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颖
【摘要】:地下室防水处理是保护建筑产品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地下室防水工程常见的事故分析,防水施工及处理技术。
【关键词】:地下防水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方法
Underground waterproof engineering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method
Fangying
【Astract】The basement water-proof treatment is to protect the building product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aterproof project common accident in the basement analysis ,Waterproof construc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
【Key words】Underground waterproof project; The accident analysis; Processing method .
常言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作为高层建筑保护神的地下防水工程越来越重要。地下室防水工程处理得好,就能使建筑产品坚固耐用,发挥其使用功能。反之,处理不好,地下室渗漏,则给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作好地下室防水工程是建筑产品质量的一重要方面,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地下防水工程的质量事故主要表现为地下室的渗漏,其漏水形式一般分为:点渗漏、缝渗漏、面渗漏三种。
1、地下室的孔眼渗漏
事故现象:在地下室的墙壁或地板上,有明显的渗漏孔眼,地下水由这些孔眼中渗出或流出。
原因分析:在混凝土中密集的钢筋或有大量预埋件处,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孔洞。混凝土浇灌时浇筑高度过高,产生分层离析,出现成片的蜂窝,有的甚至贯通墙壁。混凝土振捣不力而使混凝土出现蜂窝、空洞。
2、地下室的裂缝渗漏
事故现象:混凝土表面的裂缝形状不规则,有水平裂缝、竖向裂缝、斜向裂缝等,地下水会沿着这些裂缝渗入室内,造成渗漏。
原因分析:混凝土裂缝既有收缩裂缝,也有受力裂缝,主要原因有:
(1) 施工时混凝土拌合不均匀或水泥品种混用,使混凝土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2) 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使混凝土墙、板断裂,导致渗漏。
(3) 混凝土结构刚度不足,在土的侧压力及水压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出现裂缝。
(4) 水泥质量不好。
3、地下室混凝土施工缝的渗漏
事故现象:地下室工程的底板和墙体交接处按施工技术要求留设了施工缝,这些施工缝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地下水会沿着这些缝隙渗入室内,形成渗漏。
原因分析:(1)施工缝的留设位置不当。施工缝应留在距底板以上200mm的墙上,施工缝的形式应为企口式、高低式。
(2)新旧混凝土接头部位产生收缩,使施工缝开裂。
(3)混凝土振动不密实。
(4)新浇混凝土时,未在施工缝处先铺一层水泥砂浆,造成新旧混凝土不能紧密。
二、地下室防水做法
1、地下室外围护结构防水项目分为砼结构工程、抗渗砼结构自防水。地下室基础底板抗渗等级为0.6Mpa防水结构砼的配合比应通过实验室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等级高一级(0.2Mpa)。
2、基础底板防水层为两道,采用卷材—涂料相结合防水防案。卷材采用1.5㎜厚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采用2㎜厚聚氨脂防水涂料。
3、地下室外围护结构除地下室外墙抗渗砼结构自防水外,同样两道防水层,采用卷材—涂料相结合防水方案,卷材采用1.5㎜厚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 防水涂料采用2㎜厚聚氨脂防水涂料。防水层的保护层采用40厚聚苯板。侧墙保护层以外开挖1米以内采用2:8灰土分层夯实回填。压实系数>0.95。
4、地下室顶板不在上部建筑主体内时,顶板上应作防水,防水层同样采用卷材—涂料相结合防水方案,防水层保护层为50㎜厚C20细石砼。
三、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法
3.1 外防外贴法施工
外防外贴防水法,即在底板垫层上铺设卷材防水层,并在围护结构墙体施工完成后,再将立面卷材(防水层)直接铺贴在围护结构的外墙面,然后采取保护措施的施工方法。其优点是随时间的推移,围护结构墙体的混凝土将会逐渐干燥,能有效防止室内潮湿,但当基坑采取大开挖和板桩支护时,则需采取措施,以解决水平支撑部位影响防水层施工的问题。
3.2外防内贴法施工
外防内贴法是在底板垫层上先将永久性保护墙全部砌完,再将卷材(防水层)铺贴在永久性保护墙和底板垫层上,待防水层全部做完,最后浇筑围护结构混凝土。这是在施工环境条件受到,难以实施外防外贴法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施工方法。
3.3离壁式衬砌防水施工
