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运动和相互作用”下的二级主题“声和光”中的一节内容。该节内容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一节新授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 |
学生分析 | 学生对凸透镜,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以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八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物理学习的时间不太长,但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已经学会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仍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认为让学生顺利的提出探究的问题必须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设计实验方案也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动手实验过程教师应巡视,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观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的探究过程。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 |
教学重点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
教学难点 | 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从物理实验数据和现象中总结、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活动流程 | 安排的内容和目的 |
活动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活动2 猜想与假设 活动3 设计实验 活动4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活动5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活动6 凸透镜与生活 活动7 小结、反思,作业 | 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展示:照相机、投影仪等物体。观察它们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进一步观察放大镜的成像。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物距有关系。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教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小组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能力。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凸透镜成像过程。 以练习的形式,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小结和反思,完成课后作业。 |
问题与情景 | 师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活动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照相机、幻灯机所成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 学生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所成的像差异。思考同是凸透镜,为什么所成的像不同。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教师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照相机、幻灯机所成的像,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保留其中有价值的问题。简单介绍实像和虚像。 教师在此环节重点关注学生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若学生不能提出,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 | 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通过对比照相机和幻灯机成像的差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
活动2 猜想与假设 通过放大镜观察近处的物体(课本)和远处的物体(黑板)对比,猜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什么因素有关。 |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近处的物体(课本)和远处的物体(黑板),通过对比提出自己的猜想。由学生代表回答自己的猜想。其它学生对学生代表的猜想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猜想中有价值的予以保留,对明显错误的引导学生排除。对学生代表的回答进行肯定性的鼓励。 教师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能否猜想到凸透镜的成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解物距、像距的概念。 | 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 根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与探究,明确探究的方向。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假设,防止猜想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学生代表的回答和其它同学的评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
活动3 设计实验 ①实验需要的器材。 ②实验步骤和方法。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讨论完成后由学生代表汇报其实验设计。其它同学对其设计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对汇报进行评价。对学生代表的回答予以肯定性的评价。简单介绍光具座的使用方法。 教师在此环节中重点关注: ①尽可能的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②对学生设计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修改。 ③物距根据u>2f、2f>u>f、u | 经历设计实验的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实验的目的、器材、方法、步骤。防止实验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学生可以做的事情,教师不再包办代替,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活动4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见附录中表格一) |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成像的正/倒、虚/实、放大/缩小等。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物距等数据记录在学案上。实验后由将学生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投影仪展示。 教师在实验前提醒学生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验中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也可以将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交由其它学生帮助解决。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数据的收集和记录。 教师在此环节中重点关注: ①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应允许学生只完成其中一部分的实验。 ②学生记录数据的正确性。 ③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 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数据。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通过展示学生实验数据,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重视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 教师与学生互动,体现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
活动5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见附录中表格二) | 学生对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学生代表汇报其实验的结论。其它学生对其结论进行评价。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它学生对回答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汇总成比较完整的结论。教师在学生总结出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动态展示当物距变化时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 教师在此环节中应重点关注: ①实验的结论比较复杂,应允许学生的结论不完整。 ②若学生有能力总结,可以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完整的结论。 ③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 经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放手”,但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总结有困难时,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展示,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
活动6 凸透镜与生活 问题: ①使用放大镜时,应使被观察的物体处于什么位置? ②使用照相机时物体与相机的距离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所成的是什么像? ③幻灯机成的是什么像?应如何放置幻灯片?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凸透镜在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中的应用。由学生代表回答学案上关于这三个应用的简答题。 倾听学生的回答。引导其它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价。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当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题目,教师应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 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新课标“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巩固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激励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
活动7 小结、反思,作业 ①我知道了 ②还有 是我这节课没有掌握的。 ③作业:(见附录中学案) | 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补充。对学生的小结给予肯定的评价。布置课后的作业。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类型。教师通过检查作业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通过学生的自我小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布置作业,巩固课堂内容。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体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