也能泰然处之,甚至以自责或自贬的方式,一笑了之。
聚会用餐时西方人很注重餐桌上的礼仪,刀叉菜蝶的摆放,吃东西时不能发出难听的声音。西方人对饮食注重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往往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注重的是一种热闹欢快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非常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特别的礼仪。为了营造一种火爆热闹的气氛,对于聊天的内容一般没有大的忌讳,比喻说时事经济,房产投资,上司的好恶,女士的胖瘦等等话题……。与西方不同的是“酒深情义重”“餐桌上签合约”的事情对于中国人来说很自然。而对于西方人这些很大程度上触及到他们的个人隐私,公私混淆给他们的感觉是 noise(噪音),unbelievable,boring,很没趣的聚会[8]。
3.4 汉语和英语各有自己的语言禁忌
在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话是被认为不礼貌的,是应当尽量避免的。在汉语中,除了前文提到的男性称赞别人的妻子是不合适的之外,拿狗与人作比喻也会引来别人的强烈不满。但是在英语中,dog却是个备受宠爱的词,如dogged形容顽强的,good dog 指好人。在汉语中,4是个忌讳的数字,人们认为这个数字表示不吉利。如出门人们一般不会选择在带有4的日子里,车牌的号码也尽量避免有
在英语中,13这个数字却很不讨大家的喜欢。这是因为据《圣经》记载,第13 个人犹大出卖了耶稣,因此英美人普遍反感“13”这个数字,在开聚会时,主人也尽量避免到会的客人有13个。
3.5 中西方关于礼貌用语和礼节上的区别
汉语中当表示感激、歉意和离别是说谢谢、对不起、再见。同样,在英语里也有固定说法。如Thank you、Excuse me、Bye bye 等。但是英语中基本的客套词如Thank you 和 Please相比汉语的谢谢用得更加广泛。如中国人对亲属和好朋友通常很少说谢谢,因为觉得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甚至有时候对方还会觉得这么说太生分了。但在西方人看来,说这些话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不说这些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出版社,19:65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23
[3]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43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3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5
[6] 胥懋云.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2000:45
[7] 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105-107
[8]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