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红楼梦》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2:21:28
文档

《红楼梦》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红楼梦》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第1—3题。(11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
推荐度:
导读《红楼梦》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第1—3题。(11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
《红楼梦》诗词鉴赏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第1—3题。(11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红楼梦》(节选)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1.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D.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

2.你认为“上”和“依依”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4分)

答案示例一:“依依”好。“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的样子,同时又移情于景,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上”没有“依依”更有情味和“淡”的境界。

答案示例二:“上”字好。“上”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说明:从词语意义、情景关系与意境的营造、上下句关系(结构关系)、手法技巧、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方面分析都可。如果某二个方面说的充分,即可满分。

3.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5分)

答案示例一: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德的坚守。

答案示例二: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运悲苦的香菱的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

答案示例三: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玉充满了自然的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的对话,都说明黛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

评分说明:所选黛玉教香菱学诗部分表现的形象特点2分,基于文本的分析基于《红楼梦》整体分析的形象都可成立,比如人名、住处等;《红楼梦》相关内容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4-6题。(8分)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4.甲、乙两首诗作者分别为《红楼梦》中人物( C )。(1分)

A.林黛玉、薛宝钗

B.薛宝钗、林黛玉

C.贾宝玉、薛宝钗

D.薛宝钗、贾宝玉

5.对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甲、乙两诗都是以螃蟹为主要对象的咏物诗,而情感不同。

B.甲、乙两诗首联都点明了吃蟹的季节、环境及众人的兴致。

C.甲诗颔联批判了奢侈浮华之风及社会现实中冷酷无情之人。

D.乙诗颈联写食蟹时去腥味、防积冷,实则喻人生,含深意。

6.《红楼梦》中描写,众人看毕这几首诗,都说:“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你认为哪一首更符合“寓大意思”的评论?请比较、赏析,写出理由。(5分)

审题:试题类型——比较阅读:赏析主旨、情感

答:两首螃蟹咏,作为咏物诗,不能就事论事,要有所超越,也就是说小题目要寓大意思,即要寓托较为深刻的含义。(1分)(解释概念内涵)

第一首诗比较流于表面,虽然写出了众人吃螃蟹时的时节、环境、热闹场面、众人的兴致盎然等,但只是表达了螃蟹味道甚美,满足人们口腹之欲而已,并未有所超越,寓托深意。(2分)(分析诗歌内容)

第二首诗则不然,除了以上内容之外,寓托深意。如第二、三联,讽刺了世上有人粗暴野蛮、横行霸道,有人皮里阳秋,阳奉阴违,阴险诡诈;螃蟹虽然有腥味、味寒用以自保,但用酒、菊、姜即可彻底对付,最终还是会被下锅蒸煮吃掉,也预示着这种人没有好下场。本诗没有仅仅就事论事,停留表面,而是寓托深意,读来意味深长。(2分)

(其它,螃蟹可能在曹雪芹那里还指贾府大家族,后被抄家;甚至清王朝,江河日下,也有可能)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9题。(8分)

残花

[唐朝]李商隐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①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②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注】①尖:在前或先行的。另有一解:尖即“簪”。②掩关:掩门。

7.从题材上看,下面这首诗最不可能属于的一项是( D )。(1分)

A.送别诗    B.闺怨诗   C.伤春诗    D.山水诗

8.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D )。(2分)

A.清新流畅   B. 绚丽飘逸   C.阔大悠远   D.深沉蕴藉

9.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为宝玉过生日,群芳开夜宴。行酒令射覆游戏中,香菱引李商隐《残花》的诗句“宝钗无日不生尘”笑说宝钗名字的出处原在唐诗上。分析曹雪芹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5分)

香菱所引的诗句与薛宝钗的名字关联起来,表现香菱学诗后,读书日多,学问渐长;其次,借物喻人,用先发的花、镶着珠玉的钗子比喻才华能力出众的薛宝钗;用诗句中“宝钗生尘”的意象暗示人的命运,暗示宝钗后来出嫁竟独守空房、懒于梳妆的不幸结局;有乐中寓悲的艺术效果;含蓄地表达作者对薛宝钗才华、能力被无可奈何的命运埋没的同情惋惜。

文档

《红楼梦》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红楼梦》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第1—3题。(11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