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2011年湖州市中考第24题)如图1,已知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顶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M是BC的中点.P(0,m)是线段OC上一动点(C点除外),直线PM交AB的延长线于点D.
(1)求点D的坐标(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2)当△APD是等腰三角形时,求m的值;
(3)设过P、M、B三点的抛物线与x轴正半轴交于点E,过点O作直线ME的垂线,垂足为H(如图2).当点P从O向C运动时,点H也随之运动.请直接写出点H所经过的路长(不必写解答过程).
图1 图2
满分解答
(1)因为PC//DB,所以.因此PM=DM,CP=BD=2-m.所以AD=4-m.于是得到点D的坐标为(2,4-m).
(2)在△APD中,,,.
①当AP=AD时, .解得(如图3).
②当PA=PD时, .解得(如图4)或(不合题意,舍去).
③当DA=DP时, .解得(如图5)或(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当△APD为等腰三角形时,m的值为,或.
图3 图4 图5
(3)点H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考点伸展
第(2)题解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其中①、②用几何说理的方法,计算更简单:
①如图3,当AP=AD时,AM垂直平分PD,那么△PCM∽△MBA.所以.因此,.
②如图4,当PA=PD时,P在AD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DA=2PO.因此.解得.
第(2)题的思路是这样的:
如图6,在Rt△OHM中,斜边OM为定值,因此以OM为直径的⊙G经过点H,也就是说点H在圆弧上运动.运动过的圆心角怎么确定呢?如图7,P与O重合时,是点H运动的起点,∠COH=45°,∠CGH=90°.
图6 图7
例2(2011年盐城市中考第28题)如图1,已知一次函数y=-x+7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且与x轴交于点B.
(1)求点A和点B的坐标;
(2)过点A作AC⊥y轴于点C,过点B作直线l//y轴.动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C—A的路线向点A运动;同时直线l从点B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交x轴于点R,交线段BA或线段AO于点Q.当点P到达点A时,点P和直线l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
①当t为何值时,以A、P、R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
②是否存在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满分解答
(1)解方程组 得所以点A的坐标是(3,4).
令,得.所以点B的坐标是(7,0).
(2)①如图2,当P在OC上运动时,0≤t<4.由,得.整理,得.解得t=2或t=6(舍去).如图3,当P在CA上运动时,△APR的最大面积为6.
因此,当t=2时,以A、P、R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
图2 图3 图4
②我们先讨论P在OC上运动时的情形,0≤t<4.
如图1,在△AOB中,∠B=45°,∠AOB>45°,OB=7,,所以OB>AB.因此∠OAB>∠AOB>∠B.
如图4,点P由O向C运动的过程中,OP=BR=RQ,所以PQ//x轴.
因此∠AQP=45°保持不变,∠PAQ越来越大,所以只存在∠APQ=∠AQP的情况.
此时点A在PQ的垂直平分线上,OR=2CA=6.所以BR=1,t=1.
我们再来讨论P在CA上运动时的情形,4≤t<7.
在△APQ中,为定值,,.
如图5,当AP=AQ时,解方程,得.
如图6,当QP=QA时,点Q在PA的垂直平分线上,AP=2(OR-OP).解方程,得.
如7,当PA=PQ时,那么.因此.解方程,得.
综上所述,t=1或或5或时,△APQ是等腰三角形.
图5 图6 图7
考点伸展
当P在CA上,QP=QA时,也可以用来求解.
例3(2010年上海市闸北区中考模拟第25题)如图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有点A(6, 0),B(0, 8),C(-4, 0),点M、N分别为线段AC和射线AB上的动点,点M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自C向A方向作匀速运动,点N以5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自A向B方向作匀速运动,MN交OB于点P.
(1)求证:MN∶NP为定值;
(2)若△BNP与△MNA相似,求CM的长;
(3)若△BNP是等腰三角形,求CM的长.
图1
满分解答
(1)如图2,图3,作NQ⊥x轴,垂足为Q.设点M、N的运动时间为t秒.
在Rt△ANQ中,AN=5t,NQ=4t ,AQ=3t.
在图2中,QO=6-3t,MQ=10-5t,所以MN∶NP=MQ∶QO=5∶3.
在图3中,QO=3t-6,MQ=5t-10,所以MN∶NP=MQ∶QO=5∶3.
(2)因为△BNP与△MNA有一组邻补角,因此这两个三角形要么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要么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只有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才可能相似.
如图4,△BNP∽△MNA,在Rt△AMN中,,所以.解得.此时CM.
图2 图3 图4
(3)如图5,图6,图7中,,即.所以.
①当N在AB上时,在△BNP中,∠B是确定的,,.
(Ⅰ)如图5,当BP=BN时,解方程,得.此时CM.
(Ⅱ)如图6,当NB=NP时,.解方程,得.此时CM.
(Ⅲ)当PB=PN时,.解方程,得t的值为负数,因此不存在PB=PN的情况.
②如图7,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B是钝角,只存在BP=BN的可能,此时.解方程,得.此时CM.