该方案除在围护结构的混凝土墙体及其内表面采取防水措施外,为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再在主墙内侧增设1道离壁式内墙。该设计方案虽属多道设防并有利于排水,但存在造价高,围护结构墙体不易得到充分干燥,以及较难确保柱、墙混凝土接缝部位的水密性等问题。
四、工程实例
本工程为青岛经济技术保税区某大厦,建筑面积1.8万m2,地上为18层,地下为2层,地下高度为5.5m。根据地下工程结构的特点及所处环境的要求,在防水设计时坚持多道设防、刚柔防水材料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即基础底板采用结构自防水方案,混凝土抗渗等级P8。地下室外墙采用结构自防水与材料防水层相结合方案,即:P8防水混凝土外墙粘贴2层4mm厚SBS防水卷材,采取外防内贴施工法。
4.1易出现的施工问题
(1)若防水保护墙一次砌筑高度过大且措施不当,易发生墙倒和人员伤亡事故;
(2)若措施不当,不能保证外墙防水保护墙与建筑物共同沉降,将造成防水层拉裂,建筑物的防水设防被破坏;
(3)变形缝、施工缝、接头处、穿墙管和预埋管连接处等部位易出现渗漏;
(4)浇注防水混凝土时,只注重级配和外加剂而忽略了施工质量,水灰比控制不严,振捣不实,产生蜂窝、麻面、孔洞等。
(5)接头处粘结不密实,出现空鼓、张嘴、翘边等现象。
4.2 措施
(1)地下室防水采用外防内贴法,要考虑保护墙与结构墙同时沉降,防止保护墙与结构墙发生剪切而造成防水位:为使保护墙与结构墙体同步沉降,应将保护墙“生根于”基础垫层上,以保证垫层有足够的强度支撑保护墙。
(2)考虑到保护墙失稳问题,应增加构造柱及圈梁。从永久性沉降缝开始,两侧每3m增加一构造柱,构造柱生根于新增加的垫层圈梁内,墙体高度方向每隔3m增加1道水平圈梁,与构造柱相连接。施工时沿外墙内周边搭设双排钢管脚手架,满铺脚手板。
(3)变形缝、施工缝和接头处等部位嵌填、粘贴或注入柔性或弹性防水材料后,表面应涂刷防水胶,如图1、图2所示。穿墙管和预埋管处严密堵塞后,在管与地下室壁面连接根部,将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涂刷在距管道中心20cm以上范围,涂刷量约2kg/m2,经24h固化后,再铺贴防水层。
(4)高压清水冲刷墙面,并用钢丝刷清洗泥浆等附着物,并剔凿墙体表面及缝隙间酥松混凝土和浮浆,再用钢丝刷加水清洗然后进行补浆。
(5)在铺贴SBS防水卷材时,注意粘结剂应涂刷均匀,严禁露底,且不宜反复涂刷形成凝胶。铺贴时及时按横向顺序用力滚压使其粘牢,并处理好收头。对卷材搭接重叠3层的部位,用聚氨酯密封膏填充封闭。出现翘边等粘结不良时,及时撕开并清理干净,根据形状将卷材剪口,重新铺实,然后附加卷材铺贴封严。五、地下室防水处理技术
1、地下室防水工程的原则
地下室防水工程的作用是确保地下水和滞留水不渗透到室内,保证地下室内干燥,为停放汽车,设备运行以及生产、工作。储藏等方面提供干燥清洁的环境条件。另外,地下防水层还起到保护地下建筑结构的作用,不能让地下水浸泡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旦结构渗水,会导致钢筋锈蚀,断截面减少、膨胀,混凝土裂缝增大,抗压强度减弱,建筑基础受损,建筑物寿命降低,最终危及建筑物安全。
地下室防水技术的原则。地下室防水必须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有裂缝和施工缝沉降缝的部位要以柔克刚,止水带要达标。管道口四周要加强处理。正负零下施工缝要加强。地下工程防水原则应紧密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区域地形、环境条件、埋置深度、地下水位高低、工程结构特点和修建方法、防水标准、工程用途和使用要求、技术经济指标、材料来源等综合考虑并在吸取国内外地下防水的经验基础上,坚持遵循“防、排、截、堵,以防为主、多道设防、刚柔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地下钢筋混凝土外墙,底板均应采用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防水混凝土的设计壁厚和地下水的最大水头值。
式全地下室工程应做全封闭,附件是全地下室半地下室防水设置则应高出室外地坪标高至+0.000m以上。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层可在室外平坦处改用防水浆完成设防高度。
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施工应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在特殊要求下可采用架空地面和夹壁墙。
地下室外防水层宜采用软保护层,如聚苯板式聚乙烯板等。
2、质量保证措施
(1)聚氧酯防水涂料保证质量的关键是配合比正确,搅拌充分,根据气候条件随伴随用,薄涂多刷,确保厚度,涂刷均应,养护充分。
(2)严把材料关,确保使用合格优质材料,材料进场后应现场进行抽样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3)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施工前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勤督促检查,保证施工精细。
(4)基层要满足防水施工要求,经有关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防水涂料施工。
(5)在浇筑混凝土保护层过程中,不慎损坏的防水层要及时修补。
参考文献
【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411---2007
【3】苏敏涛. 杨健岳解析地下工程防水几项优化处理技术 广州建筑,-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