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综合应用能力D类知识点总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2:21:11
文档

综合应用能力D类知识点总结

综合应用能力1、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面向全体学生(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推荐度:
导读综合应用能力1、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面向全体学生(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综合应用能力

1、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评价功能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6、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4)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5)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6)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1)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2)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观

确定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正确和理解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

8、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0、学生观

(1)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性、创造性

(3)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

11、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身心发展有规律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是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的、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12、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因材施教、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跟新、教育机智

(2)主体性和示范性

(3)延续性和广延性

(4)长期性和间接性

(5)个体性和群体性

13、教师的心理素养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14、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4)注重仪表、风度和习惯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15、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1)胸怀坦荡、实事求是

(2)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

(3)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

(4)不断进取、言行一致

16、新课程改革教师观教师角色转变

(1)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17、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对待其他教育者上,强调合作

18、教师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19、教师权力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20、学生权力

(1)身心健康权

(2)人身自由权

(3)人格尊严权

(4)隐私权

(5)荣誉权

(6)名誉权

21、依法执教

(1)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

(2)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

(3)注重培养和提高依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2、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有个别差异性

2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性、不平衡性

25、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条件:

(1)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积极主动的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者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2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1)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发展,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和目标

(2)有意义的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氛围,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

(3)促进学习心里气氛因素:真诚或者真实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27、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观

(5)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28、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和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表达明确的期望

(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7)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29、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30、学习兴趣的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32、心智技能的培养

(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性、完备性和概括性

(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5)科学的进行练习

3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2)知识经验与迁移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

(5)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3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35、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消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集体讨论(头脑风暴法)

36、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3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也称社会法制取向阶段

原则或者良心取向阶段,也称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8、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发展的因素

(1)外部因素

家庭教育

社会风气

学校教育

同伴群体

(2)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39、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40、学生不良行为矫正心里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41、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8)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4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3、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僧相结合的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5)影响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知行统一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44、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

45、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46、学校心理教育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时效性相结合

(2)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4)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7、心理辅导主要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

(2)行为疗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训练法

(3)认知疗法

(4)人本主义疗法

48、教学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5)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9、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

(1)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过程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育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50、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8)量力性原则

51、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巧技能

(2)作业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

(3)作业与教科书的内容要有逻辑关系,不能照搬,要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4)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探究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5)作业应当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但不可牵强附会

(6)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52、教学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程序性原则

(3)目标性原则

(4)反馈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6)具体性原则

53、教学情境创设原则

(1)基于生活

(2)注重形象性

(3)体现学科特点

(4)内含问题

(5)融入情感

54、创设情境的基本方法

(1)借助语言

(2)借助问题

(3)借助实物、多媒体

(4)运用游戏

(5)运用故事

55、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方法

 顺水推舟、随即调整、将错就错、借题发挥、解围鼓励、幽默调侃、巧妙暗示、问题转换、警告、暂冻

56、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情境感染法

(4)规范制约法

(5)影响法

(6)心理疏导法

(7)行为训练法

57、班主任主要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工作

(5)组织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总结与计划

58、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与良好的班风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

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

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

59、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

60、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敢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61、良好师生关系建立,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2)发扬教学民主

(3)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自身素养

(5)善于与学生沟通

62、课堂氛围的营造

(1)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3)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

(4)给予学生合理期望

63、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1)学生方面原因:挫折、寻求注意、人格因素、生理因素

(2)教师方面原因:教学不当、管理不当、威信散失

(3)环境方面的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1)运用积极的语言、非语言手段控制

(2)合理运用惩罚

(3)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不给学生留违纪世间

(4)进行心理辅导

65、教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与激励功能

(2)鉴定与选拔功能

(3)诊断与改进功能

(4)反馈与调节功能

(5)管理与教育功能

66、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1)评价目的

(2)评价功能

(3)评价观念

(4)评价内容

(5)评价方式

(6)评价主体

(7)评价过程

67、教师批评艺术

(1)批评博士责备

(2)对事不对人

(3)进退有度

(4)要做个别化处理

(5)因人而异

68、同事合作能力

(1)主动配合,团结协作

(2)公平竞争,大局为重

(3)尊重同事,相互信任

(4)谦虚谨慎,彼此学习

69、家校合作意义

(1)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3)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70、处理家长问题要求

(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2)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

(3)教师要真诚对待家长

(4)教师不得对家长提过分要求

(5)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合理:了解家长、评价要恰当、讲究方式

71、与家长交往策略

(1)换位思考,理解感受

(2)安抚倾听,相互信任

(3)目标一致,相互合作

(4)有效沟通,保持交流

72、教育反思原则

自主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个性化原则

73、教师反思内容

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得失、教学再设计

74、教学反思的过程

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验证阶段

75、教育反思主要方法

反思日记、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教学诊断、教育叙事

76、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步骤

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并实施、在实施中评估与调整规划

77、教师展业发展的内容

专业精神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

7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79、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80、教师职业压力调整策略

(1)自我克制,增强自控力

(2)控制焦虑情绪,改变不良心境

(3)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抑制、自我激励等

(4)设法使情绪合理释放,多找朋友谈心,以减轻精神压力和抑郁情绪,解开问题,消除误会

(5)运用情绪转移法,转换情境,转移注意力,改变心境

81、教师不良情绪调试方法

(1)合理宣泄

(2)转移注意

(3)升华法

(4)暗示法

(5)补偿法

文档

综合应用能力D类知识点总结

综合应用能力1、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面向全体学生(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