图5 图6 图7
考点伸展
如图6,当NB=NP时,△NMA是等腰三角形,,这样计算简便一些.
例4(2010年南通市中考第27题)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m(m是大于0的常数),BC=8,E为线段BC上的动点(不与B、C重合).连结DE,作EF⊥DE,EF与射线BA交于点F,设CE=x,BF=y.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m=8,求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3)若,要使△DEF为等腰三角形,m的值应为多少?
图1
满分解答
(1)因为∠EDC与∠FEB都是∠DEC的余角,所以∠EDC=∠FEB.又因为∠C=∠B=90°,所以△DCE∽△EBF.因此,即.整理,得y关于x的函数关系为.
(2)如图2,当m=8时,.因此当x=4时,y取得最大值为2.
(3) 若,那么.整理,得.解得x=2或x=6.要使△DEF为等腰三角形,只存在ED=EF的情况.因为△DCE∽△EBF,所以CE=BF,即x=y.将x=y =2代入,得m=6(如图3);将x=y =6代入,得m=2(如图4).
图2 图3 图4
考点伸展
本题中蕴涵着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例如:
由第(1)题得到,
那么不论m为何值,当x=4时,y都取得最大值.对应的几何意义是,不论AB边为多长,当E是BC的中点时,BF都取得最大值.第(2)题m=8是第(1)题一般性结论的一个特殊性.
再如,不论m为小于8的任何值,△DEF都可以成为等腰三角形,这是因为方程
总有一个根的.第(3)题是这个一般性结论的一个特殊性.
例5(2009年重庆市中考第26题)已知: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矩形OABC的边OA在y轴的正半轴上,OC在x轴的正半轴上,OA=2,OC=3,过原点O作∠AOC的平分线交AB于点D,连接DC,过点D作DE⊥DC,交OA于点E.
(1)求过点E、D、C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将∠EDC绕点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角的一边与y轴的正半轴交于点F,另一边与线段OC交于点G.如果DF与(1)中的抛物线交于另一点M,点M的横坐标为,那么EF=2GO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对于(2)中的点G,在位于第一象限内的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直线GQ与AB的交点P与点C、G构成的△PCG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满分解答
(1)由于OD平分∠AOC,所以点D的坐标为(2,2),因此BC=AD=1.
由于△BCD≌△ADE,所以BD=AE=1,因此点E的坐标为(0,1).
设过E、D、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那么 解得, .因此过E、D、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把代入,求得.所以点M的坐标为.
如图2,过点M作MN⊥AB,垂足为N,那么,即.解得.
因为∠EDC绕点D旋转的过程中,△DCG≌△DEF,所以CG=EF=2.因此GO=1,EF=2GO.
(3)在第(2)中,GC=2.设点Q的坐标为.
①如图3,当CP=CG=2时,点P与点B(3,2)重合,△P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因此。由此得到点Q的坐标为.
②如图4,当GP=GC=2时,点P的坐标为(1,2).此时点Q的横坐标为1,点Q的坐标为.
③如图5,当PG=PC时,点P在GC的垂直平分线上,点P、Q与点D重合.此时点Q的坐标为(2,2).
图3 图4 图5
考点伸展
在第(2)题情景下,∠EDC绕点D旋转的过程中,FG的长怎样变化?
设AF的长为m,那么.
点F由E开始沿射线EA运动的过程中,FG先是越来越小,F与A重合时,FG达到最小值;F经过点A以后,FG越来越大,当C与O重合时,FG达到最大值4.
例6(2009年上海市中考第24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O为原点,点A的坐标为(1,0),点C的坐标为(0,4),直线CM//x轴(如图1所示).点B与点A关于原点对称,直线y=x+b(b为常数)经过点B,且与直线CM相交于点D,联结OD.
(1)求b的值和点D的坐标;
(2)设点P在x轴的正半轴上,若△POD是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如果以PD为半径的圆与圆O外切,求圆O的半径.
图1
满分解答
(1)因为点A的坐标为(1,0),点B与点A关于原点对称,所以点B的坐标为(-1,0).将B(-1,0)代入y=x+b,得b=1.将y=4代入y=x+1,得x=3.所以点D的坐标为(3,4).
(2)因为D(3,4),所以OD=5,.
①如图2,当PD=PO时,作PE⊥OD于E.在Rt△OPE中,,,所以.此时点P的坐标为.
②如图3,当OP=OD=5时,点P的坐标为.
③如图4,当DO=DP时,点D在OP的垂直平分线上,此时点P的坐标为.
图2 图3 图4
(3)圆P的半径,两圆的圆心距为OP.当两圆外切时,圆O的半径.
①如图2,当PD=PO时,,此时圆O不存在.
②如图3,当OP=OD=5时,作DH⊥OP于H.在Rt△DHP中,DH=4,HP=2,所以.此时.
③如图4,当DO=DP时,.
考点伸展
如图5,在本题情景下,如果圆P与圆C外切,那么点P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如图6,当圆P经过点C时,点P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点P的坐标为.
因此当点P在x轴上点的右边时,圆P与圆C外切.
图5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